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云水】也说潍坊老戏院(散文)
初夏,天气还算清爽,并不算是太炎热,我家后面的公园里,愈加热闹。唱戏的跳舞的吹拉弹唱都有。花儿在盛开,鸟儿在啼鸣,蝴蝶翻飞,燕子池水上低飞,一只只小野鹜游在水面上。
园子里的歌声一阵阵传出来,飘荡在空中,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其实,一年四季都有喜欢唱戏唱歌的人在里面唱着。古色的楼阁亭台,胡琴一拉,嗓子一开,借着水榭轩廊,再有夏花初开,婷婷出水的荷叶,荷花好似还拢在梦里,一缕缕的荷叶清香月季蔷薇芍药还有未落尽的牡丹,一丛丛一朵朵地缠绵在戏词里,拖长了的戏曲余音里,真是绕梁,袅袅。
不自禁,就被一声声的唱词唱腔吸引了过来,慢慢走入这座城市里的园子,才看知道,美丽的景色其实就在身边,哪里也无需去了,这里的景色最美丽。因为一年四季,春好似被锁在了园子里,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花儿盛开,但景色却总如春天一样的美。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坐在亭子里,本是来听戏的,却无意间聊起了这戏那剧,最后竟然聊到了京剧。聊起那些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经典的曲目,如:《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空城计》《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四五花洞》,因此也就说到那些名角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谭鑫培、马连良、李洪春,这一开了话匣子,天上一句地上一句,可就聊得欢畅呢。于是,这说着就说起了四大名旦,有人忽然就是一句:知道吗?四大名旦,几位来过咱们潍坊,也就是老潍县?
其实,我还真听说过的,记得喜欢唱京剧的爷爷说过的,在上世纪50年代时,四大名旦中就有三位来过潍坊的,他们先后是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每次一说起四大名旦,奶奶自然也不会落后的,赶紧就说:还有呢,那四大须生来过两位呢,一位是杨宝森,一位是奚啸伯。正在学戏的姑姥家的小姑红儿就说:再有呀,就是四小名旦也来过三位,他们是张君秋、许翰英、毛世来。
小姑红儿还说,他们的老师经常说呢,曾经的老潍县相当活跃,无论经济还是戏曲,当地的吕剧自不用说,几乎人人张口就是。至于京剧,也是没有人不喜欢不爱好的,那时的潍县,已然成为国内京剧的“大码头”。——咱们潍坊人对京剧欣赏还是蛮有水平的,对京剧的喜爱,更是热情高涨呢。
就这样,聊着聊着就聊起了戏院,聊起了还是潍县时的戏院,而且是那些老戏院。说起老戏院,别说有些人或许还是不太了解呢。
一位胡须发白,头发也一层霜染的老者,看上去年纪很大了,但是,他却一脸的红润,精神矍铄,很是健谈,关键是,他戏唱得好。还有一位老者,自报说姓谭,还称呼老者丁先生,再有几位有年轻的,也有几个小孩子呢,男女都有,想必,他们都是京剧票友吧,平时节假日,或是一早一晚的,喜欢凑在一起唱戏,这公园就成了他们最好的来处。水榭楼台,花草茂盛,绿树红花,环境优美,人儿喜悦,素质都满高的,无论认不认识,熟不熟悉,见面打招呼,互尊互敬的。
潍坊人喜欢唱京戏,说来真是奇怪,别看潍坊人是一口的潍坊土话,但是,一唱起戏来,那就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京腔京味,绝不含糊呢。
一说起潍坊的戏院,丁老先是说起了潍县的戏院,记忆里还是听爷爷说过的,潍县,在当时为了满足人们业余生活与娱乐需求,先是建了“潍县大戏院”,那戏院说是戏院,其实就是一格席棚,说来太过简陋的,却是潍县历史上第一个大戏院是一座席棚戏院呢。
老者说着,就眯起眼睛好似进入了一场回忆。他说其实他也是听说的,那时候还没有他呢,他爷爷还是个小孩子呢,也是听他的爷爷说的,说呀,那年好似也是一个春天,民国十几年的时候,据说是青岛的一个什么班的班主要来潍县,由此,才兴建了第一个大戏院。
确实如此,民国十七年时,永安班班主刘寿山率演员三十余人来到潍县的,整个班子的人当时住在北关“戏子市”张家花店。说起也是巧合吧,当时的店内有一大院子,高高的梧桐树刚刚冒牙儿,迎春开出金黄色的小花儿,人们就这大大的院子里,就此,搭台演出。演出居然很是成功,深受潍县观众的欢迎。
想也想不到的是,当时驻防潍县的八十一师师长展书堂爱好京剧,便策划在潍县建立戏院。一经县建设科拍板,刘寿山就约来青岛同行刘德美,联手租下武衙门大院,建成一座席棚草顶的简易戏院,棚内搭了戏台,摆了条凳,称潍县大戏院,这对当时的市民来讲,规模已是空前了。潍县建起第一座席棚戏院,站在当时,可谓是一种创举,竟然,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满足了潍县人娱乐的需求。
也正是这一次的尝试吧,之后永乐大戏院相继建起,这里是离不开一个重要的人的,他就是咱们潍县的谭资九,也就是当时潍县“琴棋书画四名家”的四大才子其一的琴,即京胡演奏名家谭资九。谭资九,深受上辈人的熏陶与影响,对京剧也是深爱不已。因为当时安舒元经常来潍县演出,对京剧孜孜以求的谭资九,不仅拜了安舒元的师,还向他学习了《状元谱》《搜孤救孤》一些当时深受欢迎的京剧剧目呢。
