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柳岸】丹江憧憬(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柳岸】丹江憧憬(散文)


作者:老笨熊李春胜 榜眼,27054.3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5发表时间:2025-03-31 11:15:19

孙子叫李锦,我叫他小锦。他天真机灵,有个性,爱挑战,轻易不服输,和我有相似之处。小锦放学回家,若有所思的样子,我问他今天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他眨巴着眼睛说:“爷爷,其实,我语文、数学作业已经在学校写完,我只是想要挑战一下自己。”
   “挑战自己?怎么回事儿?”我来了兴趣。
   “在课堂上,我们语文老师让我们用‘楼’这个字组词,看谁写得多,没想到小胖一下子就写了十一个。”
   “那你写有几个?”
   “当时我写了九个,我现在也写了十一个,可怎么也想不出第十二个来。老师说让我们回家以后挑战一下自我,实在不行了可以找家长帮忙,也可以查字典,查手机。”
   “拿过来我看,也许爷爷能够帮到你呢。”
   小锦递过了作业,我见他写着:“楼房、楼顶、楼道、楼梯、楼板、高楼、楼台、戏楼、楼窗、门楼、红楼。”果然是十一个。
   课堂上小胖已出了风头,小锦就是再多写两个出来也不可能扬眉吐气了,他的目的在于证实自己的能力。我不能打击他的积极性,于是,就启发道:“在咱家,爷爷奶奶住楼下,你和你爸爸妈妈住在哪里?”
   小锦恍然大悟,高兴地叫道:“爷爷,我知道了,楼上、楼下。”
   小锦说出了“楼上楼下”,我想都没想,小时候的顺口溜已滑溜到嘴边,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真好听。爷爷,什么意思?”小锦纳闷。
   “这是爷爷小时候说过的顺口溜,是爷爷盼来盼去的梦想。爷爷压根也想不到顺口溜已经变成了现实,甚至超过了现实。今非昔比啊!”我由衷地感叹。
   “爷爷,这里面肯定有故事,快给我说说。”小锦一蹦老高。
   小锦最爱听故事了,既然他已经完成了作业,向他讲讲我的童年,未尝不是一次教育。
   “爷爷的童年充满了乐趣,也充满了苦涩……”我慨叹的同时,脑海来浮现出丹江的山山水水:“爷爷出生在丹江河道,那里依山傍水,鸟语花香,一年四季都有风景……”
   “咱这地方不是丹江河道啊!”小锦纳闷。
   “咱老家在丹江河道,那里是库区,为了储水,咱家才搬到了这里,你就是在这里出生的。”
   “爷爷,接着讲。”
   我呷了一口茶,又开始了我的话题——
   我像你这么大时,一遇到星期天,大人们就把我们这些小孩子带到地头上,方便照看我们。我们玩游戏,大人们在地里干活。比我们大的孩子有的打陀螺,有的推铁箍,有的打纸四角,还有比我们更小一点的孩子不会跑,不会说,大人们就把他们放在树荫下的“坐婆婆”里,时间长了,这些咿咿学语的孩子就乱舞着小手,“啊啊”乱叫,大人们也顾不得管他们,哭闹得厉害了,就指派大一点的孩子上前去哄他们。
   小胖的爷爷外号叫根子,我和他没玩具,就开始在地上撒尿和尿泥,我们也不管脏不脏净不净,抓起泥巴反复在手里搓揉,使其光滑有韧性,然后把泥巴做得像窝窝头一样,捏上一个小洞,洞底部越薄越好,做好后我们比手势定先后。结果是我先他后,我抡起膀子,把“窝窝头”洞口朝下,用力向地下摔,薄泥层被洞里的气流冲破,在“窝窝头”的顶端留下一个大窟窿,窟窿多大根子就得给我补多少泥巴。我们玩得很开心,脸上身上溅的都是泥星子。
   “歇歇了。”李队长对正拢红薯谷堆的人们说。
   男男女女们撂下锄头、镢头,一哄而散,都到地头上来了,女人们忙着招呼各自的孩子,不是帮尿湿了裤子的孩子们脱下裤子,就是拍打拍打孩子们身上的泥土。“坐婆婆”里孩子也有机会吃到了奶水。
   大人们一过来,跑得远的孩子也“呼呼啦啦”过来了,因为都知道妈妈手里拿有狗狗秧根、茅草根或茅芽,这东西放到身上一擦,填到嘴里嚼,就能嚼出汁水来,有甜味。
   地头上有几棵歪脖子树,人们能乘凉,也有几块大石块能坐下来歇口气。有个小伙子,我叫他彭叔,跑在最前面,伸了伸胳膊,在一块光光的大石头上坐下来,大叫道:“苍天啊,大地啊,我终于能够歇口气了。”
   彭叔还没坐稳,身后的李队长拽住他湿淋淋衣领往起来拎:“你小子倒会图安逸,这地方是你坐的?”
