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云水】母亲的针线笸箩(散文)
一
在老屋的炕头,静卧着一对褪色的红色木箱子,那是父母结婚时置办的家当。其中,一个箱子放有旧衣物,另一个除了装着大大小小的千层布鞋,还保存着陪伴了母亲大半辈子的宝贝——针线笸箩。
笸箩呈圆形,用细密的藤条编织而成,带着自然的纹理,交织出岁月的痕迹。边缘断裂处,母亲用蓝色花布包了一圈,好似给笸箩镶上了一道美丽的花边。每次打开木箱,翻腾针线笸箩,看到那些熟悉的针头线脑,眼前就浮现出母亲埋头做针线活的身影。
打小在我的印象中,母亲一年四季总有干不完的活,整天就像不停歇的陀螺,忙个不停。在外,从早到晚忙地里农活,回到家里,还要洗衣做饭,缝缝补补。从我记事起,我大姑二姑已经出嫁,家里大大小小有九口人:爷爷奶奶、父母、二叔、三姑,还有我和两个弟弟,这么一大家子的穿戴主要靠母亲张罗。那个时代每家每户日子都比较贫困,穿补丁衣服司空见惯。
二叔和三姑那时上初中,不管是过年做新衣服,还是平时的衣服鞋子破了,都喜欢让我母亲缝补。尤其是二叔,作为男孩子,比较好动,喜欢上高沿低,和伙伴们到处疯玩,衣服不是线缝开了,就是纽扣掉了,好似很少有完好无损的时候。奶奶到了花甲之年,眼神不好,缝出的针脚歪歪扭扭,二叔和三姑就经常找我母亲帮忙。母亲二话不说,接过他俩递过来的衣物,转身走进里屋,从炕头的木箱子里取出针线笸箩,坐在凳子上,心无旁骛地缝补起来。母亲嘴角微微上扬,一边哼唱着歌曲《南泥湾》,一边熟练地穿针引线,她的每一针都缝得平整细致。我好奇地问:妈,你的针线活怎么做得这么好呀?母亲笑着说:平时练出来的呗。熟能生巧,巧能生花,多练练,你也能行。说着,她还有意放慢动作,让我看得更仔细。
农村人很少有空闲时间,下雨天犹如他们的假日,可以不用去地里干活。可母亲依然像勤劳的蜜蜂一样,忙着做针线活。吃过早饭,我和弟弟在门道玩,这时母亲一手拎着一个小凳子,一手拿着父亲的一件银灰色上衣,坐在一旁,我知道母亲又要缝补衣服了。弟弟脑子反映机敏,飞快跑进父母房间,瞬间将针线笸箩端出来递给母亲。弟弟挤眉弄眼,向我做鬼脸,我知道他“别具用心”,想看看针线笸箩里装有什么东西。因为母亲一般不允许小孩子动针线笸箩,说万一被针或剪刀扎破手怎么办。可母亲越极力阻止,小孩子的好奇心越强,就越想翻看针线笸箩,好似里边藏着许多宝藏,充满诱惑力。
二
母亲忙着在针线笸箩里翻着针线和布片,因为一时难以找到和衣服颜色匹配的补丁,不是颜色浅了就是颜色深了,她只好起身回屋在木箱里翻找。一看母亲离开了,我蹑手蹑脚走过去,翻看针线笸箩,它就像“百宝箱”,里边装很多玩意儿。各色线板、剪刀、钉子、锥子、纽扣、鞋样等,还有各色布片等,母亲分门别类,摆放整齐。我翻着厚厚一沓花花绿绿的布片,五彩缤纷的样子,感觉很好看,这些都是母亲平时裁剪衣服或拆旧衣服积攒的,舍不得扔掉。她说这些布头用处可大了,可以当补丁,也可以缝制很多物件。诚如母亲所言,我和弟弟上学的书包就是母亲用五颜六色的布片一针一线拼成的,图案美观大方,让人爱不释手。还有,枕套、我和弟弟盖的被子被面也是母亲用大布片巧手拼在一起。
弟弟瞪大眼睛看着针线笸箩各种东西,他戴上顶针,只可惜顶针孔太大,从他手指滑了下来,让人忍俊不禁。他拿起针,模仿母亲的样子在自己衣服上扎,我忽然想起母亲说过的话,于是悄悄提醒他:小心扎破手!弟弟赶忙放下针,又拿起镊子,夹起线板左右摇摆,感觉很好玩,开心地笑个不停。这时传来母亲的喊声:你俩在干嘛呢?吓得弟弟赶紧扔下镊子。姐,我看到了刚才妈要的布丁,在你手里。弟弟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欢喜地叫了一声,然后一把抢过我手里那沓布片,抽出银灰色的布片。原来那块布头对折起来夹在它们中间,难怪不容易发现。母亲听到后,疾步走出房间,直夸弟弟眼尖手快。
弟弟看母亲心情大好,就坐在母亲身边,给她穿针、递剪刀,顺便将针线笸箩里的物件摆弄个够,好奇心得到极大满足。
我渴望能像母亲那般穿针引线,平时看母亲纳鞋底动作如行云流水,针线在她手中仿佛像灵动的小鱼,轻松在布料中游走。跃跃欲试的念头让我手发痒,机会终于来了。有一次,趁母亲下地干活,我轻手轻脚从箱子里取出针线笸箩,拿起母亲还没纳完的鞋底,模仿母亲的样子,捏着针,在头皮上轻轻划拉两下,好像获得一种神奇的力量,然后缓缓将针尖刺向鞋底。
但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针尖只是刺破鞋底表面那层布,而后就像碰到坚固的铜墙铁壁,僵持不下。我咬着牙,鼓足劲,眼睛睁得如铜铃一样大,紧紧盯着鞋底,再次拿起针,扎进鞋底。由于针的方向有点偏离,加上用力过猛,“啪”的一声,针就像疲惫的士兵一下子失去了锐气,折弯了。我一看“闯祸”了,眼前仿佛浮现出母亲责备的眼神。我赶忙在针线笸箩里翻找着,终于找到一根新缝衣针,手忙脚乱地换上。
