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金文·春韵】小姨(散文)

精品 【金文·春韵】小姨(散文)


作者:晚秋枫叶 举人,4084.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9发表时间:2025-04-13 16:19:17

【金文·春韵】小姨(散文) 记忆中的小姨,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小姨比我妈小七岁,看上去,却比姐姐多几分沧桑。小姨性格开朗,乐观豁达,尽管命运坎坷,但她从不怨天尤人,不向苦难低头。
  
   一、童年
   小姨八岁的时候,她父亲(我的姥爷)因抽大烟输光家底,抛下妻女与襁褓中的儿子离乡去外地躲债。兵荒马乱的年代,一去不返,失去音讯,至今不知尸骨埋在天涯何处。姥姥守着几亩薄田,带着四个孩子艰难度日。
   “麻绳总从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一场伤寒,卷走了姥姥的命。这时大姨已出嫁,家中留下我妈十六岁、小姨九岁,舅舅两岁。姐弟仨相依为命,好心的邻居大婶们见了伤心落泪,给孩子们塞些零食,送些干粮。经族长出面,三个孤儿带着几亩田地寄养到大伯家。
   大伯是我姥爷的长兄,人精明能干,有经济头脑。他家拥有几十亩田地,兄弟分家,还分了一间烟坊,大伯家底殷实,日子富裕。我姥爷排行老二,弟兄俩平均分家,田地房产各自一半,本是富裕人家,但因姥爷抽大烟卖完粮食,输光家底,成了穷人。说来有趣,土改时划成份,精明能干的兄长家,划为地主成份,抽大烟败光家产的弟弟家却划为贫农。幸运的是,我们兄妹上学入党,参加工作顺利通过,否则,有个地主姥爷,外孙、外孙女们不知要受何等歧视,怎么会有现在的家庭与工作?
   言归正传。三个孩子三张嘴,大伯受不了,很快将十六岁的二姪女(我妈)嫁了人,这样少了一张嘴,还收到一笔彩礼。大伯家有一个比小姨大两岁的独生女,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小姨进门就成了明珠的丫鬟。九岁的小姨还是孩子,正是玩耍的年龄,整天被明珠小姐吆来喝去,明珠不顺心时会辱骂小姨,甚至拧小姨的脸蛋,小姨泪水盈眶,却不敢流下来,也不敢出声。
   小姨在大伯家没有地位,不能与大伯一家上桌吃饭,只能与长工们蹲在地上吃大锅饭。小姨吃完饭要洗锅涮碗、喂鸡喂羊,打扫院子,收拾房间。明珠小姐发脾气时,小姨就成了出气筒,小姨忍声吞气,不敢吭气。
   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在风雨中摇摆,在夹缝中生存。缺乏营养的小姨,脸色苍白,身体虚弱,老天爷也不放过可怜的小姨。那年春天,麻疹肆虐,俗称“过天花”,小姨不幸被感染,发烧咳嗽,流鼻涕,浑身瘙痒,大伯唯恐感染珍珠小姐,将幼小的小姨隔离在黑暗的柴房里,小姨高烧不退,昏昏沉沉睡了三天三夜,人们都以为小姨扛不过去。因怕感染又没人敢进柴房照顾小姨。第三天晚上小姨醒了,肚子饿的咕咕叫,她爬到厨房找吃的,守夜护院的长工李三吓了一跳,大喊“有鬼!有鬼!”小姨麦草沾满头,灰尘蒙满脸,空洞洞的眼睛发出忧郁的光,在惨白的月光下辨不出是人是鬼。长工李三的喊声惊扰到明珠小姐,小姨被大伯训斥一顿,扔到柴房,门上加了把大锁。
   小姨的麻疹病没有及时治疗,老人说,这病不能治,入了内脏就没命了,非要发烧把病毒散发出去,才有好转。过了七天,小姨奇迹般地退了烧,不幸的是爱美的少女脸上落下了斑点小坑。小姨洗衣服时,看到水中的脸,禁不住失声痛哭!明珠小姐,讥笑小姨,叫她“麻子脸”。有时咒小姨找不到婆家,找个瘸子老公嫁了吧!听到这些话,小姨只能躲在被窝里痛哭流涕。
  
