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东篱】黄河断章(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东篱】黄河断章(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506.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79发表时间:2025-03-22 05:55:54
摘要:黄河,是一个实在无法驾驭的题材,多少年前,我就想写下对黄河的断章,表达我对黄河的热爱之情,总觉得笔力不济,无法驾驭。这次江山“见证”征文,我必须把我见证的黄河精神、黄河之美呈现出来。


   一生中,遇见黄河,只要可以腾出一只手,我便举起,向黄河致敬,哪怕一句致敬词也没有。相比于滔滔黄河水,什么话都是多余的,千言万语,有时比不上默默无语。
   在黄河面前,我总是被惊艳无语。据说,黄河流淌了125万年了,我却并不感觉这个数字的沧桑,每见,都觉得容颜不老,神采斐然。她是最年长的母亲,更是最青春的妈妈。我站在她的跟前,从未停止絮语,水的语言不是从喉咙发出,而是以血液的流动方式,给我生命的呼唤。就像在我母亲面前,我总难以喊出歌咏的诗句,只能默默地沐浴在母爱的氛围里。这并非是“母亲河”的概念让我如此。
  
   二
   2025年3月5日,自山东无棣埕口出发,高速因大雾封闭,我只能借导航绕行国道,奔淄博高速入口,途径东营利津,又遇见黄河。这里是古“东坝津渡”,这是具有170年历史的古老津渡。
   慢行渡过浮桥,至对岸,我停车,行礼。春风轻摇坝上树,也漾缓流而下的黄河水,更勾起我与故旧相遇相亲的感情。
   目视着,这条足够长的黄锦,永远舞动着韵律,亿万年的锦色从不褪旧,中华文明的颜色,从不需要彩绘,我甚至生出一些不靠谱的联想,黄帝之“黄”,既是土色(因土黄而冠名),也是水色,中华山水之色,涂彩了我们的始祖,我们竟然忘记了他叫“公孙轩辕”。在古汉语中,“河”就是黄河,至汉代,人们才给她加上一个富有瑰丽色彩的形容词。我始终认为,这是人们对黄河的赞美修饰,是打上的人文色彩,并非是水色的表达。
   放下手,我双手做接过一条玉带的动作,我想将这条锦带捧起,缠在我的腰上,我要起舞于津渡口,哼一曲《黄河谣》——“修他那个铁桥是做啥呢”——泅渡我,泅渡众人,跨过黄河身躯的路桥,是让我感知黄河的脉搏在跳,哪怕是瞬间激动而痉挛,我都懂得是你感受到我们碰触的激动。
   浮桥,不为渡,而为我零距离触摸。古有“抱桥”一说,言其贪婪。我觉得是误解了那个第一个抱桥人的举动,爱山可抱山而归,水无形,那就抱桥,热爱所致。
   再次见证了黄河的“川流不息”,黄河跳动着生命的脉搏,总是起伏于华夏大地。这一次,我是被黄河给我的美感震慑了,黄河也给我们的文化提供了感知的最初蓝本。我想起那句“子在川上曰”,有考证说,孔子或者是面对泗水,或者就是面对黄河,才发出那句“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我宁肯相信后一说,因为他周游列国,疲惫不堪,与弟子们团坐黄河边,汲取生命信念的可能性很大。博大的文化,总是依赖于黄河而生,人们是不是站在这里说出“海晏河清”的理想?(海晏河清的解释:大海平静了,黄河的水也清了。比喻天下太平)一种颜色,完全可以做文化的再着色和雕塑,风景可以是“浮翠流丹”,黄河也可以让我们“俟河之清”。信念的强烈就是真实的价值。
   黄河水浊,那是肉眼所见。我俯身河岸,掬一抔河水,洗一把脸,真的是神清气爽。所谓的传奇,并非都是神秘,我在黄河得一段和黄河亲肤的传奇,我视为人生的最难得到的机缘。黄河,也见证了我一个模糊的影子,留住了我热爱黄河的细节,那一幕,比多少照片的清晰度还高。
  
   三
   一个人一生能够看到几次黄河,就我来说,每一次都让我惊叫。我曾经以为所谓的“海晏河清”只是一个人文理想,其实,那是没有走进被誉为“黄河之都”的兰州。山无水则没有灵动感,城无水则少了灵魂。一般的水穿城贯城,我们都倍加呵护与喜欢。而唯一将一条黄河放在城市怀抱里的是兰州,我甚至认为兰州称作“金城汤池”都是黄河的功绩,“汤池”自不必说,这“金”也是黄河之色锻造的,我这样看并无不妥,黄河依皋兰山而流,也把金色的皋兰山送给了兰州(皋兰山在黄河南岸),古称兰州为“皋兰”,兰州人是多么热爱他们的山水啊!
