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云水】麦饭香,岁月长(散文)
一
从小到大,我对麦饭情有独钟,百吃不厌。它并非酒席上的珍馐佳肴,亦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氤氲着岁月的温暖,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别具一番风味。
小时候,我最喜欢吃奶奶做的麦饭,尤其是用野菜做的麦饭,鲜香扑鼻,带有一股春天的清新气息。
东风送暖,草木萌发,地里的野菜纷纷钻出泥土,到处绿意盎然,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吃过早饭,奶奶挎上篮子,迈着轻快的脚步去地里挖野菜,我提着小竹笼,蹦蹦跳跳紧跟在奶奶身后。奶奶开玩笑说,我就像一条“小尾巴”,她走到哪里,我就跟在哪里。阳光温软,微风吹拂,让人神清气爽。奶奶一边快速采摘着各种野菜,一边教我如何辨认野菜。按照奶奶说的,我自以为能轻而易举认出野菜,于是满心欢喜拿着小铲卖力地挖起来。我将挖好的野菜举给奶奶看,“噗嗤”一声,奶奶乐了,说我挖的不是野菜,是野草。我像只泄了气的皮球,一屁股坐在田埂上。奶奶和颜悦色地说,只要仔细观察叶子形状和颜色,就能分清野菜和野草。经过多次尝试,我终于能认出荠菜、马齿苋、白蒿、蒲公英等常见野菜,很快我挖的野菜装满小笼。奶奶夸我聪明能干,我心里就像吃了蜜,挖野菜的劲头更足了。
回到家里,奶奶顾不上休息片刻,随手将野菜摘洗干净,滤干水分,然后放在案板上叮叮咚咚剁了起来,再放进盆里,撒上五香粉和盐,又加一碗玉米面用筷子搅拌均匀,每一片野菜都被包裹上了一层淡黄色的外衣,好似经历了一场华丽蜕变。奶奶将其倒在蒸笼布上,用手小心翼翼摊开,最后一步放进蒸笼,上锅蒸。奶奶做饭如行家里手,这一番操作娴熟自如,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我目不转睛,看得入了迷。
灶膛里,熊熊燃烧的火焰舔舐着锅底,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爷爷左手添柴火,右手有条不紊扯着风箱,我心急如火,恨不得立马吃到麦饭,于是和爷爷一起拉风箱。爷爷笑着说心急吃不了麦饭,起码得蒸二十分钟。爷爷为了分散我的注意力,讲起了麦饭的历史渊源。传说麦饭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一开始,人们以“粒食”方式食用小麦,麦饭被当作为“野人农夫之食”,比较粗糙,口感不佳。后来,随着石磨的推广,有了面粉,麦饭才逐渐演变为现在面粉和蔬菜合二为一的形式,口感细腻绵软。
在饥荒年代,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野菜是农家人的救命菜,野菜麦饭是老百姓的救命粮。现在虽说能填饱肚子,但任何时候,也不能忘记野菜麦饭的功劳。奶奶在一边感慨道。她的一番话让我懂得了珍惜和感恩。
谈话间,不知不觉,二十分钟很快过去,麦饭可以出锅了。奶奶打开锅盖,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让人馋涎欲滴。奶奶拿起筷子,夹起一块麦饭让我品尝。那麦饭,散发出野菜的清香,又包含面粉的醇厚,美味可口,余味无穷。吃野菜麦饭符合传统上“不时不食,顺时而食”的饮食理念,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馈赠和生活的美好。
二
自从实行土地承包制之后,充分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老家人做麦饭不再用玉米面,主要以麦面为主,就像母亲说的,麦面做的麦饭,口感更细腻更筋道。
暮春时节,当田间地头的野菜开花变老时,树上一串串洁白如玉的槐花在风中摇曳,散发出醉人的清香。大街小巷,到处都飘着槐花香,到处都有钩槐花的身影。母亲提着竹笼,拿着长长的竹竿,带着我和弟弟,来到泾河滩。母亲走近一棵槐树,举起竹竿钩下挂满槐花的小枝条,我和弟弟一边捋着槐花,一边忙不迭将槐花往嘴里送,清甜的味道在舌尖萦绕,好似全身上下都沾染上了槐花香味。母亲笑盈盈地看着我们,说槐花做的麦饭更好吃。
母亲将沥干水分的槐花拌上小麦面粉,撒少许盐,淋上几滴自家种的菜油,放在锅里蒸熟之后,在揭开锅盖的那一刻,一股热气裹挟着槐花瞬间飘散开来,让人口舌生津。槐花麦饭色泽金黄,颗粒松散,香喷喷,甜丝丝,一碗不够还想吃第二碗。我问母亲为什么给槐花麦饭没有加更多调料?她说,槐花本来就很香,加其它调料就会遮掩本真香味,我们吃的就是槐花这种独特的味道。
那年我去礼泉县上高三,离家较远,一学期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杜小梅和我住在同一个宿舍,我俩虽然不在一个班,但很能谈得来。她爱说爱笑,热情开朗,每个周末从家里带来很多吃的,让我也占了不少光。尤其是她做的土豆麦饭,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而且她做的麦饭,很多时候都加了醋和蒜泥,鲜香绵软,让人食欲大增。我有点纳闷,她年龄不大,怎么如此能干呢?
