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重构望桨寺(散文)

精品 【东篱】重构望桨寺(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47.2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2发表时间:2025-05-08 06:13:32
摘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现实主义创作的要求,作为一处坍塌的古寺,原本只是让我感慨抒怀,赶上荣成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我想,此时,我以文学的方式助力,最合适。


   我一向看不惯荒废破败的古地,难免生出悲怆凉意。生怕那种“荠麦青青”,“废池乔木”(姜夔《扬州慢》词句)加重我的凄冷和劫后的余悸。我知道,未必战乱可以坏一山一水一城一街,漫长的时光,也会无情地改变所有。
   但有一种莫名的情绪,还是让我对当地曾经的古迹产生了还原的想法。我找到一个理由——最深的热爱,是去追溯自己的出处,知己所出,一切皆为“家珍”。我生活在胶东半岛小城——荣成,我的城市是怎么走来?这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是一个历史追问。
   在唐代,荣成便有了“虎础寺”,其后,千真洞、圣水观、法华院等道佛寺观便相继而生,用佛道之事、佛道文化开垦这片边海荒远之地,可能是荣成的起端。文化并未因荣成地处荒蛮(古称“东夷”)而被抛弃或冷落,我们应该尊重这种教化。
   而位于现今上庄镇境内的望桨寺,或许于唐代以后出现,并无确切记载,但知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宋仁宗赵祯敕赐“望桨院”。这个名字不算有什么创意,它座落于望桨山,因山得名,按现代的观点看就是一个批复吧。
  
   二
   “青峦碧汉排螺髻”,(明代李让《题望桨寺》)忍不住,我接续一句——争涌奔海掌望桨。已暮春,木青草绿,望桨山已经耐不住春意浓烈而吐翠,登山放眼,周围的山包,都呈拱围之势,仿佛是从西从南的海涌出的碧螺,不过我还是喜欢诗人李让将其喻为“螺髻”的比喻,他看到的是发髻耸动的样子,颇有万众奔来的架势。按照古籍介绍,登山,西南可眺沙岛滩,千八港,曾经是“浪打孤舟横石港”之貌。我总在想,古人所见“野渡无人舟自横”一类的描写,并非发现了一种孤寂的野趣闲意,而是海上生产,根本无法形成如今的规模,带着萧条荒蛮的格调,李让句几与韦应物句意境相近。根据所见,古籍出现的名字,都已经摇身一变,可能“沙岛滩”就是如今的“沙窝”,千八港,演变为“石港”,就是今天的石岛港。早就不是一个“横”字可写真了,已经找不到古代的“闲”趣了。石岛港,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渔港。自沙窝而东,直至镆铘岛,都属于“石岛”辖区,早被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在其《建国方略》中称为“小香港”了。“沙窝”也变成了沙窝岛,也有渔业码头,早就不是海滩湿地。可见“舟横”,但不见桨楫,因为早就换了人间,换了动力。古今之变,着实让人感到惊诧了,所谓的“沧海桑田”,还是赶不上文明之光的历史变速。
   找一处深藏在古松古柏之下的大石坐下,想着“望桨”的名字。我觉得一定出自民间,桨,借代舟,或许就是登山的樵夫小憩时根据所见而得名吧,山可能并无大名,于是叫下来,就有了口口相传的雅名。或许樵夫下山一说所见,那时的人们也登山“望桨”,心中也有出海的梦,但限于生产力水平,他们也只能留住一点诗意吧。
   用“天下名山佛占尽”来解释,并不确切,望桨山并非名山,如今只在乡镇地图上标明,古时是不知名的小山矮岭而已,或许,佛家就喜欢“望桨”两个字儿于此建寺,不必说什么“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里就望见了海,就在岸上,就在海边,仍有身处苦海者,那佛家就在这“渡人”吧,渡人渡己,或许是“望桨”两个字的佛家内涵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隐形的文化,懂得了,就不是释名那么简单了。
   李让的诗,成了我寻迹重构望桨寺的攻略。感谢他留下了文字记载,虽不能与《山海经注》相比,倒也给我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三
   “崎岖石径绕荒塘”,石径并不整齐了,有的可能沉在泥土里,露出的仿佛是半闭着的眼睛,我有点不忍步踏,生怕踩疼了它的安宁时光。据记载,山寺中有不涸古井流出的水在山中洼地汇聚成塘,曾经莲荷满塘,如霞垂落,或许寺僧并不在寺内打坐,就坐在这荷塘边上,与塘中的莲花一起打坐,真个是名副其实的“莲座”啊。如今,塘已荒废,尚有下塘的石阶石头可见。看来,美好的风景,也需要打理,否则,无人陪伴,无人欣赏,风景也会自觉无趣而慢慢消弭于岁月深处,只能留给我们些许的感慨。何时,再生一塘水,邀请莲荷入塘住?寺北古松奏涛声,寺南一池荷香,响一池梵音,涵养偈语留佛记。佛鼓禅唱,这般美妙,也让那些寺僧多一份修行的乐趣。历史如草木,风景似幻光,太多的东西,都不能遗存啊。一个繁华的时代,不仅要建设,更要在历史的脉络上,留住那些蛛丝马迹,加强保护。
   古寺大殿三进,已经年久失修,但并未全部颓圮,我不敢贸然而入,只能茫然地顾望。我寻找殿前那眼古井,它应该是活着的见证吧。据说,寺僧常坐在井边,井内有佛座,且白鱼沉浮……古书留下了多少谜团,若不是浅泉,哪有鱼儿活在井中?但这不是一个传说,是真的风景,且井中生鱼,鱼儿随水溢出,流进山中荷塘。我只能用神奇来解释这样的生命景象。古井淌出,经过山石,形成跌汀溅玉的景观,诗人王维形容空山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而在望桨寺应该是“空山不见人,但闻泉石响”了。这是怎样的幽情秘境啊,如果能够复原,不知要留下多少美诗丽句。
   望桨寺的历史都记录在《文登县志》,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之前,荣成隶属于文登县,以“始皇尝射大鱼于荣成山”为据,钦赐“荣成”县名,使用至今。县志记载:望桨寺“有古松一棵,如偃盖直垂至地,中空无物,可容数十人弈酒,非急雨不漏。”我还是找到了那棵树,不知生于何年,应该被列入古树之列。树干需三五人环抱可围住,树冠遮天蔽日,垂枝接地,绕树荫笼罩的外围而行,一圈下来也要三两分钟。古松翠色不减,地上松毛已被吹得支离。古老的树木,是怀古的诱引,但愿将来这里游人如织,以能够站位古木之下而感到荣幸。
   古人真有雅趣,真的可在树下以石子画地为棋盘,对弈一场,如果在树下安置几个石桌石墩,煮茶以品,一定是终生难忘的“茶局”,不知诗人李让是否只是一个劲地爬山,有没有席地品一杯茶。他没有写。或者他另有诗歌记载吧,寺僧知诗人来,一定会奉茶于客,他们怎么能舍弃这“禅茶一味”的意境呢?
   我想带走古树的美,突然觉得那个“螺髻”的词给它也合适,退到很远,古松螺髻,颤颤巍巍,微风不敢吹掉顶上簪子,甚至连发髻没有收敛住的散发也不轻易撩拨。树犹古代的美人儿,一点也不苍老倦怠。
  
