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星文学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星星】穿越千年的牡丹魂(作品赏析)   

编辑推荐 【星星】穿越千年的牡丹魂(作品赏析)    ————我读唐人舒元舆《牡丹赋》


作者:流水无声 布衣,225.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6发表时间:2025-03-23 23:07:20
摘要:原创首发

唐代舒元舆一篇《牡丹赋》,开牡丹诗文之先河。
   正文第一段“英之甚红,钟乎牡丹。拔类迈伦,国香欺兰。”通过形于色极赞牡丹出类拔萃的静态之美。
   第二段是这篇赋的重点和精华。“暮春气极,…………孰得而见”,先是从时间、形状、色彩、情态、以及动静虚实等多个维度,大量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从正面极尽铺陈渲染,赞美牡丹的形、色、神、韵之美;再接着运用西施、南威等美女和洛神、湘娥等女神类比牡丹,侧面彰显牡丹的风采,例如“玉栏风满,流霞成波”,“或倚或扶,朱颜已酡”,“西子南威,洛神湘娥。…………孰云其多”。最后写夜景下的牡丹,“席发银烛,炉生绛烟”,“晶荧往来,金钮列钱”,“未及行雨,先惊旱莲”,别有风采!
   第三段通过描绘观赏牡丹的盛况表现牡丹花开时的“倾国倾城”:如“公室侯家,列之如麻”,“九衢游人,骏马香车”,“有酒如渑,万坐笙歌”。
   第四段连用对偶排比句写出牡丹的超凡脱俗和艳冠群芳:“其大盈尺,其香满室”、“蕊如金屑,妆饰淑质”;“玫瑰羞死,芍药自失,天桃敛迹,辕李惭出,踯躅宵溃,木兰潜逸,朱槿灰心,紫薇屈膝。”
   最后一段卒章显志,抒情明意。“何前代寂寞而不闻?今则昌然而大来。曷草木之命,亦有时而塞,亦有时而开?吾欲问汝,曷为而生哉?”连用反问后,留下无尽的想象,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牡丹的寂寞坚守,一个“前代”,不知是何其的漫长?序言中可知,如果牡丹在偏僻低洼之地、僧道处所旁边没有足够的坚守,如果牡丹没有足够奇异的魅力,没有遇到那个时代那个贵人武则天,可能还要寂寞下去,甚至比驿外断桥边的梅花还要孤独。君若不信,请看请思请细品,“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盖遁乎深山,自幽而著。以为贵重所知,花则何遇焉?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古代人谈论花,从未对牡丹加以赞许,是因为它隐避深山,独自幽静的开放,不被显贵者所知。牡丹花又是怎样遇到赏识的呢?武则天皇后的家乡西河,有很多僧、道居住的房屋,那里低洼的地方有牡丹花,它的花特别杰出。武则天皇后感叹上林苑中缺少它,便命人将牡丹移栽入上林苑)。
   可见牡丹并不是生来富贵,也不是生来就有引人注目的舞台,而是长期寂寞也要充分利用属于自己的短暂的花期,怒放出奇异的生命之光,才拥有了机遇来临时“昌然而大来”的华丽转身!
   人如草木,“亦有时而塞”,“亦有时而开”。我们只有“塞”时如姜尚渭水垂钓、诸葛亮南阳躬耕,在沉淀中积累,在积累中沉淀,在独善中等待“风云之会”,才能在“开”突然来临时大放异彩。
   “吾欲问汝,曷为而生哉?”在牡丹已被世人倾慕醉心之时,却发出这样的诘问,作者想在浮华中坚守一份清醒,牢记生命的本质初心,思考精神的光芒与永恒!
  
