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北风情 >> 短篇 >> 情感小说 >> 【东北】结尾没有句号

编辑推荐 【东北】结尾没有句号 ————微小说“寻人启事”批评之后


作者:望见马克 白丁,2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7发表时间:2025-05-13 23:12:49
摘要:一年之后,施小妹仍然有微信给我,只是问侯。 我知道为战友寻亲的事情就这样结束了,但结尾没有句号……

结尾没有句号
   ——微小说“寻人启事”批评之后
  
   文学写作班上,管老师讨论批和评我的小文“寻人启事”。(附后)我很受教育和启发。老师和同学们提出很好的意见我都记住了。为深入学习,让大家更能很好地帮助我,有必要说说这篇文章是怎样写成的。
  
   一
  
   2020年离开黑龙江兵团40多年了,我一直怀念故土,怀念我的知己朋友。闲暇时候,我就上网查失联的战友李言之,这已经成为我多年的习惯了。这天晚上,荧屏上跳出一个陌生名字和头像,指明点姓地称呼我“王叔叔”,落款是“上海黄浦江”。我本能地点击一下,屏幕上冒出一串文字:“敬爱的王叔叔,我已经关注您多日了,看到您坚持不断地寻找战友,几年来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我,使我发自内心地向您求援,请帮助找一位天津籍的北大荒战友,不知可否?施小妹。”被素不相识的人求助,无疑是对方对我的信任,尤其是对方要寻找兵团战士——我的战友,于公于私我都义不容辞。于是我们第一次在网上开始聊天。
   原来这位“施小妹”是知青二代,长期以来一直在替妈妈找寻50年前的黑龙江兵团战友。母亲与她的战友分离多年,思念至深,以至于到了食不香,睡不安的地步,作为女儿看着很焦心。在征得妈妈同意的情况下,她开始网上寻友。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她在“兵团网”“大荒网”“知青网”等刊登启事,却始终没有回音。这次,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找到了我。我没有理由拒绝——因为我也需要别人帮助我找战友。
   经过一个晚上的交流,我得知了基本情况:对方想找张福兴,男,天津籍,原在四师20团,后来1975年上大学离开兵团,从此便没有音信了。张福兴是她母亲的战友,目前居住在天津市,希望能和对方取得进一步的联系。
   大海捞针哪!1300多万人口的大天津,到哪里找张福兴,天津不定有多少位叫张福兴的,从哪里入手啊?
   我第二天就在我的北大荒朋友圈发出求援信息。
   我的战友们从四面八方给我发来回复,《哈尔滨网》的大韩版主,原农垦总局人事局方局长,四师的战友刘晨动员了所认识的天津人,战友恒佑专门建立了一个“寻友团”,主编宋山找来发小一起商议,还有与我不是战友胜似战友的郑新建……一时间,各种帮助如潮水般涌来,让我几乎应接不暇。我赶快梳理,一个个查询,一周之后陆陆续续传来消息。哈尔滨:等待;方局长:没有回复;刘晨:四师战友没有认识的;恒佑:寻友团正在挖掘人脉;宋山建议上“今晚报”登寻人启事;南开的郑新建,有心无意的行为引出新的动向。他在例行的聚会活动中提到:“我的好朋友王建想在天津找一个战友,折腾快一个月了,没有消息,找个人就那么难吗?你们谁能帮忙?”同桌的肖姐说:“是你们没找对人?”
   “如果找对人呢?”
   “那不手到擒来嘛。”
   “别吹牛啊,这事儿就请你帮助吧。”
   “行啊,都是70多岁的老伙计了,老知青,这点小事,交给我。”
   ……
   于是乎,一个电话打到我的手机。
   “赶快,王建。你的问题有解了。马上提供该人的详细情况和线索。”
   于是我就告诉了郑兄——一个八竿子打不到的,热心肠的兄长。我们是通过知青文学而结识的过命兄弟。
   一周之后,郑兄告诉我。张福兴音zhangfuxing天津市一共28人,其中男性25人,在老三届统计圈的12人,从外地返回天津的8人,家住市内六区的5人,你统计筛选吧。
   只能从这5人中找。再进一步,民族?婚否?现职业?学历?于是我和施小妹再次联系,要这些情况。
   当天晚上,我们在电脑上对话。她有些为难了。
   “我回头问问妈妈吧。她现在心里很矛盾,很纠结,既想知道这些情况,又怕触及自己内心世界。几次都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的样子,我只能等待她心情好的时候,慢慢地聊天。”
   “不着急,按照你的理想进度办,我这边的材料情况都是固定的,死的,随时可以了解嘛。”我回复道。
  
