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东篱】“应聘”往事(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东篱】“应聘”往事(散文)


作者:韩格拉图 举人,4732.8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81发表时间:2025-05-01 06:53:55


   昨晚看电视,正介绍一个新款婴儿推车。这款车拥有模拟摇篮效果的功能,婴儿躺在里面,会享受到在母体里的漂浮感,自在舒适。我忽然想到自己,自己虽是喝着母亲乳汁和米汤长大的农村孩子,但也是被摇车(摇篮)摇大的孩子。离开摇车,我被襁褓裹得严严实实,被父母抱着一天天长大,享尽父母的关爱。
   所以,我感恩我的父母,也感恩祖国母亲。上学没花过一分钱学费,大学毕业,国家将我们这些天之骄子,抱在怀里,甚至捧在掌心,包分配。去报到的地方,要么是人事局,要么是单位的人事科(部)。比如,我的第一家单位,就是家乡的林业局,局机关,铁饭碗,下辖八家以营林为主的林场,另外还有林业车队、防疫站等等。我主要从事固定资产管理,刚刚毕业的毛头小伙,给我这么重的担子,说实话,每天心里发慌。
   有人说,四十岁后还不相信命运,就是不承认自己智商低。我三十岁就向命运叩首了。1994年9月,我从没想到,自己用一本本科毕业证和一本中级会计师证,就搭成了一座桥,跨过长江,来到仿佛远在天上的上海。自砸铁饭碗,应聘到浦东一家乡办厂作会计。次年元月,我被派到厂里在虹口与北京某印刷集团公司成立的国内合资公司作主办会计,从此开始了上班路远的生涯。两年多下来,公司又因经营需要,搬迁至更远的宝山区。这下我吃不消了,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总经理找我谈话了。他委婉地建议我重新找工作,并列出许多好处。我如醍醐灌顶,自己可能习惯了是“公家的人”的身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上海,1978年起,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个人应聘找工作的方式开始逐渐普及。1984年,就成立了上海第一家人才服务中心,报纸媒体上,经常能看到举办招聘会的消息。我该是把自己从档案袋里拿出来,去吹吹改革的春风了。
  
   二
   1998年春节后,我开始找工作了。我的定位是企业,制造业或者商贸公司。地点不宜离家太远,不能累着我的助动车(那时没有电瓶车,都是燃油车)。单位最好在内环以外。那是我不够自信的表现,工作经历短,经验还不足。我总觉得,内环线是现代孙悟空画的圈,里面的人可以随便出来,外面的人不能随便进去。我将简历、证书复印件一封封寄出去,跟投稿似的,基本石沉大海。有一阵子,觉得茫然,满大街都是那英王菲在《相约一九九八》,自己却不知去哪里赴约。
   过了几个月,情况好转。接到几家面试通知。去了方知,几乎都一个套路。一间办公室,门一会打开,一会关上,一个一个叫名字,叫到谁,谁进去。谈话时间长的,才有希望被录用或者进入下一轮面试。如果主考官跟你谈话不到五分钟,就说:“好了,你的情况我们都了解了,回去等我们的电话。”这种情况,基本就是等一个寂寞。有时候,我不得不感谢一个意外打给我的骚扰电话,起码它带给我一阵激动的心跳。都没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能排除自己也不懂面试技巧,比如,坐在座位上的屁股,最好只占座位面积的三分之二。我全部坐满,骑助动车屁股颠得发酸,想借着机会犒劳下可怜的臀部。
   希望来临。一日上午,接到A公司(为示尊重,以下涉及公司均按顺序以字母代替)面试电话。公司距我住处,骑助动车只有半个小时的路程。到来指定的会议室,里面坐着近三十来人,一问,都是来应聘财务的。难怪有人说,招聘会上,递交简历的队伍,排得最长的,不是行政文秘就是财务会计。结果,这是一次集体面试,主考官和大家围坐在会议桌前,就一个题目,每人限定三分钟,“谈谈如何能做好财务工作?”这题目说小就小,说大就大。轮到我,我反复强调了“认真”二字。一位年长的女同志发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她来自辽宁,拥有极少见的姓,姓“花”,一看就曾经沧桑,工作经验从抬头纹和鱼尾纹里直往下掉。这样高效,只需要不到两个小时就结束,散会时,我以为又是白忙活一场,正发动车子要走,被喊了回去。于是,我和花、还有一位吉林的小伙成了同事,他们聘来了个“东三省”。我们的确相处融洽,只可惜,从加入公司起,这家民营企业的两条显示器生产线就已停产,连续三月发不出工资,我们只好云散。
