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希望】闲话谈佛(杂文随笔)
佛教在中国社会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其中原因不必细究,必竟有看到的事实。从大山名川到穷山僻壤,都有佛教的踪迹。在农历固定的日子里,凡是有寺庙的地方,香火更是较往常旺盛。
但从民间来看,佛教给人以神秘的色彩。从宗教的角度来讲,它有自己的教规,也可以说是纪律,而且要求很严格。还有,宗教里的内容,有些部分是可以给人看的,有些是不给人展示的。就像寺庙里的大雄宝殿,前面让人参观,你想绕到后面看看,则不允许。再加上许许多多的经文,最初都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让大多数普通民众晦涩难懂,更造就了佛教的神密感。而且,官方把宗教定义为唯心主义。一涉及到心,心是让人最琢磨不透的东西,也就让佛教更是在民间演绎的五花八门,也就存在了神秘感,甚至荒诞的成分。
有人把佛教认为是迷信。但让他具体说明、讲清楚是怎么个迷信,他的能力又讲不清楚,所以,绝对认为是迷信,好像也就缺乏了说服力。但从现实来看,寺庙里旺盛的香火,似乎证明了人们还是认可佛教的。只不过,去寺庙里烧香拜佛布施纳贡的人,求菩萨保佑自己无病无灾升官发财前程似锦的人居多。那么,菩萨、佛,会让这些人的心愿达成吗?
先来回顾一下佛教诞生之初的情形。
佛主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是现在印度那边一个小国家的王子,叫乔达摩悉达多。王子在他的国家里娶妻生子,无忧无虑,享尽了荣华富贵。直到有一天他走出皇宫,发现世间种种悲苦现象——生老病死,于是立于誓愿,要为世间大众寻找一个解脱悲苦的方法。后来,经过王子的一系列实践磨难,终于悟道成佛,创立了佛教系统。
从这个过程经历来看,佛教是教人一种能摆脱苦难的方法,而不是讲利益交换。为佛烧香献花乃至布施纳贡是为了表达对佛的崇敬是可以理解。毕竟佛祖当年为了普罗大众的幸福,而放弃继承王位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这一点不是谁都能做出来的。从这一点来讲,佛是值得世人尊敬的。
再从佛经里看看是什么情况。
人若对什么有兴趣,有好奇感,就得先要深入了解一下你所感到的兴趣。对佛教或者佛学也是一样。一个人若连基本的佛学经典都不知道,或者不懂,却谈自己喜欢佛学,岂不是有叶公好龙之感?
佛教里佛经众多。除了把宗教当职业的僧人外,世人多知道《心经》《金刚经》。这与这两部佛经的字数较少也有关系。字数少也就便于传播。《心经》二百多字,《金刚经》五千多字。从佛经入手最容易也最直接了解佛的意思。而世间许多人不是通过佛经,而是人与人,口头相传的方式来说佛的事情,免不了就远离了佛经本身的内容。若有的人对生活没有悟性,还对别人传播与佛有关的内容,除了荒诞、荒谬,还能有什么呢?
看看佛经里怎么说。以《心经》为例。
《心经》里有几句话,估计大多数都听过:“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先解释一下。空——可以理解为无(没有)。色——可以理解为一切物质,包括人世间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异——可以理解为差别。不异——没有差别。
那么上面几句话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为:没有和你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是没有差别的。你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和没有也是一样的。没有就是你看到和感受到的。你看到的、感受到的实际上都是没有不存在的。
看到这里,有人会说:我明明看到这些,也感受到喜怒哀乐,怎么能说没有、不存在?
这个问题是提的很好。佛学之所以让一些人难懂,也在这里。
佛看问题和一般人不一样。都一样的话,人都成佛了。
佛的角度看:人来世间都是一个过程。生下来的时候什么都不带来,几十年后离开人世的时候,也是什么都不带走。所以,人世间一切为空。
从佛的角度来看,佛说的没错,这是事实。但人为什么不容易接受呢?不太理解“空”这个慨念呢?这与人本身的属性有关。
人天生俱来带有感性。这如同地球具有引力一样。天生的,人无法改变。
而看佛说的话,仍以上面几句话为例,却很理性。这几句话不带感情色彩,只讲事实。
说到这里,也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学佛很难呢?简单的讲,学佛就是用理性战胜人的感性。而人的感性是天然自带,是大自然给人的赋予,人怎能自我去除?但不是说人的感性就自我克服不了。也不是这样的。但凡世间有大成就者,都是理性战性了感性。再回到佛学上讲,学佛是学理性的这种状态。学理性就是对感性的自律。
由此也可见,佛学并不是唯心的,它也是唯物的。只不过佛看世界的角度与人不同,人不理解就认为佛是唯心主义者。而佛是想让人们看清真像。看清事物的真像,人就明白了。人明白了就可以摆脱烦恼。
佛学里的学问博大精深,非一般人能完全掌握和理解。对于普通人,真正能理解佛经里一两句话,都可以让自己受益一生。
但理解佛经,或者说要通晓佛理,也得有前提条件。一是生活的阅历,二是悟性。
阅历是时间的积累。所以有人说不建议年轻人学佛;而具有悟性,才能克服人的感性认识,从而进入到事物的本质。
话再说回来,不看佛学,对生活有影响吗?可以肯定的讲,没有影响。甚至不学佛的人比学佛的人,生活的更好。禅宗六祖慧能法师是个文盲,不识一字,却也能悟道成佛。这也说明,想取得成就,不在于什么外在条件,关键在于自己的内心。这也是佛学给人的启示。有句俗话:平时不努力,临事抱佛脚。有用吗?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