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美丽教师(随笔) ——从“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说开去
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曾经流行过几部让人感动得一塌糊涂的电视剧,譬如《渴望》的家长里短却又情深意切,《寻找回来的世界》的绵厚醇香却又意味深长;也流行过几部让人心驰神往且欲罢不能的小说著作,其中既有《渴望激情》中关于“平平淡淡才是真”亦或“平平淡淡才失真”的人生况味的哲理追问,又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浪漫与激情,更有《平凡的世界》里“睿智平凡激越人生”的辩证和丰满。对于踩着新旧世纪之交的门槛走上讲台的我来说,就某种意义而言,很大程度上便是受了伊的精神滋养,专注于教书育人的耕耘打磨,于穷乡僻壤的清风冷月中“云卷云舒”,于熙熙攘攘的师生代际更迭里“花开花落”,以良好恬淡的心态,钻研付出并收获快乐着。
然而,在新世纪新技术新思潮新观念新生代新常态等种种之“新”的嬗变下,教书育人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眼花缭乱的变化,面对教书育人对象中“低头族”“手机控”的全方位蔓延”“马云代替邱少云”“董卿代替董存瑞”“欢乐英雄代替战斗英雄”的情感渗透,以及教书之初还大行其道的幻灯机、录音机和电教委员云云业已成为老古董,传统意义上的台式、手提“日渐式微”等等,不知不觉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渐次成为我的新感知新困惑。
有感于本次教育系统集中读书活动的安排,教人于硬性的杠杠中重新领略了教育的经典之美,再次回顾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点点滴滴,生出许多“再出发”“再重塑”的感慨:期间既有孔老夫子“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学而时习之”的睿智,也有韩愈“传道授业解惑”的明快,更有袁枚“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小幽默;而再次捧起传统教育的典籍,则更加仰视苏霍姆林斯基、克鲁普斯卡娅、加里宁、杜威等近代世界级教育泰斗的熠熠生辉,以及品评蔡元培、陶行知以及当代魏书生等深谙教育之神髓的“大家”的神采和风范;而“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摆进去,很不谦虚地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要求自我观照之,则益发觉出在喧嚣的年代,自身已不知不觉落于“立竿见影的功利”、“揠苗助长的急躁”的窠臼,更须对教书育人的角色定位作出新的考量。就当前的教育情境之下,要回答如何当一个称职乃至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这个命题,则“教书育人为了谁”“教书育人我是谁”“教书育人依靠谁”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用简洁的话来归纳,是要按照“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要求,着力打造正能量版的“三心二意”,努力当一个内外兼修的美丽教师。
一、激越之心。“人是要一点精神的。”革命领袖的话言犹在耳,其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当把职业上升到一种事业乃至成为一种追求的时候,其蓬勃的朝气、昂然的锐气、浩然的正气便如护体之功一般,绵绵不绝,从而生出未有穷尽的豪迈之激情。选择了教书育人这个行当,按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培育成长周期,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都无愧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性。在师范的求学时代,作为准教师的一员,我是那样的感动于“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定位,崇高感油然而生;初次走上农村讲台的那个瞬间,面对着讲台下数十双或好奇或渴盼或童真的大眼睛,使命感幸福感潜滋暗长。正是这种崇高、这种使命、这种幸福,让我意气奋发,虽清苦但不贫瘠,虽清冷但不寂寞,就这样激越而充实着,劳累并快乐着。然而不知何时起,“岁月催人老”也罢,“寂寞教坛冷”也好,时光老人不断挥发着它的消磨剂功能,曾经的“指点教坛”、曾经的“激扬文字”都在不知不觉中销蚀与退化。蓦然回首间,“激情燃烧的岁月”已然成为“明日黄花”,何其无奈。重温经典,重拾崇高,重兴激越,当是彰显美丽教师气质与风骨的首要品格。
