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有情谁信道无缘(赏析) ——张先词赏析
张先,字子野,生前与柳永齐名。他写词喜欢用“影”,也用得好。陈师道《后山诗话》里的记载是:“尚书郎张先善著词,有云:‘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飞絮无影’,世称诵之,谓之‘张三影’”。
一
下面先来看看其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词。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首词的小序说明了做这首词时的情况,“嘉乐”,现在的浙江省嘉兴市;“小倅”,张先当时是秀州通判州军事,别称“倅贰”,是知州的副职。“以病眠,不赴府会”,由于生病,没去官府上班。那么这应该是病中构思完成的一首词。根据学者的考证,张先在当时已经年过半百。
上半阕,《水调》,曲调名,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他自己写的注释是:“炀帝凿汴渠成,自造《水调》”。不知道给张先下酒的是演奏的曲子,还是唱的词。无论那种,在他那个时代,能听就一定有人唱或者演奏。有专人为他提供娱乐,生活当然一定不会差。“午醉”,在中午时分喝醉了;“醒来”,是人醒了,酒还没醒吧?“愁未醒”,醉酒而酒未醒时,人都有的郁闷心情。“送春”,是那词与送春有关还是时节也正是暮春?根据后面的表达应该是暮春。“春去几时回”,正常当然是下一年春自然就回了。可他这么问,当然是想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临晚镜,伤流景”,杜牧有“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杜牧是早上起来看镜子,感叹岁月流逝之快。张先这里表面上可以理解成晚上看镜子,因为当时确实也是晚上;但真实意思应该是老了并且还在病中看镜子,不相信那个曾经年轻健康的脸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往事后期空记省”,这句还有一个版本是“往事悠悠空记省”,我比较喜欢前者。“往事”是过去的事,已经实实在在发生的事;“后期”是希望将来发生的事。在病中,还那把年纪,看镜子里自己的形象,过去忘不掉的,将来希望的,对他还有什么用呢?“省”,知晓、觉悟;“空记省”,记录下来让自己清醒有什么用。
下半阙,“沙上并禽池上暝”,“并禽”,成对的鸟儿,那么应该是鸳鸯。“沙上”,在沙地上嬉戏;“池上瞑”,天黑了就回到池上。表示的是时间的流逝,沙地上嬉戏的鸳鸯在天黑时回到了水池。“暝”,日落,天黑。“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写景名句,王国维说“‘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中称赞道:“‘云破月来’句,心与景会,落笔即是,着意即非,故当脍炙”;杨慎在《词品》中说:“‘云破月来花弄影’,景物如画,画亦不能至此,绝倒绝倒”。沈和杨说的笼统,王国维说的相对具体,但“境界”一词,要理解难度其实挺大。我来说说我的理解吧:云破月,应该是月破云,月亮突破云的笼罩;“破”是一个循环不断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月亮被云笼罩了,出来了,再笼罩了,再出来了,一直这样。而每当月亮出来,花就会有影子,再加上风,尽管后面词句中风不小,但这个时候,风一定不大。但再小的风也是风,它让花枝摇动起来,这些因素叠加,花的影当然就“忙碌”且“形状变化”得很快。这就是“弄”的意思。这个“弄”把月亮不同形态、不同位置,风作用下花枝的摇动而导致影子的不同,表现了出来。这就是王国维的“境界全出”,也就是那种情况下该有的一切它都给表达了。下一句,“重重帘幕密遮灯”,重重帘幕,有些人说是由于风大,“风不定”么,怕风把灯吹灭,所以“密遮灯”。也有道理,但确实也是到了晚上,并且应该是深夜了,夜深才人静么。那为什么还要留一盏灯呢?是由于病,也可以说是白天睡多了,现在睡不着,所以才留一盏灯。“明日落红应满径”,是晚上睡不着,爱花却听到风声的人在那种情景下必然得出的结论。
二
