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东篱】竹林下(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东篱】竹林下(散文)


作者:金刚指 秀才,1481.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0发表时间:2025-05-12 05:50:34

1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农村,地名总是千奇百怪,但也风情万种。就说“竹林下”这个地方,任何人都会想不通。明眼人一看,就应该称作“竹林上”方可适合。原因就是在这个只有五户人家的庄户下面,直线距离一百米的地方,有一条小水沟,水沟的两面密密麻麻长满了竹子。为此,我做过大胆的猜测。地球形成的确切时间仍在科学研究之中,但根据现有的地质学和天文学证据,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这一估计是基于对地球上最古老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测年,以及对月球岩石和太阳系中其他天体的分析。所以我断定,这个竹林下,应该是很早的命名了,在漫长的岁月更替中,地壳在不断发生变化,高低发生了倒置而形成的地理地貌。当然,我的猜测没有任何的依据,包括某种的传说也没有,只是个人的一种妄自断言。这样想着的时候,便也有了新的疑问,那不是说这些竹子也有了很久很久岁月的亘古吧。
   我和竹林下的结缘是一个偶然,那时我有一名玩伴,十九岁,比我大两岁。我还在上学,他已经走上了社会。
   八十年代的深山里的农村还是十分封闭,刚刚包产到户,农耕思想还是乡村最为基本的生活思想,在农作物的耕种上始终保持着原有的耕种模式,延续着大集体劳作那种传统。更别说人的思想了,那依然像那小水沟两旁的竹鞭深深的扎在泥土里那样厚实。事情还是这小水沟两面的竹子引起的。刚包产到户,许多农具就得各自准备各自的。
   我的玩伴叫卢树,是我们村卢叔的儿子。个头一米七六,长得壮实,是家里的老大,也是卢叔的绝佳帮手。在村里和卢叔一样的厚道,为人和善,勤劳肯干,村里有几个姑娘看上了他。也有人私下里和卢叔说,但卢树就是不答应,说是自己年龄还小,其实我知道是什么原因。
   由于土地承包,每年夏收的时候,家家户户就得在头一年的冬季,准备好打场用的扫把。打场的扫把不是随便割一把竹子,晒干后捆在一起就行。打场用的扫把,必须是“九”里的竹子,而且竹子上要有细而浓密的竹枝,这样的扫把才可以把打下的麦子里的麦壳清扫干净,而竹林下的竹子就是最佳竹品。卢树就是在去年割扫把的时候认识了竹林下老大的女儿韩雪雪。韩雪雪是韩家老大的独女,长得瘦而高,标准的瓜子脸,一双水汪汪的眼睛会说话,一对麻花辫在脑袋后面总会甩出两道弧,黑油油的健康的弧。其实,在我上初一的时候,他们俩就在初三一班,虽然那时同学们总是过着“三八线”式的学生生活,但这个社会总会出现敢于吃螃蟹的人。芳心暗许,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现实。我那时也听说过: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学校毕业后,各自就展开了翅膀,我就是这两对翅膀中的电灯泡。虽说是电灯泡,但那也怀着一种羡慕。我也想钟情,可没有对我怀春的少女啊。
   竹林下就是一个地名,居住着五户人家的地名,这五户人家都姓韩,呈梯田形的排成三行。上面是寒老二和韩老三,下面是韩老四和韩老五,中间一行住着韩老大。据我们村老年人讲,这户人家是五十多年前的迁移户,至于从哪儿迁来的,没有人知道,到现在都是一个迷。包括韩家弟兄五人,也不知道其中的缘由。
   我和竹林下结缘也是必然,我不知道卢树是怎么说服自己的父亲,竟然做了韩老大的上门女婿,等我再次上学回家的那个寒假,卢树就不在我们庄了,成了韩家人。让我意外的是,一直固执的韩叔也没有为此和儿子闹矛盾,还一个劲地夸大儿子成家了,有了好的归宿。就这样,我和竹林下就有了不解之缘。
  
