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东篱】截一段春海看画(散文)
一
家中的书橱,有几本画集,闲着没事就翻翻,满足一下自己的赏画习惯。多为当地画家的画集,也有摄影集,不乏纯粹的“大海写真集”,但还是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赶不上坐在海边,任意截一段来看,尤其的春天,海也表现出不一样的春韵。
很多人都说,一定不能辜负春天。于是我把春天当成一幅画,年年欣赏,也怪,春来春去,如此重复,却还是喜欢。我们对春天有承诺,春天向我们也承诺。真个是情投意合!
作家朱成玉说,春天,到处都是火焰。这是文学的真理。我想春海也一定有蓝色的火焰。看春海涌一波蓝浪,就像蓝焰逐波燃烧。
我并不因为选择而为难,在我家乡山东荣成,有着千里海岸线,截取任何一段,都完全能够满足我们的眼缘,一个人的眼界就是取景框,但看有没有艺术的眼光了。
所以,近年来,沿海岸线,隔不多远,就有民宿,多为写生的画家而设,也有的是满足游人“枕海聆涛”、“枕海而眠”的享受欲望的。海是最大最好的旅游资源,被当地人发现,并形成“海岸经济”的新格局。例如俚岛南我岛的爱莲湾就有海边太空舱,潮水几乎可以定时来吻舱屋的脚,光是这个情调,就让很多人网上下单,抢个房间。要看春海一幅画,则需要三两天,不然,面对大海就有点茫然了。
不知看海民宿有几百家,开车沿海行,看到海边各色的小屋,我觉得小屋长着一只只眼,在见证着大海的变迁,不然,这些小屋也会觉得寂寥。海涛吵着小屋,小屋闲看碧波。红尘恨如海,还需海来破。尤其春天,鸥戏岸芦苇,鹅掌沙滩印。哪舍得这自然之趣入画的场景,春天来了,不必看植物泛绿,就看游客近海入屋的流连。
海是人们的恋人,来的人都想抱海入怀,不然海边怎么出现“抱海大酒店”呢。
我截一段爱伦湾的春海吧。距我家十来里地,开车几分钟到,就像挂在我院落里的一幅画,开门便见。骨子里常常就这么认为的,可能和爱海的情怀有关吧。
认识本土几个画家,皆以“山海系列”出画集,画家王卓玉说“春海倾心”,我看春海最入目。
二
爱伦湾,没有开阔的海滩,就像文章直接入题,根本不用铺垫铺排的手法,绝不拖沓直接进入高潮。离海就是犬牙参差的海岸,褐色的海岩,千态百姿,遇到春天,飘零在岩上的杂草,都换成了暗绿,这是岸上的春对海的宣言,春草虽未萌芽,为了迎合海之春,已经漫涂着微微的黄绿,春天,真的是一个神奇的画者,勤奋地描摹着颜色,我不能用打翻了颜料盘的比喻,因为小草刚刚睡醒,就像轻哼着,呻吟着,不爱醒来。但春海已经湛蓝了,不能让春草还在眠。就像生怕如我这样喜欢看春海一幅画的人失望。就像诗人们看风花垂柳总带着离愁,哪肯使之“空自语”。此时的春海,岸岩,淡草,都是微醺的样子,适合用来抚慰。淡雅,更能挑战浓郁;一阙小词,却胜长篇古言。
赶上潮起,如果想近距离触摸春海,就顺着悬崖斜挂的小路,跳到一块礁石上坐着。总有朵朵浪花跃起,溅起水珠,轻击着脸,在衣服上画上几幅印象般的的图。最好有人给坐着的人抢个镜头,在照片一角写上“我与春海”,留下一段不一样的时光记忆。这也是速写,来得便捷,立即成像,更入我的眼。
闲得无聊,可以看礁石,海苔也被春天唤醒了微绿,这种绿,是朦胧的,一定会和山中阴面石头上的青苔联系在一起,诗人王维咏“复照青苔上”,哪如我坐海苔中,心情便泛起绿意,感受春海的魅力。春海亦如传统的土地,从来不会让人失望。
抬头看峭壁之上,有孩子拉着风筝线,轻轻地跑着,一挂鸟形风筝,猎猎生风,早引来几只海鸥,蹁跹起舞,试与风筝比舞姿,或许,海鸥以为风筝的它的同类,而赶来相聚。山东潍坊被称为“风筝之都”,依仗的是辽阔的潍坊平原,海边放风筝,可称“风筝之角”了,真佩服放风筝少年的想象力。春海开启了放飞的故事,也启迪了少年展翅的梦想。
这是春海的素描,或称写真,难得遇见。蓝蓝的春海,蓝蓝的天空,一只彩鸢,什么陪衬都不需要了,纯净的画面里,还有鸟的故事,我想,少年也要琢磨为何海鸥和风筝一起游戏。不知他的作文里怎么解释呢?这哪里是看画那么简单,简直是将我带进少年的小说里。
三