   但什么是生命的本质与初心,精神的光芒与永恒?
   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担当?还是“逍遥乎天地之间”的道家超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佛家智慧?还是当代人在“躺平”与“内卷”的撕扯中,修炼出“草木知时”的通透与“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情?
   我想继续读这千年牡丹。
   周敦颐把“莲花”誉为“花中的君子”,我没什么意见,但用牡丹反衬,不知影响了多少代多少人?
   这种偏见至少影响我整个的少年时代甚至延续到初为青年时都对牡丹没有好感。
   如果能够穿越,我还真的想问问周公敦颐:牡丹本身的雍容华贵、倾国倾城是长期的寂寞坚守之后才怒放的生命,她有何错?本在偏僻山林、精舍之边生长,在暮春时节,其它诸花凋零成泥之时才绽放出异彩,偶然被一代女皇发现,填补御花园的空白,既没与百花争时,又没有占百花的舞台,既没有争抢天经地义的存在,也没有主动的谄媚与迎合,只有大雅豪气的礼让与包容,以及一尘不染的高贵与典雅,何来“追族名利、趋炎附势”的象征?又哪来“庸脂俗粉”“红颜祸水”的内涵?欣赏倾慕她的人众多,只能证明她拥有足够的优秀,足够的魅力,为何将个别追逐者的盲目归结为被追逐者的错误?
   如果仅仅是一个文人,我还可以理解,因为文人常常由自己的主观情绪决定自己的“视”界,但周公敦颐您偏偏还是一位理学大家!
  
   刘禹锡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高歌时代,抒发超越苦难的情怀。不仅写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达观,还写下“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以及“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的豪迈,将世人对牡丹花的倾慕渲染得惊天动地。
   大文豪欧阳修“姚黄魏紫开次第,不觉成恨俱零凋”(欧阳修《绿竹堂独饮》),也表达了对牡丹命运的关注与同情!
   明代汤显祖《牡丹亭·游园·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也歌颂了牡丹历经贫寒,宠辱不惊的坦然!
   …………
   我们今天看到牡丹拥有一种雍容华贵、君临天下的美,一种卓然独立、惊艳世界的美,一种国色天香、倾城倾国的美,是否也知道上天也给予她足够的遗憾、足够的挫折、足够的磨难!
   正是她不媚世俗、富有傲骨,她才富贵典雅,卓然独立!
   正是她历经贫寒、尽纳豪气,她才国色天香,倾国倾城!
   正是她经历足够的曲折坎坷,她才轰轰烈烈、铺天盖地!
  
   2025年3月21日星期五
  
   附:(唐)舒元舆《牡丹赋》全文
   牡丹赋
   (唐)舒元舆
  
   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盖遁乎深山,自幽而著。以为贵重所知,花则何遇焉?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寖盛。今则自禁闼洎官署,外延士庶之家,弥漫如四渎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每暮春之月,遨游之士如狂焉。亦上国繁华之一事也。近代文士为歌诗以咏其形容,未有能赋之者。余独赋之,以极其美。或曰:子常以丈夫功业自许,今则肆情于一花,无乃犹有儿女之心乎?余应之曰:吾子独不见张荆州之为人乎?斯人信丈夫也。然吾观其文集之首,有《荔枝赋》。焉。荔枝信美矣,然亦不出一果尔,与牡丹何异哉?但问其所赋之旨何如,吾赋牡丹何伤焉,或者不能对,余遂赋以示之。
   圆玄瑞精,有星而景,有云而卿。其光下垂,遇物流形。草木得之,发为红英。英之甚红,钟乎牡丹。拔类迈伦,国香欺兰。我研物情,次第而观。
   暮春气极,绿苞如珠。清露宵偃。韶光晓驱。动荡支节,如解凝结,百脉融畅,气不可遏。兀然盛怒,如将愤泄。淑色披开,照曜酷烈。美肤腻体,万状皆绝。赤者如日,白者如月。淡者如赫,殷者如血。向者如迎,背者如诀。坼者如语,含者如咽。俯者如愁,仰者如悦。袅者如舞,侧者如跌。亚者如醉,曲者如折。密者如织,疏者如缺。鲜者如濯,惨者如别。初胧胧而下上,次鳞鳞而重叠。锦衾相覆,绣帐连接。晴笼昼熏,宿露宵袌。或灼灼腾秀,或亭亭露奇。或飐然如招,或俨然如思,或希风如吟,或泫露如悲。或垂然如缒,或烂然如披。或迎日拥砌,或照影临池。或山鸡已驯,或威凤将飞。其态万万,胡可立辩?不窥天府,孰得而见?乍遇孙武,来此教战。教战谓何?摇摇纤柯。玉栏风满,流霞成波,历阶重台,万朵千棵。西子南威,洛神湘娥。或倚或扶,朱颜色酡。角炫红釭,争颦翠娥。灼灼夭夭,逶逶迤迤。汉宫三千,艳列星河,我见其少,孰云其多。弄彩呈妍,压景骈肩。席发银烛,炉升绛烟。洞府真人,会于群仙。晶荧往来,金釭列钱。凝睇相看,曾不晤言。未及行雨,先惊旱莲。
   公室侯家,列之如麻。咳唾万金,买此繁华。遑恤终日,一言相夸。列幄庭中,步障开霞。曲庑重梁,松篁交加。如贮深闺,似隔窗纱,仿佛息妫,依稀馆娃。我来观之,如乘仙槎。脉脉不语,迟迟日斜。九衢游人,骏马香车。有酒如渑,万坐笙歌。一醉是竞,孰知其他。
   我案花品,此花第一。脱落群类,独占春日。其大盈尺,其香满室。叶如翠羽,拥抱栉比。蕊如金屑,妆饰淑质。玫瑰羞死,芍药自失。夭桃敛迹,秾李惭出。踯躅宵溃,木兰潜逸。朱槿灰心,紫薇屈膝,皆让其先,敢怀愤嫉?
   焕乎!美乎!后土之产物也。使其花如此而伟乎,何前代寂寞而不闻?今则昌然而大来。曷草木之命,亦有时而塞,亦有时而开?吾欲问汝,曷为而生哉?汝且不言,徒留玩以徘徊。
  