   2
   现在的竹林下早就成就了自己的美名,因那一排几里地长的竹林,早就是远近闻名的休闲之地,是当地的名片,旅游重地。
   当地政府很看重这一片竹林,通过考察、设计、研发等,修建了具有古今结合的休闲娱乐场所。每到周末,竹林下人头攒动,老老少少不计其数。免费的停车场停满了白的、黑的、红的、蓝的各色车辆,远远地看,就像停了一地的蝴蝶,五颜六色,甚是欢欣。
   竹林两边修建了人行赏景栈道,驼红色的,显得温馨而静雅。栈道每隔50米就有一处四五十平的观景台,观景台的两侧是一色的竹文化图文。有齐白石画的竹子,当然是仿制品。但那一幅幅的画,总有着点滴的赏析或说明。比如在第一个观景台上,就是放大的《清风君子》,配着这样一段话:“这幅作品是齐白石在86岁时创作的,不同于传统的画竹方法,齐白石打破了先画枝干再画叶子的传统,采用了先画叶子再画竹竿的创新手法。这幅作品纵高2.46米,宽0.61米,展现了齐白石对竹子的独特理解和创新精神。《清风君子》在2009年的拍卖会上以548.8万人民币成交,成为齐白石墨竹作品中价格最高的作品。”再比如在第五处观景台上,有这么一首诗:“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配着这样一段话:唐·杜甫。此诗描绘了新竹的形态,从“半含箨”“才出墙”可见其生机勃勃。“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通过描写竹影和竹香,营造出清幽的氛围。最后表达了希望竹子不被砍伐,能够茁壮成长的愿望,借竹表达了对美好事物自由生长的期待。
   这样的配语,我觉得十分亲切。在游人观赏无尽竹景的同时,起到了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良好效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启新的美好的途径,何乐而不为。可见开创者的别具用心和其远大的理想信念,赏心悦目在这里尽显其淋漓,发挥了古典文化的教育意义,欣悦的是这几里长亭一绿到底的竹子。如果放到古代,那便是文人墨客、迁客骚人洁美的诗情画意。
   竹林下配有休息室、棋牌室、健身场和农家乐。休息娱乐,健身美食汇聚,那便也符合现代人的舒畅和闲遣的理想。静心、安心、悦心,怡然自得,其乐融融。
  
   3
   我和竹林下的缘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些,那里有着我独有的钟爱。那便是竹林这小水沟里密植的鱼腥草,那种特有的鱼腥味总是我对于春天的一种情结。鱼腥草在餐桌上,又叫折耳根、折耳菜,在学术上属于三白草科,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叶片比较茂盛,颜色也非常翠丽,有股比较浓的腥味,但是它营养非常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C、钙、磷、铁等营养物质。而我对于鱼腥草的钟爱并不是这种营养价值,是纯粹的那种口味和采摘鱼腥草的欢喜。
   每年春天农历三月,我总会接到卢树的电话:“老伙计,竹林沟里的鱼腥草露头了,还不快来。”
   起初,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总会在周末坐班车,或者卢树骑着他的坐骑来接我。每每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在一起聊一年的过往的时候,总有许多的童年趣事和着现在生活的鸡毛蒜皮而开怀大笑。现在家境好转,我也上了驾校、买了小车,就自己驾车去。卢树不抽烟,但喜欢一个人喝几杯,于是我每次去的时候总要给他带两瓶还算过的去的酒。而卢树,总也会给我带来家乡的土特产,尤其是野菜。
   我对鱼腥草的采摘是有着一定的限制的,那就是鱼腥草在水沟里露出红绿相间的小脑袋,脑袋上顶着两三片脆生生的叶子,这就是我采摘的最佳时段。鱼腥草是喜水植物,总会在小水沟的泥巴里把自己养得白白胖胖,等待着我的肆虐。
   每次去,卢树早就准备好了几只竹节,把一头削得尖尖的,像是一把锋利的钝器,瞬间会插入泥土的心脏。我们各自拿一个食品袋,穿上一双适合在泥水里前行的水鞋,沿着小水沟一路前行。那目光就像鹰觅食那样犀利,让肥胖的鱼腥草无处遁形。
   首先拨开鱼腥草周围的杂草,轻轻地将竹节沿着鱼腥草生长的方向插下去,往边上轻轻一掰,鱼腥草洁白的身姿就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伸出手,拽着鱼腥草探到底部,一把从泥土里拽出来,三四寸洁白的鱼腥草就乖乖地躺在食品袋里,像憋屈的孩子。
   卢树是一位有心人,每年都会在小水沟的某个地方铺上一层厚厚的玉米秸秆,让其生长在泥土里的鱼腥草受到较好的保护,在来年长得更加壮实肥庾。而在我去之前,早就把腐朽的玉米桔柑清除得干干净净。这样,我也好坐收渔利。
   卢树是这条小水沟鱼腥草的守护者,他不允许人类对鱼腥草肆意践踏,为此也和许多采摘鱼腥草的人干过架。后来,他干脆封死去河道的路。后来,便也少了强行去采摘鱼腥草的路人了。不过,我不赞成他这种只为我来的做法,曾经劝说他,他也说应该开放,不然就不算大众风景。
  