   时间很快近了深秋,我又在报纸上看到了B公司招聘财务人员的信息。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瓷砖产品。在此之前,它们招聘过外派浙江一带的销售财务人员,我曾前去一试,被录用,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到孩子太小,便用路边小店的收费电话,给人事部回了电话,告知不去了。当时对方还挽留我几句,但我态度坚决。那是少有的愉快时分,还没见过老板什么模样,我就“炒”了他。这次是生产部招聘成本会计,又勾起了我的兴趣,主要原因是,这家公司离家比较近,无论乘车还是骑车,都在一小时之内。在上海,上班近,是最大的福利。幸运的是,我又被录用了,我终于见到了曾被我“炒”掉的老板。他人大度,一次周六加班,我和三个同事在办公室里喝了两瓶日本清酒,被他撞见,他只严肃地叫了一下我们其中一位部门领导的名字,算是点名批评。
  
   三
   在B公司五年,收获颇丰,个人技能突飞猛进。尤其在公司请来日本管理专家那两年,我还学会了一套日本先进制造业成本核算和考核方法。但我马上三十九岁了,这个非常尴尬的年龄,过了三十没而立,逼近四十没不惑。在这样的企业,提拔机会太少,得不到提拔,就意味着薪水涨不上去。升职加薪,我至今不明白,这个词汇为什么不列为成语,我觉得它是一个固定的词组。在企业,除了很少的工资普调机会,一般都要升职才能加薪,两个行为其实是绑定的,是职场上每个员工奋斗不息的四字真经。自觉升职无望,房贷等巨大生活压力,催促自己产生想法,该重新去选择一家单位了。
   那时,家里没电脑,办公室里的电脑是限制上外网的,这也是外企管理严苛的表现之一吧。我并不知道,“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人才网站已经热得如火如荼,我还是习惯性地从报缝里寻找招聘信息。我最喜欢的报纸是《上海人才市场报》,有意思的是,我在上面没自费刊登求职广告,却在其副刊上发表了一首小诗。
   有进步了,筛选出和自己匹配的招聘信息,投出的简历有些有了回音。
   去过一家在浦东近郊的C公司面试,是生产加工轴承等零部件的中外合资企业。规模中型。过程不温不火,双方都不兴奋,我也没表现出强烈的工作欲。面试结束时,正是中午,考官给我了一张饭票,相当于给了我一个机会,用舌尖探索下公司的管理。说真心话,食堂饭菜质量还算不错,荤素搭配合理,味道口感上佳。员工食堂办得好的公司不会太差。我没成功,但我没为落选而苦恼。我记住了这家公司电梯旁贴着标语:人生不是电视连续剧。有文化的公司,未来可期。
   还去过位于浦东一家写字楼里的D公司面试。这是一家从事进出口的国内合资商贸公司。我是很忌惮写字楼里的公司的,觉得它高高在上。但我不能错过任何一个机会,宁愿和十多位应聘者,挤在走廊的长椅上,苦苦等上一个小时。结果,一男一女两位面试官,和我没说上几句,男的就单刀直入,问得有点露骨:“税务局有没有熟人?”话已至此,我明白了,很多企业都以避税为名要求财务人员有渠道为企业谋取利益。我直接回答“没有”,差点说成“不知道”。结果就是,没有结果。
  
   四
   2004年初,获悉E公司因搬迁扩建,在招聘成本会计。这是一家为汽车厂家生产配件的配套公司,中外合资企业。面试时,没想到气氛非常活跃,我和对方的财务经理、人事经理谈得热火朝天。此时此刻,可能自己有五年制造业成本核算的经验做支撑,我特别放松,腰杆挺得笔直。但出于谨慎考虑,问我期待的福利待遇时,我还是委婉地回答,就按照贵公司规定就可以,我是成本核算岗位,该拿多少就是多少。这种时候,我先想到的是前途,而不是“钱”途。可能没人想到这是一场面试,因为场面上笑声不断。等后来熟了,曾给我面试的财务经理说,当时看上我,是因我人朴实。我懂了,他是将面试当成了相亲,他看重的是人品。一年后,我升任成本主管。
