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敏思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敏思】百年漫步 . 文../ 妍冰

编辑推荐 【敏思】百年漫步 . 文../ 妍冰 ——中山左步村欧开祥后人记录太公欧开祥生平点滴  


作者:情满珠江 举人,5680.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5发表时间:2025-04-10 18:58:42
摘要:早年汉阳兵工厂技术总监欧开祥,系中山南朗镇左步村欧姓人,在那个年代,经历种种不凡,因为年代久远,资料不是很详,经过再三搜集,形成此文,谨此愿为后人留下太公欧开祥不凡人生的点滴,圆我们此生心愿。

【敏思】百年漫步 . 文../ 妍冰 百年漫步
   ----中山左步村欧开祥后人记录太公欧开祥生平点滴
   文/妍冰
  
   中山市南朗镇左步村,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小村啊!
   汉阳兵工厂技术总监欧开祥,系中山左步欧姓人,在那个年代,经历种种不凡,因为年代久远,资料不是很详,经过再三搜集,形成此文,谨此愿为后人留下太公不凡人生的点滴,圆我们此生心愿。
   题记
  
  
  
   序
   当我们耳边响起国歌的时候,常常会不自禁地勾起对华夏近百年历史的回忆。那波澜壮阔、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百年,是国人永远无法忘怀的。《百年漫步》给了我们一个独特的视角,掀开了这百年时空的一角,让我们得窥这百年历史河段的一股激流、几点浪花,一片险滩、几叶舟楫。我与文章作者妍冰同为欧开祥的曾孙辈,对这一视角自然感同身受,也亟盼这一视角能迎来人们认同与关注的目光。在此,谨以一首“水调歌头”为此文作序:
  
   水调歌头·忆太公欧开祥
  
   残照溯风去,履影欲寻根。
   汉阳造诞华夏,新器铸新军。
   姜太公成大事,我太公承故志,无不重千钧。
   乱世却何往,施技建功勋。
   如归雁,循宗迹,自留痕。
   图强自古艰苦,士志矢牵魂。
   前仆先贤尚见,后继传人在望,迭代类晨昏。
   奋棹三千渡,顿首百年身。
  
   太公百年之身虽已隐没,但太公精神长存。太公当年身为汉阳兵工厂总工,为近代华夏军工事业所作的贡献,将为后人所铭记,也必将激励后人奋发图强。
   圆方
   2025.4.9于佛山
  
