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 】无极面条(散文)

编辑推荐 【星月 】无极面条(散文)


作者:璧青 童生,515.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发表时间:2025-05-14 08:02:17
摘要:小麦面养人,养的是豪爽热情的性格,养的是坦荡直率的风骨,这,也是是无极面条的灵魂。

无极人爱吃面条,这也是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最好诠释。无极地处华北平原的腹地,盛产小麦,小麦面粉自然就是我们的主要粮食。物产决定了生活习惯,决定了饮食习惯,便也决定了血液中的因子。
   记得那年一众老师去外地监考。午饭相当丰盛,色香味俱全的菜肴,白灿灿的米饭,酒水自由,大家敞开了吃。但最后端上来的那一盆面条,让我那个老乡和我,眼睛里放出亮晶晶的光来。我们两人不约而同地,舍弃一桌子好酒好菜,直奔面条而去。
   没办法,吃了大米不消化,只有面条能满足被养娇贵了的胃。
   无极人吃面条很讲究,最讲究的莫过于手擀面。那是从和面、揉面到擀面、切面,甚至攥面,再到煮面、捞面,每一步能马虎的、复杂而精细的过程。
   最难忘的是母亲的手擀面。它不仅有苦难的岁月里母亲的辛劳和不易,还有母亲对我们姐妹们的倾心教养与无限关爱。她的巧手,也不仅仅是用在一针一线给我们缝制衣裳和鞋袜上,更是在于她以孱弱之躯、仍是一板一眼地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日那一天,想方设法也要擀一碗细长柔软的手工面条。
   说起来,无极人少有不会擀面条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手摇轧面机、继而是电动轧面机的出现,现在的年轻人怕是把这门手艺弄丢了吧?
   好在,轧面机也是由人操控的,现在轧出来的机器面,也不似刚开始时那么干硬了。揉多几遍,多醒发一会儿,仍能保持面里的筋性,其柔软与劲道与手工面条也相差无几。甚至,我们可以把买回来的机器面条,再拿手攥一攥,照样是更加柔韧而顺滑。
   “送亲饺子迎客面”,这也是无极人吃面的讲究。面条是早已摆在了无极人接人待客的场面上了的,不管是姑娘回门,还是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往来,进门的第一道饭,先是要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打卤面,或者汤水面。
   特别是娶媳妇的那家,一队人马迎亲回来,天还没有完全亮,人们的帽檐儿上、眉毛上挂了一层白霜,人们嘶哈着口中的白气,放下骤停的锣鼓唢呐,撂下肩膀上挑着的嫁妆担子。不管是坐下的还是站着的,接过一碗热乎乎的面条,连汤带面下肚,僵硬的四肢活过来了。听着管事儿的一声“开席”,八仙桌上的酒菜才算能够正式摆上来。
   那一碗浮着油花、点缀着细碎青绿的香葱香菜的热汤面,驱散了远客亲朋们身上的寒气,也为这喜庆的场面增添了一份欢乐与和谐。
   无极人办红事白事都是要在院子里或街道上垒灶架锅的。大灶台,大铁锅,下面燃烧着树干般粗的硬柴。一锅飘满了油的面卤子,一锅翻滚着热浪、蒸腾着白茫茫热气的开水,一把把细长玉白的面条撒进水里,滚动几番又捞出来。
   这样的大铁锅炒出来的肉菜卤子,这样的柴火灶煮出来的面条,格外劲道,也格外入味儿格外香。
   北方人都说不吃饺子不过年,无极人的面条也不例外。在过年的食谱里,无极人的面条虽没有饺子的地位高,但如果不吃上一顿面条,这个年也不能算过完。
   各村可能不尽相同,我们是安排在了正月十二——剩菜剩饭都吃完了,肉菜都吃过了一遍,日子就到了正月十二。
   年前炸的豆腐片切成细丝,年前煮的方肉切成丁(肥瘦均有的那种),煮肉时一起煮过的猪肚猪心猪肺叶切成丝,如果有土豆和胡萝卜,也切成丁,黄花菜、木耳各泡发一把。用葱丝姜丝蒜片爆炒出香味儿,加醋炝锅,加水后调味儿。
