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由买菜想开去(随笔)
“老板,今天小黄鱼多少钱一斤?”
“这个70元、这个80元、这个120元。”老板手指着那一排排整齐码放着的黄鱼回应道。
“鲜不鲜啊?”
“早上刚从码头拉过来的,你这是第一秤,图个吉利,要的话便宜一点给你。”老板拿起其中一款中号的黄鱼说:“算75元一斤,要几条?”
“便宜不便宜倒不重要,关键得新鲜。我孙子今天假日在家,打算烧两条黄鱼给他补补,明天就返校了,一到学校就吃不到好吃的菜了。”
“这个蝤蠓多少钱一斤?”
“我这是三门青蟹,不绑绳的,150元一斤,很胖很胖。”老板回答道。
“胖的给我选两只,顺便帮我把盖子掰掉,我今天孙女在家里,给她弄点好吃的,明天她就返校了。”
这样充满烟火气的对话,在节假日的菜场里随处可闻。人们趁着自家的孩子在家的时光,烧上几个好菜给他们,仿佛学校里的用餐生活很是艰苦。
事实上,据我所知,孩子学校的饭菜并非像家长们想象的那么差。
我有两个孩子。大的在北京读大学,头两年,我每个月给她的伙食费是3000元。自从第三年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我把给她的伙食费提高到了每月4000元,这增加的1000元算是对她读书认真、表现突出的奖励。大学校园里,食堂就有三个,每个食堂菜的种类多达上百种。面对这令人眼花缭乱、如同“弱水三千”的菜肴,她终究还是“只取一瓢饮”,喜欢吃的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样。再加上菜肴本身价格并不贵,所以,对于这份4000元的伙食费,我女儿根本吃不完,还时常称自己已经“吃饭自由”了,言下之意,对学校的饭菜很是满意。
小的儿子目前还在读初中,正值备战中考的关键时期,周一到周五全天在学校用餐。学校提供价值15元的这份快餐,起初是外包给快餐企业,由企业每天送餐到校。后来因为部分家长反映承包企业卫生没保障,学校便自己雇人开食堂,每天用餐时间,食堂工作人员会将打好的饭菜送到教室。快餐有两荤两素,外加一份可自由打取的汤。两荤菜多以猪肉和牛肉为主,偶尔也有鱼和海鲜;两素菜中,一份常是豆制品,另一份基本是绿色蔬菜。至于汤,可不像有些工厂大食堂那样,一桶水滴几滴油、撒点菜末,再打一两个鸡蛋搅散那么敷衍(有人曾这样形容,说这样的汤,你钻进去捞,都捞不到蛋花),这里的汤有真材实料,排骨汤能见到排骨,肉丸汤也能看到肉丸,红豆汤也有实实在在的红豆。另外,无论是中餐还是晚餐,都会额外提供一瓶牛奶或者一份水果。可以说,该有的都有了。实际上自己家里烧菜也不过是这些食材,所不同的是在家里有选择的余地,而在学校只能“被动接受”。给啥吃啥,平心而论,说这样的快餐价格高、没营养、味道不好、花样不翻新,实在是有失偏颇。
“想换种口味吃吃”是人之常情,要做到每天饭菜不重样确实难如登天。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自己吃来吃去也就那么几样菜,喜欢的就常买,不喜欢的很少会考虑。就拿自己家里来说吧,一家三四口人都还天天喊“没啥好吃的”,更何况像学校这样庞大的群体,想做到人人满意,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正所谓“众口难调”,说的就是这个理。
有过自己买菜经历的人都清楚,买菜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家以前都是妻子买菜,后来因为几次“矛盾”,这“任务”就落到了我头上。我与她之间的矛盾是这样产生的。
“今天买什么菜?”
“随便。”
“哪有‘随便’这道菜,你还是直接报一个菜名吧!”
“那就买一条排骨,做汤。”
“又是排骨,天天吃肉好吗?”
“那今天就买筒骨吧,再买点土豆,一起烧。”
“筒骨太油腻了,还是吃清淡一点的好。”
“要不买个鸭子吃吃。”
“天天鸡鸭肉的,你真是无肉不欢。再说,鸭子我也不会烧啊。”
“那你自己看着办吧,你买啥我吃啥。”
“我不知道买啥。”
瞧,这样的对话,争吵一触即发。我心里直犯嘀咕:你一边问我买什么菜,一边又一一否定我说的菜,等我让你随便买时,你又说不知道买啥,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类似的场景也发生在下馆子点菜时。我跟妻子说:“菜你点吧,我不懂。”
她推托说:“自己也不会点,还是你点吧。”
于是我开始点菜,我每点一个,她在旁边就否定一个,不是说这个菜不好吃,就是说那个菜不宜吃,理由一大堆。同时进店的客人都要吃好走了,我们还在“举棋不定”。一场争吵就这样爆发了,性子急的我,扔下一句“等你先想好”,便走出店外。
这类生活琐事,虽没有原则性的对错之分,但冲突多了,难免会伤及夫妻之间的感情。经历了若干次这样的“矛盾冲突”后,我换了一种处事方式,菜自己去买,下馆子时就上美团拍套餐。下馆子拍套餐,店家上什么我们吃什么,大家都没意见,这个问题倒顺利解决了。但自己买菜就没那么简单了。
我第一天接过买菜的“重任”,带着“买菜有那么难吗”这种满是不屑的心态走进菜市场。结果发现买菜远没那么轻松,很多菜好像都吃过,想买点不一样的几乎没有。我在菜场从这头走到那头,又从那头回到这头,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手里还是空空如也。偶尔发现有“新鲜”的,又发觉自己不会烧。几次尝试下来,我彻底“打了退堂鼓”,把买菜的任务又归还给了妻子,从此,我不再在饮食上有任何抱怨。
然而,回过头来想想,生活中类似的“买菜式矛盾”随处可见。我们在追求完美、追求个性的道路上,往往忽略了对方的感受和沟通的重要性。夫妻之间也好,其他人际关系也罢,理解和包容才是化解矛盾的关键。我们应学会换位思考,在看似平常的生活琐事中,找到让彼此都舒适的相处之道。就像对待孩子的学校饮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喜欢吃肉的人就会对有肉的快餐说好,反之亦然,学校不可能千人千样,这样没法做到,只要家长多一份包容和理解,很多怨言也就会烟消云散,很多所谓的矛盾,也就不成其矛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