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云水】镇土之锁——黑虎山(散文)
黑虎山,坐落于豫西渑池县张村镇曹窑村的西北部,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黑虎山由东峰、中峰和西峰三个山峰横向连接而成,三个山峰自东向西呈阶梯状分布。东峰和中峰地势险峻,西峰以927米的海拔高度成为张村镇的制高点。山顶呈圆形,四周峭壁陡坡环绕。仅西峰南北面有土岭相连,南坡平缓,北坡稍陡,中间一条羊肠小道蜿蜒而上,恰似西岳“自古华山一条路”,险峻而神秘。
山上植被繁茂,多为马珠珠(黄刺梅)、荊木条和姜木树。且南坡稀疏,北坡茂密。一年四季除冬季外,山坡上犹如一幅多彩灵动的画卷,展现着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尤其在深秋季节,五彩斑斓,吸引无数游人前来驻足现赏。
黑虎山又称黑狗山,两个名字皆有奇妙的传说。据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所述,殷商时期,殷纣王贪婪美色、暴敛重刑,导致民怨沸腾,反者风起云涌,周武王起兵伐纣。伐纣大军在姜子牙统领下,自西向东,一路过关斩将,气势如虹。行至渑池关遇殷商守军名将张奎,姜子牙令崇黑虎、将雄、崔英、闻骋出战,黄飞虎助战,众五将与张奎大战三四十会合,不分胜负,便诈败而去,欲诱杀张奎。岂料张奎所乘独角兽乃天下奇兽,快如疾风掣电,反将崇黑虎等诸将反杀。崇黑虎后被封为五岳之南“岳司天昭圣大帝”。相传崇黑虎被杀于此山,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在此山西峰半山腰修建了一座黑虎庙,并将此山取名为黑虎山。黑虎庙建成后,香火旺盛,周围民众纷纷前来烧香、祈祷、占卦、求签或祈福寿财丁喜。据碑文记载,此庙在隨唐时期不断得到修缮,到了道光年间,香火极为兴盛,出现了“庙宇规模狭小,广大宽丰实为楹”的困窘。道光十二年(1833年)四月,有信士杨子临等为其筹钱,“建正殿三楹,献殿三楹”,并为捐钱多有“一千”,少者“五十文”者立碑流芳百世。
清朝后期因战乱不断,黑虎庙逐渐走向衰败。至1945年后,黑虎庙已经是破桓断壁,“墙不足一人高了”。后又遭红卫兵“破四旧,立四新”打砸,更加面目全非。而后,张村人民公社派人又将遗留的青石条、石碑等可用之材运走,修建高中校舍。目前,仅有黑虎庙遗址尚存。
另一说法是,为纪念一只忠义的黑狗而得名。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富商带着一只黑狗,经此山前往山下槐扒渡口,过黄河到山西做买卖。途经此山时,所带钱袋不慎掉了一只,富商没察觉到,黑狗看到了,狂吠几声,主人当时也没在意,匆匆赶路。后富商发现黑狗不见了,以为走丢了,仍不在意,继续赶路前行。待渡过黄河至山西作交易时,才发现所带银钱少了一袋。做完生意数十日后,富商沿原路返回,又行至此山巅时,看到了所遗失的钱袋子,黑狗守卧在旁边,但已经饿死了。富商大为吃惊,十分懊悔,伤心落泪。后来人们听说此事,无不为黑狗誓死为主护财的忠诚所感动,便将此山叫黑狗山,以示铭记。
黑虎山向北距黄河槐扒渡口约8公里。该渡口原称槐阳渡口,因其所处位于槐阳镇,后因清道光二十三年黄河水突然暴涨,槐阳镇被水吞湮,仅剩一棵槐树扒着未被哄水冲走,故将此地改名为“槐扒村”,渡口也随之改称为“槐扒渡口”,一直沿用至今。槐扒渡口与下游邻近的白浪渡口相距4公里,两个渡口是渑池县乃至河南西北部,过往黄河天险的必经之道,自古以来并称是西北“黄河二通道”,尤以槐扒渡口位置为佳。
这是因为黄河自西向东流至槐扒段时,在此拐了一个弯。此弯处水流平缓,水面最宽处近百米。不仅船行平稳,而且有利于大型船只通过。在白浪渡口处,水面较窄,水流湍急,险象环生,而且不利于大型船只通行。所以槐扒渡口又被称为“铁”渡口。以前,它以货运为主,客运为副。货运主要是运输山西的煤炭,算是当时的优良大型渡口。据说,槐扒渡口航运繁忙时,商贾云集,客流不断,两岸货物堆积如山。此渡口既繁荣了当地经济,又便利了客商往来,盛极一时。