母亲回家一看,便瞬间明白是怎么回事,她非但没有责备我,而且语气温和地说:娃呀,这针比原来的小了一号呢,不太适合纳鞋底,不过,你有勇气去尝试,这种精神难能可贵。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能过分心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万丈高楼平地起,做针线活也要打好基础。如果真喜欢做针线活,你先从纳鞋垫练起,一步步来。母亲的话如同一股清泉,滋润心灵,让我受益匪浅。在母亲的细心指点下,我不但学会了做鞋垫,而且经过几个假期的磨练,在高一那年暑假,还学会了纳鞋底做鞋,虽然比不上母亲的手艺,但让我体会到生活的不易,更加理解珍惜母亲的艰辛付出。秋季开学后,我满怀喜悦穿着自己做的布鞋走向学校。
北风呼呼刮,当冬天来临,母亲从忙碌的农活中解脱出来,身心得到放松。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洒下暖意。母亲喜欢坐在热乎乎的炕头做针线活,针线笸箩就像一位好伙伴,静静陪在她身边。母亲在为家人准备过年的衣服和棉鞋,全身心投入,夜深人静,她手中的针线在布料间发出细微而又动听的声响,仿佛在演奏一首美妙的轻音乐,让人深深陶醉。
三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大街上穿补丁衣服的人越来越少,市场上卖成衣的、开裁缝店的越来越多,衣服花样繁多,款式新颖。各种各样各种材质的鞋子层出不穷。慢慢地,村里很少有人穿手工做的衣服和鞋子,农村家庭妇女不再整日为针线活忙碌,母亲的针线笸箩似乎很少再派上用场。父亲对母亲开玩笑说,你以后可以“下岗了”,再也不用忙活做针线活了。母亲微微一笑,说那倒不一定,穿的戴的不可能样样都买吧?母亲说得没错,虽然身上衣服可以买,但鞋子穿上舒服与否,只有脚知道。家里人不喜欢穿买的鞋子,总感觉买的鞋不透气,硌脚,尤其是下地干活,穿布鞋不磨脚。母亲依然离不开她的针线笸箩,有空就给家里人纳鞋底,做布鞋。
当我成家有个孩子后,孩子的被褥和每年棉衣棉鞋也是母亲亲手完成,我劝她不要这么辛苦,这些在市场上都能买到。但母亲认为买的没有做的暖和舒适。我明白,母亲缝的不仅仅是一件件衣物,而是把对外孙女浓浓的爱融入其中。这份爱,犹如一条坚韧的纽带,将祖孙两代人的心紧紧相连,让亲情的温度代代相传。
针线笸箩经过母亲几十年的摩挲,变得油光发亮,如同上了一层包浆,而且边缘部分破损严重。母亲找来一片蓝色花布,裁成条,顺着针线笸箩边沿,包了一圈。我对母亲说,扔了吧,我给你买个新的。母亲却摇摇头,说不能扔。因为这是她出嫁时,我姥姥送的礼物,留着作为一种念想。看见它,就好似姥姥陪在她身边。
针线笸箩,既是一个存放针线的容器,也是母亲一针一线缝补衣物,编织幸福生活的见证。那穿梭的针线,记录着从前岁月的点点滴滴,寄托着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就像一幅幅永不褪色的画卷,永远镌刻于心。
老师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博学多才,与老师交流,让人如沐春风,收获多多。
再次感谢老师,祝五月好心情,生活愉快,佳作不断。
就像乡笛老师说的那样,以前每家每户都有一个针线笸箩,那是艰苦岁月母亲为家人缝缝补补,传递温暖的见证,让人终生难忘。很多人可能还保存这个物件,每次看见,往事历历在目。
再次感谢老师不变的支持,鼓舞人心,让人感动。祝老师五月好心情,工作顺心如意,佳作不断。

针线笸箩都不陌生,以前家家户户必备,几乎天天都要用,大人们忙的时候,小孩也跟着瞎掺和,喜欢翻腾,感觉很好玩。
老师文采飞扬,佳作连连,向老师学习。祝老师春安笔丰,精彩不断。
诚如老师所言,针线笸箩以前犹如家家户户必备的神器,家庭主妇都离不了。看起来不大,但包罗万象,作用不可小觑,一家人的穿衣就靠它。
再次感谢老师大力支持,让人倍受鼓舞,祝老师五月好心情,生活开心,佳作不断。
母亲已驾鹤西去,但她的针线笸箩和做好的布鞋,还有一些做的衣服还在,睹物思人,让人五味杂陈,不胜感慨。
祝老师五月好心情,工作顺心,生活愉快!

祝老师五月好心情,工作顺心如意,生活愉快,佳作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