   在我眼中,兰州是一个腰束玉带的舞者,总是翩跹的样子。从中川机场入兰州,站到黄河边,我做了一个双手抱住鸟翅的动作,我想证明我的感觉。
   2008年4月,在兰州住了一周。我天天吃兰州拉面(每天至少有一顿),我要奠定一种口味,爱上兰州拉面。就像小时候喜欢吃母亲手擀的杂面汤,至今还爱不释口。那些拉面的街面店的名字都忘记了,记得吃完一家的拉面,老板娘说了一句俏皮话——你这是想把自己拴在兰州啊!因为我和朋友那是第三次去她家的拉面馆。我老家就有“上车饺子下车面”的说法,吃面就是拴住人的脚步,当然还有感情。无论多远,我们的民俗文化都是那么一致。仔细端详起来,见店里墙壁上写着吃兰州拉面的秘诀——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一下子就觉得兰州是一座五彩缤纷的城市,一碗拉面都是璀璨斑斓。尤其是这“黄”,我觉得与崇拜黄河有关。老板娘说面条加了碱,劲道,泛黄,看着喜庆,吃着盈香。我说这是被黄河水染的。她笑着赞同。她要再赠我一碗拉面,理由是我是“黄河诗人”,可惜我陶醉了,没有给老板娘一个诗句。
   在兰州吃饭,我不觉得寂寥,用不着划拳酒令,说话离不开色彩,黄河总是我们饭桌上的主题。第一次那么切近母亲河,仿佛回到了小时候,母亲总是看着我吃饭,露出笑脸。黄河就像母亲,以臂弯拥着我,黄河就在饭楼之下,春风荡漾,河水轻浪,多么像母亲的微笑。
   在兰州期间,我少不了沿着贯穿城市的黄河岸边走一走,很奇怪,黄河进入兰州水清了,是一条蓝锦,其光鉴人。我不知兰州人是否叫黄河为“蓝河”,他们口中赞美的词还是不能离开颜色——蓝天白云黄河蓝。这是他们守护的颜色和信念。
   黄河已经变成兰州的文化,岸边的黄河雕塑长廊,凝聚着黄河精神,表达着崇拜,那尊“黄河母亲”的雕塑,采用黄色花岗岩雕刻而成,色彩温润,母子仪态祥和,我曾站在雕塑前留影,感受母亲之暖,见证了兰州人的黄河情。黄河母亲,永远见证着兰州城的发展,兰州人总和母亲在一起,这是多少城市为之羡慕的事情。多少城市靠“春和景明”的气温来说城市的温暖,唯独兰州总在温暖里,傲视着季节。
   人们说要懂得兰州,必须看一条河,读一本书,吃一碗面。书,是蘸着黄河水写成的书,每一页都是黄河的故事,不重复,只要移步,又是一个故事。问问那些沿河休闲的老人,他们就来一段。他们还告诉我,那座飞架河上的桥,是故事的高潮。是的,我在读懂兰州,我没有离开兰州的鉴赏主题。
   让母亲抱抱我,这是从小就任性的要求。犹记得我在兰州的“中山桥”上走过三个来回。任性地撒娇,这里的黄河水不怒,平静地微笑着,任我顽皮。
   严格地说,5464公里长的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就是这座桥。桥的前身是明代搭建的浮桥,名“镇远桥”,桥柱叫“将军柱”。这名字透着一种色彩,写着戍边守远的志向,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1928年才更名。这是一部民族争取解放,维护安宁的桥梁历史,是一部厚重的史书。
   兰州人的自豪,因黄河而生,每个兰州人都会说一个词——襟带万里。襟,即黄河,黄河为襟,一解襟,则玉带飘出万里。解襟是坦荡的胸怀,如此意象,深入到兰州人的骨子里,襟怀曳带,不仅是诗意,更是气质。生活不光是柴米油盐,还有更高的精神——诗和远方,黄河的诗句写在城中,远方是从这里出发。
   要离开兰州了,我几次回望中山桥,再三目视,向她致敬,在抗日战争期间,苏联援华物资就是从这座桥上经过,再转到各个抗日战场。桥下黄河水滔滔,桥上车轮声辘辘。黄河见证了一段悲壮的历史,远超了景点的概念。
   还有遗憾。我跟同伴老杨说,我们错过了一个机会。没有端一碗兰州拉面站在桥上吃。他赞同地说,那样才是韵味悠长啊!对于兰州而言,除却皋兰不是山,曾经沧海难为水。我们继续演绎,不必弱水三千我自取一瓢饮,浩荡的黄河,任我舀一瓢,做拉面的汤汁。旅游,我们都习惯留影,我习惯留下故事,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而且,那么深邃的黄河,又怎么是我一次落脚,惊鸿一瞥,就能够读透的呢。遗憾的是情感,更是故事的留白,常常想第二次再站到这座桥上,捧一碗兰州拉面,这个悬念属于留给自己的。下次吧。