仰视海岸岩壁,也不亚于一幅“叠岩图”,是悬挂在崖壁上的春天的画。怪状的岩石,几千年的不变造型,我们往往找不到角度,并不以为是风景,入目入画,那就是鬼斧神工,仿若“具体而微”的群峦,匆匆地追赶着春海,岩壁有了“山势”,这是我以前未发现的,一群人,哪怕是一群普通的人,也能形成“山势”,这就是相聚的力量吧。春天给岩壁涂上微绿,这是春天对风景的支持,成为风景的,总是会被喜欢;不能成为风景的,春天也会把它雕刻成风景。我想,人们喜欢春天,并非都是被“春和景明”这样的概念感动了,而是相信春天的力量。艺术,有时候并非是最好的欣赏对象,真实的自然画作就是一流的艺术,更有着启动灵感的特性。面对一幅挂在家里的画,常常读不出太多的画外音,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吧。
我甚至自恋起来,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容易被春被海激发出灵感的人。
在千里海岸线上的海,都是早有归属,随着文旅发展,大部分海段都放开了,允许赶海。细想,可能是从那部纪录片《爸爸去哪了》中受到了启发,其中有一集是在荣成的鸡鸣岛拍摄的,鸡鸣岛也迅速成为旅游的热点。敏感的荣成人,对时尚的接受,历来就是快捷的,生怕赶不上时代的潮流。有人说,这是为了销售岸边的海景房推出的举措,我觉得这个答案牵强了。“亲子”是多么美好的感情,于是荣成人便给了“亲子”的空间。
嶙峋的海礁,似乎因为春天而活起来,若隐若现,只有在春天才觉得出浅礁的浪漫,好像和海窃窃私语,千年都是说着悄悄的情话,在春天,更耐不住表达。浅礁又是喜欢海的眼眸,春海一遍遍地洗着它的眼睛,其实,浅礁只是默默地守望,殷勤地相依。那些入海捡拾海产的人,是去偷听它们的私语吧,或许是要找到听海的诗,不然他们为何都围着浅礁寻找着什么。
俗称箭虫的海生物,蠕动着身子,甘愿被赶海的人捡到篮子里。微小的海螺,爬在礁石上,或附着在礁石的底部,想隐其形,还是被捡进了篮子里。小小的螃蟹,警觉地躲避着,哪知想跟人玩这种游戏,是不合适的。那些沉埋在海沙里的蛤蜊,掏出一枚,吃了肉,贝壳成了装饰品。就像春野里的野菜,趁春挖取,尝一口春鲜。其实,这些东西,在市场上就是几个钱买一斤,人们喜欢的是自获自食的乐趣。大海很大,却是照顾着人们的小情绪,小心思。所以人们总是说要有大海一样的襟怀,不完全是从海一望无垠的面积上看的。伟大从不藐视渺小,春海滋生海生物,从不挑剔,因为小,也配在大海中获得生命。
曾是央视主持人的倪萍,也发抖音推介家乡荣成——主题词是:别错过到荣成看春海。她就曾加入赶海的人群,成为赶海的大妈。荣成的大妈,出了广场舞,还有一个舞场,就是把自己放进春海里。在春海滩涂,我见证了一个庞大人群的春日生活。幸福,往往是扎堆的,我相信。
还有一群大妈,在浅海处,赶上空潮,支起了扩音器,将声音调到最大量。好办法,不是解决噪音扰民的问题吗?降低音量不是唯一的办法。大海听着大妈的“春海之歌”,似乎更加欢快了,无羁地泼上一波浪,成为最美的和乐。
人啊,常常适合看眼前,再远就感到模糊了,甚至在想烦心事的时候,也跳不出眼前的圈子。“风物长宜放眼量”,这是杜甫《登高》所得。往远处看,莫为眼前遮望眼,劝人之情恳切。春光明媚,极目眺海,能看多远就多远,看到海天一际的线段,还可以去想象,渔船驶进,“放眼”也量不得。“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还会计较那艘船是自家的?在这里,完全可以放空身心,不必刻意地赶走某一缕烦恼,烦恼会被春海的深情和格局融化,不见分毫。
有时,风景的意义并不能被所有人悟到,我想,时代的风景,可能对人更具催发的力量。我们毕竟要求取一份最好的生活,春海载着时代的舞步,不断铿锵着我们,满足着我们的需求。
四
荷塘里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春海则有“接天海带无穷尽”。这里是“爱伦湾海洋牧场”,而且是国家级首批海洋牧场示范区,区域面积10万亩。如果没有数字概念,我给你换算一下吧,相当于15个西湖大小,大到令人惊讶!海带在荣成就是一条条彩带,舞动着荣成的海洋经济,占比接近全国的50%,其间夹着笼养的鲍鱼和贝类,是混合养殖区。海带架子,在蔚蓝的春海里,有条不紊地排布着,那种壮观,简直是惊目,也涤荡着心胸,那些游客乘船穿梭在海带间隙,远观就是一个个小数点在游动……
