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随笔三题
喜欢和爱
“当你喜欢一朵花时,你只会摘下它。当你爱一朵花时,你会每天为它浇水。”当我在安心(拒聊)的QQ说说,“悉达多语录”中看到这句话时,为之共情,深以为然。
以前,看到别人,在野外,在道旁,在公园,摘朵花,或在手中把玩,或是要拿回家插在花瓶里欣赏,心里总是有一丝丝不忍。好端端的花,正当盛时,就被折摘,总归不爽。但其时想,曾听佛教人士言,植物不比动物,其没有神经,感觉不到疼痛,也就慢慢释然。
虽则如此理解,却从未狠下心手,从繁花绿叶中摘其一朵,真的,从未有过一次。有时候觉得,自己有点女人气,缺乏男子汉大丈夫的刚强与霸气。然这只是想想而已,却一直秉承着不做损人利己,伤生害命的事体。凡事,只要不违原则,总是想着与人为善,尽量不拂他人(亲朋好友及同事)之意。凡出事故,总是先检点自己有无过错。
然,花草人生,也有讨人嫌之时,一如摘花人,所谓花开堪折直须折,不料花茎之刺,不小心扎了摘花手,反被臭骂几句。不是吗?比如,有人因买东西和卖家吵架了,他事后向你诉说时,你认真听,顺着骂,就投其好。如果你说,我以前买东西感觉那人还可以,是不是有什么误会,他就会有不悦之色,甚至认为你是看他笑话。若果你敢说他之不对,那必然当即开骂,我是来寻安慰的,你竟然在我伤口上撒盐?这样的情境,想来都不陌生吧?
所以说,喜欢和爱是两回事。有的人近你,交你,用你,赞你,但是,一点不合脾味,立马变脸,怨你,谤你,这只是喜欢。有的人,近你,容你,助你,即使有不满意处,仍然是希望你好,助力你好,那是真真切切的爱你。
举例说之,如在有人在家用鱼缸养鱼,灵动悦目,客问之,热带鱼不好养,容易死咋办?主人答,鱼便宜的很,死了再买。这就是喜欢。如有人,养蜜蜂多年,关注天气之阴晴雨雪,不怕麻烦。例如整理蜂箱,即使被蜂蜇伤也不愠不恼,仍然乐此不疲。贵人如你,动我衣,吃我饭行,动我蜂箱,毁我蜜蜂,万万不行。这就是爱。
喜欢和爱,如影随形,若即若离,很难界别。这世上,你有你的喜欢,你的爱,但你也是别人的喜欢别人的爱。而这所有的喜欢,都是对自己有价值。所有的爱,都是从喜欢开始的。血缘之爱来自人性道义,亲朋之爱,来自爱屋及乌。有的喜欢是爱,有的喜欢并不爱。有的爱就是喜欢,有的爱着却真心不喜欢。
虽然人性如此复杂,但是我们还是喜欢我所喜欢,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点赞的尴尬
最近听人言,自己的朋友圈、说说、小视频等作品,经常点赞支持的都是从未谋面的网友,以及路过的游客,而现实生活中的亲朋好友,以及同学、同事,却几乎不点赞。说者大有抱怨亲友同学同事人情冷漠,不如旁人之意。
说实话,现在能点赞,需要点赞的地方太多了,可谓越来越多,微信朋友圈,公众号,微信运动步数,以及商家营销集点赞支持个数,微信、抖音、快手等视频点赞,以及QQ空间的点赞。能点赞的项目很多。一般正常情况,对于发表者而言,收到点赞,是对其作品的认可,可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能增加继续创作的动力。对于受众而言,点赞表示发自内心的喜欢,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点与不点无可厚非。
一个好的文字,图片,或视频,无论什么作品,获得观众共情,点赞支持,说明你作品优秀。如果没有获得多少点赞,只是自己的至亲好友,春夏秋冬的坚持,这也很正常。没有必要埋怨周围熟人朋友不给予挙手之劳的支持。人家点赞,是对你的情分,不点赞也是本分。何况,别人有忙有闲,人家没有必要围着你转。
太阳永放光芒,从不抱怨,而世人举目仰仗。细雨润万物,时有时无,赞也如此,怨也如此。人生,活好自己就好,没有必要看别人眼色活人。向内求,才能向外发展,向外求,只会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喜欢顺手点个赞,可以。喜欢,一看而过,没有点赞,也不算什么过错。别人经常给你点,你也回个赞,礼尚往来,可以。他给你点了,你没有去他那里点个赞,也没有什么错。赞与不赞,有时是喜欢,有时是礼貌,有时甚至可能还是不打扰。一切随性,一切随缘,顺其自然,去留无意。
只求半称心
以前看到有关抑郁的信息,多半涉及职场官场,说是因为压力大引起的。而在最近,从有关信息得知,在年轻人,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出现抑郁症状的也是不少。于是,笔者觉得这个也界病得不轻。
一个人,目标性太强,奋斗过程艰辛,心理压力过大,久而久之,出现抑郁可能性加大。追求完美,精神亢奋,想得太多,睡眠不好,是导致抑郁的前因。因此,笔者以为,人还是要学会调整,学会放弃。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听说杭州灵隐寺里有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句话深得人生精䯝,可以说是预防抑郁的良药。
当然,人生有远大理想,追求完美是没有错的。人都想好上加好,没有人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希望失败。所谓君子谋胜不谋败。但是,由于自身条件有限,强中自有强中手,竞争十分激烈,失败难以避免。人常言,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九八。所以,不须过分自责,而郁郁寡欢。
亲们,你我都是这世界的过客。凡人,凡事,不必过于执着,不必太在意。即使至亲至爱,极为重要,也要量力而行,适度适可,尽人事,听天命而已。十年,百年之后,你是谁,我是谁?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过好当下每一天。既能向着目标行进,又能随隅而安。有时,随波逐流一程,也无妨。
我们大部分人是普通常人,没有必要背负很大包袱。凡事只求半称心,才是最佳状态。笔者希望成年人学点哲学宗教知识,使自己通透一点,更不要把未成年孩子逼得太紧。大人小孩,修炼心性,强健身体,才是今生今世最大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