   “你不让我坐,你要坐?”
   “我也没这福分。这里是爱心专座,老弱病残孕优先,你没看有两个半边天挺着大肚子还在干活挣工分,你好意思和她们争座?”
   “那也不是人人都挺着大肚子吧,孕妇是有数的,这么多石块坐得过来?”彭叔挣脱李队长强辩道。
   听大人们说,李队长虽然是队长,可是没架子,年轻人和常和他打嘴巴官司,一阵风过去,双方都没事了。
   “知足吧,你!要不是你沾了半边天的光,你能跟着过来歇息?中途间歇为的是让半边天们过来招呼招呼孩子,要是都是大老爷们,咱们就一气干到底。”李队长正色道:“你累了就开始怪叫,半边天们多辛苦啊,除了照顾孩子外,哪个人没有加工的活路?有的纳鞋底,有的织毛衣,你个大老爷们,你坐着,她们站着,你好意思?”
   “毛衣又不是给我织的。”彭叔嘟哝。
   “合该你小子穿露趾鞋子,要是没有她们,你天天得光腚。”
   “如果没有她们,行动就更随便了。”彭叔嬉皮笑脸。
   “懒得说你小子,你母亲是不是女人,没有你母亲,难道你和孙悟空一样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彭叔无言以对,女人们都看着他,显得有些得意,彭叔依着歪脖子树干,脸上多少有些挂不住。
   在我眼里,彭叔是最有本事的人。他领着大黄狗上山追兔子从来没有空回过,我和根子都啃过兔子骨头。他下水摸黄鳝,一弄就是大半桶,他常说他抓黄鳝有绝招,下到水里,看见黄鳝,把中指弯成“7”字的钩,看准黄鳝的小蛮腰,喊一声“着”,来个“快准狠”,一下下去它就乖乖成为俘虏了。彭叔还会上树,前几天上到我家高高的榆树顶上,那树枝晃啊晃,他也不怕。他拉了满满几箩筐榆钱,还送给了我们很多,妈妈把榆钱拌上玉米糁蒸熟,我们吃了好多顿。但就这样一个身手不凡的人,李队长却让他在众人面前出了洋相。
   “小伙子一人顶我们俩,坐下喘口气也是应该的。唉,地头上要是再有几块大石头就好了。”王奶奶会和稀泥是出了名的。
   “好好干,好日子在后头呢,到时候咱们都住小洋楼,累了躺到沙发上,要咋舒服咋舒服,洗衣淘菜用自来水,吃的是大米和馒头,顿顿有肉吃,有酒喝。”李队长说得让人直流口水。那时我还真不知道自来水是什么,还以为是比糖水还好喝的东西,也不懂得沙发是什么。
   “吹吧,你!”彭叔有机会反击了,“我看原子弹、氢弹都是你给吹爆炸的,卫星都是你给吹上天的,野心家的三叉戟飞机就是你在蒙古温都儿汗给吹下来的。”
   “我吹?你没看电影《列宁在1818》中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李队长得意地说,“到时候也不用女人们缝衣服做鞋子了,都是现成的。”
   “我昨晚还趴在桌子上做这样的梦呢。醒来后煤油灯还在亮着,我纳鞋底子纳着纳着就睡着了。”刘婶接口说。
   “丹江大坝已经建成,丹江水已淹没了一河两岸的很多淤泥地,这可都是肥得流油的地啊!”李队长见多识广,侃侃而谈,“丹江储水发电,咱迟早会享受现代化带来的方便。”
   “我看现代化是给别人的现代化,咱丹江两岸,除了口粮减少外,能落到了什么好处?”彭叔说。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丹江电会四通八达通往祖国各地,到时候,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会实现的。所以咱要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李队长说。
   “就咱面朝黄土背朝天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彭叔问。
   “咱每年交公粮,是不是支援祖国建设?抽调壮劳力去建丹江大坝、开矿山、修铁路是不是在为祖国大建设做贡献?别看你朝红薯谷堆上拢些土,那也是在为祖国大发展增砖添瓦。咱不为工人同志提供吃的、喝的,他们能有力气干革命?”李队长开会的机会多,说出来的尽是新词。
   但是彭叔、刘婶说的是实话,当时家家户户照明用的都是煤油灯,好多家里连煤油也使不起,村部、学校都没用上电,大哥哥大姐姐们说他们上早自习、晚自习点的是煤油灯,也有的点串起来的松子,能维持三五分钟。田间里倒是竖有木头杆子,上面也有电线,那是电话线。听大人们说,打电话要手摇,先由接线员转接,找到要找的人时,接听起来方便得很,找不到要找的人,干瞪眼没办法。电灯电话的普及,岂不是异想天开?
