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花香】海南印象(散文)
几年前曾去过两次海南,这两次海南之旅,留给我不一样的感触。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海南的文章,可迟迟没有动手,今天得空浏览了在海南游玩时拍下的照片和视频,瞬间激起了我书写的欲望,于是抛过一切,打开电脑,将思绪专注于对海南岛美景的回味中,写下了这篇《海南印象》的小文,以此来表达我对南国的怀想。
我们一行十几个人,从北方的小城出发,飞向祖国最南边。一路上高大的树干,茂密的枝叶,丰硕的果实,金沙碧水的海湾在脑海里不断跳跃闪烁,一曲凤尾竹悠扬的在耳旁响起,椰树下月影中婀娜多姿的倩影翩翩起舞,这便是我想象中的海南岛。
动身之前得知海口有小雨,心中不免有些怅然。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飞行,临近午夜,飞机才在海口的梅兰国际机场降落,走下飞机扑面而来的果然是霏霏细雨,只觉得细如牛毛的雨丝轻轻地拂过面颊柔柔的略带一丝清凉。我站在橘黄色的路灯下凝视空中,眼前却看不见半点雨丝,只有深邃的天空如墨一样的黑。我们满怀新奇的心情和蒙蒙细雨一起潜入了南国的夜色里。
次日清晨依然是细雨纷飞,匆匆吃过早餐我们开始了一天的行程。大巴车行进在东屿岛整洁的公路上,路旁的树木或沿道路排列或依坡地成片种植,以椰树、槟榔树居多,还有些巨棕、木棉、橡皮树等零星散落其中。在导游小姐甜美嗓音的介绍下我们得知,在海南椰树和槟榔树又被称为男人树和女人树,枝干粗壮的椰树自然称作是男人树,树干纤细高挑的槟榔树就是女人树了。在它们疏密有致的绿叶下结满了串串丰硕的果实。
我们先游览的是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会址,会址的整个布局比我想象的要简洁的多,有两处特色;一是传说中龙头、龟背、麒麟尾的鳌的造型,二是论坛成立大会和举办首届博鳌论坛年会的会址现场。整个会场由澳大利亚的DBI设计院设计,会场内以乳白色为主色调,穹窿式的顶部有六根柱子撑起,开放式三面透风的建筑风格,与周边的自然风光浑然天成。会议期间还可启动中、韩、日、英四国同步译音系统以及先进的通讯系统。可以说整个会场的建设布局是观赏性与实用性为一体。
来博鳌亚洲论坛必须记得一个人——蒋晓松,他不仅是博鳌论坛的发起者之一,更是博鳌水城建设者奠基人。在蒋晓松开发之前博鳌只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小渔村。自从九二年蒋晓松来博鳌镇的实地考察,前后共经历五年的拼搏将当初的小渔村建设成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度假旅游胜地——博鳌水城。亚洲论坛落户博鳌对整个海南的飞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海南人应该感谢蒋晓松,来过博鳌亚洲论坛的人应该记得蒋晓松。
来博鳌的人一定会乘船去玉带滩游玩一番,玉带滩是一条自然形成的沙滩半岛,它的外侧是浩瀚无涯的南海,内侧有万泉河、龙滚河、九曲江在此汇聚流入南海。站在金色的沙滩上看着海水滚滚而来,又静静而去,呈现出水的两种气势:气势汹涌与柔韧绵长。
挽起裤管赤足漫步在玉带滩上,滚烫的沙粒烧的脚板隐隐作痛,看着游人们在沙滩上奔跑欢呼。一个个,一对对,或追逐海浪,或被海浪追逐,尖叫声欢呼声笑声此起彼伏,最后都淹没在汹涌澎湃的海浪与呼呼的海风中。海水无数次的涌上沙滩,又依依不舍的退回大海,你的脚刚刚离开沙滩脚印就被海水抹去,大海仿佛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你来过即可,何必要留下印迹。”眺望烟波浩渺的南海,熟悉的陆地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代它的是起伏不定的海平面,凝视远方猜测海天相交处的神秘。
石梅湾一个充满原始美的海湾,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海湾山峦绿树葱葱,白沙碧水细软流长。更给人遐想的是在石梅湾入口处矗立的两块巨岩透过它们向大海望去,一种原始美让你感觉穿越了时空。极目远眺在海湾深处云海间一座被绿色覆盖的小岛,那便是加井岛也被称作生存岛。
刚刚立足银白色的沙滩上,海风突起,约有一人高的海浪一个接一个向沙滩扑来,游客们尖叫欢呼纷纷躲上沙滩,我躲得慢了些,结果衣裤浸湿,我索性向海湾内走了两步,看着层层叠叠的浪头冲向沙滩,任凭海浪扑溅在我的腿和面颊上。看着起伏不定的海水波涛汹涌的海浪,听着耳畔的风声、海浪声,心底一种兴奋感油然而生。有几次浪头向我正面扑来,心中隐隐生出几丝恐惧,但我并没有退缩,海浪也只将我向后轻轻推了几步,而后我随即站定脚跟,只觉脚下的细沙带着身上的气息一起流向大海。
在同行者的呼喊声中我也回到浅水滩上,漫步在碧水细沙间,又是一番优美景色,岸边树木葱茏,山峦林立,滩头碧水淘沙,木舟侧翻,椰树探海。思潮涌动的我伸手轻轻挽住海风,刹那间内心深处感觉如同挽住了恋人的手漫步其中。充满蓝色浪漫的石梅湾,留有淡淡忧伤的石梅湾,让人永远向往的石梅湾!
