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文韵】家乡的老顶山 (散文)
家乡的老顶山,以“顶"”而闻名。如今,每当我想起这个字,就如一块石头激起心里的水花。
在长治俗语里,说人“顶”并非雅语。小时候,我远远望着险峻奇秀的山脉,一直纳闷:以“顶”为豪的老顶山,这个字为何与俗语大有不同?
随着渐渐长大,老顶山在我心里越来越高。带着好奇与敬意,我翻开北宋《太平寰宇记》的泛黄书页,方知这个字的背后藏着文明的重轭与突围。
五座主峰以“老顶”为尊,海拔1378米的峰顶,至今矗立着39米高的炎帝铜像,青铜躯干上398000道纹路暗合“尝百草得五谷”的传说中的尝草次数,每一道褶皱都仿佛传来声音:所谓“顶”,实为文明突破蒙昧的代价。
成长的阶梯,每一步都要坚实。每一次超越,都可能付出无数的汗水。
想起幼年时,父亲背着我登上老顶山,我仿佛还能摸到他汗水浸润的有力脊背。如今长大的我,老顶山成了我心中偌大的背影。想起那些将重担与责任抗在肩上的勇士,仿佛一级级台阶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才发现我不仅看到了“顶”,还看到那个带着坚持与信仰的“老”字。
作为土生土长的长治人,老顶山于我曾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中学时代,父亲总在周末带我攀登这条蜿蜒5公里的登山步道。晨雾中的石阶沁着露水,他边走边用方言解读碑刻:“这‘百谷寒泉’的‘寒’字,可不是说泉水冷,是说神农尝草如履薄冰啊!”彼时只觉絮叨,而今想来,那些沾着泥土气的民间注解,恰是文明传承最鲜活的标志。
夜爬观日出的经历更添魔幻色彩。当凌晨四点的手电光束刺破墨色天幕,山风裹挟着松涛声掠过耳际,恍惚间竟与游戏里“大圣驾云”的音效重叠。父亲指着东天渐白的云霞说:“瞧见没?这就是你课本里说的‘炎帝启明星’。”此刻方知,方言里“顶”的戏谑,实则是先民对文明高度的敬畏与自嘲。
人人皆知上党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说起这里的文化历史底蕴,老顶山不得不提。民间传说描述神农氏为寻找药用植物,曾在此品尝39.8万种草木,多次中毒后终得解毒草药,并教会民众农耕,可以说,这座山是中华农耕文化的象征。
如今,这里已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康养基地,向世人传递着中华文明的起源故事。
据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皆连……昔神农尝百草得五谷于此,因名山建庙。”同时,本书中记载了,因神农氏在此尝百草、得五谷,故得名“百谷山”。该山由五座主峰组成(老顶、南顶、玉皇顶、奶奶顶、新顶),其中老顶海拔1378米,为太行山西南部最高峰,故称“老顶”。
每一个来到这座山前的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长治的城市地标建筑——炎帝铜像。据史料记载,这座位于山顶的39米高铜像,手持麦穗,是农耕文明的起源。站在位于长治市中心的八一广场,向太行东街方向望去,便可远望这座铜像的风采。
老顶山现存多处炎帝活动遗址,包括滴谷寺,神农洞等。
滴谷寺,原名百谷寺,因神农氏“滴谷济民”的传说得名,听老一辈人说寺内曾有“百谷寒泉”奇观,不过我少时数次前往亦未曾见过。在滴谷寺半山腰有一个洞,即“神农洞”,相传当年神农就是在此处品尝百草。
斗转星移,如今,这座山依旧屹立,政府也在此开发了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夏可纳凉赏景,品尝农家野味;冬可滑雪娱乐,共享天伦之乐,带动了当地居民增收致富。
适逢“五一”假期,考虑到女儿尚小,为免舟车劳顿,我们全家人打算重游故地,赶“炎帝大集”。
