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晓荷】看电影(散文)
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的家乡泰来县城,有一座青砖建造的电影院,坐落在中央街的南侧。那高大的门脸上方有一排胶合板做成的电影广告,上面用不同颜料画出电影里的人物和场景,不定期地更换。我非常喜欢观看这些电影广告,总有一种神秘感吸引着我。电影院成为我心中的文艺殿堂,凡是有新的影片放映,我都会想尽办法去看电影。
那时候,电影票分成人票和儿童票,成人票一角五分,儿童票一角。售票处在电影院的西侧,有一个小窗口,上面写着售票处的字样。买票也不排队,硬往窗口那儿挤,不挤就买不上票,有时候,有调皮的男孩子,会爬到人的肩头上去买票。我也总是拿着一角钱,伸着胳膊挤着买票,费好大劲儿买着票了,这才松了一口气。
有了电影票,检票还是一关。入口是电影院东北角的一个小门,一个人负责检票。一般都在电影放映前二十分钟左右才开始。人们买好票,就在小门口那里挤成一团,都想最先入场。因为不是对号入座,都想先进去占个好位置。等到小门一打开,人们蜂拥而上,争先恐后地往里挤,检票员不停地高喊着:“别挤啦!别挤啦!”谁也不听招呼,就是一个劲儿地挤。我轻易不敢挤到人多的地方,偶尔被挤进去,就会感到喘不过气来。其实,这样拥挤,谁也进不去,反而耽误时间。遇到年节的时候,人更多,电影院会派人维持秩序,也避免不了有人加塞。
电影院的里边特别简陋,座位是一条条又长又宽的木头板凳,没有对号入座,所以谁先进来谁就可以找到好的位置。有的人还用衣服、帽子给亲人或朋友占座,进来晚一些的只有站着看了。电影院的西侧有一个门,通往外边的露天厕所,厕所外边是高高的围墙。有淘气的男孩子可以翻墙过来,进入电影院内逃票看电影。
随着观众入场,放映大厅里人声嘈杂,抽烟的、呼亲唤友的,小孩子吹口哨的,乱哄哄地闹成一团。即使这样,我还是特别开心,也特别急切地盼着快一点儿放映电影。终于到时间了,只听得铃声响了,人们的喧嚣声就弱了下来。大约相隔几分钟以后,又一次响起铃声。场内的灯光熄灭了,大屏幕上开始有了影像和声音。一般刚开始放映的是纪录片,大约五分钟左右,一般内容相当于现在的新闻纪录片等内容。那时候年纪小,不关心纪录片的内容,只盼着快一点儿看到正片儿。放映电影一般是两台放映机,在观众席后面的高墙上有两个小小的窗口,电影通过那两个窗口分别放映。偶尔有断片儿的时候,漆黑的场内一片唏嘘声,直到恢复放映了,才会平息下来。我喜欢听音箱里传出的解说员厚重的声音和悠扬的音乐,让人陶醉。
作为一个小县城,电影的片子不是很多,有好多影片都是重复放映的,即使这样我也会重复地去看。一般情况一个新片放映的时间大约三到五天左右。不论新片还是旧片,我都喜欢看。那个年代,除了县评剧团的演出之外,电影是唯一的、比较长久的文艺活动。通过看电影了解外面的世界,增长知识。当我看到影片中的大海、椰子树、楼房、小船等等,非常地向往。全神贯注地观看,生怕漏掉每一个情节。看过的电影也记不住有多少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花儿朵朵》《国庆十点钟》《小兵张嘎》《鸡毛信》《马兰花》等,还有一些动画片。我还喜欢看戏曲片儿,《花为媒》《柳毅传书》《三笑》《画中人》等等,有的影片可以连续看上好几遍也不过瘾。
看电影的时候特别投入,忘记了一切。等到电影散场,人们从几个敞开的大门走出来的时候,外面是一片漆黑,路灯发出微弱的暗黄色的光来,离开中央街,拐进现在的建设路,就没有路灯了,好在还有电影散场的人们稀稀拉拉地走着,我随着人流走,也不觉得害怕。当我再拐进一个胡同的时候,基本就没人了,黑黢黢的,什么也看不到,仅凭着星光或者微弱的月光一个人走着,有点儿胆怯。我家住在石家油坊附近,这条小路上有一个旧炮台,夜色里,显得阴森森的,而且一个人也没有,只有我,一个十多岁的女孩儿独自走在这寂静又令人胆怯的小胡同里。每当走到这里,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快步地走过去,然后进到院子里,看到了自家的小土房,才会放下心来。母亲一边做活儿,一边等着我回来。即使这样,也阻挡不了我去看电影的瘾头。母亲也特别支持我,从来没有阻拦过。