   二
  
   两天之后,我正在老年大学上课,手机突然响了。一看上海来电,我马上走出教室接电话:“王叔,你好,现在我想和您说一下了解到的情况。”
   “我正在上课,晚上可以吗?”
   “嗯……好吧。那我先带妈妈去医院看病。”
   “妈妈病了?咋回事儿?”
   “昨天晚上我们母女聊到很晚,她可能受刺激了。然后失眠,今晨起来头晕,心脏不好受,没有大事儿,先到华山医院找个大夫看看再说。”
   “好吧,先这样。”
   这一天我心里照实放不下,直到晚饭后打开电脑,终于等到施小妹的消息。我知道了更详细的情况:张福兴,男,汉族,天津市人,1951年出生,大专学历,1969年下乡,1995年从黑龙江返回天津。
   施小妹告诉我,妈妈没有大碍,就是血压偏高,心脏早搏,有冠心病的前兆,先回家养治,吃药观察。暂时不跟老人提寻友的事了。
   我说,好好安抚妈妈。都这个年纪了,别让她太操心。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处理这样的事情。
   我把了解的情况告诉了郑兄。郑兄是个爽快人:“我不给你们当二传手了。你直接和肖姐联系吧,我告诉你电话号码。”
   肖姐和郑兄是同一插队到内蒙的荒友,这么多年一直保持经常聚会见面的习惯,有事就相互帮忙。肖姐把我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儿,我心里满是感激。
   “不用谢。我们同时代的人活过来很不容易了,都是知青,现在回忆过去享受快乐,互助友爱,是应该的。”
   “嗯……”我一时竟不知如何回应。
   “有这些具体情况就好办了,明天我给你回话。”
   翌日中午,微信提示音响起,肖姐发来消息:“找到了一位与张福兴相似的人,你问问是不是他。”微信显示出情况如下:张福兴,男,汉族,天津市人,1951年出生,大专学历,1969年下乡,1995年从黑龙江返回天津。……附带一张本人照片。
   我大喜。连忙和施小妹联系,通报情况。
   “张福兴,男,汉族,天津市人,1951年出生,大专学历,1969年下乡,1995年从黑龙江返回天津。现住址:海东区三号路外贸宿舍大楼1-2-303。”
   “请问问你的母亲,照片上的人她认识吗?如是,我将进行下一步。”
   “好的,事情有了进展,感谢王叔。”
   这一天我的心情大好,能为兵团战士帮上忙,高兴。尽管我不清楚两位老人当年的具体故事,但凭着过来人的经验,也能判断出一二。
   施小妹当晚回复:“王叔,我得到信息后马上离开商店,去妈妈家。妈妈拿着照片仔细观看,眼里噙着泪水,颤颤巍巍地说,是他,是他,只是老了,轮廓没变,模样有点胖了,发福了……”
  
