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星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星】借文学缝补灵魂(散文)

精品 【星星】借文学缝补灵魂(散文)


作者:满山红叶 探花,20770.9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1发表时间:2025-04-14 11:38:01
摘要:原创首发

我又死了一回,死的不是肉体的,而是精神上的。我曾经无数次发过誓,只要活着,就努力将文学进行到底。是的,只有文学能给我安全感。写作不仅仅是为发表而发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想达到专业的,签约作家实属凤毛麟角。现在,我计算了一下,从年少时喜欢看小人书,试着提笔写作文,到处女作刊发。直至今天,我也有约稿,有写不完的小说、散文任务。已经是二十六年,不,二十八年。这中间如果没有十年的空档期,也许,我成了备受瞩目的青年作家。
   问题是我像一艘沉船被搁浅十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人这辈子有几个十年?好在,我坚持下来了。我是咬着牙,走出沼泽地带。你不知道,我一次一次陷入婚姻泥潭,那份生不如死的疼痛,你怎么会感同身受?有的女人被宠在手心里,生活在蜜罐中。我没有如此待遇,摇摇晃晃的日子,我除了要做好田间地头,灶上灶下的事情,还得扮演好妻子、女儿、母亲、媳妇的多重角色。
   前半生在村子里,我以为这一生就在山沟沟度过,多少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我守着一窗月明,院内苹果树底,卧着的一匹枣红马,一地的蛙鸣,几两轻风,想象着远方,山那边的海阔天空。难道,我就这样寂寂无闻,像一棵玉米一样,被一把月牙镰收割?最后,被一捧土埋没,剩下一望无垠的孤独,我和熟悉的人,亲人,朋友,村庄阴阳两隔。渐渐的一簇簇野花荒草覆盖了我的房子,开始的时候,尚有人来看看我,替我挖几锨土,修缮修缮住宅。点一炷香,烧一沓纸。和我唠唠嗑,说一说当今国际国内局势,谈一谈婚姻,工作,个人情感。说着说着,哭一把泪。哭着哭着,又笑了。在我门口坐了很久,他将最真实的一面展露给我。不矫揉造作,不虚伪,不隐藏,很好,我在的那会儿,对方躲躲闪闪,不善言辞,不掏心掏肺。谁想得到,死了后,能放下成见,彼此开诚布公,促膝交流?是的,人最诚实的时候,应该是面对死去的人,可以把一颗心掏出来,晒一晒,缝一缝,补一补。
   活着的人做不到,正如此刻,我像一只折了翅膀的秃鹫似的,躲在一个偏僻的角落,一边疗伤,一边流泪。我明白,一无所有的身体,除了可怜巴巴的文学,愿意与我肝胆相照,生死相依,再也没有偏爱和意外。
   我离不开文学,就连梦里,也是文学。有人为文学丢掉铁饭碗,豪情壮志在家部门造车,结果一个月的稿酬不够日常花销。喜欢文学,理性的去做。如果文学的收入不足以养家糊口,先谋生,然后谋文学,谋爱。我写作,完全是业余来搞。不会感性到放弃很不错的工作环境,投入写作。比如,我在工作间隙,利用一部手机写。下载一个文档,在文档完成初稿,夜里,世界安静了,打开文档,重新阅读,修改,完善,定稿,投稿也得谨慎。周六周日杂志社,日报社放假,编辑,主编休息。勿投,投了也被当成垃圾被清理。投稿是有时间性的,周一上午到周五。这个时间段是编辑们的工作日,他们大多会查收一下自然来稿。事实上,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没几个编辑收看自然来稿,据我观察,有几家大型杂志和报纸,还有良心,一直秉承公正公平的态度,对自然来稿,底层写作者给予一片蔚蓝的天空。我发在《北京文学》的两篇文章,就是自然投稿。我不认识编辑,走得最远的路是医科大附属医院,是老刘打过工的几座城市。中国的人情很重,文学圈有文学圈的江湖,几年前,我的一个短篇小说发在某省刊,因投稿时,我先投的那家三个月没给我消息,我转身投了另一家。后投的那家把我作品发了,还加了编者按,要了我的近照,个人简介。这件事我不想让更多人知道,也就封锁朋友圈,不想被编辑们认为一稿多投。越怕什么越发生什么,不久,我这篇小说在初投的那家刊登了。刊登之后,不知哪位神仙,将此事透露给那家杂志编辑,可想而知,被兴师问罪了,并在三年的时间内,对我的作品进行封杀,时来运转,去年,那家杂志换了主编,我学乖了,不一稿多投。首发立即给编辑,关系缓和了,杂志也有我的一席之地。
   过来人都知道,大刊大报千万不可一稿多投,必须是一稿专投。这和爱情差不多,双方做不到用情专一,朝三暮四,见异思迁,肯定完犊子。文学也一样,大刊有大刊的要求,市级刊物,县级刊物,区级刊物,不在乎是否原创首发。我吃过这方面的亏,想想都觉得亏大了。有一篇征文稿子,我同时投了两家,一家先结束的征文,我的作品获三等奖,得七百元奖金,人家上网一搜,见不是首发,取消我的获奖资格。另一家也得奖了,优秀奖,奖金五百。我一上火,嗓子疼,牙也凑热闹。左边脸疼得肿成发面馒头,左边牙刚消停,轮到右边,喝口水都塞牙。
   教训多了,也记住了。猪八戒记吃不记打,我比猪八戒好一点,我怕呢。点灯熬夜,费力扒瞎的写一个稿子,累死几千脑细胞不说,写作不就是想发表吗?不想发表写作干什么?消遣?不不不,我说过,我很理性,赚不到米,我不写。当初,没挣到米,和老刘打了无数次架,打嘴架,我输了,我干不过老刘。他说,写字能当米,当馍吃,你就写。你什么也写不来,写个屁,放屁还有臭味。我不狡辩,我拿什么狡辩?后来,我的文字兑换钱了,老刘这厮也不叫嚣了。男人物质,女人也是。不谈物质,谈什么?谁谈爱谁输。输得一败涂地,血本无归。不信,你试试。
   我喜欢文学,也下定决心,余生爱财爱己,风生水起,折一处小院,一间房子,一台电脑,一杯茶,一轮明月,一缕风。和一摞书,文学相偎相依,长相守,听着风一下一下翻着书页,闭上眼,感受月光带来的星辰大海,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淡然处之。
  