“帘压卷花影”,在我的理解里是不如“隔墙送过秋千影”的,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青门引•乍暖还轻冷》: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上半阕,“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是清明前后的天气特征,谚语说“清明前后乱穿衣”,也就是由于这一时段,天气变化很快。感觉到有了温度,乍暖;但还是有些冷,轻冷。原因是什么呢?天黑了,风雨才停了,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寂寞是个人感受。“残花中酒”,化用的是杜牧诗“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中酒”,最早见《史记•樊哙传》,在鸿门宴前,有这么一句叙述“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后来在班固的《汉书•樊哙传》中记录的比较详细,是这么一段:“项羽飨军士,中酒,亚父使项庄拔剑舞坐中,击沛公。”唐朝颜师古注解《汉书》时给出的解释是:“饮酒之中也,不醉不醒故谓之中。”尽管解释得有些绕,但应该是原意。“中酒”其实就是“酒中”,喝酒过程中。但后人解释杜牧觉得“酒中”不过瘾,非要解释成醉酒。这应该是境界的问题。“中酒落花前”,在落花前喝醉是结果,是酒鬼的表现;而在落花前看着落花而喝酒,是伤感,是多情人才有的行为。它注重的是过程,是只能看着美好事物消逝而自己却毫无办法只能喝酒的无奈。张先这里也是这样,他看着落花,和去年一样,只能喝酒,“又是去年病”。这里的“病”,大多都理解成因酒而病,残春病酒么。我的理解是他们浅了。
下半阙,“楼头画角风吹醒”,“画角”是古代军队用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的乐器,声音哀厉高亢。出现了“醒”,所以那些人才理解出了“残春病酒”。这样这句他们的理解就是:城楼上的画角声响起时,喝醉酒正在酣睡的诗人被风吹醒了。表面意思看上去完全符合,但氛围却变差了。那么这句到底怎么理解呢?风吹过楼头发出了画角一样的声音,用句拟人化的表达就是:风把楼头当成了画角一样吹,它吹醒的是“画角”,而不是诗人。诗人本来就没有喝醉酣睡,他一直在喝。最后一句“入夜重门静”,是写自己,夜深了,周围更加寂静了。寂寥的人爱孤独,但也怕孤独。“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这句好多人说好。他们解释说“秋千影”,是秋千架的影儿被明月送过墙来,是由于怀念人而寂寞。秋千架或许很高,但隔墙能把影子送过来,那月亮的角度要多低才行啊。那么人都静了,秋千是如何动的呢?我的理解是那吹醒楼头画角的风,是它吹动了秋千,让秋千的影子时不时地飘过墙而被诗人看到。要是在正常人,算了,正常人在那时都睡了。寂寞的诗人为什么说“那堪更被”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他正在看着落花而喝酒,风这么大,那花是不是就落得更快更多。那么他在伤春吗?他当然在伤春,更主要的是他在为自己失意却快速流逝的人生而伤心。
三
张先表达这种伤感的词,我比较喜欢的还有下面这首《千秋岁•数声鶗鴂》: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上半阕,“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鶗鴂,比较熟悉的叫法是杜鹃;杜甫“杜鹃暮春至”,暮春,所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是个人爱好,和林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样。“雨轻风色暴”,“风色”,不应该是风,而应该是景色的意思,像温庭筠《西洲曲》中的“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暴”当然不是猛烈,而是暴露,是显现出来。“雨轻”,是雨停了或者雨小了。雨过后或者小雨里,景色看上去更加鲜明,绿的更绿,红的更红。“梅子青时节”,说的是当时的物候。“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由于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中有“永丰东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后来多用它来指代孤寂无靠的女子,当然也可以表示怀才不遇的男人。结合后面的表达,这里应该是前者。
