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晓荷】人间美味:饺子(散文)
东北人爱吃饺子,我也不例外。
小时候家境贫寒,一大家人十多口子住在老屋,吃顿饺子很不容易。头天晚上合计好了明天吃饺子,家里大人晚上就得准备食材。摘菜、洗菜,控水。听说第二天吃饺子,家里的几个孩子都兴奋得睡不着觉,叽叽喳喳议论着,即使瞌睡虫来了也是强打精神。直到实在扛不住了,才昏沉沉睡去。睡梦中,都会被吃饺子笑醒。
饺子不仅仅是一道美食,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的寄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水饺有着团圆吉祥,美好的寓意。所以,我家每到过年或节假日,家人聚齐一刻,都会包饺子。
“一家人在一起吃顿饺子,是幸福是团圆呀!”每次吃饺子前,奶奶都会反复数叨着这句话,老褶子里都会笑成黄菊花。包饺子,吃饺子对我家来说很隆重,有什么比一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吃顿饺子更幸福的事情呢?
一早,母亲就会去集上买上一斤或半斤肉从不多买,奶奶给的有数的钱也只够买这些的。大娘和老婶在家负责剁菜,准备饺子馅。父亲洗手,然后撸胳膊挽袖子,开始大面盆和面。母亲买回肉,她开始剃筋去骨,剁肉调馅。母亲调饺子馅可真有一套,同样的食材她调出来的馅,就和别人调出来的味道不一样。我们一家人,都喜欢吃母亲调馅包的饺子。肉馅调好,加上青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始包饺子。每天都喜欢疯跑的我们几个孩子,吃饺子这天,我们都不会出门,会变得格外安静。都会眼巴巴看着大人包饺子,静等着饺子包好,煮好那一刻。
由于我们家人口多,调好的饺子馅往往是一大铁盆。擀饺子皮就得两个人。父亲和大爷负责擀皮,母亲、大娘、老婶,还有奶奶则负责包。而爷爷和老叔,负责大炉灶点火。水烧开后,他俩负责煮饺子,捣蒜泥。每一个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就如一支行进的军队,按部就班地行进着。包好的饺子,每次都有三盖帘。饺子包好,噼里啪啦地刚一下锅。我们几个孩子就开始准备碗筷,并你挨我,我挨你的整整齐齐坐在了桌前,就等着热气腾腾的饺子上桌。饺子煮熟,我家盛装饺子的家什,是那种很大的大海碗,还有过年装水果,和果糖的大铁盘子。这种盘子,能顶上三个平时装菜的盘子。
捞上来的饺子,我们几个孩子能吃两大铁盘子。直到打饱嗝,撑得肚子饱饱的才下桌。即使那年的饺子里面没有多少肉,但一家人你一个饺子,我一个饺子的争着抢着吃,也吃得格外香,幸福感满满的。剩下的饺子吃不了的,捡出来放进橱子里,晚上会煮一大锅棒子米粥,一碟小咸菜,再把饺子腾上,一人喝一碗棒子米粥,一人再吃几个饺子就又是一顿饭。
那时,村里人家过年或过节都会包饺子,家家都很友好,谁家包了饺子,都会给挨家挨户地送。但尝过许多人家的饺子,包括一些纯肉馅的饺子,我也觉得唯我家的饺子最美味。因为无论是馅的咸淡,还是味道上,感觉都比别人家的合口。或许是吃惯了母亲调的馅,总觉得我家的饺子才堪称一绝。不光我这么认为,我家所有人都说,我母亲调的馅好吃,并且很有味道。还有邻居乡邻的,凡是尝过我家的饺子的,都会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母亲调饺子馅的技术,可是姥姥传授给她的,姥姥是开饺子馆的,她的师傅是太姥姥。太姥姥,就是靠开饺子馆发家的。过去的人家都不算富裕,大鱼大肉的也很少吃。太姥姥开饺子馆主打一个素,太姥姥传授给姥姥的诀窍是,调饺子馅最好是原汁原味好,她所说的原汁原味就是少加一些浓烈的佐料。她放的花椒面都是自己炒的,花椒粒放进大铁锅使劲翻炒,炒出香味掏出来,晾凉后,放进一个专用的大罐子里,用擀面杖使劲砸,砸成面。她之所以不放市场上买的花椒面,太姥姥告诉姥姥说,市场上有的花椒面不纯,有的黑心商家会掺假。她自己炒出来,捣出来的花椒面放进馅里才有味道,以此也就体现了一些原材料的原味。即使多菜的饺子没有肉,但猪油绝不能没有。所以,姥姥的饭馆的猪油就有几坛子。平时,她会经常去菜市场肉贩子那里采购猪板油,水油,猪肥膘,回到饭店炼好几坛子猪油。包饺子调馅时放上,以此增加饺子的味道。现在的人讲究养生,觉得吃猪油对身体不好,但那几年里,我家吃的猪油最多,每次包饺子放两勺子猪油,包出的饺子别有一番风味。
母亲从姥姥那学到的技术,带到了老何家。奶奶第一次吃过母亲包的饺子,连声说好,并说,以后何家再吃饺子,不用别人调馅,全由我母亲全权负责。所以,我家每次吃饺子都是母亲亲自调馅。
每次煮好饺子,母亲都会偷偷端着一大海碗给邻居凤姨家送去。凤姨男人早几年下井的时候,井下发生意外去世了,她和婆婆公公一起生活。公公有严重风湿,不能行走,每天躺在床上。婆婆精神不是太好,犯病时会满街跑,逢人便打。凤姨的男人刚死时,凤姨为了养公婆,去了我家附近的一个工厂打工。每天下班回来,还要背着公公去医院扎针,还要看管婆婆,非常辛苦。男人死后不到两年,她和她男人的徒弟结婚了,一起照顾自己的公婆。男人不再下井,去城里干起了小工。虽然挣钱不多,但也能维持家里的生活。村里人对于凤姨再婚,特别是男人死后不到两年她又嫁了,有些不理解。因此,背地里经常议论纷纷说凤姨不守妇道,耐不住寂寞。咋也要等男人死后三年后呀!村里人开始说三道四,远离他们一家人。
奶奶一开始也看不惯凤姨再婚的行为,也不让我们一家人搭理凤姨。她作为村里的村支书,怎么能让村里的风气有污染呢?所以背地里,她不止一次警告我们,远离凤姨这个扫把星。母亲却不听奶奶的,每次包了饺子都会给她家送去一碗。凤姨的公婆喜欢吃饺子,儿子在世时,挣钱也多,家里生活还算富裕。凤姨不用出去打工,专门留在家里伺候两个老人,做家务,也会时不时给一家人包饺子。男人死后,她又要出去打工又要照顾公婆,就很少给老人包饺子。我家每次包了饺子,母亲都会给端一碗。奶奶后来还是发现了,但母亲劝奶奶说,凤姨再嫁又不离家,已经很不错了。特别是还负责照顾自己的公婆多好的行为呀!奶奶听后,琢磨来,琢磨去,也觉得母亲说得在理,也就支持母亲给她家送饺子了。后来,她还做通了村里人的工作,村里人也和凤姨有了往来。
我们一家来承德后,闲暇时,母亲也会给我们一家包饺子。虽然还是一样调馅,但吃起来总觉得缺少了一些味道。奶奶说,缺少了一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吃饺子的味道……
如今,我每天的主食除了米饭多数我会包饺子。虽然楼里邻居不喜欢来往,但我每次包完饺子也喜欢端着饺子去各家各户送。因为我觉得饺子这种人间美食,自己独享还不如分享给大家一起吃才好,就如那年,我们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吃才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