   跨世纪后,我家日子也大踏步前进,书房里朋友送的二手奔III苹果电脑,已经换成了崭新的DELL电脑。业余时间,我用来写作、写博客,并不时地在一些人才网站上浏览,时刻掌握着有关财务人员的行情。与此同时,我们公司基础设施投入大,产品种类相对单一的矛盾暴露出来了,利润空间薄如蝉翼,稍不小心就会亏损。所以,我这个成本主管压力山大。为规范成本核算,我建立了一套核算与分析制度,为加强成本管理,我每天去车间各生产线逐个工序了解情况。我不讳言,逐渐地,我和上面新派来的财务经理出现了分歧,并因一次账务处理在电话里发生争执,年底人事变动时,我意外被免职。消息公布,同事们都很惊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没人想到,在职场上,电话线也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也许,从各自的角度来看,我们都没有错,错的只是一些费用数据。
   那已经是2009年了,我已年届四十五岁。还走得动吧,我反复地拷问自己。最后决定,再博一次。这个年龄跳槽,和竞争者拼的不是体力,而是简历。我又向几家公司在网上发出了简历,期望的职位变成了“财务经理”,简历重点突出一条——拥有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
   于是,在我的应聘履历中,又刻下了如下几乎深刻不朽的记忆。F公司,中外合资企业,主要生产各类电子元件,全国闻名的大公司。招聘分公司财务经理。逐个面试之后,笔试集中在一间大培训室里进行。这培训室酷像我大学时代的大教室,台阶式的,企业里少见。发的考卷虽然只是选择打勾题,但折叠的考卷展开有四五米长,连性取向都问到了。最后当然不了了之。G公司,民营企业,忘了他们的主营业务是什么。他们在某开发区的一幢大楼里租了几间办公室给管理人员办公,工厂据说在不远的地方。不远是多远,我没问。奇怪的是,仅有一名财务经理给我面试。他是哈尔滨人,我在哈生活学习四年,也算半个哈尔滨人。我俩聊得甚欢,谈来谈去跑题了,谈起乡情了,说起上海“这疙瘩”,觉得哈尔滨很大,上海很小,小到我们能遇见。结果他跟老板汇报面试情况后,被老板否决。原因不详。不管怎么说,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这是最温暖的一次“面”试,出了大楼,我摸摸自己的“脸”,还滚烫着。
  
   五
   2010年初,我来到了职场生涯的最后一个东家H公司。一家全国排名前十的大型汽车物流公司,说白了,运轿车的。上海著名国企的服务板块。招聘一名分公司财务负责人。这个信息,是朋友给我提供的。他是我的忘年交,也是我的贵人。在职场中,朋友的引荐和推介,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高度重视。听闻后,我到前程网上具体了解了要求。发送简历前,我适当对简历进行了美化,这样可以给自己贴金,但前提是必须有真本事做底气。我时刻提醒自己,切莫把简历写成了自传。没想到,我从而经历了自己史上最长的应聘过程。在两轮面试、一轮笔试后,没声音了,我打过几次电话问询人事部,他们回复是,就差老总签字,碰巧老总出国考察,请耐心等待。三个月后,我终于接到了他们发给我的offer(录取通知)。从此,漫漫十五年,我和公司荣辱与共。无论职位怎么变化,我心坦然,直至夕阳红了。
   回首往事依稀。记得在H公司面试时,财务总监问了我一个尖锐的问题。大意是,我走了这么多人家,什么原因?我将原因全部归咎于自己。纵然有的公司不兑现承诺,甚至变得薄情,我惟有感恩以对。每一家公司对我都有养育之恩,感谢他们,因养育我而养育了我的家。说到忠诚度,我最初的理解有些浅显,以为从一而终才是忠诚。其实不然,我敢说,我对每一家公司都是忠诚的,因为在每一家公司,我都努力工作,百分之百付出。无论在哪家公司,爱岗敬业,无愧于心,就是最大的忠诚。