   桥能够成为我们吃面的餐桌,不是顽皮,而是我对曾经岁月的告白——黄河是母亲河,桥是母亲端给我们的餐桌。
   朋友老杨更有孩子气,他要找一张纸,叠一艘纸船,放在桥下的黄河水里,他想改变目的地,乘火车达东营利津的黄河入海口,看看是他的纸船快还是火车快。这个想法足够大胆,他是数学教师,可能精于计算,我无法回答是船先达还是车先到,是个无解的方程式,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诗意。我想,这才是不虚黄河此行的价值,他曾把自己喻为摆渡人,为自己的学生做人生的摆渡,涌出这么一个大胆的想法并不古怪。是一种机遇给他的思想找到支撑。不管怎么说,那时我们真的见证了自己的教育力量,始终为自己的职业自我加油,充实着精神的营养。
   今天,我们面对黄河可以轻松联想,也是母亲河固有的意趣。
   在一群老年人中,我终于得知黄河的兰州段为何是蔚蓝的秘密。黄河入城,在半丰水期,水流变缓,河水沉淀,而且黄河在这一段,黄色的淤泥较少,多是沙质,故在春季显出蓝带一般的锦色美。黄河,截取任何一段,都是精彩的篇章,一个人有机会阅读某一段,都是幸运的。这是水文,更是人文,一老人跟我说,黄河是一条多彩的河。更遗憾的是,那年五一节要举办“黄河文化节”,我无缘观赏了。
   主要是“黄河诗会”和“黄河大合唱”。我不是诗人,不敢去凑数,我最想听的是兰州人站在黄河岸边高歌《黄河大合唱》,黄河壶口瀑布是这支战歌的诞生地,但它是写给5464公里的黄河的,写给中华大地最响亮的歌。据说,五一节期间,有万人齐唱的宏大场面。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本身就是一首千转百回的旋律,我们多么想沿着黄河故道走,走出一首长长的黄河歌的旋律。
   在黄河岸边唱这首歌,就像我去庐山看《庐山恋》,真实的场景,永远是底色。黄河,诞生的歌曲,电影,故事,是多少册四库全书都无法容纳的内容。
   我在兰州,见证了兰州人的黄河情怀。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纳入黄河的奔流,永远吟着奔腾的音符。
  
   四
   离开兰州,黄河未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尽管断断续续,但黄河的影子就像就跟随着我们。我忘记了在哪一段,我看了黄河的另一种姿态。黄河依山而流,宽阔的河床,闪着石头的光,黄河水寻低处缓流,细流处,如斗折蛇行,仿佛一下子变成了婀娜的仙女,垂落于此,舞起了曼妙的身段。我不知这段黄河流应该叫什么名字,我觉得她就像一条小溪,也潺潺,也婀娜,也婉柔,也跟我的眼光捉迷藏,想把我诱下她的细流里,哦,我想起了,七仙女的名字都有一个“玉”字,是温婉如玉,就叫玉环,玉紫,玉兰,玉巧……七个名字不够,我就组词吧。我就叫她“玉巧”吧,都是中国化的名字,我称此旅为“巧遇”吧。黄河是母亲河,一定温润如玉,关于“玉”的名字都适合她。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那是她在历史的关口发出怒吼;黄河在蜿蜒,黄河在蜿蜒——这是她柔情的一面,她驯服得多么乖巧,柔美这个词,不都是小巧的格局,在旷野里,她拖着裙幅,做出飘飘欲仙的样子;在群山重叠处,她柔柔地缠绕着,就像一条美女蛇,阉割了她的信子,深情地亲吻着每一座山根,表达着相依相恋的美感。说实在的,我更愿意见证她很少人注意的这一点,她不乏柔情似水,就像一束光,我知道,她最终要投入渤海,但她点亮了一途,让华夏这片土地有了灵性。
