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云水】胡豆,记忆里的鲜香(散文)
一
昨天,我回到老家,漫步在家乡门前的小道上,不经意间,目光被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所吸引。那是一块胡豆地,嫩绿的豆苗在风中摇曳,好似在向我招手。我蹲下身,拨开层层叶片,指尖轻轻触到饱满的胡豆荚,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油然而生,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从前。
小时候,父母及家人们大季刚收完,又接着忙于小季种植,一茬接一茬,一年四季总是忙个不停。记得我九岁那年,十月的一天早上,听母亲叨念说:“寒露霜降,胡豆豌豆在坡上。今年寒露都过去好几天了,我家胡豆还没种呢。”父亲在一旁“吧嗒吧嗒”吸了几口旱烟,应答着说,不用急,现在正是种植时节,你抽空把种子准备好,我去整治好种胡豆的土地,过几天就种吧。
接下来,母亲先从箩筐里一颗一颗挑选出饱满的胡豆种子,将其放在院子里摊晒两三天,让种子受热均匀,然后将胡豆种浸泡在温水中一至两天,等种子吸足水分后,捞出用湿润纱布盖上,差不多两三天时间,待种子露白后,才将它们拿去地里栽种。父亲更忙了,他把寨子南边用于胡豆种植的一亩多的一块平地耕翻后,用粪篮一担一担把家里腐熟的农家肥挑到土里,撒在地面作基肥,然后再用松土覆盖发酵,为胡豆种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一切准备就绪后,父亲选择一个晴日,和家人一道扛着锄头,背着胡豆种子来到地里。父亲说这块地平顺,适宜采用条播种植方法。随即弯下腰,用锄头按照行距十五厘米,深度五六厘米,间距约十厘米进行开沟。父亲不愧是种庄稼的老把式,干起活来又快又好,不一会,就在土里掏出了一排排土沟,看上去犹如木匠师傅在木板上弹出的墨线,均匀顺直。母亲顺着土沟,按窝距五六寸的距离,丢进二至三粒胡豆种,大嫂随后用细土把种子盖上。我看一家人忙着,就赶忙学着大嫂的样子,跟着用锄头掏土覆盖种子。父亲不时回头,看到我把一块块泥土敲细,再小心翼翼盖好种子,干得有模有样,表扬我做事认真。
过了八九天,父亲时不时去胡豆地里转悠,我有点纳闷,就问父亲,胡豆都种好了,还去看它干啥?父亲说:古话讲得好,早晚田里走,谷子多几斗。这胡豆种下去,必须做到三分种,七分管,不然,哪里会有好收成。那些天,父亲发现胡豆苗出现缺苗断垄现象,就从苗稠的地方移苗补充,确保苗全苗齐。接着,胡豆苗长到八九厘米高时,他又适时到地里除草,疏松土壤,促进根系生长。越冬前,在豆苗现蕾和开花结荚期,为提高结荚率,父亲又购买来复合肥、氮肥等,及时适量追施。
有一天,我上坡放牛,路过我家胡豆地时,发现部分胡豆苗叶子上出现了不少小洞,仔细一看,原来是可恶的菜青虫在作怪。我心急如焚,赶忙回家给父母亲讲了这事。父亲听后,一边夸我观察仔细,关心庄稼的生长,一边说他这几天实在忙,没去地里。随即用稀释后的肥皂水装在喷雾器里,逐一喷洒在胡豆叶片上。还好,恰是胡豆苗遭受虫害的初期,没过几天,菜青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父母及家人们勤于田间管理,冬去春来,我家胡豆长势良好,就像三月的桃花苞——一天一个样。尤其是淡紫色的小花好似星星般散布在枝叶间,宛如一只只翩翩起舞的小蝴蝶,别有一番景致。之后,胡豆又开始呈梯子状生长,一节节升高。又过一段,成熟的胡豆荚褪去了绿色的“外衣”,染上了一层浅褐色,鼓鼓囊囊的豆壳中好似藏着无数颗圆润的小珍珠,轻轻一摸,感受到里面的豆粒饱满坚实,呈现出丰收在望的景象。
从播种到收获,我不仅了解到了胡豆的种植管理方法,还深深刻体会到胡豆种植的艰辛与不易,每一个环节都倾注家人的心血和汗水。同时,也让我明白:只有不断付出,不懈努力,才能收获快乐和幸福。
二
说起胡豆,我年幼时曾与它发生了不少难忘的趣事。有一次,我和父亲到离家二十多公里的黑神庙集市赶场,卖完胡豆后,父亲就带着我来到街场口“兰家凉粉店” 吃凉粉。进店后,我和父亲坐在靠门的桌子旁。店主是位年老矮胖的阿婆,系着蓝色围裙,皱纹里盛着笑意。只见她的手利落如飞,用铜制旋刀贴着凉粉陀表面旋转,细如银丝的凉粉条子便簌簌落入碗中,堆成蓬松的小山,随后淋上红油,浇上酸醋,再抖上一层绵密的芝麻酱,让人垂涎欲滴。
父亲和我正吃得津津有味时,一抬头,忽然看见店门口站着一位瘦瘦的大叔,手里提着一袋干胡豆,站在门口对店主阿婆说,自己胡豆没卖掉,家里孩子生病急用钱,想把胡豆卖给她。可阿婆眼都不抬,说店里才买了不少,不需要,叫他赶快走开。我见他可怜兮兮的样儿,就立马站起来走到阿婆跟前,求她把大叔的胡豆买了。哪知阿婆白了我一眼,嘀咕着说,你这小屁孩,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我见老阿婆不肯,又立马转回桌边,向父亲要买小皮球的钱,父亲知道我的用意,虽有些不舍,但还是从包里摸了一元线给我。我立马跑出店门,将钱给了大叔。回家后,母亲看我两手空空,就问我为啥没买玩具。当知道事情原委后,笑着夸我心地善良,长大定有出息。
