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轧面条的日子(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晓荷】轧面条的日子(散文)


作者:冬阳先生 秀才,2330.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4发表时间:2025-04-22 13:34:20
摘要:时至今日,当我偶尔想起轧面条的那段日子。总会有一幕熟悉的场景浮于眼前。阳光明媚的午后,老院东侧木架上,挂满一排排面条。它们如瀑布般垂下,阳光穿行其间,在编织袋上撒下斑驳的光影。洁白的面条随风轻摇,光影交错,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面香,让人陶醉其中。母亲小心翼翼地托举着几挂面条,从屋里走出来,面条柔韧随着她走路的节奏摇摆,像是给她穿上一袭洁白的长裙。我拿着竹鞭,站在木架外围与一只小牛犊对峙,小牛犊目不转睛地盯着雪白如瀑的面条,一对前蹄蓄势待发……

“这午饭越来越难做了!一个爱吃米饭,一个爱吃面条,爱吃米饭的不爱吃面条,爱吃面条的不爱吃米饭。”
   这是近期中午时分,妻子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新学期开始后,女儿吃厌了学校配餐,想中午回家吃饭,妻子给她办理了走读。每天十一点半后,不管店里多忙,妻子都要准时做饭。之前女儿不在家时,忙于生意我们的午饭通常很简单,基本顿顿都是面条。清汤面、炝锅面、尖椒鸡蛋面、油泼面、凉面,再不就豆芽焖面。妻子常笑我:“你呀!吃面条咋就没个够呢?”我说:“你就是让我连吃一个月面条,也吃不烦!”
   如今女儿回来吃饭,当妻子问我中午吃点什么,我依旧不假思索地说:“煮面条呗!有面有汤吃得舒坦!”女儿放学回来,跑到楼上定会抱怨一句:“哎呀,妈呀!咋又是面条子啊?顿顿吃面条,吃得我看到面条就想吐,我现在都快成面条了,妈妈你也太偏心了,明天中午能不能吃西红柿鸡蛋配米饭。”第二天中午,妻子会给女儿做一份炒米饭,再给我煮一份面条。
   我对面条的喜爱无以言表,朋友聚餐喝完酒,我会要一份清汤面。出门在外不管走到哪里,我对面馆情有独钟,临近午饭时间,便开始四处搜寻面馆的招牌。不管是宽的、细的、扁的、圆的、机器面、手擀面、烩面、扯面、拉面、空心面,甚至是炒冷面,通通来者不拒,但唯独不喜欢吃方便面。面馆里蒸汽氤氲,做面师傅微弓着背,一手拿着汤勺,一手拿着筷子搅面,熟悉的身影以及直入口鼻的面香气,总能带给我一种安全感。在我的认知里,一直认为做面的人大都憨厚老实,没有太多花花肠子,像一份面没有太多花样,无非是煮、炒或凉拌。面的价格大多亲民,花钱不多,能吃得饱饱的,是很多社会底层普通民众的首选。出门在外,身处异乡,吃一口面条,再喝上一口黏黏的面汤,能瞬间找到家的感觉,心灵受到母亲温暖细腻般的抚触。
   在九几年,我家曾开过轧面条的小作坊,所谓作坊,不过就是在家里安上一台面条机,给村里或周边邻村的乡亲轧面条。我钟爱吃面条,或许跟这个有关。在老院北屋门口里摆着一台铁制面条机。它长约有两米,宽约三十厘米左右,高约一米半左右,外观看上去,窄窄的,高高的,长长的,我只能这么形容它。在面条机的北侧,北墙根处放有一台两向电机,为面条机提供电力辅助之用,上面常年蒙着一层灰白色面尘混合物。在面条机右侧嵌有一个铁制大轮,直径比自行车轮子小一些,轮盘外端可以插手柄,在停电时,给面条机靠人给面条机提供动力。
   九十年代停电是家常便饭,越是到晚上越停电,越是动画片看到精彩处越停电,越是天越热越停电。小时候每当突然停电,邻里间几个小孩子便一起跑向后街,拿着砖头对着电线杆一顿狂轰乱砸,要不就踹上几脚,算是发泄心中怒火?巧就巧在,每次砸完电就来了。从此,只要停电我家屋后的电线杆必将遭受一番摧残。停电时,面条机靠人力手摇工作。这个时候,我会帮母亲摇大轮,因个子矮只能摇半圈,后想了个办法在手柄上系上一根绳子,当够不到手柄时,便用绳子把手柄拉过去,但大多因速度太慢无法让面条机正常工作。母亲便把面放在面条机的,快速摇动大轮,虽看上去摇的轻松,但是一项体力活,尤其在夏天,不一会儿母亲的衣衫便被汗水浸湿。整套流程,母亲一边翻面,一边摇大轮,一边还要撑面条,常会忙得晕头转向。