也就是二十出头谭资九,或许因为对京剧太过于热爱了吧,也是因为年轻真是创业奋斗的好年华,他萌生了兴建一所像样的正规大戏院的想法。他想,若要是果真建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大戏院,再聘请全国的名伶来潍演出,由此不但有经济收益,也可以让人们更多的学习观摩切磋研究京剧,也会带动更多的戏曲来潍演出,以便各种戏曲都得以发扬光大的。于是,谭资九将当时谭家在东关西四平街有32间房子贡献出来,打算拆房空出地皮来,用来建筑大戏院。当然,期间的筹划与集资也是经过相当的难度与艰苦卓绝的,但是,还是最终建起了大戏院,名字就叫永乐大戏院。
永乐大戏院,坐南朝北,青砖原木的结构,雕梁画栋,绿植环绕,百花吐蕊,大红的地毯铺着戏台,厚厚的紫色幕帘垂挂在台前,错落有致的屋檐,精雕细琢,古色古香,大门上方横匾自右至左写着五个颜体大字:永乐大戏院,两旁楹联为“永丰坊前百尺楼台平地起,乐游原上几声歌板遏云行”。其实,永乐大戏院原本就是按照北京的戏园子样式设计的,想也没有想到的是,却又比北京的戏园子都大。由此,倒是成了胶济铁路沿线较大的戏院,一时间轰动不小呢。
谭老和几位老者,也是越说越话越多了,我也就此,将曾经在爷爷奶奶那里还有父辈们经常聊起的茶余饭后,有关永乐大戏院的细节串联了起来。
都说这,永乐大戏院,建筑为三层楼房的,琉璃异彩,相当美观的。戏台子坐南朝北,三百多个座位设在台下池座,清一色的楸木做成的联椅,一般的是,前排设官座,招待军政显要人员的。那么后排自然是设军警席,供驻军纠察队及公安警务人员看戏并维持秩序。这戏台雕花镂牙,精美异常,相对的西、东、北三面,是二层圈楼。到了二楼呢,就设为楼座,也还不错的,到了戏台对面的楼底呢,就是站票圈定区了,自然是,站票了。这站票票价比较便宜,一些草根戏迷也是可以大饱眼福的。
丁老说,他爷爷当时,就喜欢去大戏院里做生意,不仅做了生意,又听了戏,过了戏瘾,真是一举两得呢。尤其是,一些胡同里巷子口的小孩子,喜欢到里面去,因为小,又机灵又可爱的,到戏园子里胡编一个什么理由,混进去,或是硬跟着有票的大人钻进去,也能大饱眼福呢。
听戏,也不是白听的,戏词里也有好词句,戏文里也有教育人的好题材的,戏听多了,也是长知识的,更是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华传统文化耳熏目染,就此,铭记于心的。
那么大戏院呢,一旦建成,又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呢?正如人们常说的“栽上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落成后的永乐大戏院,令一些著名演员纷纷来潍县献艺。当然,安舒元首先来潍,接着田菊林来潍县,并且,演出了《奇双会》《牡丹亭》等大获成功。接下来,白家麟、盖春来等等也陆续来潍演出,由此潍县的戏曲得意兴盛,也因此潍县的业余生活更加丰盛起来。尤其是特意聘请外地名角来潍演出,于是,一位位名旦名角纷纷来潍什么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杨宝森、奚啸伯等等都相机来演出过。一时名家荟萃,流派纷呈,丰富了潍县百姓的精神生活,也极大地满足了潍县观众的艺术享受。
再就是,也因此,带动了潍县经济的飞升,会做生意的人,自然看准了永乐大戏院这块宝地。于是,在永乐大戏院里,做起来生意,什么茶水柜,买茶水瓜子,再就是湿手巾,洁净又舒爽,在演唱中,很有次序地送到座次较好的观众面前,以便拭面擦手。当然,会做生意的人还有意在手巾上洒一些花露水,真是令人感觉到了无微不至,清爽宜人。
几位老人说着潍县的老戏院,又说起老戏院最后的归宿,那就是最后,新中国建立,潍县人民的生活真是日新月异,无论精神生活还是日常日子,都是翻天覆地,一个崭新的潍县,令人欢心鼓舞,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真是幸福又美满。
以后,潍坊市政府决定将“永乐”与一个叫“大同”的两个京剧团合并起来,组建了“潍坊市京剧团”,也变更成为国营剧团。大概在六几年吧,潍坊市京剧团划归潍县,因此,从此改称潍县京剧团了。
那么用个大戏院呢,因戏院房老失修,再要是继续使用,怕是会随时面临着坍塌的危险。于是拆除了,据说,利用永乐大戏院的大部分木料,按其差不多的式样,在南关西市场建起了一座剧场,叫做和平剧场。
那天聊得融洽,最后,又听了几位老先生的戏《贵妃醉酒》《借东风》《锁麟囊》《昭君出塞》,几首下来,真是腔圆字正韵味十足呀,只有大叫:“好!好!好!”为其鼓掌,叫好。
走出园子,很远,还在回想着京剧里的戏词,不由得再次想起那些老戏院,虽已拆去,但,拆不去的是人们的记忆,是动人心扉的那些传承下来的京剧和各种戏曲,依旧流芳,久唱不衰……


春草老师说起京剧名角及京剧剧目,如数家珍,可见对京剧的了解之深和喜爱程度之浓。想必老师一定能对一些名段哼上几句,或许能直工直令,拿下完整的不少唱段。这样一来,弄得我都迫不及待地想听听老师的梅韵程味了。遥问老师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