然而槐扒渡口优良的航运条件,也为外敌和反贼提供了便利条件,成为入侵中原的首选突破口。外敌或反贼由此渡口过黄河南进,必须翻越黑虎山。因此,黑虎山同与佛爷沟之隔的扣门山一样,成为北据黄河天险、南通中原大地的军事要塞。与扣门山相比,黑虎山地势险峻,山前山后仅有一道可通,锁住通道,万人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故被称之为嗯“镇土之锁”。历史上,此处常有驻军把守,由古藏兵洞佐证。古藏兵洞位于此山东峰悬崖峭壁之间,凿石而成,长约百米、宽约半丈,高约一人,可容纳数百人居住。此洞建于绝壁之中,一来可以挡风遮雨,保暖防寒,利于军队长期屯扎;二来可以严防敌军偷袭摸营,实乃冷兵器时代军队安营扎寨的绝佳位置。
据当地老人讲,1945年5月日军发动河南战役时,先是从槐扒渡口突破(传闻当时防守的国军前线代理指挥官秦逸民叛国投敌,暗中出卖了槐扒渡口所致),后沿黄河而下偷袭白浪渡口防守的国军,前后夹击导致白浪渡口失陷。而后日寇一路向南攻陷扣门山国军第二道防线,随即渑池、洛阳等地相继失陷。当时,日寇之所以未选择穿越槐扒渡口正对面的黑虎山国军防线,是因为此关隘易守难攻,故而弃之,改从扣门山国军防线突破。
1996年1月,槐扒黄河提水工程动工,修建了曹槐(曹窑——槐扒)公路。该公路从黑虎山东峰东侧峭壁原古藏兵洞遗址处,破山而过。此公路军民两用,改变了自古以来黑虎山仅有一条羊肠小道的历史。这条公路与S312沿黄公路在曹窑村上沟自然村形成十字交叉连接,从军事战备的角度看,改善了满足黑虎山军事要塞的运输条件,满足了现代化国防的需求。
黑虎山不仅军事价值重大,而且山下的矿藏资源丰富,特别是铝土矿储量大,品质高。其次是煤矿,煤质硬,热值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黑虎山下及周围机器声隆隆,炮声震天,铝土矿、煤矿洞采掘源源不断。附近的村民投资开矿,或买汽车搞运输,或进矿打工、或因土地被占用获得补偿走上了致富路,这既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又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规范化,一些不合规定的矿井被停业整顿,黑虎山又恢复了昔日宁静与翠绿,山清水秀,景色迷人。
正当人们以为黑虎山将回归平凡之时,一场绿色革命悄然兴起。县里顺应时代潮流,因地制宜引进了大唐风电项目,让这座古老的山脉焕发出新的生机。风力发电塔如雨后春笋般屹立于山顶,它们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见证,更是清洁能源的象征,将大自然的风能转化为电能,源源不断输往千家万户,照亮人们的生活。
如今的黑虎山,已经成为集自然风光、清洁能源、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发展区域。游人如织,采风团体络绎不绝,人们在这里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体验绿色能源的无限魅力,更在《西游记》那句“钱是大风刮来的”戏谑之言中,找到了新的注解。在黑虎山,风,真的成为财富的源泉。
站在黑虎山上,远眺连绵起伏的群山,近观巍峨高大的风电塔群,蓝天白云之下,一幅山水美丽画卷展现在眼前。这里,不仅承载着厚重深远的历史,更孕育着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与诗意远方。黑虎山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它告诉我们:只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发展,每一片土地都会绽放出动人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