  
   我们的太公欧开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汉阳兵工厂技术总监,太公不凡的经历,是那个年代的缩影。
   小姨曾对我们说过:
   她的爷爷叫欧开祥,早年他居住旧金山,在那里读了大学,后来他们回国定居。在家乡南朗镇左步村凤凰一巷盖了房屋,一家人就生活在那里。到了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立即颁布政令,指出:富强之策,全籍铁路交通,拯宜从速兴筑。不久,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出任全国铁路总督办,为此还专门回家乡南朗翠亨及左步召集家乡青壮年男子外出参与国家铁路建设。太公和他的同辈族亲欧庚详当年都居住在南朗镇左步村。所以他们做为第一批参与者积极相应孙中山号召,纷纷离家走向富国强民之路。
   后来欧庚祥出任粤汉铁路第二任总监,我们的太公爷爷欧开祥也在其中,只是太公没有去粤汉铁路,而是去了汉阳兵工厂。这也许与太公在旧金山读书的专业有关系。
   当年我们的外婆曾讲过此事,她说我太公是读机械设计制造及兵器工程专业的。大概是1920年左右,我们的太公欧开祥曾带着我外公欧庆诗,从湖北汉阳回家乡南朗给我外公相亲,相的就是南朗邻村崖口林家女儿林佩斯。两家人很快达成一致,然后就在左步村祖屋给我外公和外婆完婚,后来他们在左步村小住了一段时间,然后太公又带着新婚外公和外婆前往湖北汉阳。1922年我大姨出生,1924年我舅舅出生,我的妈妈是1929年出生的。后来,我三姨和我小姨也陆续出生。所以,妈妈家里兄弟姐妹五人都是在汉阳出生的。在太公他们一家离开左步村的日子里,一直委托一个本族人七叔照管左步祖屋,每到初一、十五,七叔他们都会替妈妈他们家给祖宗上香。所以太公和外公每每说起此事都很感谢七叔。
   小姨说她是1934年在汉阳出生,在汉阳慢慢长大。那时候他们以家生活很稳定,太公一直都在汉阳兵工厂做技术总监,大家都称呼他欧伯温lenbowen,收入也比较丰厚。小姨说她记事起,家里有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及他们兄弟姐妹五人,一共九口人。他们的名字是我外公欧庆诗取的,我大姨欧宝簪、舅舅欧国梁、我的妈妈欧宝婵、三姨欧宝娟、小姨欧宝霞。妈妈她们几个女孩子都是宝字辈的。
   后来,我太公又为妈妈她们四个女孩子取了另一个名字:欧德勤、欧德俭、欧德芬、欧德芳。而他的孙子就是我的舅舅反而没有再取名字。
   那时候,他们家里有着宽宅大院,还有几个工人,负责打理内外事务。
   我的妈妈也曾说:她记忆里的爷爷就是我的太公,非常绅士,也很斯文,他性情善良,我的外公欧庆诗性情就非常像太公。而我们的外婆林佩斯就比较严厉。不过,外婆喜欢读书,她除了每天早晨读书之外就出打牌,外婆身上带着大小姐脾气。
   那时候,太公每天去汉阳兵工厂上班,都是早出晚归,他是专项负责兵工厂的一些技术方面的事宜。
   我的小姨说:当年家里人都不懂太公做的事,也很少关注,太公也从不同家人讲,只是见太公每天都很晚回家,甚至经常加班加点,忙得不可开交。
   而我们的外公是著名西医。他很多学生都在湖北及中山行医或者开诊所。我们的舅舅欧国梁当时已经在北平读大学,大姨和妈妈她们几姐妹则在汉阳读中学和小学。
   妈妈和小姨都经常对我们说起:那是一段非常祥和的日子,也是她们记忆中一段最幸福时光。”
  
   当年,我听妈妈和小姨说起“汉阳兵工厂”的时候,自己听起来就觉得如雷贯耳。即使现在,也常常在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中听到“汉阳造”一词。没想到我母亲的爷爷----我的太公欧开祥,竟然和汉阳兵工厂有如此联系。
   于是我马上查找关于汉阳兵工厂的信息。
   我查到资料得知:
   汉阳兵工厂是晚清时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创建的。他作为湖广总督,积极推动洋务运动,致力于通过发展近代工业来增强国家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汉阳兵工厂的建立正是他这一理念的体现,工厂于1892年动工,1894年建成,原名湖北枪炮厂,1908年更名为汉阳兵工厂。‌地点在湖北省汉阳县大别山、龟山脚下,面对襄河,水陆交通方便。隶属驻省总局,委任各司道为总办。如藩司翟廷韶,臬司岑春萱等。工厂不仅生产了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还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清末民初时期,汉阳兵工厂以其精湛的制造工艺和可靠的品质,成为中国军队的重要装备,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中。
   据当年在新军第八镇(师)21标一个士兵的回忆,当年第八镇的步枪全部是汉阳兵工厂出产。因此,1911年10月10日晚上,武昌新军所开的第一枪,用的应该就是汉阳造,由此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辛亥革命。
   汉阳兵工厂还不惜巨资,从德国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制造连珠毛瑟枪和克虏伯山炮等成套设备,所生产的汉阳式79步枪(汉阳造)、陆路快炮、过山快炮,均是当时较先进的军事装备,因此,成为晚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军工企业。生产的“汉阳造”步枪,成为军队主力装备,抗日战争期间生产能力达高峰,生产100多万支步枪。占整个民国时期中国军队手中武器的大部分份额。‌此外,工厂在20世纪初年可日产步枪30支,无烟火药600磅,月产大炮8门,枪弹80万发,炮弹7万发。
   看到这些资料,深深为汉阳造感到自豪!
  
