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晓荷】父亲的福字(散文)
父亲在世时,每年过春节都要去集市买来大红福字,郑重其事贴在大门框上,贴在院子的墙壁上,贴在家里。不仅贴福字,还要贴对子,贴对联,把福字贴上,贴满了一院子。做完这些,父亲就会眯着眼,一动不动端详刚刚贴上去的那些福字。看着看着,父亲的眼光柔和了,仿佛那些福字,一张张飞进他的心里。此时大概父亲在想,这些福字贴上,就等于把来年的希望贴在墙上,贴进心底里了。随着父亲最后一张福字贴完,立时,院子笼罩在一片喜庆和祥和之中。
大红的对联,大红的福字,怎么看怎么像红火的日子。此刻,母亲在贴窗户上的大红剪纸。那剪纸非常漂亮,精致,有味道。一个大圆圈里面,剪有一只可爱的小老虎。最上端剪有吉祥如意四个字,中间是一个福字。
家里的福字,是倒过来贴的。而把福字倒过来贴,意即福到家了。有些殷实的人家,还在影壁中间,镶嵌一个大大的“福”字。
大年初四,父亲与舅舅喝酒,喝到微醺时,父亲举着酒杯对舅舅讲人生哲学,父亲说人生来就是要吃苦的,在这个世界上,人是要靠劳动讨要你的生计,讨要你的福分。岁月给予你多少福分,取决于你在人世间的勤奋,加上你的能力和知慧。
父亲有自己的人生态度,父亲喜欢讲福与祸之间的关系,父亲说,古人早就知道福与祸之间的关系,故而,就有了老子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来了,你不要高兴,更不要忘乎所以。父亲拍着我的脑袋说。
父亲深知其中的道理。父亲说吃苦就等于享福,福就隐藏在苦里面,隐藏在苦的尽头。苦尽甘来嘛,父亲比划着对我们说。
民间素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说,这体现着国人的侠胆肝肠。父亲说这话的时候,是在中年。中年的父亲,身着中山装,看上去颇有几分气度。
父亲常说,福是一团火,人们围拢在周围,既能看见自己,也能照见别人。
父亲还说,福是争取来的。争取自己的福,吃自己的饭,是一个人的本分。自己家的饭菜再糙,吃着也香。这就是福。羡慕别人的福,仅仅是羡慕而已,但不嫉妒不破坏别人的福,这是做人的规矩。父亲经常告诉我们,别人家的福,那是别人的,跟你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别人家的福再大,别人家的日子过得再好,那也是别人的。你家的福只能用碗盛,那你就用碗盛着。别人家的福用盆盛着,用锅盛着,你也无须眼馋。不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人有一点福,就享一点福,把自己碗里的福端正了,不偏不倚,不歪不斜。你的眼稍微一斜,你想看看别人锅里的福,那你碗里的福也未必保得住。
父亲给我们打比喻说,就算是一只碗,在百姓眼里,碗里盛的不仅仅是米饭,而是生活的内容,是一个故事,或者一些故事。同样端一只碗,有的人喜气洋洋,有的人愁眉苦脸。你端着它,往嘴里扒饭,那怀揣着喜悦的人,很快就扒完了。那怀揣着苦难的人,饭也吃不进去。人生就是这样,端着野菜粥的碗心里是苦的,端着大鱼大肉的碗心里是甜的。端着金饭碗的人,饭碗永远是打不碎的,端着泥碗的人,端起来就战战兢兢,生怕碗摔破了,饭碗打了,前途就渺茫了。这就是生活。
父亲有一件陈年的中山装,一直挂在老橱柜最边缘处。这是父亲留下的遗物。当然,老橱柜亦有近四十年了,已多年不用,置放在平台的一角。中山装和老橱柜,冷冷清清地待在一旁,似乎成了一对被抛弃的苦命物件。以前父亲经常去抚摸这件中山装。他目光凝视着,似乎在凝视一段历史。没有人知道,父亲的腿上,有被炮弹片嵌入留下的伤疤,我小时候曾经抚摸过父亲腿上的伤疤,问父亲是怎么弄的?父亲只是淡淡地说,被炮弹片蹦的。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年轻时是村里的民兵队长,为八路军抬过担架,淮海战役时,已是村长的父亲将我的三叔送到了前线,又带领民兵参加了运粮队,一直跟随在大部队后面,行程约几千里。
父亲从来不说这些。父亲只说生活在新社会的人,是多么幸福。父亲其实是非常渴望幸福的。父亲总是对我们说,你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有多么享福啊。而母亲则受父亲的熏陶,也经常把福字挂在嘴上。看着别人家的日子过得好,就会说,看看,人家就是有福嘛。看见有的人日子过得不好,就说这家的人没福气。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村子里的人都吃不饱肚子。那个时候,人们觉得能吃饱了肚子,就是最大的福。这碗里,盛的是什么,是食物吗,还是食物背后的艰辛和劳作?有谁去考虑这些。大树底下,父亲在和人争辩什么。父亲慷慨陈词,论述自己的观点。父亲知道碗里的食物来之不易,对每一粒米都是格外珍惜。有许多次,我们全家吃饭的时候,父亲不仅把掉在饭桌上的米粒捡起,还会把掉在地上的米粒捡起吃了,甚至连擦一下都不擦。我们见了,都笑父亲,连母亲也说父亲会过日子,父亲却背起了唐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小时候,我们经常不小心把碗打碎,或把东西丢失。母亲生气地指着我们说,看着嘚瑟吧,再这样嘚瑟下去,把福也嘚瑟干净了。