   擀一把白生生、细溜溜、顺滑滑的长面条,大锅里加足水,灶膛里添硬柴。
   这时,初春的阳光照进门来了,撩开厚重的门帘了,把饭桌摆到门口来,另切的香菜末和小葱末装在小碟里,放在桌子中央,再去剥几瓣大蒜。
   一碗碗冒着油花儿,飘着面香、肉香,腾腾着热气的打卤面摆上来了,一口大蒜一口面,呼噜噜一阵山响,这就是无极人的豪横。
   在儿时的记忆里,这仿佛是年味儿最后的狂欢。
   吃完饭,趁着阳光正好,父兄们要扛起锄头,踏进刚开始松软的泥土里去了。
   无极人吃面有时也不讲究。特别是生活在他乡、踏着快节奏脚步的无极人,他们顾不上照顾自己的胃,也只好用方便面凑合。
   我那个生活在上海的小侄子,半夜起来喊饿,给他煮一碗面条,没别的菜,加上酱油搅拌一下就可以打发了。即便如此,他也不吃饼干面包。我家果果与他这个小表叔如出一辙,在父母没时间做饭的时候,宁可吃酱油拌面条,也不啃饼干面包。
   真是刻进骨子里的基因,无论何时,问他吃什么饭,答案永远只有一个:面条。
   恨不得把“无极人”三个字贴在脑门儿上的节奏。
   说到无极人的面,就不能不提东关面条。
   东关面条也是从手擀面出名的。前些年他们在无极路与仁和街交界的西南角,现在搬到西北方向了,路口开阔了一些,人也自然多起来。当然,做面条的不止他们一家,但他家应该是无极面条最初的那一家,也是比较有名的一家。
   曾经目睹过店铺里的老板、老板娘在大案板上揉面擀面的情景,门外的大铁锅里,终日冒着热气煮面,很是豪放。
   擀面也就算了,他们家做的卤子也很有特色。大致分加肉和不加肉的两种(现在可能更丰富一些了)。以炒黄豆芽为主,里面还有豆腐丁胡萝卜丁啥的,完全迎合着无极人的味蕾。浇上卤子后,葱末香菜末也是不能少的,滴上几滴香油香醋,香味便立刻弥散开来。
   十元一大碗,管你饱。呃~~门口的小桌子上有蒜瓣儿,自取。
   这样简易的小店铺,却做着十里八乡闻名的小吃,好多外地人赶过来找这一碗东关面条。
   小麦面养人,养的是豪爽热情的性格,养的是坦荡直率的风骨,这,也是是无极面条的灵魂。
   2025.5.13.
  

共 219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开篇,巧妙地将无极人对面条的偏爱与当地盛产小麦的地理环境相联系,点明物产对饮食习惯的深刻影响,为全文奠定了浓厚的地域文化基调。作者通过回忆监考时与老乡对一碗面条的热切,生动地展现出面条在无极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自然引发读者共鸣。​文中对母亲手擀面的描写细腻动人,将面条与亲情、母爱相融合,赋予面条情感温度。母亲在生日时精心制作手擀面的场景,不仅体现了传统习俗,更承载着深厚的家庭情感。作者还围绕无极人吃面的各种讲究,如 “送亲饺子迎客面”、红白事用大锅煮面等,将面条融入生活的重要场景,凸显其在社交与民俗活动中的文化意义。​此外,文章通过对比手工面与机器面、讲究吃与凑合吃的不同情形,以及对东关面条的介绍,展现出面条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传承与发展。结尾升华主题,指出面条不仅滋养身体,更塑造了无极人豪爽热情、坦荡直率的性格与风骨,使面条成为地域文化与精神品格的象征,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面条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内涵 。 【编辑 萍庭鹤】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萍庭鹤        2025-05-14 08:03:16
  佳作欣赏,祝福,万事如意
健康和谐、自由和平、耐心共进!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