暂时告别海滩,让我们到海南的民族风情园——槟榔谷感受一下黎族风情。槟榔谷是一片种满了槟榔树的谷地,位于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内。槟榔是黎族的象征,黎族的房前屋后都种有槟榔树。据史料记载,最先登陆定居海南岛的是黎族的祖先,他们是古代百越族部落的后裔。黎族的先民在此开疆破土,繁衍生息,后来经过几次民族迁移,汉族、回族、苗族也先后登岛与黎族土著人杂居通婚,经历几千年的融合形成了现在多民族共居的海南岛。
槟榔谷内的黎族民居以具有民族特色的圆墩土楼和船型吊楼为主,分为一层或二层。民居外是一些人物塑像记录一些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其中有一处塑像记载黄道婆向黎族先民学习织布技术的场景。黄道婆年轻时曾逃难至海南岛,在黎族部落生活期间学会了黎族的纺织技术,后来经过她的技术革新,在纺织设备和布色搭配上都有很大的改进。她又把这些纺织技术带到内陆积极推广、发扬光大。黄道婆在纺织业发展上起到很大的推动做用,因此她也成为历史上众多登岛者中最富盛名的一个。民居内陈列着五彩缤纷的黎锦和描述黎族先民生活场景的壁画和一些供游客品尝的风味小吃。
在民族风情园里我们观看了黎族的民俗风情表演,舞台建的在一座小山丘下,溪水潺潺,树影婆娑,小桥竹楼,天然自成宛若真就是一座黎族寨子。我对黎族文化了解甚少,像丰收景象、男女对歌、竹竿舞,狩猎等这些是一看就明白的,但还有一些我就不明白了,大概包容了黎族人一生中要经历的几件大事。他们的表演可以说是情真意切,黎族阿哥健壮的身躯展示出原始美,黎族阿妹灵动的眼眸流露出温婉多情的眼神。看到情深处宛如自己在不经意间闯入了另一个世界。
离开槟榔谷接下来我们要去亚龙湾和天涯海角体验一下热带风情。我们是下午赶到亚龙湾的,天气果然温暖了许多就如北方的深夏。海水也温暖起来真想再泡泡海水,只可惜没戴泳衣。只好在沙滩上和同事们扬沙泼水,拍视频照片留作纪念。一番嬉戏玩耍过后心情渐渐平静下来,驻足于栈桥上看夕阳西下,落日在云层里露出橘红色的轮廓,映的云也流光溢彩,层次分明。淡淡的橘红色洒在平静的海面上,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漂着几只小渔船,落日的余晖带给人片刻的恬淡与宁静。
想来是在海边自然长成与滩头林立的无数块巨岩一样默默的接受海浪海风的洗礼,登石远眺,海天一色,真个是“海到尽头天作岸”,在此看到入神来到天涯海角却再也找不到那份宁静。从爱情广场出发来到美丽的海边,岸边沙滩上零星长着几棵椰树,有的枝叶茂盛树干挺拔,有的露须刨根倾身探海,处心无旁骛只想从此踏浪而去,纵横驰骋在天涯海角间。
一路上踏浪前行沿途玩沙戏水,攀岩登石,不多时便来到那曾让人一直挂念在心,而又遥不可及的天涯海角。天涯和海角分别被刻在一块长方形巨石和一座高耸的石峰上,海角矗立在天涯的后面。一处是天涯,一处是海角,在人们的心目中相隔万里,在这里却近在咫尺。屹立在此处侧身面向大海,只觉眼前无限辽阔,任由驰骋,真正体会一路上踏浪前行沿途玩沙戏水,攀岩登石,不多时便来到那曾让人一直挂念在心,而又遥不可及的天涯海角。天涯和海角分别被刻在一块长方形巨石和一座高耸了海阔天空的意境。
从天涯海角归来,我们的海南之行也接近了尾声,让阵阵海风整理一下凌乱的心绪,让波涛澎湃的海浪拍打无眠的心岸。轻轻说一声,告别了淡蓝色的海湾,你依旧演泽着蓝色的浪漫,告别了天之涯海之角,无论你记载多少宦海沉浮的故事,他们都将随风而逝。无论你见证了多少对情侣的海誓山盟,真情都将铭记心间。两次海南之旅,两种不同心境,我心目中的南国风景,带上你湿热的温度,我恋恋不舍回到了小城,回到了工作岗位,开始周而复始的生活轨迹,美丽的海南岛,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奔赴你温暖的怀抱。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