   我家院子正门口东侧窗户外,搭着几排木架子,这里是晾晒面条的地方,另外还放着几个父亲用三角铁和钢筋焊制的架子,用于母亲一个人轧面条时,放到面条机前临时挂面用。这组木架子在不需要晾晒面条时,便是我和小妹的游乐场。我在上面系上大绳做成一个简单的秋千,和小妹玩得不亦乐乎。母亲在屋里轧面条,我在外面看小妹,等母亲轧完面条拿出来时,我会帮着母亲在地上铺上编织袋,防止断条。
   母亲做活干净且不偷工,我家生意很红火。当时轧面条都是村民自己带面来,多的三四十斤,少的十几斤,一斤面条的加工费是一毛钱,一斤挂面的加工费是一毛五。虽然加工费贵一些但母亲不喜欢轧挂面,面细费工,最后包装也麻烦。在我们当地,产妇坐月子时兴喝挂面。娘家人需要送挂面、鸡蛋、红糖。婆家人也要准备挂面。在这个时候,母亲是不会拒绝的,会尽量在人家公日子时把挂面提前做出来,并包装的精美。
   无数个夜晚,村里人也不吵了,狗也不叫了,只有一两只发情的小猫,在屋顶或墙头上像婴儿哭一般呜呜地叫着。农村的冬天过了六七点钟,村里人基本都睡下了,待到八九点钟就属很晚了。我家小院窗户上蒙着的油布上,散发着微弱的光亮。母亲靠着一张巨大的面板,踮着脚,身体微微向前倾着,手里拿着一把黑色大菜刀。她右手抓着刀柄,左手按着刀背,两只手来回噶呀(方言,意为上下活动),整个后背都在发力,来斩断刀下的挂面。我在她旁边双手按着一张宽度约十几厘米的铁皮,这是决定挂面长度的尺子。我用力按稳,母亲把刀刃和铁皮横切面平齐,用力切下去。夜很安静,“咔嚓……咔嚓”的面条断裂声,在寂静的屋子里显得异常清晰。每切完一刀,母亲都会说一句:“冬阳,先别困,马上就切完了,人家明天等着要,咱得快点儿给人家包出来。”我打着哈欠,强忍困意对母亲说:“俺知道,娘,俺不困,你切就行。”
   切完挂面后,母亲就让我上床睡觉,我快速钻进被窝。母亲在昏暗的灯光里,抽出一张和铁皮尺子宽度相同的白纸,抓起一把长度均匀的挂面,放在张白纸上,大拇指和食指夹紧白纸,其他几个指头把挂面一次次收紧,有点像秋后捆玉米桔杆。随后把两边纸张对头夹紧,把挂面切面上下摔几下,案板上便留下一些挂面渣子。待摔紧后,母亲用左手抓紧纸张重叠部分,右手用筷子在浆糊碗里戳一下,抹在纸张重叠处,粘紧后压在案板上。母亲回过头,轻声说道:“别看了,快睡觉吧!”我躺回被窝探出头来对母亲说:“娘,你也早点睡!”母亲嗯了一声,继续忙着手里的工作,我看着母亲瘦小的身影,逐渐在灯光里模糊了……
   父亲去东北后,母亲在家一个人轧面条。越是到农忙时候,轧面条的人越多。过麦、过秋,面条在农村极其受宠。农人们从地里忙活回来,在土制炉灶上坐上锅,添上水,等水开了,从袋子里抓一把面条,丢到锅里,用筷子一搅,面条熟后,盛到碗里,倒上一些散装酱油,一阵狼吞虎咽后,又着急忙慌地返回地里干活。因父亲不在家,母亲一边顾着地里的农活,一边还得帮人轧面条。每到农忙前夕,母亲就不再收面。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村民送面来,母亲对他们解释道:“唉!真是不能收了,这两天就开始农忙了,小青没在家,我看着孩子顾着地里,怕给你们轧不出来。”村民倒也好说话:“哎呀!不急不急,轧出来就轧,轧不出来就拉倒。”说归说,但母亲定会加班帮村民轧出来。
   母亲常说:“唉!人家既然送来了,咱想啥法子也得给人家轧出来,不能耽误人家吃。你俩可不能再收面了!谁再送面来,你就告诉人家,俺娘没空。”母亲再三嘱咐,我和小妹却不会拒绝人,每天都能给母亲收下几份订单,搞得母亲哭笑不得,只能加班加点帮人家轧制。有村民送面来,当看到母亲忙不过来会说:“哎,他嫂子,你忙就行,你帮我轧面条,我帮你看孩子。”更有一位邻村村民来轧面条,刚排到她的竟停电了,母亲只好手摇。她看我母亲忙不过来,便主动请缨:“我来摇,你和面出面就成。”这位女性村民身材魁梧,真是有劲,竟硬生生摇着轧完了二三十斤面条,刚轧完就来电了,她笑骂道:“娘来的,俺就是干活的命呀!”
