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云水】深情者的咏叹(随笔)
有人曾经对文学分过类,说网络和纸媒写作,各占三分天下,网络写手有日进斗金的,养活了自己还要为国家交税金,不屑于纸质作家,说他们穷酸,还端着架子傲视群雄。而纸质作家总以为他们思考的是民族走向,人生苦乐的严肃问题,饿死也要坚守文学的尊严。对网络小说的小三、富豪,娱乐、武打,宫廷纷争,职场攻略等,认为不过是线上热,逗你玩,博取小青年的眼球,没有多少文学价值。如此两军对垒,各领风骚。当年韩寒就不入作家协会。但也有同龄人网络写作爆红,热议有剽窃行为,还入了作协会员。时至今日,传统写作也投入网络,网络写作也热衷于纸媒,各取所好,似乎不那么非白即黑了,作家协会也开辟了网络作家的园地。
现在另有一个写作群体蔚然成风,那就是老干部群,还有个叫法叫“老干部体”,这说明老干部写作已成为体式和风格,也占三分天地。如果说网络风格较为轻松,纸媒风格较为严肃,都是写作风格和文学方向而言。而老干部体,也许没有强大的文学技艺,但他们的重要地位就是:文化性与文献性。当历史的尘烟渐去渐远,人类覆覆灭灭一茬盖过一茬,过往的苦乐歌哭,一个城市各个时期的人事风貌,大概只有文字可以留下一点痕迹,留下一点记忆,供世人怀旧、回响,这个意义也非同小可。随着时代飞速行进,IA写作,机器造人,男人与男人培胎,已不是寓言,那时,原始人类的怀旧心理会日益加重,这些文献便是原始人的文化依托。老干部们退休后闲来无事,有的回乡写村志,有的写县志,有的是工作回忆,有的是民间趣事,可别忽略这种写作,在未来都是非物质遗产,
我所要介绍的武江波先生也属于老干部群体,但他不是写志式的文体,他是依据历史的传说,史记,亲历,亲闻,亲见,以游记,叙事,诗歌等,多样载体书写了榆次的人事风物,成为榆次古城的“活字典”,与老干部体式又不尽相同,自成一体。他退休后担任晋中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秘书长,《文化晋中》杂志主编。他没有辜负这个冠名,他确实写出了文化晋中的风采,几年来他笔耕不辍,著有《七十年代的青春记忆》《旅游散记》《文趣散得》《闲爱孤云》《黄河情韵》《岁月印痕》《诗伴黄河流》等。我桌上放着的是两部砖头一样厚的近作《榆次往事》和《涂川寄情》,这两部著作差不多百万字。据说《涂川寄情》是在身患重病,术后往返于医院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写作,写成了这部近40万字巨作。面对这两部姊妹篇,我看到的就是厚重的文化,广博的文献,这是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和精神气质。有人称之为榆次“史记”,有人说“两部著作一城繁华”并不过分。从书中探到,武江波先生其实从十七八岁当工人时就酷爱文学,对文学界,文化界名人充满敬意,也曾发表过作品。也许他毕生怀有文学情结,只因工作关系无暇顾及,他当过工人、教师、政工干部,后来在司法部门退休。他身上既有工人的豪爽,又有教师的温文尔雅,更有干部的沉静,还有文人的妙趣横生。和他在一起,他习惯交谈,却少有争辩。有一次在饭局上,他提出一个文学命题,我一反驳,他就巧妙地绕过去不作争辩,也许他早已知道在学问方面各执己见,本没有对错之分。当时我觉得胜他一筹,可现在我知道他比我境界高岸,《清静经》上说:“上士不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争就是执念,不争是明白各从己见,并不作真理之说。但他也有坚定的信念。说起法律,我认为法律有时是个摆设,我们所定的合同有时是一张废纸,听说有一个作家和一个文化公司因不执行合同打官司,几年下来官司结局不得而知,只知作家神经了。我说,如果法律生效,文化公司,出版社敢不执行合同?作家费时费力,荒废了写作,最后打官司抑郁了,神经了,这损失谁来补偿。所以,我还是归在法律的公正与生效问题和他论说。一向温和的他,声音突然高八度,说你连时间都不想费,怎么敢说法律不生效或者不公正呢?我当时沉默了,无言以对。是的,法律生不生效,是看你是否把它当作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法律公正与否是你有意志去践行它才有评判的资格呀,被一些现象吓住不敢践行,说明本身对法律不信任。我当时对先生肃然起敬!