   此后,只要我靠近黄河某段,我不会和她错过对视的机会。驱车赶往山东东明县,听说东明和河南濮阳接界出有“刘口浮桥”,我要走。得知,之所以建浮桥是为了冬季防冰凌,哦,黄河是柔顺的,但她也有脾气,一般的桥墩很容易被冰凌破坏,于是浮桥诞生。从此,我觉得所有的浮桥都是给黄河戴上了一个戒指,浮桥就像一根手指头,行走浮桥,就像是会了功夫,行走钢丝。
   懂得了浮桥,我并不满足。我笑着跟同伴说,我觉得这浮桥就像在黄河上铺一张纸,是一块一块的钢板拼接的纸张,上面还带着彩纹,简直就是涛笺,让过桥的人以足迹留下诗章。同伴说,浮桥多么像鸟的翅膀,起伏着,我们是挂在鸟翅上飞行的人。那段吟哦,我们不是开玩笑,是接受了黄河的魅力,做了一次难忘的审美体验。
  
   五
   最让我震惊的是2007年,初夏,我和梁山朋友老马相聚,他带我去他的老家梁山县小路口镇马家河村。仰望村北,一条巨坝横亘,原来那是黄河经过的梁山段。第三晚,我和朋友驱车游曲阜,傍晚,朋友接到防汛的来电,我们放弃了游览孔府的计划,连夜驱车返回。朋友叫马文生,他是村书记,他以坚定的口吻说,责任重于泰山,务必严守黄河。那晚,我和马书记站在了黄河大坝上,马书记持一根木棍,时不时举棍插坝,我也跟着排开,勘察渗水点。虽在坝上有临时避雨木亭,但我们只是累了进去坐一会。第二天,有人来交接,我才进村坐在马书记家中品茶闲聊。

共 770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多少人为它魂牵梦萦,放声高歌。一生中,只要遇见黄河,作者就会情不自禁地腾出一只手,向黄河致敬。黄河流淌了125万年了,她是最年长的母亲,但每次相见,觉得她容颜不老,依旧神采奕奕。2025年3月5日,作者途径东营利津,又遇见黄河。这是具有170年历史的古“东坝津渡”。作者慢行渡过浮桥,至对岸,停车,行礼。黄河,是黄帝之“黄”,既是土色,也是水色,是中华山水之色。再次见证了黄河的“川流不息”,被黄河之美震撼。想起那句“逝者如斯夫”,应该是孔子面对黄河,才发出的感慨。“海晏河清”,博大的文化,总是依赖于黄河而生。黄河水浊,却见证了自己的身影,留住自己热爱黄河的美妙一瞬。到黄河,就必须提及“黄河之都”兰州。2008年4月,作者在兰州住了一周。作者爱上兰州拉面。兰州拉面的秘诀——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这“黄”,作者觉得与崇拜黄河有关。黄河已经变成兰州的文化,那尊“黄河母亲”的雕塑,见证着兰州城的发展,兰州人总和母亲在一起。“中山桥”是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而改名的桥,是一部厚重的史书。作者甚至想,端一碗兰州拉面站在桥上吃。黄河是母亲河,桥是母亲端给自己的餐桌。朋友老杨更是孩子气,他要找一张纸,叠一艘纸船,放在桥下的水里。这才是不虚黄河此行的价值,他曾把自己喻为摆渡人,为自己的学生做人生摆渡,涌出如此大胆的想法并不古怪。在一群老年人中,作者终于得知黄河的兰州段为何是蔚蓝的秘密。这是水文,更是人文,黄河是一条多彩的河。自己最想听兰州人站在黄河岸边高歌《黄河大合唱》。兰州人的黄河情怀,纳入黄河的奔流,永远带着奔腾的音符。黄河在咆哮,那时她在历史关口的怒吼,黄河在蜿蜒,这是她柔情的一面。她最终要投入渤海,点亮一途,华夏这片土地,因此有了灵性。2007年初夏,作者和梁山朋友老马,去了他的老家梁山县小路口镇马家河村,见到马文生书记。黄河的这一段经过村北,村民给名马家河。他的村子占了河段的4公里,关系全村乃至周围9个村子的上万村民安危。所以,这次和他们一起防汛排查大坝险情,一个最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坚毅,令作者记忆犹新。作者叫他“黄河书记”,希望他不负这滚滚向前的时代。2018年8月,作者应山东东营一中史校长之邀,参观他的学校,并为校庆做些工作,驱车前往东营的黄河入海口。在这里,一河变成千万支分流,多姿多彩。渤海,平缓地将浪送上滩涂,迎接着远道而来的黄河。秋天,黄河创造了黄蓝红三色,蓝天下,红的土地,一抹金黄,正是朗朗乾坤!