   母亲轧的面条好吃,是因为母亲下了功夫。收了面,在袋子上写上名字,母亲开始一份一份地和面,把面粉倒在簸箩里,按面粉和水1:0.3的比例搅拌成雪花片,倒进面斗里。雪花片被光亮的面辊压成饼状,随后绕在一根木质辊子上。母亲把面饼折叠再重新轧制,轧三遍后在第四遍开始出面条。母亲把面辊间距调到适合的厚度,在前面加上面刀就可以出面了。面刀有三种规格。宽面、中宽、细面,细面就是挂面,适合产妇、老人、幼儿喝。刚出来的是鲜面条,挑在面杆上,在适合的长度掐断,晾晒到院子里。天气好的话,基本一个小时左右就晾干了。午时光线最好,晒出的面条又干又白,好吃耐放。母亲会和太阳赛跑,赶着阳光好多出面,中午常顾不上做饭,只能吃个凉馒头充饥。母亲虽个子又矮又瘦,但一天能轧制二百多斤面条,每斤面条加工费一毛多钱,一天能挣二三十元,在当时算是高收入了。那会儿一个男壮工一天才挣几块钱,一个瓦工老师一天也就挣十元左右。母亲用瘦小的身躯,为我和小妹撑起一片幸福的天地。
   我家虽有面条机,却不记得喝过鲜面条。前邻立庄奶奶(比我母亲年龄小,辈分高)常在饭点时候,拿上半瓢面来我家,进门就喊:“青家,给俺轧点儿鲜面条呗!俺最爱喝鲜面条了。”母亲为人和善,很少拒绝人,放下手里的活帮她轧制。我家虽很少喝鲜面条,但在蒸馒头时,会把面团放到面条机上轧一几遍,蒸出来的馒头有层次,有嚼劲。有亲戚来我家时都会对馒头称赞有加,也有邻居蒸馒头前会来我家轧面团,母亲从不收工钱。直到现在母亲在邻里间的人缘也是最好的。后来,父亲从东北回来,因家里承包田地太多,便不再加工面条。面条机卖给了村里蒸馒头的村民。
   时至今日,当我偶尔想起轧面条的那段日子。总会有一幕熟悉的场景浮于眼前。阳光明媚的午后,老院东侧木架上,挂满一排排面条。它们如瀑布般垂下,阳光穿行其间,在编织袋上撒下斑驳的光影。洁白的面条随风轻摇,光影交错,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面香,让人陶醉其中。母亲小心翼翼地托举着几挂面条,从屋里走出来,面条柔韧随着她走路的节奏摇摆,像是给她穿上一袭洁白的长裙。我拿着竹鞭,站在木架外围与一只小牛犊对峙,小牛犊目不转睛地盯着雪白如瀑的面条,一对前蹄蓄势待发……
  

共 38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舌尖上的记忆总能穿越时光。一碗面条,于作者而言,是父亲外出时母亲独自撑起家庭的艰辛背影,是九十年代停电夜母亲手摇面条机的沉重节奏,是晾面架上如瀑布垂落的雪白挂面,在阳光下闪烁的斑驳光影。全文细腻地勾勒出了作者母亲在农忙时节为村民轧面条的场景:她踮脚挥刀斩断挂面,伴着“咔嚓咔嚓”的脆响;在昏黄灯光下用筷子蘸浆糊捆扎面条,忙碌的身影渐次模糊。那些按比例和面、三遍轧制面筋、与阳光赛跑晾晒的工序,尽显质朴匠心。难忘停电时村民主动摇动轧面轮的互助情谊,难忘母亲为产妇加急轧制挂面的贴心善意。当川端康成笔下的雪国暮景成为集体记忆,作者家的晾面架却在时光深处摇曳生姿——母亲瘦小身躯前推着巨大的面案,木架上的挂面如银丝飞舞,竹鞭下小牛犊的期待目光,共同构成乡村工业萌芽期最动人的画面。这碗面条,承载着底层民众对温饱的执着,也沉淀着一个时代质朴的人情温度,恰如史铁生怀念母亲时提笔写下“儿子想使母亲骄傲”,作者的面条情结,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孝思传承?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4220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4-22 13:36:40
  全文以面条为切口,既透视底层劳动者的柔韧善意,又在斑驳光影中定格质朴人情,让一碗家常挂面升华为时代精神的容器。
回复1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4-22 13:57:49
  感谢芹芹森老师神速编发与巨棒的编评,再次致谢,问好。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4-22 13:37:07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创作愉快!
回复2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4-22 13:58:48
  再谢芹芹森老师留墨添香。文学之旅一路同行
3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5-04-22 17:01:54
  面条里有母亲满满的辛劳,面条里有满满的乡愁。极度美文拜读学习了。
回复3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4-22 22:08:50
  感谢付老师抬爱读拙与留墨添香鼓励,互相学习,一起努力。
4 楼        文友:何叶        2025-04-22 21:29:24
  恭喜精品!快效,精确,给力!加油。
何叶
回复4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4-22 22:12:28
  感谢何社鼓励,加油
5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4-23 17:27:57
  拜读老师精心创作的《轧面条的日子》征文作品,那种对家乡亲人的追忆和对远别父母的思想又一次沉思遥忆,那种幸福相伴,快乐温馨的画面就真如同老师文中的美妙温馨。感谢老师精彩分享!
回复5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4-24 17:32:10
  感谢梅老师抬爱读拙与高赞鼓励。您的每次鼓励都是我前进的动力,致敬问安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