又一回,我和几个小伙伴上山放牛,寨里李农农手里拿着一包怪味胡豆,说是他远在重庆的亲戚前几天来他家玩,给他买的。他还告诉大家说,这东西又甜又辣,又咸又麻,又香又脆,叫 “怪味胡豆”,吃起来可香了。那时,农村贫穷,只能吃上味道单一的炒胡豆,从没见过这么好吃的东西,一个个都想尝尝。李农农和我是同班同学,有一次他做作业时,不愿动脑筋,想抄我的,被我拒绝了,一直记恨在心。当时,他把怪味胡豆一一分给在场的小伙伴,就是不给我。三叔家二儿子见他不给我,就把手里吃剩下的两颗递给了我。哪知这家伙看到后,冲了上来,叫我还给他。我一气之下,把手里的两颗怪味胡豆摔在地下,又用脚踩了两下。李农农见状,随后就和我打了起来。
回到家中,母亲见我脸上、手上都有被指甲抓伤的印痕,一副气鼓鼓的样儿,猜疑我和别人打架了,就追问我。我心里委屈,“哇”的一声哭了起来。母亲知道事情经过后,说这事李农农有错在先,但我把怪味胡豆丢在地上,还踩上两脚,这是我的不对。因此,我俩都有错,应各打五十大板。随后,母亲教育我要学会宽以待人,和同学和睦相处。听了母亲的话后,我赶忙点头,保证今后要改正错误。
三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原息烽县合箭民校上初二,学校后面有一片宽阔的土地,老师每周都要组织学生参加一次义务劳动。有一次,学校栽种的胡豆成熟了,叫我们去收割胡豆。那期间,因久未下雨,土壤板结,只好用镰刀收割胡豆,然后堆在学校门前旁的水泥坝上。教我们语文课的杨友琴老师和蔼可亲,善于言谈,她一边和我们收割胡豆,一边给我们叙摆起了胡豆的传说故事。
相传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一次云游途中,路过一片农田,看到许多老百姓在地里辛苦劳作,可收成不佳,一年种的粮食不够半年吃,不少人逃荒要饭,或被饿死。张果老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立马从自己的褡裢里拿出一些种子撒进田里,这些种子很快长成一株株绿色植物,结出一颗颗豆子,且产量高,味道好,一下子解决了农民们的温饱问题。后来,人们为了感谢张果老,就把这种豆子叫做“胡豆”。
还有一个传说,是讲很久前,发生了百年未见的大旱灾,农民们辛辛苦苦种下的粮食颗粒无收。饥饿的人们只好外出,四处寻找可以充饥的食物。有一天,一位老人在山坡上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植物,结着饱满的豆荚。他赶忙将豆子带回家里煮来吃,吃后感到鲜香可口,充饥饱腹。随后老人雪里送炭——急人所急,立即将这种植物种子分给了其他村民,大家积极动手,把它种植好,结果喜获丰收,人们靠它度过了饥荒。之后,人们为了纪念这种救命的豆子,就取名“胡豆”,并一直流传至今。
杨友琴老师又补充道,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看到这胡豆形状如蚕,又称它叫“蚕豆”。它是农村小季必种的粮食作物,吃法丰富多样,能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深受农民喜爱。别看这小小的胡豆,不仅味道可口,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能呢。因它富含优质蛋白质,能为人体提供多种必需氨基酸,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促进生长发育和修复组织,为身体活动提供动力。它的花、叶、荚壳等都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蚕豆花有凉血止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咯血、鼻衄等。另外,胡豆还含有钙、铁、锌、镁等多种矿物质,对于骨骼健康、造血功能、免疫调节等具有重要作用。
当天,杨老师安排我们写一篇与胡豆相关的记叙文。放学回家后,我忽然想起母亲每年在胡豆成熟期间,把胡豆洗干净,将猪肉切成小颗粒,葱姜切成末,胡萝卜切成丁,一并放于锅中与胡豆翻炒均匀。再将浸泡好的糯米放入铁锅中,与其他食材一起,加入适量清水,用柴火煮至米饭熟透,做成香味可口的胡豆糯米饭的场景。于是,就写了一篇《母亲的胡豆糯米饭》。由于文章紧扣主题,情真意切,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被当作同学们学习的范文。
又说那天,我回到家中,大嫂正在厨房里忙着剥胡豆,说准备用胡豆炒肉末吃,我赶忙坐下来,帮大嫂一起剥。剥着剥着,一瞬间,好似看到了儿时的自己,穿梭于胡豆地里,采摘胡豆。原来,那些味道、那些记忆,早已铭刻在心,永远不会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