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难见黄河和大海织染的壮阔之色。作者借助文学平台——江山文学,写出《黄河词章》、《黄河口赋》等诗文,愿将华美献给母亲河。黄河也创造了很多经典而精彩的自然景观,壶口瀑布,第一湾蛇曲,黄河大峡谷,青铜峡,老牛湾,香炉寺……不胜枚举,有自然的,更有因黄河而生的人文景观。作者只能以“浏览”完成阅读。与黄河的每一次接近,每一次遇见,都让自己产生冲动,流出文字。这些断章,完全可以串联起作者心中的黄河。黄河是母亲。母亲会见证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成长。人生,虽不能尽览黄河的每一道风景,但每一次遇见黄河是幸运幸福的。作者站在黄河岸边,或回首黄河往事,激情澎湃,挥毫泼墨,写就一篇黄河的宏文巨制,心中满溢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正能量井喷。力荐大作,请读者一睹为快。【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322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3-22 05:57:27
  这篇文章虽是断章,但我们看到的却是一条巨龙般狂舞的黄河。老师以空灵的妙笔,采撷一朵朵黄河的浪花,编织出来的是却是母亲河的宏伟和浩荡。黄河不只是一条自然的河流,更是一条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他以宽阔的胸襟,养育了两岸英雄的人民。发生在两岸的故事一样有着黄河的柔情和本色,见证了中华民族走到今天的坚贞和不屈。老师的讲述情理交融,令人读罢,血脉偾张。感谢老师对东篱的厚爱,期待精彩继续,顺祝春暖,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22 09:57:15
  这篇散文写得有点长了,编辑起来费劲,韩老师辛苦了,致敬!感谢韩老师的精彩解读和编辑,高度提摄,数言胜一篇。每次遇见黄河,印象都深刻,但未能更多地沿着黄河故道走一走,所以不敢写全貌,只能以“断章”为题了。是啊,黄河的浪花有灵感,尽管一水东流,但每一次看到的某一段都是不同的,尤其是和中华文化连起来,一定会产生很多美感。黄河养育了两岸的人民,也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文化,所以,写黄河一定要写文化,我始终这样想的。我在文章中一再使用“传奇”这个词,黄河是一个传奇,我和黄河相遇也是传奇,接受着黄河文化的熏染,必须致敬!远握,再谢韩老师编辑。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5-03-22 07:22:48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从东坝津渡到兰州,再至东营入海口,它流淌着历史与文化。见证其容颜不老、川流不息,感受其或刚或柔。它关联着民生、承载着情怀,滚滚向前,点亮华夏大地的灵性。 问候怀才老师,祝你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22 10:10:46
  走过黄河,尤其是在兰州住了一周,对城内的黄河有着比较细致的感受,不能走全长,只能以“断章”来写几个片段吧,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温暖,繁衍,这是黄河的特点。我被这样的主题约束着,也愿在这个主题下继续写给她最美的文字。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美评,远握,期待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岚亮        2025-03-22 07:38:43