   二、婚姻
   小姨十六岁时,大伯把小姨叫到北房,说:“你也不小了,我不能总养着你。东堡里刚迁来一户做皮绳生意的人家,他家大儿子到了成亲年龄,你就嫁了他,就这样定了。”大伯不容小姨思考,决定了小姨的终身。
   小姨到东堡偷看过正在拧绳的那个小伙子,个头虽不高,但长相还好,浓眉大眼,鼻梁高挺,算得上英俊。
   小姨天真地想:“明珠小姐咒我能找个瘸子丈夫,我偏要找个英俊后生。”这样,大伯收了一笔彩礼,将小姨嫁到拧皮绳的王家。
   嫁到王家后,小姨像挣脱枷锁,心情愉悦,人也开朗了。她吃苦耐劳,家务活全揽下。她孝敬公婆,待小姑小叔如亲弟弟妹妹。小姨嫁过来后,王家欢声笑语,家庭气氛和谐,小姨深得婆家人喜欢。婆婆说:“媳妇儿,你母亲去世早,我就是你亲娘,你就是我的亲女儿”。小姨感受到久违的母爱,扑在婆婆怀里激动得哭了。
   公婆待小姨如己出,丈夫却嫌弃她的容貌,对她很冷漠。小姨憧憬的婚姻并不幸福。小姨想,反正有了吃住的地方,公婆对我好就行了。小姨谨记女儿经,每天第一个起床,打扫干净院子,做好早饭,端茶送饭孝敬公婆,给小叔小姑穿衣洗脸,整理房间。家务活干的有条有理。丈夫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被小姨的贤惠孝顺、善良豁达感动了,接受了小姨,对小姨热情亲近起来。小姨终于有了名符其实的婚姻。
  
   三、借粮
   一年后,小姨生了个女婴,婆婆高兴得合不拢嘴:“我终于抱上孙女了!再生个孙子就圆满了!”
   第二年腊月,小姨又生了个儿子,公婆直夸小姨会生,我们家有续烟火的人了!婆婆抱着孙子串门,满面春风,腰杆挺直了。
   第三年腊月,小姨又生了个儿子。一发不可收拾,小姨每两年一胎,共生了八个孩子,四男四女。丈夫是生产队的车把式,靠他一人挣工分养活十口人,难糊口啊!小姨家的生活每况愈下,日渐拮据,难以维持。每年青黄不接的季节,小姨就四处奔波,借粮借钱。
   每到二月,小姨腋下夹着粮袋子到我家借粮。我爷奶一辈子救济穷人,小姨是亲戚,他们更是慷慨解囊,我爸妈也拿粮凑钱帮小姨家度过难关。小姨很要面子,每到夏季、秋季队里分了口粮,小姨就赶快还粮食。还完债,瓮里粮食只剩一半,吃完又借,成了恶性循环。钱是还不上的,没有经济来源。这样,小姨欠下的债越来越多,亲戚好说,邻居没有好脸色了,小姨为讨好邻居债主,帮人家干家务活,做针线活,带孩子,她的诚心打动了女主人,她们同情小姨,没人向小姨讨债,继续接济,还安慰小姨。
   小姨的丈夫,大男子主义,清高爱面子,从来不会求人,更别提借粮借钱了。他穿得干干净净,体体面面。不管瓮里有无米面,他进门要端碗吃饭,小姨还要给他做偏饭(开小灶)。孩子们吃玉米面窝头,野菜团子,他吃白馍或面条。小姨的丈夫脾气很大,把日子过不好的原因赖在小姨身上,轻则骂,重则打。有一次,小姨正在和面,丈夫进门嫌饭迟,端着陶瓷盆狠狠砸到小姨脚上。小姨一瘸一跛地来到我家,脚肿得像面包。我妈心疼得流泪,给小姨找来大夫,上药包扎。妈气还过,嘴里骂着“挨千刀的”,要去找他算账,我爸极力劝阻,才避免了一场冲突。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家家都吃不饱饭,大姨家、我家、舅家勒紧裤带,也要给小姨家省出些粮食。
   小姨每次来我家借粮食,进门先向我爷爷奶奶陪着笑脸问候,夸爷爷奶奶有福气,儿子们有出息。夸张家人丁兴旺,日子过的好,是老人家积德行善的结果。我家四合院住的人多,小姨挨家换户都要问候到,夸三婶的脾气好,姑娘有礼貌。夸五婶聪明能干,三个儿子长的俊,将来一定能出人头地。
   那时我不懂事,有点鄙视小姨,觉得小姨进张家大院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她向所有人陪笑脸的时候,我只想哭。
  
