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柳岸】塔铺出了个刘震云(随笔)
“五一”了,学校食堂改善生活,萝卜炖肉,五毛钱一份。穷年不穷节,同学们纷纷慷慨地各买一碗,“哧溜哧溜”放声吃,不时喊叫,指点着谁碗里多了一个肉片……(摘自刘震云小说《塔铺》)。
塔铺中学是豫北延津县的一所乡镇中学,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延津的农家子弟在这里迎接高考,他们从家背馍,在伙上买块咸菜,就着吃,五分钱买一碗白菜汤就是奢侈,萝卜炖肉确实就是过节。其中一个高考生鱼耀龙门,北京大学录取,他叫刘震云。
大学毕业后,他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塔铺》,讲述了他和同学们高考复习的辛酸经历,摘取茅盾文学作品大奖,从此走上文坛,《新兵连》《手机》《一地鸡毛》《一句顶一万句》……一发而不可收,著名作家刘震云,是当今文学豫军,一面迎凤招展的旗帜。
上世纪广泛流传的民谣:五十年代敬英雄(开国老革命),六十年代敬贫农(根正苗红),七十年代敬文凭(考大学)。过去城乡户口壁垒森严,改革开放后,不仅知识改变命运,于农村青年而言,还是改变世代农村身份的唯一通道。
小说《塔铺》塑造的“我”,以及王全、磨桌、耗子,同桌女同学李爱莲,个个形象生动,性格鲜明,血肉丰满,聚集塔铺中学,开始刻苦学习的日日夜夜,开始为美好幸福,努力奋斗的日日夜夜。
众所周知,小说是基于生活原型,而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但是,读《塔铺》,我固执地认定,小说里的“我”就是现实中的作者刘震云。因为作者是延津王楼乡的农民子弟,1973年当兵复员回乡,1978年在塔铺中学学习,参加高考,北大录取,日后创作小说,与他的人生轨迹步步契合。
后来,在作者与读者交流对话,旧居与父老乡亲唠嗑的视频里,作者一口延津话,一身普通装,举手投足,音容笑貌,与《塔铺》中的“我”似同一人,如无二至。因此,无论笔者,还是众多网友,不约而同认为,小说《塔铺》,是刘震云具有自传性质的文学作品,并不为过。
据小说里的“我”讲述,社会上兴起高考的第二年,他参加高考,不同于王全“看到乡下的贪官污吏尽吃小鸡,希望将来考中,当个州官县官,来治他们”;也不同于磨桌“只是不想干农活,毒日头下,把人累得贼死”,他想去大海捞针碰碰运气。而真正使“我”暗自发狠,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上,是“五一”节和女同桌产生朦胧爱情的夜晚。
五一中午,“我”端着改善生活的萝卜炖肉回教室,发现李爱莲独自趴着,便把那碗肉菜推给了她,她眼圈红了,将菜接了过去,“我”既感动,又难过,还无端地生出些崇高,想保护她的念头。晚上,发现李爱莲不见了,匆忙去了她家,看到家徒四壁,李的父亲卧病在床,床头放着那碗萝卜炖肉……
夜色茫茫,小道如蛇。回校的路上,身后自行车支架上坐着的李爱莲,抽抽嗒嗒呜咽,接着把脸贴在“我”的后背上,轻轻叫了声:“哥……”
从此,“我”和她互勉互励,真正开始了“我”一定要考上的顽强拼搏。但是,高考临近的时候,上边突然通知要增考《世界地理》,同学都乱了套,因为没有复习资料。找到的同学自私起来,对没有资料的保密,唯恐高考中增加竞争对手。幸好“我”爹来送馍,说:你大姑家的大孩子,在汲县师范教书,说不定他会有呢!
延津到汲县来回180里,爹刹刹腰间的蓝布,立即走了。一天一夜为儿子取回了应急高考的复习资料,可是,爹的鞋扒下,满是脏土的脚上布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双血脚!
爹怕娘在家着急,从另一条路回去了,跌跌撞撞一瘸一拐的父亲背影,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天地尽头……
现代作家朱自清的自传体散文《背影》脍炙人口,多次入选中学语文课文,叙述他的父亲,送他到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后,又替他买水果,在站台上攀上爬下的背影,感动了无数人,但是,我感觉,刘震云父亲的背影,彰显的父爱,彰显的艰辛,彰显的崇高,是朱自清父亲的背影,无可比拟的。
不堪回首的高考复习结束,作者走进考场,李爱莲却没有来,她陪护父亲去新乡治病,考前收到了她的纸条:哥,为了照顾我爹,我在新乡高考,我想我会考上。考场上不要胡思乱想,认真考试,我也相信,亲爱的哥,你也会考上。爱莲。
小说记述,高考结束后,“我”才知道细心苦心爱心,嘱咐他的恋人嫁人了。她的户口不在新乡,根本没有在新乡高考。父亲动手术等钱用,刻苦勤奋,一个很美很美的姑娘,无奈牺牲了高考,牺牲了青春、牺牲了爱情和前途。
说真的,我认为《塔铺》小说,塑造得最好、最感人的人物就是李爱莲。和我同样被感动的读者许多,由于《塔铺》小说走红,现在,凡到延津的旅游者,大都会游览原汁原味保留着塔铺中学大门的作者母校,校旁的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广唐寺塔竟然成了陪衬。凡到塔铺中学的旅游者,大都会向当地村民询问,小说里李爱莲家在哪村?刨根问底李爱莲现在生活如何?
在李爱莲嫁人村庄的河堤上,李爱莲伏在“我”的肩头,伤心地说:“哥,别怪我,妹妹对不起你”,最后分手,李爱莲郑重地嘱咐,“哥,上了大学,别忘了,你是带着咱们俩上大学的”。
小说结尾写道:我进了北方一座最高学府。玉阶飞檐,湖畔桃李,莘莘学子,但我眼前始终浮动着塔铺的一切,我不敢忘记,我是从那了走出的农家子弟。
河南、豫北、延津这片土地哺育了作家,刘震云的处女作、代表作《塔铺》奠定了他的文学创作风格,可以说他的作品,流淌着河南的水,映照着河南的山,处处展示的都是河南的风土人情,展示的都是父老乡亲的喜怒哀乐。2024年刘震云名至实归,全票当选河南省文联主席,我相信,河南大地百花园一定万紫千红,更加灿烂。
塔铺高考,伴随着改革开放,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高考内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标准没变,优胜劣汰的准则没变,知识改变命运的社会选择没变。五一过后,现在的高考考生开始了最后的冲刺,虽然与小说《塔铺》中的情况和形式已不可同日而语,但考生们演绎的故事,仍和他们一样艰苦,严峻、残酷。
著名作家刘震云没有忘记他是河南走出去的农家子弟,刘震云,当年河南的高考状元,考上的是北大中文系,后来他以文学,反哺曾养育过他的土地。
河南是高考大省,河南人民希望,今年高考,脱颖而出的佼佼者,都能像刘震云那样,不忘自己是从河南走出的子弟。
塔铺出了个刘震云,是我们延津、豫北、河南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