后来,我和二妹一起去看电影,有了伴儿就不那么害怕走黑路了。
等我长大一些了,喜欢看战斗片儿、反特片儿等。每看一次电影都受到一次教育。
到了七十年代末,电影院进行了翻修,增加了东西配房,换上了固定的可以活动的座椅,对号入座。而且增加了二层楼,楼上也是固定座椅,屏幕也由原来的正方形的小屏幕换成长方形的大屏幕,看电影禁止吸烟,有专人盯着。电影院焕然一新了。
我参加工作了,成家了,仍然喜欢看电影。记得我生完大女儿,刚刚满月,回娘家住几天,我还去看电影。母亲说,刚坐完月子,千万别累着。可是我抱着孩子去看电影。回来真真地感觉累了,腰疼。后来工作、家务都忙,看电影比以前少了一些,不过但凡有了比较好的新影片,我一定会去观看的。
电影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娱乐、消遣,而是开眼界、受教育的机会,也是我了解外界的窗口。我经常写一些电影观后感,记录自己看电影的收获和体会。每每翻看,会再一次受到触动。
再后来,随着电视机、手机的问世,电影院陷入了落寞时期,也关闭了。如今,原来的电影院只剩下一半,变成了火锅店。每每从那里走过,都会想起当年人们蜂拥而入的电影院,想起给了我少年时期最美好印象的那些影片和那些走夜路看电影的欢乐的日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小型的电影放映厅又兴起了,环境舒适,沙发靠椅,可口的饮品、小食品在入口处随手就可以买到,虽然票价几十元不等,人们依然喜欢轻松自在地欣赏大片儿,品尝美食。没有了拥挤和喧闹,是一种恬淡的休闲。
今非昔比,那些拥挤看电影的日子早已成为历史,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甚至一些电影的片段记忆犹新。因为它是我少年时期文化生活的盛宴,给了我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机会,给了我认知真善美的教科书,值得我深深的怀念。
2025年4月24日
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的家乡泰来县城,有一座青砖建造的电影院,坐落在中央街的南侧。那高大的门脸上方有一排胶合板做成的电影广告,上面用不同颜料画出电影里的人物和场景,不定期地更换。我非常喜欢观看这些电影广告,总有一种神秘感吸引着我。电影院成为我心中的文艺殿堂,凡是有新的影片放映,我都会想尽办法去看电影。
那时候,电影票分成人票和儿童票,成人票一角五分,儿童票一角。售票处在电影院的西侧,有一个小窗口,上面写着售票处的字样。买票也不排队,硬往窗口那儿挤,不挤就买不上票,有时候,有调皮的男孩子,会爬到人的肩头上去买票。我也总是拿着一角钱,伸着胳膊挤着买票,费好大劲儿买着票了,这才松了一口气。
有了电影票,检票还是一关。入口是电影院东北角的一个小门,一个人负责检票。一般都在电影放映前二十分钟左右才开始。人们买好票,就在小门口那里挤成一团,都想最先入场。因为不是对号入座,都想先进去占个好位置。等到小门一打开,人们蜂拥而上,争先恐后地往里挤,检票员不停地高喊着:“别挤啦!别挤啦!”谁也不听招呼,就是一个劲儿地挤。我轻易不敢挤到人多的地方,偶尔被挤进去,就会感到喘不过气来。其实,这样拥挤,谁也进不去,反而耽误时间。遇到年节的时候,人更多,电影院会派人维持秩序,也避免不了有人加塞。
电影院的里边特别简陋,座位是一条条又长又宽的木头板凳,没有对号入座,所以谁先进来谁就可以找到好的位置。有的人还用衣服、帽子给亲人或朋友占座,进来晚一些的只有站着看了。电影院的西侧有一个门,通往外边的露天厕所,厕所外边是高高的围墙。有淘气的男孩子可以翻墙过来,进入电影院内逃票看电影。
随着观众入场,放映大厅里人声嘈杂,抽烟的、呼亲唤友的,小孩子吹口哨的,乱哄哄地闹成一团。即使这样,我还是特别开心,也特别急切地盼着快一点儿放映电影。终于到时间了,只听得铃声响了,人们的喧嚣声就弱了下来。大约相隔几分钟以后,又一次响起铃声。场内的灯光熄灭了,大屏幕上开始有了影像和声音。一般刚开始放映的是纪录片,大约五分钟左右,一般内容相当于现在的新闻纪录片等内容。那时候年纪小,不关心纪录片的内容,只盼着快一点儿看到正片儿。放映电影一般是两台放映机,在观众席后面的高墙上有两个小小的窗口,电影通过那两个窗口分别放映。偶尔有断片儿的时候,漆黑的场内一片唏嘘声,直到恢复放映了,才会平息下来。我喜欢听音箱里传出的解说员厚重的声音和悠扬的音乐,让人陶醉。