   4
   卢树就是这里农家乐经营者之一。在政府进行开发竹林下的时候,我就给过他建议,也领着他在我们县城几家经营的比较好的农家乐里去吃农家饭,目的就是让他体会农家乐的经济效益。
   卢树的农家乐地处第二光景台的后方,他在那里建了占地一亩半的房舍。有餐厅、酒吧、棋牌室,还有简单的游乐器皿,间或一些菜园和鸡舍。每年的春天,他都会采集各色的野菜:荠菜、香椿、竹笋、鱼腥草、槐树芽、花椒芽等作为一年菜品的本色,在经营的过程中,他探究了一套独特的储存与保鲜模式,使得菜品的新与鲜保持在最佳范围。
   他的菜园种满了各种菜蔬,供游人自主采摘,想吃什么就采什么,那样,客人也吃得舒心又放心。鸡舍也一样,客人喜欢哪只鸡,他就抓哪只鸡,现抓现宰,保证了食品的新鲜度,杜绝冷冻食品上餐桌。
   近年来,很多上了年龄的人都很怀旧,总想着儿时吃过的香甜玉米,白米细面吃腻了,大鱼大肉吃腻了,来一碗浆水鱼鱼,总是有着说不完的话题和怀旧心情,既圆了怀旧的梦,也圆了怀旧的情。卢树便在自家的农家乐推出了“浆水鱼鱼”套餐。七八个小菜,七八人吃一顿,也就百十元,和在城里吃一碗牛肉面的价钱一样,食客也多了起来。
   去年夏天,他儿子放弃了在外创业的机会,也回到老家,开始接手卢树的产业。他儿子在外奔波了六七年,也算混得风生水起,在生意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有这样的后生接管,卢树的心也怡然。他儿子毕竟在大城市混过,回来后拿出自己几年的积蓄,把农家乐进行了重新装修。以田园为主题,以竹林景区文化为背景,建起了城市与农村,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更加舒心的农家环境,吸引着来来往往的各色人群。
   卢树有了闲时间,总会在周五约我去他家,一起在栈道上走走,回忆我们曾经的过往。我也隔三差五的,利用周末开车前去,看风、听风;看竹,听竹;看水,听水。久了,我感觉自己也就是一株土生土长的竹子,我心中的竹鞭也在这一片热土里扎下了深深地根。
   竹林下,就是一个山村朴实的地名,但那里有我一起长大的玩伴,有着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厚土和农家味十足的农家乐,便也牵动着我的心,一步步地回归自然,回归泥土,回归曾经儿时快乐的山野,还有那一只只欢奔乱跳的兔子,一个跳跃,就越过了一片绿油油的麦田。身后,那一排排翠色的竹林,在微风的吹拂下,像一块随风而舞的幕布,幕布便抖落出那一片绿色的海浪,在翻涌、在堆积、在前进。春天,勤劳的人们在竹林中穿梭,寻找着一颗颗圆润如玉的春笋,剥皮、蒸煮、晾晒,为的就是一桌美味。夏日里站在观景台上,吹着徐徐的风,看着如山倒的竹林,临听鸟鸣,非常惬意。秋日里与竹絮语,聆听泥土与竹子的絮语,讲述着张壮、长高的风雨历程。冬日里看雪落竹叶,迎寒风潇潇,看草荒山梁,树叶飞舞,有别具一格。
   与我站在一片盛开的油菜花前,看着一只只翩翩起舞蝴蝶,听着一只只嗡嗡嘤嘤蜜蜂的忙碌,我乐呵呵地笑出了声。
   我和卢树相约,过几年我退休了,就把根扎在这里,与山为舞,与水为伴,与常青的竹子一起记忆和记录关于山、关于水、关于花草的世界。还有,记录这仅有的五户人家在竹林的见证下的花好月圆,与这五户人家一起见证千米竹林在这方水土中的新生和永恒。
  