   三
  
   我决定从明天开始,巡遍天津市也要找到张福兴战友。我告诉施小妹,你敬候佳音。
   骑上自行车,第一站便是海东区三号路外贸宿舍大楼1-2-303。我曾从事人事工作,参与过多次外调取证,多少熟悉些办事流程,知道出哪门,进哪门。
   到了驻地派出所,找到民警,他们得知我是知青寻战友,很是热情。那位佩戴“辅警”标志的小民警仔细地翻阅户口本的底档,从头到尾,又从尾到头,两遍后有结果。“大爷,您找的这位先生已经迁户口走了,迁到和平区户籍办事处,两年前的事情,您往那里找找吧。”
   我蹬着自行车,头顶烈日,汗流浃背,过了解放桥就来到和平区,打听到了户籍办事处。熙熙攘攘的人群拥挤在办公大厅。排队,拿号,坐下来听招呼。速度也快,效率也高,不到一个小时,我就来到了询问窗口。那位男民警头也没抬,用熟练的手法在电脑键盘上演奏,出来结果。“该人在体育馆街派出所落户了,你去那里问问吧。”
   顾不上吃饭,我赶在中午人少时来到派出所。
   值班民警正在吃饭,我也顾不得礼貌了,仗着老态龙钟的样子,用花白的头发唬人:“小同志,我想在您这里找一位住户。”
   “你是哪里的?”
   “我是他的兵团战友。”
   “有什么事情吗?”
   “已经多年失联了。最近我们有个知青聚会,就差通知他了。”
   “有证明吗?”
   “没有,就打听一下住址就行。”
   “我们这里有规定,要凭局级机关以上的证明才接待。”
   “我们是战友聚会,往哪儿开证明去?”
   “那我给您出个主意,但是您别说是派出所告诉您的。”
   “您说吧。”
   “去居委会。找他们解决,他们很清楚的。”
   只能这样了。我这时感到有点饥饿了。不对,头还有点晕乎乎,心脏也怦怦跳,心慌……坏了。低血糖了。赶快,补充糖分。于是路边小摊买了瓶可口可乐。糖友说了,犯了低血糖就是可口可乐,半瓶下肚,十分钟就好。我在可口可乐公司工作十多年都不知道这个秘方,患糖尿病十多年才知道。这要让可口可乐公司知道,说不定能打个“低血糖急救”的广告呢。
   一瓶可口可乐下肚,果然见效,低血糖症状消失了。我的肚子又饿了,吃点饭吧。下午两点等居委会大娘上班再去拜访。
   天津的大娘们就是热情,听完我的来意后,就向周边的姐妹们帮助打听,很快出了结果。她们把我带出门外,左指,右指,告诉我去向。我来楼房下面,四周静悄悄。老人们午睡还没醒呢。旁边门洞口一位男人正在搬运物件,我上前问好,然后问,有位张姓的男士住在这门洞吗?
   他抬头看看我。摇摇头说:“不知道。”这很正常。我们的公寓住了十多年了也不认识周围邻居,何况张福兴搬来的时间不过两三年。
   1-2-303房间,我在楼外观察一下,是个金角,好像是个偏单。不能冒失敲人家的门。等待一会儿,出来一位年轻男子。我上前打听,很巧,他就住在三楼中单,已经是十多年的老住户了。可是从来没有见到他家有人进出。我点头致谢。然后围着楼房拍照。回到家我就上床睡着了。醒来一看表,晚上七点多了。
   和施小妹交谈一下吧,省得她惦记着。
   妻子看我这几天魂不守舍,便问起缘由。我不便多讲,只说帮兵团战友找兵团战友。
   此时,肖姐打来电话,告诉我她找到了张福兴的妻子曲宁,并提供给我电话和微信,还简要讲了张福兴的情况:张福兴去世了。生前单干,开过酒吧,曾有五套房子,一生拼命挣钱,曾下过海,回城后娶小学同学的妹妹为妻,本人固执,家里有个女儿,患小脑萎缩。
   如何把这些情况告知施小妹?不行,还是得深入了解,以证实消息的准确度。我沉思了良久,毅然决然地拿起手机,给张妻拨打了电话。通了,我的心脏蹦蹦地跳,像极了当年进考场前的紧张。简单说明来意后,我们相互加了微信,约定晚上联系。
  