   ‌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汉阳造”步枪是中国军队的主力枪械,无论是国民党军队,还是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都大量使用这种步枪。抗日战争期间‌ 在抗日战争期间,汉阳兵工厂的生产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汉阳造”成为中国军人对抗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武器。‌‌‌无论国民党军队,还是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都大量使用“汉阳造”。
   “汉阳造”从辛亥革命到抗美援朝一直在战场上发挥作用,是中国战争史的一个传奇的神话
   汉阳兵工厂是中国近代兵器制造的重要基地,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还在文化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作为湖北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汉阳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如今,虽然“汉阳造”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记忆仍然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去年中秋节我们去佛山看望九十岁高龄的小姨欧宝霞,再次听她讲她爷爷——我们的太公当年的点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爷爷欧开祥更加忙碌,兵工厂生产制造的枪支弹药任务更加繁重,在1938年夏季大约6月、7月,爷爷带领全家随兵工厂迁往湖南辰溪,我们一家人就在湖南辰溪居住了一年多,那段时间爷爷比在汉阳兵工厂还要忙碌,他几乎每天都在加班,基本不怎么回家。
   直到1939年9月,兵工厂又要搬迁了,这次是迁往重庆。而这次我的爷爷决定不随同兵工厂去重庆了。他便告老还乡,于是就带着一家人返回原籍——广东省中山县南朗镇左步村。
  
   后来的事我是听我妈妈讲的,那是一段更加不平凡的往事:
   当时,太公让太祖母和家人们收拾行装,带上家里细软准备路上用,家里其他笨重家私,都留给依然在汉阳的亲属——妈妈的姑姑了。当时随行一共十一人,除了家里九口人之外,还带了两个佣人帮着拿东西,照顾妈妈和小姨他们几个孩子。就这样匆匆上路了。因为日本入侵,路上太多逃难的人,他们在途中经历了千辛万苦。太外祖母年纪大了,经不起旅途劳顿,在半路就撒手人寰了。后来终于到了广东省境内韶关市南雄。这时传来前面封锁的消息,他们便再也不能往前走了。太公就在南雄找了一间简陋的房子,一家人暂时住了下来。
   太祖母走了,加上两位佣人,家里还有十口人,路上带的钱也用得没剩多少了,大家不能坐吃山空。没办法,太公让大家分头出去找事做,临时增加些收入,外祖父是西医,做不了什么力气活,难民中有伤病患者,他就赶紧帮着医治,但是难民哪有钱呢?还是两个佣人及舅舅和大姨,就出去找了一些力气活,每天出去做事,带回来一些散钱,艰难度日。剩下外婆和几个小的孩子只能在呆在家里。
   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一年,家里更加艰难。
   太公欧开详一直以来工作的操劳,加上旅途颠簸,也一病不起,尽管外公是西医,他用尽解数也没能挽救自己父亲的生命,就这样,大概在1940年底,太公也随太祖母去了。
   我妈妈说那时家里失去了太公这个主心骨,生活更加困窘。
   于是外公和外婆绝决定为了减少开资,辞退了两名佣人。
   当时还有人来家里说合,让我的妈妈和三姨去两户人家做童养媳。这样,她们姐妹两个有饭吃,又减少了家里用度。
   妈妈和三姨自然是不愿意,可是我外婆和外公商量很久,狠狠心还是同意了。
   妈妈说后来家里就来了两伙人,分别带走了妈妈和三姨。妈妈当年比较有主见,她说:没几天她就偷偷跑回来了。
  
   听我转述我妈妈说的上面不平凡的经历,我小姨应和道:
   “是的,这件事我记得,你的妈妈是很机敏,也有主见,没几天就她自己偷偷跑回来了。看到我母亲就哭着扑到她怀里,说什么也不要再去了。我母亲也哭了,对我父亲说:她既然回来了,大家就在一起吧,生死也在一起。而我的三姐却一直没有回来。”
  