   遥想大学毕业不久,我曾经历一次工作调动。从县城调进佳市,折腾了一年多,走,要单位同意放人,要县人事局开会讨论批准;进,要调进单位同意接收,要市人事局同意。那时全国的人事管理体制都是死水一潭。为编制,为户口,我不知两头跑了多少趟。欠下的人情债,我无力偿还。我常常想念那些帮助过我的好人,他们和我非亲非故,在我绝望的时候伸出了双手。到了今天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是真正的自由身了,网上人才招聘信息琳琅满目,各种人才交流会频繁举行,走,交一封辞职报告;进,签一份聘任合同。人才,获得最大的尊重,人尽其用的局面已经形成。也正因此,我们国家工业、科技、军事等等各行业才能取得举世震惊的发展成就。
   职场三十七载,我经历多次应聘,通过应聘,我证明了自己,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清风笑,竟惹寂寥,豪情还剩一襟晚照”。现在,我每天在江山网写文,时常还有参加笔试的感觉。虽然每次收到录用飞笺我都很激动,但我更期待广大读者的认可。我叙我事,我抒我情,这就够了。时光匆匆而过,加盟江山已经三年,家中书房里,一张电脑台就是我的岗位,我已心属江山。
   江山没有应聘的“拷问”,文学也是要有底气。
  

共 513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如果没有这份应聘的真实经历,是无法驾驭这个题材的。可以说,作者自从离开铁饭碗,就一路上在应聘。读完这篇散文,我突然觉得,那些正在应聘的人,包括大学生,都应该以此为攻略蓝本,比读那些应聘宝典更有实战的价值。正如作者所说的,若不是感受时代,这些应聘经历,可能都是无法成为故事的。作者的应聘很有意思。每一个应聘故事都不是重复,这就是使文章有了可读性。作者有过为了工作而乱投简历的经过,可能这是多数人的故事。作者笔下应聘的ADDEFGH……的应聘过程,各不相同,特别有丰富阅历的读感。A阅历写在额头上,一家子人看的是眼缘。B享受一次“炒”了未曾见面的老板,开心一刻。C赚了一顿饭,记住一条有水平的标语。D懂得了没有税务局熟人就不要应聘的“务实”招聘原则。E越是计较报酬,越是显得没有底气。F玩考卷,让人一头雾水。G老乡见老乡,聊得甚欢,享受了相见欢,却不了了之。H提高了应聘的价码,靠底气找到真正的位置。作者应聘就像走马灯,一路提盏而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心灯最亮的那一盏。职场应聘,什么情况都可能遇到,作者的文章表现的是一种淡定而不计得失的心态。这篇散文的架构,关键是故事,作者还能够从经历的故事中获得人生的经验和感悟,显示的不仅是高智商,还有可以游刃有余的情商。从文笔看,行云流水,应聘的过程轻淡如云,显示了作者从容的人生态度。我总想在文章中找一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牢骚,但看不到。我想,不是作者没有这样的情绪,而是被作者的人生能量给逼到了角落。可以说,传达出的是有价值的人生态度,这些态度,影响着人的生活重量。这就是这篇散文表现最为深刻的东西。往事如云,但并不是云诡波谲,而是对风云的从容驾驭。作者的散文,体现了一贯的文字风格,轻松幽默,尤其是对人际关系的悟性,真实有趣,给我们太多的启迪。力荐佳作,赏读以悉应聘诸事。【东篱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501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5-01 17:36:04
  此文写得质朴而生动,作者为人谦和、诚恳,工作务实、尽责,这是应聘各家公司的强大底气。每一次的应聘经历,都伴随着一个或失落忧伤或喜悦感动的故事,读之很有代入感。尤其是那等待了三个月的“录取通知”,令作者在焦灼中充满期盼,可谓望穿秋水,当然结果是美好的。从此,作者与公司有了十五年的相依相守,直至夕阳红。每一次的经历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而作者积累的丰厚的财务经验,更是应对新工作新挑战新使命的底蕴和担当。该文在叙述每个故事时,内容富于变化,尤其写出了面试官出题的高妙与严苛,亦有温暖与笑声,还写了作者本人的现场反应和心理活动,使得故事饱满鲜活,给人情境化的体验。精妙的文笔,诙谐的用语,读来轻松有趣。盛赞才情,问候韩格老师,五一快乐!