共 219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当现代人用短视频填补灵魂裂缝时,本文作者选择以文字作针线,在精神死亡的废墟中编织重生。她笔下的文学不是风花雪月的装饰,而是荒野求生者的火种,是玉米地里长出的荆棘玫瑰。文章以"死亡"开篇便惊心动魄。这不是海明威笔下猎枪轰响的死亡,而是中国农村妇女特有的精神窒息——被婚姻、农事与多重社会角色勒紧咽喉的濒死体验。作者用玉米秸秆般粗糙而倔强的语言,剖开被传统伦理规训的生命肌理:枣红马与蛙鸣编织的乡野图景里,藏着月牙镰刀收割玉米般的生存恐惧。这种死亡叙事充满农耕文明的隐喻,将个体精神困境提升为时代病灶。在文学与生存的撕扯中,作者展现出罕见的清醒。她不美化"为文学献身"的浪漫,而是赤裸裸地揭示文字换米粮的现实法则。投稿日历的精准标注、取消获奖资格的具体案例,这些细节构成当代写作者的生存指南。当她说"写作不就是想发表吗"时,恰似莫言在高密乡的土墙上刻字,是底层写作者最本真的生存呐喊。这种实用主义文学观,消解了文人墨客的矫饰,让文字回归到锄头与镰刀的生命维度。最动人的是字里行间流淌的民间诗性。被退稿信磨出老茧的手指,仍在月光下敲击出星辰大海;灶台油烟熏染的稿纸,承载着比马尔克斯更魔幻的现实——发面馒头般肿胀的脸颊,会疼成文学路上的勋章。这种苦难与诗意交织的书写,让人想起余秀华摇摇晃晃穿过大半个中国的诗句。当城市文人谈论文学时,她正在用文字的针脚缝合被生活撕碎的灵魂。结尾处那个茶香萦绕的小院,不是文人雅士的乌托邦,而是历经沧桑的生命沉淀。当她说"文学相偎相依"时,我们看到的不是小资情调,而是农妇将文字培植成作物的坚韧。这种写作姿态,让文学回归到最原始的生命冲动——就像远古先民在甲骨上刻下符号,不为传世,只为证明自己活过。好文推荐欣赏!【编辑:燕双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415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双鹰        2025-04-14 11:38:49
  感谢作者赐稿星星,问好老师,期待更多佳作!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诗情画意,悦读人生!
2 楼        文友:燕双鹰        2025-04-14 11:40:15
  品读一篇佳作,感佩才情!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诗情画意,悦读人生!
3 楼        文友:满山红叶        2025-04-14 16:19:18
  谢谢鹰老师,辛苦你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