上半阕场景设定好后,下半阙主人公出现了。“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是一个随便什么行动都能体现出“怨恨”的“怨妇”。“天不老,情难绝”,化用了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句意,天无情所以天不老,人老就由于人的感情难以断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感情纠缠得太多,太深,太难以解开,如同都是结的双丝网一样。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当然只能是“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无眠的一夜,一直在看着天上的残月。
四
像当时所有的词人一样,张先也有一些写歌女的词,我喜欢下面这首《行香子•舞雪歌云》:
舞雪歌云,闲淡妆匀。蓝溪水、深染轻裙。酒香醺脸,粉色生春。更巧谈话、美情性、好精神。
江空无畔,凌波何处?月桥边、青柳朱门。断钟残角,又送黄昏。奈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
上半阕是歌女的形象。“舞雪”,舞姿如雪;雪不是指它的形态,而是它被风吹动时飘动的样子,轻盈。“歌云”,歌声高亢。《列子》中有个叫秦青的歌者,说她的“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以前我一直想弄清楚到底怎么一个样才算“响遏行云”,后来才知道这种地方,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原因呢?任何事都因人而异,也就是没有什么标准是普世的。你觉得让你睡不着觉的噪音,在别人耳中可能是难得的美声。所以活在这个世上就多一些宽容吧!这一句在说技术,是干什么就吆喝什么的那个本事。是它让作者注意到了她,才发觉她的打扮,“闲淡妆匀”,妆化得很符合她。这也是张先特有的审美观,他在另一首词《醉垂鞭•双蝶绣罗裙》中,写那个女子说是“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当然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比较普遍的审美观,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相信自己实力的人,不会靠出格的方式博取关注,酒香不怕巷子深么。“蓝溪水、深染轻裙”,这里主要是说她的穿着,深蓝色的裙子是重点。“深染”是颜色;“轻”,相应的当然是“薄”,是材质很好。至于蓝溪是不是在说这女子的出处,不好确定。“酒香醺脸”,应该不是喝醉了,而是说她的脸色像喝了酒一样。这里同样存在理解的问题,醉酒红脸,同样是个体差异很大的事。作者当然也应该知道这些,所以他用了“粉色生春”来表示那是淡淡的红。当然这种红不是化的妆,而是天然的。这样一个人,再加上她还“巧谈话、美情性、好精神”,说话善解人意、性格温柔大方、精神活力十足。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美确实美,但这种美要有一定知识储备才能欣赏;而张先这里很具体地把这个女孩子的美表现了出来。这也是唐诗和宋词的主要区别。当然,写这首词时,这个女孩子和作者的故事已经成为了过去。他写这词时是什么情况呢?
下半阙,“江空无畔”,“畔”,本义是田地的边界线。“江空”是江面很宽广,宽广到没有界限。现实中当然没有这种江,这种江只能存在于想象中,是外部世界投射在个体心中的感觉。“凌波何处”,那个脚步轻盈,飘移如履水波的女子在什么地方?“月桥边、青柳朱门”,是那个女子的真实归宿。情怀永远是情怀,现实也一直是现实。美好的东西谁都喜欢,稀缺的资源谁都想拥有。能喜欢并且也能拥有的,最终当然只能是富贵。“断钟残角”,断钟,断续的钟声;残角,残缺的号角。“又送黄昏”,一天又过去了。“奈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奈,无奈。人生中有很多的无奈,任何人都有无奈。作者的无奈,心中事,是得不到“意中人”,从而只能流“眼中泪”。
这首词很有张先特色,也可以作为词这种形式在前期作者中的一个典型。它表达的内容很具体:美女,表现得很美;无奈,表达得很无奈。用的都是现成的语言,几乎不用典故,就算用也只是用它来增强表达效果,而不像所谓的宋末四大家以及他们的徒子徒孙们一样把词当成了古代知识的堆砌。
我真切地体会过痛苦,我用我的经历来表现我的痛苦。这就是张先、柳永们的特色!我感受过痛苦,但不知怎么表达,就用别人曾经的痛苦来表达。这就是后期词人们的特色!词在他们手里,也因此而失去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