作为一个小县城,电影的片子不是很多,有好多影片都是重复放映的,即使这样我也会重复地去看。一般情况一个新片放映的时间大约三到五天左右。不论新片还是旧片,我都喜欢看。那个年代,除了县评剧团的演出之外,电影是唯一的、比较长久的文艺活动。通过看电影了解外面的世界,增长知识。当我看到影片中的大海、椰子树、楼房、小船等等,非常地向往。全神贯注地观看,生怕漏掉每一个情节。看过的电影也记不住有多少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花儿朵朵》《国庆十点钟》《小兵张嘎》《鸡毛信》《马兰花》等,还有一些动画片。我还喜欢看戏曲片儿,《花为媒》《柳毅传书》《三笑》《画中人》等等,有的影片可以连续看上好几遍也不过瘾。
看电影的时候特别投入,忘记了一切。等到电影散场,人们从几个敞开的大门走出来的时候,外面是一片漆黑,路灯发出微弱的暗黄色的光来,离开中央街,拐进现在的建设路,就没有路灯了,好在还有电影散场的人们稀稀拉拉地走着,我随着人流走,也不觉得害怕。当我再拐进一个胡同的时候,基本就没人了,黑黢黢的,什么也看不到,仅凭着星光或者微弱的月光一个人走着,有点儿胆怯。我家住在石家油坊附近,这条小路上有一个旧炮台,夜色里,显得阴森森的,而且一个人也没有,只有我,一个十多岁的女孩儿独自走在这寂静又令人胆怯的小胡同里。每当走到这里,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快步地走过去,然后进到院子里,看到了自家的小土房,才会放下心来。母亲一边做活儿,一边等着我回来。即使这样,也阻挡不了我去看电影的瘾头。母亲也特别支持我,从来没有阻拦过。
后来,我和二妹一起去看电影,有了伴儿就不那么害怕走黑路了。
等我长大一些了,喜欢看战斗片儿、反特片儿等。每看一次电影都受到一次教育。
到了七十年代末,电影院进行了翻修,增加了东西配房,换上了固定的可以活动的座椅,对号入座。而且增加了二层楼,楼上也是固定座椅,屏幕也由原来的正方形的小屏幕换成长方形的大屏幕,看电影禁止吸烟,有专人盯着。电影院焕然一新了。
我参加工作了,成家了,仍然喜欢看电影。记得我生完大女儿,刚刚满月,回娘家住几天,我还去看电影。母亲说,刚坐完月子,千万别累着。可是我抱着孩子去看电影。回来真真地感觉累了,腰疼。后来工作、家务都忙,看电影比以前少了一些,不过但凡有了比较好的新影片,我一定会去观看的。
电影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娱乐、消遣,而是开眼界、受教育的机会,也是我了解外界的窗口。我经常写一些电影观后感,记录自己看电影的收获和体会。每每翻看,会再一次受到触动。
再后来,随着电视机、手机的问世,电影院陷入了落寞时期,也关闭了。如今,原来的电影院只剩下一半,变成了火锅店。每每从那里走过,都会想起当年人们蜂拥而入的电影院,想起给了我少年时期最美好印象的那些影片和那些走夜路看电影的欢乐的日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小型的电影放映厅又兴起了,环境舒适,沙发靠椅,可口的饮品、小食品在入口处随手就可以买到,虽然票价几十元不等,人们依然喜欢轻松自在地欣赏大片儿,品尝美食。没有了拥挤和喧闹,是一种恬淡的休闲。
今非昔比,那些拥挤看电影的日子早已成为历史,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甚至一些电影的片段记忆犹新。因为它是我少年时期文化生活的盛宴,给了我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机会,给了我认知真善美的教科书,值得我深深的怀念。
2025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