  但凡是中国人,只要见到黄河,无不热血沸腾,自豪感油然而生。黄河这条东方巨龙,用雄浑的乳汁,不仅孕育了一个伟大的民族,更见征了家国五千年的文明。如椽巨笔,龙吟虎啸,金石之声,响彻云霄,犹如黄河在咆哮。一篇雄文。拜读学习,大赞特赞!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22 10:16:17
  不敢称什么雄文,但在黄河面前,雄心壮志还是有的,一见黄河,真的是情满黄河。山河永远是我们需要歌咏的对象,黄河的文字,再过125万年,会给她多少呢,不知。写红花的人和作品,无计其数,我只能以我的经历和眼光来写,否则就不能叫“见证”了。黄河文明,是我们的骄傲,在这个文明的旗帜下,文字才生辉。小文回忆了一些小事,好在黄河接纳,不弃细流,含吞泥沙,感谢黄河给了我创作的主题和素材。特别期待岚亮老师的佳作,远握,问候春祺,感谢点评,谨祝创作快乐,万事胜意!
4 楼        文友:金刚指        2025-03-22 07:59:57
  读老师的黄河,我羞愧了,作为甘肃人,也去过几次兰州,牛肉面、中山桥,自然就是一种相遇。曾经近距离的接触过黄河,并没有留下只字篇章。维读了老师的文章,方体会到黄河的伟大以及兰州所蕴含的深远。老师向黄河致敬,我向老师致敬!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22 10:23:57
  甘肃和山东,是被黄河牵在一起的,我们所以永远相聚江山。我喜欢兰州,也去过龙王池,好一派风光,特别喜欢,到兰州,不吃兰州拉面,不登中山桥,那就不敢说到兰州。我去总算抓住了两个主题。特别期待金刚指老师以组诗的方式,写出黄河的兰州段的美。东篱期待着。感谢金刚指老师留墨,远握,问候春祺,谨祝创作快乐!
5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3-22 09:14:11
  这文,就像黄河的气势,狂舞着浪花,浩浩荡荡,一路高歌,这是祖国母亲的河,是中华民族的血脉。非常大气的文章,学习了,祝老师健康快乐!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22 10:26:00
  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点评。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我的小文是在黄河岸边弯腰捧起一抔水花,希望以此向黄河致敬。记下几个零星的判断,不能一览黄河全程而感到遗憾。远握,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6 楼        文友:吴孟友        2025-03-22 09:16:33
  听说,见到黄河,会热血沸腾,今读社长的文字,却有这种感觉。令我想往。黄河,一条母亲河,她生生不息,养育了两岸人民;她滚滚向前,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也见证家国五千年恢宏历史。一篇史诗,大赞,学习了。祝春暖笔丰!敬茶!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22 10:30:15
  黄河没有流进安徽,但已经距离安徽很近了啊。站在这条大河前,首先是一种心情,就像站在母亲身边,好像所有的顽皮都可以释放,却又有着无比的恭敬。是的,黄河是一首永远没有断章的史诗。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在黄河梁山段是那个夜晚——2007年6月,我想详写我与黄河一夜无眠的那个章节。谢谢吴老师的美评,远握,问候春祺,期待你的征文佳作,谨祝创丰!
