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云水】别样的创作感言(散文)
一
四月十八日上午,“叮铃铃……”一阵清脆而急促的手机铃声骤然响起,拿起手机接听,对方告诉我说,她是贵阳市宣传部办公室秘书,为加强新时期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经验交流推广,市委宣传部近期准备在花溪龙进村开展“移风易俗润民心,文明乡风进万家”群众性文化活动。因我过去曾写了一篇龙井村《人水情深》的散文,要求我在活动中作一个创作感想发言。
随后对方又通知我第二天上午去市委宣传部,说部领导还要亲自见我,交待有关具体事宜。我当时没考虑那么多,就一口答应了。可放下电话后,心想自己都退休了,何必找个虱子在自己脑壳上爬——没事找事,不由得打起了退堂鼓,想找个借口把这事推掉。晚上吃饭时,正好女儿、女婿来家里,我就把这事说了出来,想征求一下家里人的意见。没想到一家人都赞同我去参加这活动。女儿还笑着对我说:“这不正是洋辣辣放胸口——合心。你那么喜欢写作,借此机会认识一下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何乐而不为嘛。”
常言说,听人劝吃饱饭,第二天一大早,吃过早点,急匆匆坐上地铁,直奔市委宣传部。到了之后,部领导热情接待了我,随后开门见山对我说,他们认为我写的这篇散文,真实反应了龙井村的变化,内容朴实,生动感人。加之近年来,龙井村在全市走在前列,作表率,起了很好引领作用,是乡村发展的一面旗帜,值得学习。因此,市委宣传部拟定四月二十六日, 组织市直各相关单位部门及市辖各区(市)县相关负责人和乡村代表百余人到龙井村现场开展一系列活动。其中一项内容是由我分享创作这篇文章的感言,要求我精心准备发言稿。随后还说我在基层干过多年的领导工作,这个任务对我来说,就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不算难事,相信我一定不负重望。
当时,我一听,感觉活动规模大,规格高,担忧自身水平有限,达不到领导的要求和期望,影响活动效果,有些犹豫不决。但转而一想,自己虽然是一个退休干部,但还是一名党员,应无条件服众组织安排。于是,就欣然点头应允。
二
返家途中,我脑子里边思考感言内容,边回想起了当年去龙进村采风创作的场景。2021年2月初的一个晚上,天空下着毛毛细雨,春寒料峭,寒风刺骨,让人只想抱着火炉一动不动。接到电话受邀第二天去青岩龙井村采风,心绪懒懒的,心里叽咕,村里发展好是因为区位优势不错,条件得天独厚,它还会有啥特别的?但这是同伴们的集体活动,离城区又不远,就当去青岩古镇游玩。
在我的印象里,龙井村就是一个占地不足二点五平方公里,传统布依族聚集的小村落。它的崛起是因紧靠于著名的五A级青岩古镇,被人们称为青岩古镇的“会客厅”。还好,那天一到村里,天公作美,雨停了。随后,在村支两委主要干部的引领下,我们穿过古朴典雅的寨门,踏过寨中青石板路,来到了寨中古树下的古井边,看到一股清泉从井口涓涓流出,水质清澈,水量充沛,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穿过整个村寨,为村庄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我们饶有兴趣在寨里边走边看时,村党支部书记龙德国给我们叙摆起了有关龙井村来历的传说故事。
很久以前,龙井村村民吃水要到山背后的水塘里去担,一遇天干,水塘就会干涸,村里人为吃水焦虑发愁。一天,善良的龙女阿蜜妲路过此地,看到村民饮水这般艰难,心里很不是滋味,随即下定决心,誓死帮助村民,用自己的双眼化成了村里的一口清泉,身躯则化成了村寨背后一座高大壮观的龙女山,世代守护着这片土地。从此,龙井泉水源源不断,为人们带来了快乐和幸福。
还有一个传说讲的是古时村里有个擅长酿酒的年轻小伙,名叫龙腾,长得高大壮实,英俊帅气,他酿制的米酒香气扑鼻,远近闻名。龙王家的姑娘从此地经过时,被酒香味吸引,赶忙过来品尝,认识了龙腾。一来二往,两人深深相爱,难舍难分。之后,龙女决定留在凡间,与龙腾结为夫妻。龙王疼爱女儿,便赐了一口井作为嫁妆,这口井就是村里现今的龙井,村子也因此得名龙井村。
接下来,龙德国还告诉我们,一直以来,村支两委干部始终把民众视为水,干部为水中之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用“党群关系亲,邻里关系亲,家庭成员亲” 和“齐抓思想,齐促服务,齐扬文明,齐助传承,齐谋发展,齐树品牌” 这个“三亲六齐” 的创新理念和工作举措紧扣民众之心,汇聚磅礴力量。千方百计拓宽并硬化村寨道路,尽力美化村寨环境,全力帮助村民在全镇率先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道路。