   四
   千年的风景,寄予了太多的文化内涵,我在网上看到,荣成市已经有了复原古风景的规划,荣成是全国“沿海开放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人居范例城市”,这些荣誉,除了得益于所占地理位置,更有文化内涵的支撑。
   山中山巅,鸟儿叽喳,我又想起李让“帘垂双燕入僧房”的句子。紫燕剪帘,斜飞进了僧房,当是要倾听禅语梵音吧?或者是燕子最知人趣,来逗一逗寺僧,给深山修行的僧侣增添一点乐趣?这景象被李让捕捉到,真的绝笔天成啊。
   燕子是最懂人居的候鸟,哪管僧侣远离红尘,出世兰若,皆视为乡野民居,要钻进钻出,检视僧房的烟火气。僧侣不负如来,燕子呢喃,相告,也不能负了烟火红尘,在燕子看来,世间之人,都是情意脉脉;于僧看来,静修也得红尘趣。静谧祥和,不分红尘与出世,都是一份共有的情调。
   环绕望桨寺故址走一走,千年草木,绿了又枯,枯了再荣,一睹古墙,在翠色间蜿蜒,褐色的石头,好像被人千抚万摸过,一幅旧色,我感觉好像有人家还定居这里,时光总是透着温暖色,尽管古寺破败,但在我的脑海里,大雄宝殿依然飞檐展翅,红绿彩绘,僧侣击打木鱼声依然传响,那些故去的僧佛,给一座普通的山增添了禅趣,足以瞑目。
   清代诗人林钟岱游望桨寺,还见到古碑,诗句说“断碑苔作字”,四下搜寻不得见,只有嶙峋的怪石静卧山野。青苔是石头石碑的肌肤,让人感觉时光还是活着的,并不无情地转身离去。
  