二、静谧之心。《史记》有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某种意义而言,其和“梅花香自苦寒来”“腹有诗书气自华”云云有异曲同工之妙,说的其实都是要注重内涵内蕴的打造与升级,或者再摩登时髦一点,套用网络情境中的用语,就是所谓人的美丽,不仅要看“颜值”,更加要看“气质”,甚至可以说“主要看气质”。实事求是说,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虽然步入了新常态,有了调和休整的整体氛围,但曾经肆虐一时的喧嚣、浮躁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却远未消除,“请放慢你的脚步,等等你的灵魂”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意味。教育显然也不会独立于这种喧嚣,成为一种净土的所在。急切的想要印证自我价值的想法呈现出多元化、梯次性的特点:偏执于考分,钟情于名校,为分喜,为分忧,为分消得人憔悴,此小浮躁也;得过且过,马马虎虎,解构、戏谑“业精于勤”,将之无厘头化,无法静下心来,只凭惯性教书,只用老黄历育人,一成不变,无所用心,此中浮躁也;将成功的标准更多地定位于行政职务的升迁、物质财富的积累,鄙薄现有职业,生出“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的幽怨,或“身在曹营心在汉”,向往教育围城外自认为明朗的天空,或付诸实践,跳槽转行,弃之如敝屣,此大浮躁也。“他富任他富,我有我气度;他权任他权,地偏心亦远。”惟有摒弃各式浮躁,专注于提升自我素质,精心于教书内心世界的垒筑和呵护,才能成就美丽教师的内在气质。
三、求真之心。“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再次品味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个多世纪前的谆谆教诲,遥想曾经不以为然不以为意甚至讪笑腹诽的心态,比如认为“大道至简,返璞归真”,真是本性,何须画蛇添足要“教”要“学”,如今看起来这是多么的浅薄可笑。教书育人中“育”为根本“教”为表象,两者互为表里,彼此依存,断无机械对立的道理。没有了“教”的“育”,只是一种欠缺动力、原地打转甚至原封不动的空想,失却了前行前进的燃点;没有了“育”的“教”,只是一种漫无目的、无头苍蝇式的盲动,也就是俗称的“脚踩西瓜皮,教到哪儿算哪儿”,片段化特征会非常明显。无论施事方还是受众方,最后都是“大雪无痕”“教学皆无痕”。唯有两者的珠联璧合,“真情育”契合“真心教”,才会从主客体中生发出教育的迷人魅力。而衔接两者的中间介质,正是一个“爱”字,貌似简简单单,却是亘古不变的情感纽带。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爱的教育》之所以至今仍然散发着人文人性的温馨,成就其经典地位的个中原因不外乎其成功地用“爱”牵引了“教”与“育”,扣动了人心弦中最为感性最为温柔的部分。领悟了教书育人“为自身计”、“为后代计”的淳朴真谛,更让其插上“为中华之崛起”“为民族之振兴”“为‘中国梦’之实现”等高大上的翅膀,则提升了美丽教师的品位担当。
四、敬意。“人在做,天在看。”教书育人从本质上说,吃的是良心饭。无论经济社会怎样发展,科学技术怎样进步,生活方式怎样变化,但凡存在人的世界,本源上是不会更改的。就如前一段时间纷纷扰扰、煞是热闹的人机大战来说,虽然机器人“阿尔法狗”以4:1战胜了韩国九段李世石,但人工智能的程序研发、技术植入,归根结底依然是人的智慧人的手段,最终范畴并无实质性的变化,充其量是存在方式表现形式的一种升级拓展而已,没有谁会天真地哀叹人终于完败于机器之手进而“杞人忧天”的。为此,至少要存在三种“敬意”:对职业要有敬意,就如同以前作为励志短文经常出现的山谷回声一样,你不尊重你的职业,看不起你的职业,你的职业同样不会尊重你,同样会看不起你;对同行要有敬意,虽然学科类别有差异,岗位安排有区别,但大家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相聚在一起、奋斗在一起,这就形成了事实上的命运共同体,理当珍惜呵护;对学生要有敬意,尽管“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在思潮多元思想多样的影响之下,难免会出些许奇葩,但作为一个宏观群体的所在,特别是作为工作对象的依托所在,在情感基调上必须正面积极向上,这应当是毋庸置疑的。
五、禅意。“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教书育人理论上的和谐,理念上的温馨,设计上的美好,折映在具体的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哈哈镜般的变异。网络语境下部分网民“以偏概全”攻击、丑化教师群体,现实语境下个别家长刁蛮跋扈,社会情境下某种时候学校成为弱势群体,校园情境下对部分“双落后”群体束手无策,等等,纠结着“美丽”愿景下的诸般快乐。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用“禅意”来自我调适,不失为一种洋溢着教育乐观主义的有效途径。至少可以进行两种调适:“换位式”调适,即“我改变不了你的存在,但我可以转换我的心境”,绝不用别人的粗鲁、错误来自我惩罚;“过滤式”调适,对于种种的生气和无奈,“左耳进右耳出”,用“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的哲理来让其“风一般地飘过”。
做美丽教师,就和广告中所宣称的那样“由内而外的美丽”,实在是很有意思的定位。倘若“这变化在不经意间,但她却真的发生了”,那境界就更为高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