人生仿佛是一圆,早期的意念,需要一生去实现。先生走完了他钦定职业之后,本可做一个闲云野鹤了此一生,但他终于又返回年轻时的文学情结,写了这么多书。令我内疚的是,因写长篇难以分心,一直没有时间读它的书,他的书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一应名人记事,小城风物,无不涉猎其中。他生于平遥,却是个榆次通,打开《榆次往事》历史的尘烟滚滚而来,而且注入了作者太多的情感。如果想要了解榆次的历史,这本“往事”集可提供详尽的参照。比如榆次以前不叫榆次,曾叫过“涂水、中都,以及魏榆”。其各名的来历均有详说,古道文化有民间俚语:“走王湖,绕什贴,南北要店里歇一歇。”这些俚语都是当时榆次人的活动形式,就像当代人追寻茶道、丝绸之路一样,总得通过一些亲历者的记载才见端倪。这就是文献的地位。榆次小城通过这些顺口溜可追根溯源。榆次老城已不是原貌,但作者对旧貌如数家珍: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大小街巷十几条,有东湖井、西湖井、寇家巷、任家巷……街有:富户街、南寺街、新集街……著名商号店铺有:德新成、德盛园、北谦亨……名目繁多。从中可见榆次曾经的繁华景象。尤其是著名的“思凤亭”,曾是北宋名相为纪念前贤名叫荀藐的人而建,说是贤人荀藐在此做县令政声是:“治有善迹。凤集其境”。可见仁政、善行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和企盼。从历史人文的心迹可鞭策今朝或未来,虽然善恶从来就是世间的两面,但善行是人类永恒的诉求。文章尽数呈现历史痕迹,却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普世价值”。于是乎,有关榆次的风物、人事就从远古走来,比如古有荆轲千里赴榆和盖聂论剑;有英勇过人的魏国名臣郝昭;有北宋名臣高若讷,民间的李三娘与后汉高祖皇帝刘知远的恋情婚姻等,今有晋剧名角王爱爱,知识青年蔡立坚等;名山景观有:罕山时雨、涂水洪涛、龙门晚照等八大景,工业有华北最大的晋华纺织厂,亚洲最大的纺机厂,全国最大的液压件厂等等,这一切都成逝去的烟云不复存在,但这一切曾经规模宏大,是古城人求生的重要场所,成为古城的骄傲。工人们常穿着工作服逛大街,不爱红妆爱武装,工装就是他们身份,最要紧的是有种说法叫,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他们的自豪一定是来自“领导”的冠名而狂欢。如此翔实地记载了榆次古往今来的相貌,读来让人浮想联翩,且引发一些难以言说的思考。如今都已成记忆中的名词,但先生描述当时的情景却栩栩如生。先生从一地一景,一村一寨,一寺一庙都能提供各种想象,并能挖掘文化的源头。比如“猫儿岭”,是榆次很有名的地名,人们只认为它是地名,却让先生挖出“眊儿岭”的原始情感,因地势高,成为安葬故人的极地,子孙前来烧纸拜谒,父母即会在高处“眊儿”,因此叫“眊儿岭”,读来有趣,似乎比“猫儿岭”更合情理。《榆次往事》以三辑110篇文章组成,从古城与植物,古城的人文,古城中的人物应有尽有,只要你阅读这部书,就会对这座古城生出全新的认识,或许你会爱恋它。
