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斫柴(散文)
故乡人把砍柴称为“斫柴”,其中的“斫(音zhuo)”字,有砍、削、抓、逮等意义,与“柴”字搭配,不仅生动地呈现出用手抓住柴草,再用斧子或镰刀一挥,柴草便被割下的情景,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出生于六七十年代、成长于农村的孩子,大都有过斫柴斫草的经历。尽管那些劳作,没有多少诗情画意,但却依然令人难忘。
一
位于渭北旱塬偏僻之地的故乡,六七十年代既没煤没电,更没有今日人们普遍使用的天然气,烧开一瓢水,做熟一顿饭,以及冬日烧炕取暖,都离不开庄稼秸秆、杂草杂树等燃料。所以,从大人到小孩,种地、上学之余,都要到田间地头、沟梁山峁间去踅摸做饭烧炕离不开的柴禾。
故乡村子三面环沟,一面靠山,干旱少雨,土地贫瘠。这些自然条件之下,没有林草茂盛,只有植被稀疏。南面的杨家河隔着一个村庄,距离遥远;北面的五峰山虽抬头低头之间可见,却被村子东面的沟壑阻隔,而这条沟壑陡峭难行,不是我们这些小孩斫柴的理想之地。唯一能常常去斫柴、挖药、放牧的,就是位于村子西面的沟壑。所以,这条沟壑的坡坡坎坎、梁梁峁峁,都留下过我斫柴的身影。
斫柴也要看时节,春天万物萌生,新生的草木还处在嫩绿状态,不适宜斫柴。最好季节是夏秋之后,这时候草木经过春天的初生,夏天的生长,枝杆粗壮,叶子渐黄,也能担当起柴禾角色了。这时候,也是学校放暑假时间,那时作业也少,我们这些孩子们除了疯玩,主要精力和时间,就是为家里斫柴。
人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斫柴的工具就是一把草镰、一根麻绳,偶尔也用扁担。斫柴前要在家里的磨刀石上,将草镰刃子磨上一番,使其锃亮锋利。然后将麻绳系在腰上,镰刀插在腰后,约上一帮伙伴,向着村子西边的后沟出发。
二
到了沟边,面对梁茆坡坎纵横的沟壑,看着羊肠般一条条从沟顶蜿蜒伸向沟底的道路,同伴们不知是谁说了句:“我们比赛吧,看谁先跑到沟底。”于是大家一哄而散,各自抢着最近的道路向着沟底奔去,尘土飞扬中,时不时的有伙伴被脚下的莎草滑到。好在这面连接沟底的沟坡,除了其上的道路狭窄,却并不陡峭。对于常常奔走于沟壑之间的我们,这些都算不得什么。
很快大家就到了沟底,至于谁跑了第一,已经无暇顾及,大家分头各自沿着沟底寻找长满荒草的沟坡,忙着开始斫柴了。我选择了一处稍为有些陡峭的沟坡,爬到上面,放眼坡上芳草萋萋,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野花、野草散发的清新气息,回荡着各种鸟儿和虫子的鸣叫。从沟岔里透射下来的阳光,给一切都镀上了金色,像油画一般让人心情愉悦。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一手挥动着镰刀,一手抓着面前茂密的柴草,将它们一丛丛斫倒在脚下。半天时间,半架沟坡上就晒满了我斫的柴禾。
这些新斫倒的柴禾,一般当天不背回家,要让它们在太阳下晾晒几天,这样不仅背起来轻松,也免去了背回家后找场地晾晒的麻烦。但我还是从心里憷着背柴的活儿。
当天斫柴完毕,将前几天在另一架沟坡斫的柴捆好背上肩头,便开始艰难地爬坡。尽管这些柴禾已经失去了大部分水分,压在肩上并没有多么沉重,但那沟里的坡路窄而曲折,沿途又无放下歇息的地方,只能一口气爬上沟顶。那种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身上又被柴草刺的痛痒难耐的滋味,真不是好受的。但你丝毫不能松劲,弄不好脚下一滑,人和柴禾就会滚入沟底,不仅前功尽弃,还可能将自己摔伤。
每当背着柴禾踏上沟顶时,人像泄了气的皮球,一下子瘫倒在地上,挣脱背上的“枷锁”,躺在地上歇息半天。等到缓过劲,再继续完成回家的最后路程。
三
记得有一年暑假,我斫的柴禾在庄院里堆成一座柴垛,看起来挺大挺多,但多是一些酸枣树和茅草黄蒿之类的“软柴”,比起树枝、树根等“硬柴”,这些柴禾燃点低、燃烧快、不耐烧。
由于人们不断地从这些沟壑中搜刮柴禾,使得本来就稀疏的植被更加荒凉。即使有一些灌木杂树,多长在人畜难以到达的沟崖上。要到达那些地方,不仅费力而且危险。有一本家叔叔,看到一处土崖上面有一丛灌木杂树,为了斫到这些柴禾,拿着镢头挖出一个个脚窝,爬到沟崖处。谁知刚下过雨的崖上土松地滑,不幸脚下踩空跌落沟底,摔断了小腿,留下走路跛行的残疾。
柴禾尽管难觅,生活尽管艰难,人们依然不放过一切能做燃料的东西。到了深秋树叶渐落、草木渐枯,周末或课余之时,我会同伙伴们背着背篓,拿着竹耙子或扫帚,去踅摸能当柴烧的枯枝败叶。这些几近于碎柴沫子的柴禾,是冬夜煨炕取暖的好燃料,也可当作冬日喂羊、喂猪的饲料。
那些已经失去了绿色的荒草地,枝头叶子已经稀落的树木下,只要用竹耙子撸一撸,用扫帚扫一扫,总会有收获。对于长在不宜用耙子和扫帚收拢叶子的阔叶树,比如一些深耕的土地上、壕子沟里,我们的办法是找到一段粗铁丝,将一端弯成圆形当作手柄,一端稍作打磨,制成一个插捡树叶的钎子。来到树下,一下一下地插着那些散落的叶子,插上一串后,顺手放入肩上的背篓里,心里比捡拾到什么宝物都感到满足。
那个时代,故乡的地坑庄院里,几乎家家都有一个柴窑,用作堆放平日里踅摸来的柴禾,也有把柴禾堆放在庄院顶上或院内的。但那柴窑多半都是些碎柴禾,儿时冬日常常看到母亲烧炕时,从柴窑里用簸箕揽一堆麦糠加碎柴草,放于炕头底下的仓室,用小铁锨铲起放进炕洞里,确保炕头一夜都是热的。
生活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以柴为首。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中,柴,无疑是宝贵的资源,柴的身价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柴让人类生命延续,所以有薪火相传的说法,薪即柴也。所谓人间烟火,炊烟袅袅见证人类生命还在。
儿时斫柴的经历,让我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好在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几十年使得故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再也不用一年四季到处踅摸柴禾了。既是没有用上天然气,农民自己生产的庄稼秸秆也足够做饭用了。而烧炕似乎已经绝迹,因为人们取暖用上了干净、暖和的电热毯。
与之相应变化的,通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山梁沟峁间植被也逐渐得以恢复,林草茂盛、鸟语花香的美丽故乡就呈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