咦,“缘水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真有意思。一瞬间,我被这里古时与今朝的“人水情深”所感动,脑海里忽然跳出《人水情深》这个题目,立马围绕村貌变化、民风淳朴、文化传承、产业发展,村强民富等进行构思,随即创作了这篇散文。《人水情深》这篇文章相继在《贵州作家》《贵阳日报》《贵州少数民族报》及江山文学网发表后,趣味多彩的村史村事,朴实真挚的文字,引起读者的共鸣,尤其是在江山文学网发表后,近万人点击阅读。许多读者慕名而来,感受村寨的泉水美景,领略村寨的人文风光。
想到这里,我忽然感到自己好似晒裂的葫芦——茅塞顿开。刚才的所想所思,创作的心路历程,不正是这篇文章的创作感言吗?回到家里,我立马着手把它写了出来,传给了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很快,市领导回复,说我的感言求真务实,很接地气,完全符合这次活动要求。
三
说实话,为了完成好这次创作感言的演讲,我的确花费了一番功夫,除默默熟记感言内容外,还独自面壁预讲。活动开展头晚,吃过夜饭后,我把客厅当着讲台,妻子、女婿女儿和两个小外孙当作听众,又预演了一次。家人们听我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的演讲后,都夸我虽年过花甲,但记忆力不错,且声音宏亮。读小学四年级的大外孙开心听后,还笑着对我说,外公,你不仅口齿伶俐,讲的话还很有亲和力,一定会让听众喜欢。
果然,举办活动的当天下午,因我发言内容真实,简短精悍,情感质朴,赢得了听众一阵阵的掌声。令我最为高兴的是从台上走下来后,坐在我旁边一位来自息烽老家的村支书告诉我,过去,只是听别人说起过龙井村,但没来过。今天看了我写的《人水情深》这篇文章,听了我的感言,又亲眼目睹了村容村貌,真是名不虚传。同时,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也增强了自己建设好家乡的决心和勇气。
启动仪式结束后,我和大家沿着寨中的青石板路,又一次游览了龙井村。哇塞,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村四周青山环绕,绿树成荫,道路两旁种满了各种花草树木,蝶舞蜂飞,景色迷人。重新打造后的民居多为木质结构,青瓦白墙,鳞次栉比,门窗雕花精美,图案栩栩如生,飞檐斗拱间尽显古朴韵味。墙上绘制着布依族的传说故事、生活场景等壁画,生动展现了布依族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仿佛踏入了一个布依族建筑的博物馆。
令我欣慰的村支两委干部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为进一步提升旅游体验,在村寨东面新建了游客服务中心,西面修建了又大又宽的生态停车场,旅游配套设施完善齐全。村里还充分利用村文化广场,定期举办“上九”布依歌会、“六月六”节庆活动和篝火晚会,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2024年,龙井村接待游客二十二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20万元 。近年来,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看到家乡发生变化后,纷纷返回家乡,开起了农家乐、民宿等,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边走边看,我们来到了村寨南面一家名叫《龙井布依山庄》的餐馆,还未到夜饭点,餐饮馆门口就排起蜿蜒长队,等待的食客们伸长脖子向店内张望,店内服务员就像磨道里的驴——忙得团团转。年轻的女店主见到我们后,满脸笑容迎了出来,村干部介绍说,她叫王玉丽,前些年在广州打工,去年返村后,利用自家住房开起了这家饭庄,由于热情待客,菜香味美,价格适中,生意红红火火。不用说,这里成了青岩古镇名富其实的“后花园”“会客厅”。
更为壮观的是近年来,村里启动“百坊龙井”发展计划,依托布依族传统文化底蕴,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将闲置农房流转,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改造成康养、旅居、非遗等各类工坊。你看,香坊里,香料的芬芳在空气中弥漫;银坊内,陈列着工匠们精心打造的一件件精美银饰;蜡染坊中,蓝白相间的蜡染作品展示着布依族独特的艺术魅力。
如今的龙井村,已然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成了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与过去相比,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此景此情,我大脑里又闪过一个念头,准备再写一篇龙井村的文章,题目为《又见龙井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