   四
  
   微信后,我觉得得赶快告知施小妹最近的情况。于是我整理了一下文字,几天后发了一则消息给施小妹。
   “小施好,我昨天一直等待张妻曲宁的新消息,结果没有回音。上周四,曲宁主动微信我,因为要送孙子,匆忙说了几句。昨天我打电话,曲宁没有接答。我就等待,后来我就发个短信,内容如下:听了你简介张福兴情况,我还想多了解一些,战友们也如此,因此想请你餐叙,不知可否。直到晚上她没回答。
   今晨我回忆和曲宁两次联系的内容,大致如下,请你参考着看。
   第一次,是我找到张福兴去处,落实了曲宁是张福兴的妻子。紧接着我就电话曲宁。通话中,曲宁说张福兴去年10月份去世了。之前,张福兴从北大荒回来曾经做过商业。遇上改革开放大潮,张福兴曾经做过经营,后来自己单干,拼搏,最后自己开了酒吧,拥有几套房产,最近几年患病小脑萎缩。曲宁的哥哥和张福兴是同学,小时候是邻居,经常一起玩耍,回城后经搭桥联系,曲宁和张福兴结为伴侣。曲宁哥哥十年前因病去世。曲宁和张福兴养育一个女儿。张福兴性格固执,很暴躁,不听人劝,拼命抽烟,不知道保养身体,不知道满足,还想挣大钱,挣几个亿。曲宁一直追问我,和张福兴是兵团战友吗?有个叫李某某的我认识吗?你怎么找到张福兴的电话,又怎么找到我的。我没有正面回答。
   因为是第一次,曲宁不多讲,就撂了电话。
   第二次,当天晚上曲宁就加我微信。
   她追问我是张福兴的战友吗?你们是怎么找到我的电话号码的?你告诉你的战友张福兴已经没有了吗?
   我说战友们已经知道了。
   她又问怎么找到我的手机号的。曲宁说,开始是一个女的给我打电话(应该是肖姐),称是为别人寻找老张叔。其实找到我,我也只有告诉你们张福兴死了。
   曲宁难掩悲痛地放下手机哭了很久。他走得太惨,本应安享晚年,却到死都没确诊是什么病。就说他因病去世,这样别人也不用再找了。
   她还透露,两人离婚20年,去年国庆女儿回家时发现张叔病入膏肓,她才去医院照料。看见他病成那样,感觉很悲哀。他住院所有事情都是曲宁和女儿照顾他,毕竟是发小夫妻,他确实死得很悲惨。

共 15168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有着极高温度的作品,作者望见马克透过他那娴熟流畅的文字,为读者创作了这篇《结尾没有句号》的万余字短篇小说。作品以第一人称的笔触,以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那场轰轰烈烈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下乡运动为故事的时代背景。将一条“寻人启事”为线索,这种创作手法,不仅为作品营造出强烈的一探究竟的阅读欲望,更为拉开了这段令人感天动地故事的序幕做足了铺垫。小说开篇,借一则“寻人启事”为作品中的故事制造出压抑,迷茫和暗示多变的氛围。在主人公为战友找战友的故事发生发展的全程中,作者以人物对话为推动故事向前发生发展,在几经辗转的了解调查中,通过抽丝剥茧般的分析,揭示,将主人公爱心满满,乐于助人,真诚坦荡,善良质朴的豪放个性彰显的淋漓尽至,感染力十足。作品中在多次描绘小施对已年迈的主人公顶着烈日为自己的妈妈寻找战友所付出一切,例如出现了低糖的现象而于心不忍时,人物细节的刻画达到了入微的状态。再一次强化了读者对主人公这一人物个性特征的深刻印象。从而达到了凸显作品主旨的目的。作品还从另一个侧面,通过呈现那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史无前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将那特定时代中,带给这些知情在婚姻上的不幸,从而导致人生的悲离苦楚,痛苦了一生,磨难了一生,最后含怨离世的事例,衬托出知青这个大众群体,在小小年纪里,便经历了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过早的涉足社会,面对世事难料的现状,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知青们的身心不仅得到了锻炼,也彰显出这一代人面对困难,敢于奋斗,感于拼搏,勇于担当的作品主题。作品虽然是没有句号的结局,但是那种人与人之间,对战友刻骨铭心的怀念与深情厚意,却是当今世上稀罕的情怀和缺失的品德。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新颖独特,构思严谨,语言流畅。清晰地表明了,作者不仅是叙事的高手,更是掌控情感的专家。好作品推荐欣赏!感谢作者赐稿东北!期待您的继续!【东北风情编辑:朱暖】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朱暖        2025-05-13 23:18:13
  谢谢望见马克老师的信任与支持!欣赏您娴熟的文字功力!朱暖问候您!创作辛苦!
2 楼        文友:朱暖        2025-05-13 23:24:08
  这是一篇感动灵魂的作品,作者在当下创作出这样一篇作品,可见其教育意义上的深刻。感谢望见马克老师!远握!
回复2 楼        文友:望见马克        2025-05-14 09:12:28
  朱老师好,谢谢您的评论,我会再接再厉,努力写作,期盼您多多指导。
3 楼        文友:望见马克        2025-05-14 09:09:31
  感谢朱暖老师的关注和点评。
4 楼        文友:朱暖        2025-05-14 12:26:47
  很久不见望见马克老师,几年前经常拜读老师的佳作,也曾多次为老师的作品做嫁衣,今日再次与老师在东北相遇,实在是太亲切,太高兴了。朱暖感谢您的到访,期待您,更欢迎您回家!远握!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