   小姨继续说:
   当时,我外公、外婆带着我大姐、我哥哥、我二姐就是你妈妈,还有我,我们四个孩子,一家六口人,在南雄艰难度日。后来经人介绍,我母亲、我大姐、二姐她们三人去帮人家收烟叶,烤烟叶。她们要把地里种植的烟叶割下来,捆好,待其他人赶车来收回去。这样人家给我们家一些零钱,白天还供一顿午餐。如此缓解了家里的困窘生活。
   1943年初,我8岁。那时日本已经侵略了大半个中国。从1937年二战以来,我国未遭日本侵略过只有八个省: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陕西、四川和西康。建国后取消了西康省。
   这一年的冬天非常寒冷,记得那时已经大雪封山,我们家里冷得要命,父亲和哥哥便用一个火盆生了火,一家人围在一起烤火取暖。
   突然家门被一下撞开,进来一群拿着枪的人,他们气势汹汹,不由分说就抓走了我的父亲和哥哥,将他们拖走了。又有几个人抓走了大姐和二姐。母亲吓懵了,当有人来抓我的时候,我一下扑到母亲怀里,死死抱着我母亲,大声哭着。我母亲颤声说道:求求你们!放过我们吧。我这个女儿她才8岁啊!我和母亲哭成一团。(因为我12月份出生,当时刚刚过完8岁生日)
   没想到,那些人恶狠狠看了看我们,然后到各处去翻东西,见什么拿什么,连几件厚一点的衣服也拿走了。还有厨房里面的一些盆盆罐罐也没放过。之后竟然转身跑出去了。
   家里立刻冷冷清清就剩下我和母亲,再无一人。
   后来住在隔壁的一个老婆婆听到我不停地哭,走进来,看了看一大家人只剩下我和被吓得呆呆的母亲,流下眼泪,说:好好一家人,就这样散了!这些该杀的土匪!
   家徒四壁,再无什么可用可吃的。我母亲从此神智有些不清,不知道出去找吃的,似乎也不知道饥饿口渴。好在隔壁广州婆婆不时过来照顾,我们才有一口没一口应付日子。
   我们曾经四处找过父亲哥哥和姐姐,无果。

共 808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在历史的浩渺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如璀璨星辰,照亮家族与国家的记忆之路。欧开祥先生,便是这样一位值得铭记的人物。 透过《百年漫步——中山左步村欧开祥后人记录太公欧开祥生平点滴》这篇文章,我们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欧开祥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从早年留学海外,到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投身国家铁路建设,再到成为汉阳兵工厂的技术总监,为近代华夏军工事业奉献心血,他的每一步都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 汉阳兵工厂,在晚清至民国时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欧开祥先生作为其中的关键人物,其贡献不可磨灭。“汉阳造”这一传奇武器,不仅见证了辛亥革命的烽火,也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强后盾。欧开祥先生在兵工厂的工作经历,是那个特殊时代无数奋斗者的缩影,他们为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然而,命运的波澜并未因他的功绩而平息。抗日战争时期,欧开祥先生一家经历了颠沛流离,饱受战乱之苦。在这段艰难岁月里,家族命运多舛,亲人离散,甚至遭遇土匪迫害,但他始终坚韧不拔。这些经历不仅是家族的苦难史,更是那个动荡年代无数家庭的真实写照,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 值得庆幸的是,在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欧开祥先生的家人最终度过难关,回归故里。这段历史虽已远去,但它留下的伤痛与启示却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作者妍冰及圆方,都是欧开祥的曾孙辈,他们怀着对先辈的崇敬与怀念之情,通过长辈的口述和深入的资料搜集,将欧开祥先生的生平点滴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他们的努力,不仅是对家族历史的传承,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欧开祥先生的传奇人生,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篇回顾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好文!推荐共享!【敏思编辑:邓和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情满珠江        2025-04-12 19:03:51
  谢谢邓总精彩的编辑!?此文太长了!邓总辛苦!敬茶??
雪之韵 冰之魂……妍冰
回复1 楼        文友:情满珠江        2025-04-12 19:04:37
  辛苦邓总!谢谢邓总精彩的编者按!谢谢!
2 楼        文友:绿袖子的田园        2025-04-13 20:27:28
  百年漫步,传承红色,正气浩然!
   推荐加精!
我爱,故您在!
回复2 楼        文友:情满珠江        2025-04-13 22:15:22
  谢谢绿总,辛苦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