   四、晚年
   1971年我上了曲亭高中,学生供应粮里有一部分高梁面。每顿饭都有高梁面窝头,吃着窝头像嚼蜡一般,皱着眉头往下咽。最头疼的是造成便秘,上厕所像上刑。小姨家就在曲亭中学附近,她听说了我吃高梁面的事,执意让我去她家吃饭。小姨对我说:“做人要有良心,这些年你们家资助我家很多,你爸妈每年帮我家度难关,现在你不能吃高梁面,我能看着你受罪我不管吗?”小姨的真诚令人感动,不容拒绝,我只好领了小姨的好意,跟着她回家吃饭。
   最难忘的是夏天,我中午放学到家,看到小姨在院子东边那间太阳直射的小厨房里,穿着“二股筋”做饭,汗水顺着她的胳膊流下来,滴在灶台上,我心疼得流泪,赶快烧火帮厨,小姨说:“快到窑里歇着去,快出去!快出去!这里面太热了!”小姨用力地推我出去,我坚持要帮厨,小姨心疼地摸摸我的头,笑着说:”这女子从小就心善,懂事。”
   1979年,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农民的日子好过了,小姨却中风患了脑梗,卧床不起,她的二儿子在我们村当代教老师,很孝顺,每天往返十六里路,坚持回家给母亲喂饭,擦洗身子,他尽心尽力伺候母亲直到去世。他常说:“我妈在我们八个孩子身上付出了全部心血,吃苦受累一辈子,没享过一天福,我理应尽全力回报她老人家。”孝子为母亲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埋葬了母亲,还给母亲立了碑,让后人永远缅怀感恩伟大的母亲。
   我离开洪洞老家调到临汾教书,回家的时间少了,但每次看父母必去看望小姨。小姨眼中流着泪,想说话却不会张嘴,我陪着小姨流泪,安慰她。唉!人说世间黄连苦,小姨的命比黄连还苦几分。
   我亲爱的小姨,苦命的小姨,离开人世十五年了。十周年时,我专程去给小姨祭奠,对着小姨的坟头,我热泪如雨,心中默默念叨:愿天堂没有苦难,没有病痛,但愿小姨在那边安康快乐!
  
   2025年清明节泣笔
   (原创首发)
  

共 354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深情的回忆行散文,作者饱蘸浓墨,把小姨一生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写得非常具体化,用一件件鲜活的事实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令人无限同情的小姨。作者文笔精炼,感情真挚,文风朴实,善于捕捉内心感情,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读后令人感同身受,难以忘怀,是一篇非常难得的怀念故去的亲人文章。推荐阅读欣赏,并申报精品。【金文编辑:王金启】【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414002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4-13 16:20:10
  形象生动,文笔优美,感情丰富,情深意长!
回复1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5-04-13 16:42:45
  感谢王社长倾情编辑,文章读的仔细认真,理解深到,挖掘出了文章的中心。社长敬业精神可嘉,致敬社长!
2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4-13 16:21:20
  第一人称写出的作品,更有亲切感和感染力,精彩感人,读后令人落泪。
回复2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5-04-13 17:30:01
  这篇拙文是含泪完成的,感谢王社长共情,谢谢!
3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4-13 16:21:58
  感谢晚秋枫叶老师,又一篇难得的佳作!
4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5-04-13 16:54:42
  感谢王社长倾情编辑,编者按提纲挈领,重点突出,辛苦了!敬茶春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 楼        文友:暖巷独行者        2025-04-13 18:26:52
  晚秋枫叶老师真是一个叙事高手。一个人一生经历数都数不清,老师截取人生的几个片断,把小姨这个旧时代女性悲苦的一生展现在我们眼前。童年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候,小姨的童年,却因失去双亲,寄人篱下,受尽明珠小姐的虐待;自己又不幸染上天花,成了一个失去美丽容貌的女麻子,何其痛啊。小姨婚后,经历了短暂的甜蜜;到了中年,却因生养太多,过上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改革开放以后,本来小姨可以享受儿孙绕膝的快乐,却又中风患了脑梗,卧床不起,一个人为什么这样命苦。小姨患麻疹被人抛弃场面、小姨借粮胆怯低眉的场面,有极强的画面冲击力,读后直刺心脏。作者去小姨家吃饭,小姨极力不让我帮忙,夸赞我懂事,小姨对我的爱,用行动和话语表达,是小姨留给我多么温馨的记忆。这段描写更能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在小姨去逝十年后,还在坟前痛苦流泪的原因。短短三千多字,晚秋枫叶老师能把小姨的一生,清晰地、饱含深情地展现出来,是何等的功力。晚秋枫叶老师把对小姨的爱、同情、惋惜、悲悯用朴素、简到不能再简的语言叙写出来;真是我应该多读细读的范文。感谢老师给了我一个学习的机会,学习如何用最简的语言,写出一个人一生的经历。
回复5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5-04-13 21:17:47
  感谢李老师用心读拙文,您的评论很有水平,您的小说写得很好!我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6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5-04-13 21:21:49
  感谢暖巷老师用心读文,热情留评,留评很有水平,理清文脉,抓住重点,头头是道,句句在理。谢谢鼓励,向老师致敬!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4-14 14:12:21
  拜读老师精心创作的《小姨》散文作品,十分佩服晚秋老师的才情,给老师点赞。一种心醉其中,情融其内的舒爽惬意顿然间扑鼻而而来,为老师精细优美的文笔和灵动传神的文字所吸引。再次致谢老师,感谢精彩分享!
回复7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5-04-14 18:48:51
  感谢老师温暖留评,老师对拙文用心阅读,理解深刻,理清文脉,非常感谢。老师的肯定是我创作的动力,遥握!
8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5-04-14 18:55:48
  感谢梅林臻老师留墨评论,老师文学功底深厚,所写文章篇篇获精,佩服至极。老师百忙中阅读拙作,用心留评,令人感动!向老师学习致敬。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