一次闲谈中我才知道,原来小梅母亲是陕北米脂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北盛产土豆,品质好,所以陕北人就地取材,用土豆做麦饭是当地一大特色。小梅母亲自然深谙其道,也教会了小梅做土豆麦饭。小梅补充说,陕北人管土豆麦饭不叫麦饭,叫“洋芋擦擦”,也就是用擦子将洋芋(土豆)擦成丝,然后裹上干面粉,加入调味品制作而成。以前陕北人生活艰苦,洋芋擦擦也是他们一种重要的食物来源。 小梅一番话让我大开眼界,做麦饭的食材多种多样,像地里野菜,树上槐花、土豆等都能和面粉完美搭配,制作出香喷喷的麦饭。麦饭犹如一道充满无限创意和惊喜的人间美味。
1992年五月,由于好几个月没有回家,思乡之情与日俱增。特别是上次母亲来看我,说奶奶在家下台阶时摔了一跤,腿部骨折,这更让我担心。小梅善解人意,看我闷闷不乐的样子,说她可以帮我,周末骑自行车送我回家。我一听既高兴又感动,说回家一定带她到处好好玩玩,给她做许多好吃的。回到家里,我看见奶奶能拄拐下地行走,心里宽慰许多。父母在为三夏大忙做各种准备,忙得不可开交,我想给家里人帮忙,首先想到为家里人做一顿饭。
第二天早上,父母去碾场,我走进厨房,看见案板旁放有一筐土豆,我忽然想起小梅做的洋芋擦擦,何不让家里人也品尝一下这种陕北美食。于是我将土豆洗净削皮,擦成丝,拌上面粉和调调味品,小梅在一旁提醒我要反复揉搓,这样做出来的洋芋擦擦才更筋道,更入味。在小梅的指点下,我平生第一次学会做洋芋擦擦,也可以说,第一次学会做麦饭,心中的成就感不言而喻。
我将热油泼好的蒜泥辣椒油倒进去,又加进些许醋,搅拌均匀,香气四溢,味蕾瞬间被唤醒。我发自内心感谢小梅,她的勤劳善良和对生活的热爱深深感染了我,让我受益匪浅。
三
去远方城市上大学,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的美食,但吃来吃去,始终找不到麦饭的影子。我给家里人写信说想吃母亲做的麦饭,母亲安慰我,远水解不了近渴,家里做的麦饭再好吃,大老远的也不可能给你送去。要不,周末你有空再走远点找找。母亲的话提醒了我,到了周六,我和同学去市里买东西,中午时路过一条美食街,走到尽头,向东转个个弯,忽然发现了一家“农家乐”餐馆。餐馆老板说,这里位置偏僻,生意也不太好,于是别出心裁,改头换面,从里到外装饰成关中农村风格,做农家饭,没想到生意好了起来。那天,刚好他们第一天开业做农家饭,麦饭刚出锅,我就赶上了。我笑着说,农家饭就像一股清流,肯定在城里会大受欢迎。
当时正值冬季,但餐馆里温暖如春,点麦饭的顾客还真不少。我点了芹菜麦饭和洋芋叉叉,再配上一碗玉米粥,吃着吃着,恍惚间像回到老家,回到了以前和家人其乐融融围坐在一起吃麦饭的时光。
毕业后参加工作,我被分配到家乡一所中学教书,由于离家不到两公里,几乎天天回家,天天吃到母亲做的可口饭菜,也能实现吃麦饭的自由。母亲知道我喜欢吃麦饭,我有时工作忙回不了,她就会做好送到学校。我把麦饭分给不常回家的外地同事,他们不无羡慕地说,上班离家近就是好,能享受到母亲做的美食,我真的好幸福。
成家后,我隔三差五会给老公和孩子们做麦饭吃,孩子说我做的比她爸做的还好吃,她的话不由得让我想起当年小梅指导我做洋芋擦擦的情景。
陆游在诗中写道:“日长处处莺声美,岁乐家家麦饭香。”从古至今,麦饭以其质朴的美味深受人们喜爱。困难时期,麦饭可作为裹腹之食,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麦饭以其营养丰富,味道独特而成为一道健康绿色食品。
时光荏苒,季节变换,苍老了容颜,麦饭承载着情感却永远不会褪色。它恰似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起不同地域、不同时间里的点点滴滴,见证着浓浓的亲情、纯真的友情和淳朴的乡情。每一次品尝麦饭,都能感到来自岁月深处的温暖和感动,仿佛时光从未老去,那些美好的人和事,永远都在身边。
麦饭司空见惯,写好不容易,还需要不断提高写作功力。再次感谢老师鼓励和支持!祝工作愉快,佳作连连,四月好心情!
麦饭也是河南人的特色美食,老师写了好多篇征文,精彩纷呈,向老师学习。祝老师春安笔丰,四月好心情!
麦饭是北方陕西、河南等地的一道美食,面粉和菜融合,做起来简单方便,比较有营养。老师的写作功力深厚,坚持不懈,让人敬佩。期待更多精彩佳作,祝老师春安笔丰,四月好心情,写作愉快!
不知道你们那儿有这种美食没有?感觉应该有吧,如果吃过,就唇齿留香,念念不忘。老师文笔清丽脱俗,让人过目不忘。期待老师更多精彩佳作,祝老师春安笔丰,工作愉快,四月好心情。

对于我们陕西人来说,麦饭并不陌生,既可以当饭吃,也可以当饭吃,做起来简单随心,营养美味,四季皆可食用。祝老师春日快乐,佳作不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