   五
   我原本想试试用AI技术,还原望桨寺的古风旧色,但我不肯,我不想让自己的情感在这种还原的过程中被漠视,被边缘,我宁愿苦思冥想,甚至荒诞地无中生有。
   深山藏古寺,古寺在我脑海里被我的文字修复完整。荣成市正在“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望桨寺没有被冷落被边缘,到底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给游人呢?这正是人们的期待。
   其实,我对望桨寺的情怀并非心血来潮,早有试笔。曾于2018年8月,在望桨山下仰望抒怀,作诗一首发表在“江山文学网”——
   七律•眺望桨寺
   万朵云花覆八荒,孤峰争上吻苍茫。
   铁槎欺压山藏色,石港平吞寺泻光。
   飞拱风摧漂大海,断桅潮裹涌禅房。
   何须登顶歌怀抱,闲看旌幡斗夕阳。
   文学和佛教,自古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非文学要捕捉素材,佛寺作为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瑰宝,吸引了文学、哲学、艺术的靠近,王维、李白、白居易等诗人都创作过佛诗,佛文化影响着他们的文学创作。
   还原重构一座佛寺,让它在这个时代再度复活,我觉得是为我们的城市文化赋能,为人们的文旅生活提供更为广泛的空间。
   中国人在生活中,非常倾向于历史体验,甚至醉迷于历史的幻想,往往能够生发出“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起码会产生我为历史做点什么的想法。
   历史的循环很多,不少的古建都是几经修复,这是一种不可抹杀的历史情结。有些历史,处于“断代”,留下了时空的空白,一个伟大的时代,一定会以包容和负责的态度,重新衔接历史的过程。我们的时代正处于这个节点。
   或许,修葺之后的望桨寺,只是一个旅游的去处,但还是可以看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温情,为后人继续开掘中华文明留下尚未泯灭的痕迹。
   我想准备一张画纸,复原望桨寺概貌,以直观地展示其风采。
  
   2025年5月8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80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追索荣成望桨寺的历史、欲还原望桨寺的原貌为线索来展开描写。首先对“望桨”之名追索它的出处,寻找证据,根据仅有的线索顺腾摸瓜进行各种推测。通过古井、古寺等多方的神秘记载,从唐朝到宋代,再到清朝,利用一些文人的笔墨,推断古寺的悠久历史。从中发现,其间的地域文化、佛道文化等均相当丰富,让读者能感受到这里文化底蕴之深厚,以及这里的传承文化的巨大力量。作者是荣成人,对家乡的热爱、对古寺不少东西的失去,这种发自内心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对古寺破败的现状深感痛心。这些,无疑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无限深爱,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遗产要给予保护所迸发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望桨寺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象征,它见证了荣成的前世今生,参与了荣成的历史演变,重构一座佛寺,让它在这个时代再度复活很有必要。文章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语言精炼,层次清晰,逻辑严密,情感真挚,引人思考,给人启迪。美文佳作,力荐各文友欣赏。感恩老师对东篱的默默付出,祝老师开心快乐每一天!【东篱编辑:红花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508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5-08 06:25:57
  望桨寺,看名字就很特别,肯定蕴藏着不少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都等到着人们去发现去挖掘,重构望桨寺越发有必要了。希望望桨寺早日构建成功,很美的文章,祝老师开心快乐每一天!
2 楼        文友:枫桦        2025-05-08 06:43:28
  古寺的存世是不容易的,何况是那种经历了许多年历史的古寺。我去过的古寺不多,大多也是因为北方的寺庙也很少,即使有也是商业化的产物,新鲜得让人窒息,这样的寺庙不去也罢。望桨寺的历史渊源真的久远,老师的这篇文章阅读感是很强烈的,从寺院当中的点点滴滴,去读取远古的气息,是让人迷醉的。好文拜读!
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5-08 07:35:17
  这个文的视角和构思真棒,新奇醒目。以望浆寺的名字及残存的古迹为线索,老师重构了一个心目中的名寺。如同到每一处古迹游玩,很多寺庙都经过历朝历代的修葺,所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重构的建筑。唯有老师写了出来,落墨笔端,让人如见真品。独树一帜的佳作,拜读学习,顺祝夏日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4 楼        文友:金刚指        2025-05-08 08:53:02
  构建一座佛寺,那是出于对其厚重的文化、哲学、艺术以及禅语的倾心,就像风景也会醉在阳光的酒里,老师醉在了荣成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底蕴中。沿着望桨寺开启属于自己天马行空的思考与哲思,在一种远古如类人猿的气息中构建未来,胜之奔涌的河流。点赞学习,祝老师开心快乐!
5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5-08 11:04:53
  望桨寺,好奇特的名字,作者踏足其间,望其现存的景象,推测千年前的真面目,作者不愿意用AI技术还原,而是调动联想与想象,调动情感的温度,纵横捭阖,让一座寺庙在热气腾腾的文字中复活。作者还回忆起曾为望桨寺而写的七言律诗。该文旨在重构一座古诗,以历史人文气息为底蕴,以深情落墨,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古寺的虔诚,流淌着对家乡荣城的热爱和自豪。文学底蕴厚重的文字,笔法恣肆,质朴典雅,盛赞才情,问候怀才老师,初夏安康!
6 楼        文友:岚亮        2025-05-08 13:07:00
  光看望桨寺三字,就已经足够吸引人的,今又被兄台用文字重构了一番,更加出彩了。拜读学习了。
7 楼        文友:简柔        2025-05-08 18:39:14
  古老的寺庙,蕴藏的历史与文化是深厚的,我也曾到过几个寺庙,走进去,心变得空灵。作者以对诗词的理解,以强大的想象和笔力为支撑,构筑了三重空间里的望桨寺,曾经的古雅之美,现在的荒凉之美,未来的繁盛之美,这是不容易做到的。拜读怀才老师佳作,欣赏点赞。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