   不过,李队长也没胡说,他说的应该是对美好的未来憧憬。他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好记,小小的我,只一遍就记住了。
   遗憾的是李队长没有等到他的愿望实现,在丹江河暴涨时为了敦促群众向高处转移,自己却被无情的洪水给卷走了。
   到了我赶得上彭叔的年纪时,彭叔已经步入老年的行列了。由于丹江水位线升高,住得低的地方需要搬迁后靠,住处向高地势转移,我和你奶奶白天在责任田上忙碌,夜里加班脱土坯,和乡亲们相互帮衬着盖了新房,安了新家,家家户户都通上了电,电闸一拉,点灯就亮,真正实现了电灯照明。
   已经掉了一颗门牙的彭叔感叹道:“这世道发展得不敢想象啊,当年李队长这样说还只以为是哄小孩的,没想到咱的眼光连小孩也不如。”
   该我质问彭叔了,我说:“李队长说的也不完全对,咱们虽然用上了电,吃上了自来水,也没住上小洋楼,更别说躺沙发了,细米白面也并不是顿顿都能吃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也许是无中生有。”
   彭叔开始学李队长口气了,“凡事都得有个过程,我当年这也不服,那也不服,最后很多不都实现了?”
   我讲到这里,小锦扑闪着明亮的大眼开始反驳我:“爷爷,现在咱们住上小洋楼了,电灯电话不再是梦了。”
   是啊,我从饿肚子时代走过来,到现在衣食无忧,能不知足吗?现在的身上衣,口中食哪一样不和现代化接轨?来之不易的幸福光景不正是我的祖辈们、父辈们以及和他们一样经历的千千万万新中国的主人忍饥挨饿、艰苦奋斗换来的吗?岁月的年轮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我的亲身经历见证了新中国正日新月异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民族复兴为期不远了。
  

共 394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丹江猜想》通过教孙子挑战自己用“楼”字组词,而想到一句顺口溜:“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由此,以给孙子讲故事的方式,回想起当年的艰难岁月,而在当年看来难以实现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如今却早变成了现实,而这一切却来之不易。正如作者所言:“现在的幸福光景不正是我的祖辈们、父辈们以及和他们一样经历的千千万万新中国的主人忍饥挨饿、艰苦奋斗换来的吗?岁月的年轮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我的亲身经历见证了新中国正日新月异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文章忆苦思甜,既达到了教育孙子“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目的,又以祖国日新月异的巨变间接歌颂了党的英明领导和伟大成就!推荐共赏!【编辑:纪昀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50409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3-31 11:17:20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回复1 楼        文友:老笨熊李春胜        2025-03-31 16:24:13
  谢谢编辑老师呕心沥血的编按。
2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3-31 11:17:54
  欢迎赐稿柳岸,柳岸因你而更精彩!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回复2 楼        文友:老笨熊李春胜        2025-03-31 16:26:22
  一起加油柳岸。正是忆苦思甜的教育。
3 楼        文友:老百        2025-03-31 13:40:48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4 楼        文友:奕渌        2025-03-31 19:21:49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读老师的文章,70后的我蓦然想起上大学时期,看着我们老师拿着手机打电话的情景,满眼都是羡慕的眼神,下课后同学悄悄说,多会我们也能拥有自己的一部手机啊!而如今,曾经的梦想都早已变为现实。
愿为尘隅拾花客,漫向流年浸幽芳。
5 楼        文友:秋天的芬芳        2025-03-31 21:47:20
  我们有共同经历,有着大同小异的童年,今夕对此,确实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老笨熊巧妙地运用爷爷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孙子自己亲身经历,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讴歌了中国几十年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佳作欣赏学习了,问好文友!
6 楼        文友:公效梅        2025-04-23 21:25:14
  儿时也曾经听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还有听说打电话可以看到对面打电话的人,都说那是胡诌。文中叙述怎不令人为我的祖国发展如此之快而骄傲!拜读学习老师精彩散文!问好祝福安!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