回复1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5-01 19:39:10
  感谢老师关注拙作。是的,从一次次面试中,积累经验,慢慢成功率就提高了。从投出简历的泥牛入海,到渐渐都有了回音,我慢慢适应了人才市场的波诡云谲。每次面试,都需要底气,需要耐心,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把个人技能修炼好,不愁有一个好的归宿。这个文,我原来不打算写的,怕写成流水账。但不讲几个小故事,又无法展示不同招聘公司的个性特征。所以,我就尽力突出了这些公司的有代表性的一面。这样风格的文章,写完后我甚至都怀疑,到底算不算散文。感谢老师的热情鼓励,有你们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顺祝老师节日快乐,写作愉快!
12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5-02 17:56:55
  终于看到了韩老师的履历,比我的丰富多了,够精彩,把离职责任归咎于自己,这是一个人的人生哲学,可以看到老师的坦荡,同样.我也感谢我成长路上的每一个相遇,哪怕那年刻薄对我,毕竟让我成长了。老师的经历恰好就是中国这些年飞速发展的见证,包括企事业单位用人用工的革新变化。精彩的散文,问候老师创作辛苦。祝天天快乐1
回复1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5-02 19:35:29
  我的简历其实就分两段,一段国家包分配,觉得是公家的人,被称为国家干部。等到来上海以后,原来的饭碗被打碎,只能到人才市场上去寻找位置。离职,纵然有双方的原因,但我一直认为,关键原因还在自己身上,所以,我心怀感恩。我这几十年,也正是我国人事制度飞速变化的阶段,其实,挺幸运的。老师的经历也够波折,自己京城闯荡下来,并且有了一番成绩,不容易,令人钦佩。感谢老师的热情鼓励,节日快乐,写作愉快!
13 楼        文友:李湘莉        2025-05-06 09:17:21
  经历过找工作,经历过职场的人,都知其中滋味。此文,明明有道不尽的艰辛与无奈,却写得那么风轻云淡,写得那么温暖可爱,可见韩老师的豁达与开明。好文,点赞!遥握问好韩老师,谨祝夏安精彩纷呈!
回复1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5-06 16:52:16
  老师所言极是,职场上波诡云谲,一次次折腾,很多都是迫不得已。当然, 国家政策宽松,也给了自己寻找的机会。其中一定有不可言说的伤痛,但回头看,都是经历,回味起来,奋斗美好,人生丰盈。一篇普通文,感谢老师的热情鼓励,夏日愉快,写作大丰!
14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5-05-06 14:00:09
  老师的经历很丰富,甚至可以说惊人,看到了老师一颗强大的心脏和面对种种情况不服输的精神,文字轻松,却内容厚重,这是老师的风格!拜读学习,问好老师生活愉快,创作快乐!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1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5-06 16:56:15
  其实,当初来到上海,全凭年轻和一股闯劲,想得少,无知者无畏。后来方知,职场并不一帆风顺,有很多无奈。为了生存,只有咬牙拼搏下去,年复一年,就这样老了。羡慕老师正当年,全身心奋斗,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感谢老师热情鼓励,顺祝工作愉快,写作大丰!
共 14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