怎样形容呢?有时候无法遣词。就像曹操在赤壁钩连战舰,蔚为壮观,不过那规模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不足挂齿,根本不敢媲美。像内蒙古的科尔沁草原?不过要把那些时不时冒出的山搬掉才可类比。“欲穷千里目”,在这里是真实的。
一个“牧”字,从草原迁移入海,那么恰当生动。牧羊、牧牛、牧马,即使遇到再怎么大的群,也只是在草原撒上了几粒芝麻,既不整齐,也不显格局。海洋牧场将一个“牧”字的词义无限放大,是因为寄予了时代的精彩而宏大的内涵,我是喜欢给文字来点“训诂”的人,许慎的《说文解字》毕竟局限了,无法解释如今的“牧”,就像无法把“AI”收进他的书中。所以,在海洋牧场,便可上一课以“牧”为词根的组词练习,不要觉得这是小儿科,一旦那些词语摆在我们面前,一定会惊讶——牧天,牧云,牧海,牧星……古人有“牧豕听经”之说,那是曾经的农耕时代的样子,如今,放眼海洋牧场,听春海滚涌之声,聆潮浪奏响海曲之音。让我无边妄想——唐代诗人杜牧,最应该跑到这里看看春海是怎样给他的名字做解释的。据说,他就是有过“牧豕”的经历,其父给他的抱负就是希望他做一个“州牧”(大约相当于刺史的官职)。如今的“牧”却成了一种无限格局的实业,也是还了“牧”的新词义。
此时,距岸500米的观海景平台,开春不忙,台上流动的人不多,入驻方便,若待6月休渔,进入旅游旺季,可以说是一票难求,不能站在平台上,那个心痒难受劲,恨不得一步跨上。这个平台,集海上观光、采摘、垂钓、娱乐、观摩、投喂、餐饮、观赏体验等多功能,拥有2000多平的塑胶浮动平台,就像几艘大型航母拼接一起,而且是上下两层。休渔不断鱼,海洋牧场就是抢了这个空档期,创造了崭新的渔业模式,为海洋经济注入不竭的动力。
平台中间有鱼池,可投饵垂钓,也可按需捕鱼,从鱼池到餐桌,几米远,是世界上从活鱼到美味最短的距离。休渔期之后一个季度,这里生意火爆,可以说,“休渔经济”催生了另一种“品鲜经济”。这里还是“海中海”,却不是“地中海”,爱伦湾海域的海生物,在海洋展馆里都有鲜活的标本,尽可观赏。海洋牧场已经运行了8年,经验相当成熟,光是平台养殖,微藻、贝类、鱼类年产量就达500吨,每日可供三千食客登台品鲜。
就像身处草原看放牧,如果想来点闲趣,可支起太阳伞,静坐平台,一下子就打开了动画——
观光游艇如箭如飞,划开水花,缤纷着游客的心情。如果想亲自体验,只要一个放下的软梯,便可成为游艇上的一员,成为别人眼中羡慕的风景。
如果想垂钓,租借几副鱼竿,这里可没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禅趣,落钩不空,可以无需花钱,交个加工费,品一顿亲获鱼鲜的滋味。
春天是海带夹苗运往生长区的时机,往来的小动力舢板,隆隆地从平台两侧驶过,划起两道抛物线,就像要包围平台的架势,春天,在这里是扬帆入海的气势,如果喜欢和船夫对话,只能吆喝,或者唱一首春海之歌。
那些到此研学的学生,就把写作课放在了平台,老师不愁作文题太俗,“观海”,“我与大海”,“一日牧场”,“打开海图”……据说,这些题目都被带队老师用过。“亲海”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果想逃出主题的约束,例如写“两个牧场”——海洋和草原,那就要调动想象了。
五
在海上平台的客房住一晚,那真的就“枕海听涛”,鱼儿无眠,陪着入睡者,据说,有大鱼一个抖擞,会惊醒海上的梦。如果想体验近海听浪的感觉,那就在离岸一米远的海草房里过夜,那是“临海听涛”的美感,一个“枕”,一个“临”,看似隔得近,却是截然不同的享受。就像在岸上穿上美人鱼的服饰,比划几个动作做热身,和进入海底做一条美人鱼,是不一样的。夜晚的平台就成了岸上人的一幅画,灯火璀璨,将海面照彻得光怪陆离,灯火入海,却不熄,微浪推波,将渔火弄出醉态。“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那可是小家子气了,这里是,一片渔火,烧尽多少愁。那些古老的“渔火”诗句,在这里都被改写,所以,文学情怀,在这里可以越千古,可以获得新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