   原创于2025年4月1日,修改于5月10日
  

共 46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竹林下”,一个诗意的地方,是作者心中美好的存在。作者以"竹林下"这一充满乡土气息的地名为线索,讲述了自己与这片土地的深厚情缘。文章通过回忆儿时玩伴卢树与韩雪雪真挚美好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八十年代农村的淳朴民风;继而描绘了竹林下从闭塞山村发展为文旅胜地的变迁历程,重点刻画了卢树经营特色农家乐的创业故事及其子返乡接力的代际传承。文章穿插着作者与卢树采摘鱼腥草的温馨往事,以及他们对竹林四季风物的共同眷恋,最终落脚于相约退休后归隐田园的约定,抒发了对乡土文化根脉的坚守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全文以竹林为意象,将个人记忆、乡村变革和人文情怀融为一体,展现了土地与人之间割舍不断的情感纽带。文章层次丰富,描写很有深度且充满温情,曾经的场景真实地再现在眼前,让人仿佛置身那些美好的田园诗意之中,值得细细品味!好文力荐各位文友赏读,感谢老师投稿东篱,祝老师生活愉快!【东篱编辑:欣然花开】【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5120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5-05-12 05:51:38
  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将个人记忆、乡村变迁与文化思考融为一体,既有生活的温度,又有时代的厚度,值得细细品味。好文拜读学习,感谢老师对东篱的热爱,问好金刚指老师,创作快乐,生活愉快!
随心而有趣的人
2 楼        文友:金刚指        2025-05-12 06:09:31
  人生的过往,总是有着许多美好,亲情、爱情和友情,总是说不完的话题。有时,说着说着,话题就广泛了,甚至有了意义。感谢老师精彩点评,问候老师快乐开心,敬茶以致谢!
3 楼        文友:岚亮        2025-05-12 09:30:23
  一个自然村,因一片竹林而得名,又因这片修篁而得福。时代在发展,乡村在振兴。村庄不可无竹,竹报平安,又造风景,予人财富。欣赏点赞!
回复3 楼        文友:金刚指        2025-05-12 10:11:48
  感谢老师对拙作留评。乡村振兴是大政方针,优化人居环境,是一个国家强大的体现,有国才有家。感觉记记住了家乡的变化,才能理解国家的发展。问候老师快乐开心!
4 楼        文友:枫桦        2025-05-12 10:34:26
  美丽的竹林,美丽的小村庄,因竹而兴,因竹而旺!充满诗意的地方,令人神往!好文!
回复4 楼        文友:金刚指        2025-05-12 11:55:26
  现在的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打造了很多优美的地方,诗情画意十分浓厚,便摘取一点做以记忆。感谢对拙作留评,问候老师快乐开心!
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5-12 11:14:30
  竹林下,仅有五户人家,金刚指老师为之写一篇《竹林源记》。友伴的交往之情,农家的守护之情,日子的丰满,都在竹林下。竹报平安,竹子也是灵性的东西,遇到钟情的人,竹与人便成了一体。优美的散文,将我们带入一个神秘的世界。文化不都是书本所写,更多的是每个人的体会,再逼仄的风景,也有文化元素,作者抓住了竹林独特的文化,写出了一种喜欢,浓浓的乡愁,非常感人。怀才抱器拜读。
怀才抱器
回复5 楼        文友:金刚指        2025-05-12 11:59:15
  家乡在新农村建设中天翻地覆,美景如画,的确。太多的风景都入画图,显得有些繁琐。沿着古人的高洁,择一处记录,也是一种对美好的记忆。感谢老师对拙作留评,敬茶以致谢!
6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5-12 15:02:54
  拜读老师精心创作的《竹林下》征文作品,感触着老师与卢树、韩雪雪真挚感人的过往故事,一种心醉其中,情融其内的舒爽惬意顿然间扑鼻而而来,为老师精细优美的文笔和灵动传神的文字所吸引。再次致谢老师,感谢精彩分享!
回复6 楼        文友:金刚指        2025-05-12 15:32:08
  感谢老师对小作的留评,您的鼓励就是竹林下一道美丽的风景。问候老师快乐开心,敬茶以致谢!
7 楼        文友:加朋        2025-05-12 15:37:53
  随着先生的笔走进了那个小小的村落。像是在一边静静地观看故事里的人物,人物之间的情感,观看竹林下特有的风景,悉心倾听竹林下人的声音。文笔亲切感人,带入感强,让读者以小见大感受发展带来的乡村变化。拜读佳作,遥问安好。
回复7 楼        文友:金刚指        2025-05-12 15:42:32
  感谢老师对拙作留评。时代在发展,目睹乡村建设的美好,优化人居环境,是国富民强的体现。美景如云,携一缕轻取,记录生活。问候老师开心快乐,敬茶以致谢!
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5-12 19:23:18
  竹林下,有着很多精彩的故事,特别是作者与卢树之间的深情厚谊也在这里生了根并继续发芽。鱼腥草,是个宝,老师和卢树都是识宝爱宝用宝之人。很美的文章,学习点赞,祝老师开心每一天!
回复8 楼        文友:金刚指        2025-05-12 19:51:28
  感谢老师对拙作留评。现在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时刻,人居环境日益优化,很多美景不能一一列举,便柔和为一篇文字,算作对时代的记忆。问候老师快乐!敬茶以致谢!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