7 楼        文友:简柔        2025-03-22 10:35:49
  怀才老师与黄河的数次交集,是相见欢,让人见识到黄河的激越与柔美。文化的色彩,文明的痕迹,历史的跫音,人物的精神,兰州人的格调与生活格局,伴随着老师行云流水般的文字,直抵心间,在心里飞溅浪花朵朵,让我们见证到黄河的风情与魅力,价值和意义。情感热烈,激情,格局宏大,这是一篇关于黄河的深邃华章,读来荡气回肠,如筝如鼓。敬佩怀才老师才华横溢,非常喜欢此文。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22 10:41:59
  谢谢简柔老师的美评。非常喜欢你的“相见欢”这个词,是词牌,也是心情。的确每次遇见,都会激发出一股欢畅的热情,留下一个人和黄河相见的传奇和欢乐。可惜我不能沿着黄河故道一路走到入海口,如果条件允许,真的想那样走一走。远握,问候简柔老师春祺,期待你的美文佳作,谨祝创丰!
8 楼        文友:李湘莉        2025-03-22 11:10:59
  此文,我读都读了老半天,何况写?不管用怎样的词语都无法准确形容此文的好。此文宽泛沉厚,包含万象。语言古朴、优美、灵动,读来回味。我常常想,怀才老师这些奇妙的构思,灵动的句子从哪儿来的,莫非真有文曲星附体?哈哈!不说了,点赞吧!遥握问候,谨祝一切都好!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22 11:20:26
  谢谢湘莉老师给这篇小文的精彩点评,过奖了,受之有愧。长期的创作,让我意识到,文藻不能刻意,有了真情实感,语言就会因感情而出,我把黄河作为一本大书来读,把我的经历视为和黄河的一段段传奇,这种美妙,只有黄河才给我,长江我见过三次,感受不是很深,如果再看到长江,我一定好好感悟。不是文曲星,是一个喜欢执笔写风景的小人物。远握,问候春祺,特别期待湘莉老师的作品,朴实有味道,读后不忘,很有感染力。谨祝创作快乐!
9 楼        文友:佳华        2025-03-22 12:03:56
  怀才老师这篇文章像黄河水一样,波澜壮阔,荡气回肠,很有大家风范。上学时没少路过黄河,黄河铁桥、浮桥都走过,丰水期和枯水期也见过,每一种姿态,都给人不同的感觉。有时候就想跪在那里,静静的看他。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22 12:08:19
  我非常谢谢佳华老师面对黄河想跪下的冲动,我在利津的东坝津渡处,徘徊良久,第一次弯腰掬水,一股别样的情感扑面。我对着那座浮桥看了很久,很多意象涌出,仿佛自己是诗人,其实,那时我就是一个诗人。说这话一点不脸红。每一次看黄河,心情不一样,感受不同。远握,问候佳华老师春祺,谨祝创作快乐!
10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5-03-22 18:48:28
  文章如黄河壶口瀑布一泻千里,就2025年3月串联2008年、2018年几次游观,见证了母亲河其壮观,洋溢着激情澎湃。很有意思把兰州拉面与黄河联想一起。遥祝老师生活愉快!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22 19:12:43
  是的,我没有找一个合适的机会,集中精力沿着黄河故道一行,零零碎碎的记忆,我拼接起来吧,兰州拉面吃得真的是蓬蓬勃勃的,记忆非常清楚,尤其是我和老杨在中山桥开玩笑的一段故事,竟然成了我写兰州黄河的素材。我觉得有意思。谢谢森林老师的美评,谨祝创作快乐,期待你的佳作!
共 16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