《涂川寄情》是《榆次往事》的续篇,作者滔滔不绝,一往情深,看得出他对这座小城的眷恋无人可比,我以为这两部作品是深情者的咏叹。他对人世间是这样深情,他对人的赞美毫不吝啬,他记述的人物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诗人,有收藏家,有教授、教师等等,凡在他笔下个个都在审美当中,记述了他们的情怀,气节、技艺,个性等,似有握手成友,过目不忘的人间至情,他爱从古迹中挖掘文化,爱从文化本身看其人文精神。这使我不得不从文中探讨作者的心灵,他有一颗怎样玲珑剔透的心?记人是树德,记史是明目。有人说一个人内心装满爱,他看到的世界就是美的。在我眼里世界是个大伤口,人生堆满了累累伤痕,而每一座凸起的坟墓都是一个伤疤,终了,止血的膏脂就是那一把黄土。这样的视角未必就是深刻。人到极境时,花开花落都是美,生死歌哭寻常事,最恒常的便是有爱与审美的能力。我记得西方作家现代主义鼻祖卡夫卡曾经说过“我已经没有发现美的能力了”。我当时大发感慨,好像与其有了共鸣。这世上不缺绝望者。但先生却是点燃希望的智者。在《涂川寄情》已有哲思,看其《宁静致远的力量》便知他通透了天道人情。他欣赏人生的五种追求:
“一是净,即心里要干净,要自净其意,心无杂念;二是静,要安静下来,心如止水;三是敬,要恭敬,敬业敬畏;四是镜,心若明镜,反求诸己,白鉴自省;五是境,要上升到一个专注的高维的修行境界。”
阅读他的文章,会发现他自身心性恰恰应了这一席话。一个人如果心不净,就看不到美的本质,杂草丛生,眼中定是怨恨情仇乱云飞舞。一个人如果不静,悠悠天地,攘攘尘世,心躁者不可能尽心做事,能安内而不为外扰,处喧嚣而守宁静,临纷扰而其淡泊,视名利为浮云,灭荣辱而若清风,深邃的谷底以静为美。如果一个人没有敬畏之心,慢心筑高,必会一败涂地!关羽大意失荆州败于傲骄。诸葛亮智巧过人,败于天下无敌。司马懿胜不歌,败不哭,视天下人为师,在群雄逐鹿中独占鳌头。如果一个人没有一面镜子,何以知人长,知己短?人生就是心灵成长的一个过程,如果从生到死灵魂没一点提升即白来一场,浪费了一世为人。如果一个人到老了还没有踏上境界的云梯,拥有鸟瞰天下的能力,那就混同在物欲中醉生梦死,浮华奢侈,只知外观不知内求,亦如行尸走肉。人生的尽头左不过就是照见自己,找回自己,会心一笑而已,但却需要经历千山万水。先生显然是悟透了生而为何,才知生而如何。所以他风度翩翩,安静沉稳,从容自如,身有暗疾却精神矍铄!心平气和,确是太医王!心平可悟天地妙理,气和可应艰难困苦!所以他敛浮华之态,去骄奢之气,智达而思敏,从而观古今贤达,捡拾历史遗珠,为后人留下永恒的念想。
读了他的“寄情”,便知情的珍贵!阅了他的“涂川”便知水的格调。《黄土地之恋》仿佛是一个智者坐在荒丘上观天地情韵:“神农尝百草,后稷植五谷,点燃了人类第一把文明之火!”《榆次往事》何尝不是一抹火种?《涂川寄情》又怎能不是人间烛光?人活在世上,荣华富贵都不过是过眼烟云,最后的实在仍是人心情感!他是个观察者,也是生命的体验者!我想,此时他目光里一定装满深情和感激,或万事万物也在感激他的深情书写。《黄土高原上的春天》:“迎春花开了,桃花开了,静静地显示着热烈……”此时先生的心,一定如万马奔腾,老来撩拨少年情吧!在先生的性情中,既有水的格调,也有火的姿态,这种抒怀正是他余生的样貌。他是个深情者,他深深地眷恋着黄土地的养育之恩,知恩者必是厚德之人。有文友说,他的文集是写给岁月的一封长信,也有人说,是一封“情书”,这些别出心裁的比喻都十分贴切。我更觉得两书是深情者的咏叹!微光不灭,照见生命的厚度!希望不灭,坚守着人的本心!他本身就是《榆次往事》《涂川寄情》的续篇,他对这座古城的文化,对古城的人事,对人世间沧桑的歌哭,永远有着深情的续写,无尽……
因为才疏学浅难以尽说,写此陋文,也只是我对深情者表示的一份崇高的敬意!有不当处见谅!
2025.4.4草于静心斋
佳作,让人深思回味。感谢陈老师带来的精彩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