共 33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赏析以饱满的激情与深刻的思辨,对舒元舆《牡丹赋》展开多维度解读,既有对文本的细密梳理,又有对文化隐喻的纵深开掘。更融入了作者对牡丹精神与生命哲学的独到见解。以下我对本文的评析:1.结构清晰,逻辑缜密‌。文章以《牡丹赋》的文本结构为纲,逐段解析牡丹的“静态美—动态神韵—盛放气象—超凡品格—哲思升华”,层层递进,既还原了赋作的铺陈脉络,又提炼出“寂寞坚守—华丽转身—生命追问”的精神主线。尤其对“卒章显志”的解读,将牡丹的命运与士人抱负、时代机遇相勾连,赋予文本厚重的历史感。2.修辞与意象的细腻捕捉‌。对赋中拟人(“俯者如愁,仰者如悦”)、比喻(“赤者如日,白者如月”)、排比(“玫瑰羞死,芍药自失”)等手法的分析鞭辟入里,精准点出舒元舆“以文字作丹青”的艺术匠心。更以“色彩交响”“时空张力”等术语,将古典修辞升华为现代美学理论,彰显学术视野。3.‌文化批判与跨时空对话。‌敢于挑战周敦颐“牡丹反衬说”,以刘禹锡、欧阳修、汤显祖等文人的牡丹书写为据,为牡丹正名,揭示其“不媚世俗”“历经贫寒”的傲骨,极具思辨锋芒。此部分打破传统赏析的“文本复述”模式,转而与历史人物、文化符号展开对话,体现了作者的独立思考。4.哲学追问与当代共鸣‌。末段以“生命本质”为引,串联儒、道、佛思想,并关联当代青年的“躺平”与“内卷”,将古典文学赏析升华为对普遍生命困境的叩问。这种“古为今用”的视角,使文章超越单纯的作品分析,具备了现实关怀与人文温度。这篇赏析以《牡丹赋》为原点,交织文学、历史、哲学的多声部阐释,既有炽热的文人意气,又有冷峻的理性思辨。作者以“为牡丹正名”为表,以“追问生命本质”为里,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若能补足历史语境与象征多义性的分析,并在批判中融入更包容的学术视角,则可臻至“情理兼备,古今贯通”的更高境界。好文推荐欣赏!【编辑:燕双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双鹰        2025-03-23 23:08:00
  感谢作者赐稿星星,问好作者,期待新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诗情画意,悦读人生!
2 楼        文友:流水无声        2025-03-24 09:04:26
  多谢老师写下编者按!
半生潦倒又不甘沉寂,喜欢对生活作诗一般的瞭望
3 楼        文友:书者茶道        2025-03-25 14:16:36
  生命的本质与初心,精神的光芒与永恒,牡丹不是生来就是富贵,是经过长期的寂寞与沉淀!牡丹做为国花,其气质雍容大度,其美丽国色天香!好文拜读!
4 楼        文友:流水无声        2025-03-25 15:06:16
  多谢各位老师赏帖。
半生潦倒又不甘沉寂,喜欢对生活作诗一般的瞭望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