来到山脚下的神农门广场,巨型炎帝农耕浮雕便映入眼帘。乘电瓶车或是沿步道走约半个小时,便可看到大名鼎鼎的炎帝铜像:炎帝手持谷穗,俯瞰群山,这也是亚洲第一炎帝铜像。铜像基座设有祭祀广场,游人们心怀敬畏,在此参与祈福活动。夏季眼看就到了,铜像周围绿树成荫,山风清凉,远处可见漳泽湖波光粼粼。
1994年落成的炎帝巨型铜像,以青铜凝固了华夏始祖的永恒凝视。铜像基座44块花岗岩拼成的“耒耜图腾”,暗合《周易·系辞》中“斫木为耜,揉木为耒”的记载。每当晨曦初现,铜像与背后初升的朝阳构成“金穗沐光”的奇观,成为长治人心中“文明永续”的精神图腾。
接来下不可错过的,当数本次旅程的重头戏,百草堂。每逢夏季,草药园内溪流潺潺,蝴蝶纷飞,空气中弥漫草木清香。自古中医就是我国值得骄傲的传统文化,漫步28处草药种植区,识别连翘、黄芩等太行山特有药用植物,让人大开眼界。
如果此时接近中午,推荐你品尝一下“长治三宝”——潞城驴肉甩饼、长子炒饼、党参炖土鸡,搭配凉拌的山野菜,清凉可口,好不快活。在瓦窑沟村,闲置农宅改造的“清居巴山”民宿,保留着太行山民居的石砌墙基,室内却装配着地暖与新中式家具。村民魏媛的“向云端小院”提供古装拍摄服务,这种“修旧如旧+功能升级”的改造模式,让此地20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4.2万元,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长治实践。
每年的六至八月,可到滴谷寺遗址附近凉亭,听泉声潺潺,观古柏参天,饭后小憩,悠哉悠哉。
休息好了以后,再来参观始建于北齐的千年古寺,因“滴谷济民”传说得名的“滴谷寺”,寺内残存宋代浮雕龙头古井,历史爱好者们对此处更是钟爱有加。夏日雨后,寺周瀑布飞泻,形成“石丛缀菊”的景观,美不胜收。
再说说本次旅程的第四站,南崖宫。这是一处悬挂于峭壁的道观群,需攀爬99级天梯抵达,适合年轻人们拍照打卡。顺势而上,登顶后俯瞰长治全景,远眺太行山脉连绵起伏,夏季云雾缭绕如仙境。神农氏尝百草的洞穴遗址,神农洞更是有些年头了。洞内清凉湿润,石壁上留有古人采药刻痕。运气好的话,会碰到洞外设有模拟采草药的场景,这也是一次颇有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
假如时间充裕,日落时分可到玉皇感受云海翻涌,霞光染红林海,相信不少摄影爱好者在此拍摄过“大片”。
值得一提的是,景区内设有夏日星空露营,情侣约会的首选!与此同时,景区定期举办“星空电影院”“萤火虫探秘夜”,也适合亲子游。这里清凉避暑:森林覆盖率超80%,负氧离子浓度高,平均气温比市区5-8℃,是天然空调房。每年6月连翘花海(金黄)、7月紫荆花(粉紫)、8月向日葵(明黄)交替绽放,夏日花海摄影。这一座古老的大山年春夏秋冬滋养着万千晋东南儿女,怎能不让人心旷神怡?
上世纪80年代,老顶山因石灰岩开采形成6处裸露矿坑,如同大地的“伤疤”。2022年启动的矿山修复工程,通过客土喷播、植被复育,将500亩矿区变为海绵公园。如今,修复区的侧柏林与野生连翘交错生长,山涧中重新流淌的溪水滋养着中华蜜蜂种群——这场生态涅槃,见证着长治从“速度焦虑”到“绿色发展”的执政理念转变。
当暮色浸染老顶山巅,炎帝铜像的剪影与漳泽湖的波光融为一体。这座见证过石器时代篝火、农耕文明曙光、工业文明阵痛与生态文明觉醒的山峰,始终静默如谜。它不仅是长治地理版图上的制高点,更是中华文明精神坐标的具象化存在。
时代更迭,气象万千。屹立千年的老顶山见证着长治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见证着家乡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愿老顶山上的炎帝象保佑这一隅淳朴的上党人民健康平安,福泽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