福字是一面镜子,能照耀出家庭的过去与现在。父亲始终觉得,福既是一个汉字,也是一个图腾。
父亲专门对福字做了研究。作为汉字,福有多种解析。汉字的福,感觉方方正正的样子,有家有口,有田有地,有衣穿,有饭吃,岂不是有福?甲骨文的福字,是古人双手捧酒的样子,意即有酒就有福,在古代,能喝上酒的人,是惬意的生活。
福在人们的心目当中是褒义的。历史上,为了尊严而舍去一切的,大有人在。他们为了理想和大同,丢掉了个人的幸福,换来了民众的大福。这样的人,数不胜数。
到了晚年,父亲开始练起书法。作为修身养性,父亲练书法达到了一种境界,就是意念与笔墨的高度一致。可是有一天,父亲在练书法时突然分神了,他在写一个字的时候竟然联想到了福,于是回头提醒我们,生活当中福是无所不在的。有的人,在土坷垃里刨出了金疙瘩,有的人,在书本里读出了黄金屋,有的人,从一本书里看见了福;有的人,从一个人身上看见了福;有的人,从历史影像里看到了福。
父亲接着说,家里用的所有东西,都隐喻着福的含义。信,还是不信,全靠你的悟性。有的人悟到了,有的人没悟到。悟到的人,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奉若神明。悟不到的人,对人生的不如意满腹牢骚,他不知道福就隐藏在你的面前,他吃一点亏就耿耿于怀,却不知道吃亏即福的道理。当然,他不会有超乎寻常的吃苦精神,没有了巨大的艰辛,福是不会主动跑过来找你的。
父亲说,有的人,身在福中不知福。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仍然不知足。他们不靠自己,靠的是父辈,不努力,不进取,浑浑噩噩,虚度年华。
对于福,父亲的理解和别人绝对是不一样的。父亲告诉我们,能吃的上饭,穿的上衣,看得起病,上的起学,拿的起房租,交得上贷款,这就是你的福分。而有人却不是这样,内心有一种不好的欲望,那就是贪得无厌。这样的人,即使有再多的金钱,也背离了良心和道德。
“福因慈善得,祸向巧奸来。”福不是轻易得来的,福是要靠争取的,有福不用忙,只不过是一个懒人的借口和托词而已。福与慈悲、慈善、慈爱有关,晚年的父亲,经常戴着老花镜,手捧一本了凡大师的《四训》,对其中的一联:“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赞叹不已,说是有哲理,有境界,他时常拿这样的话来警示我们。
父亲因为喜欢福字,连带喜欢上了中国画里的蝙蝠。他说,蝙蝠能让“福”飞起来,把福变成图腾。古人善于联想,福与蝠谐音,古人就把蝙蝠的“蝠”字与“福”联想到了一起,蝙蝠的地位获得了提升。无论是在建筑上还是在器物上以及服饰上,到处都可以看到蝙蝠的造型,这种造型成了最常见的一种吉祥图案。在吉祥图案中,蝙蝠翩翩起舞,飞来飞去,成了一种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动物。古人将两只蝙蝠并在一起,这便是“双重福气”,建筑上面雕刻的五只蝙蝠,意味着“五福临门”,一个童子将蝙蝠放进瓶内,则表示“平安是福”。由此,人们喜爱蝙蝠,将蝙蝠视为吉祥之物。过去的破家,常有蝙蝠居住其间,家人为此窃喜不止:“蝠”居家中,福在家中。岂不知,家中有“蝠”,不见得家内有福。可见,蝙蝠的寓意,只是人们的一个美好和理想的寓意。还是老人说得好,要想有福,还得吃苦。
父亲将蝙蝠视为吉祥物,父亲让人画了一幅画,上面就有蝙蝠在飞。父亲说,蝙蝠与什么搭配在一起,就表达什么含义。古代钱币中央都有一个方孔,俗称为“钱眼”,和蝙蝠组合在一起,就取其谐音:“福在眼前”。与寿桃组合,则寓意“福寿双全”,与善字组合,寓意“福善吉庆”,与海组合,意为“福如东海”。
父亲练书法时,写的最多的就是福字。他写福字时,凝神静气,一笔一划地写。那时候是写楷书,所以父亲就很认真地写。刚开始总是对自己写的福字不满意,写完端详半天,然后就摇摇头,把写好的字揉作一团扔进纸篓。很快,纸篓就满了,父亲让母亲端出去倒掉,母亲不情愿地唠叨了几句,但还是去倒掉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父亲的福字写得像模像样了。但父亲还是不满意。他说,写福字关键在那一点,把点写好了,字就成功了一半。父亲说着,给我们做示范,他一边写,一边说,你看,笔这样一转,再一转,这个点像不像一个寿桃?母亲说,你别说,还真有点像。这个时候的父亲,已经不满足写楷体了,他要写行楷。父亲说他不喜欢草书,也不喜欢楷书,因为楷书太四平八稳了,而草书又太张狂。他最喜欢的就是行书。
父亲从书店买来王羲之、欧阳询、柳公权的书法,分别比较了他们写的福字,最后父亲得出总结:还是王羲之的福字写的最好。
父亲晚年练习书法到了痴迷地步。他保存了一方砚台,是小时候用过的,既不是端砚,又不是名砚。此砚为黑色,巴掌大小。他研墨,神态安详,不紧不慢,好像墨汁在他手下慢慢化开一样。待研好墨,只见他拿起笔,提笔,顿笔,收笔,每一笔都刚劲有力。当最后一笔收尾后,一个"福"字跃然纸上。
退休后的父亲整天在家里捣鼓他的书法,我们不知道他写了多少福字,反正母亲替他倒出去的纸篓里,几乎全部都是福字。待父亲觉得自己写的福字可以示人时,他便将写好的福字展示给我们看,让我们评头论足。我们看着这些圆润饱满而又不乏气韵生动的福字,给予了父亲极高的评价。
这一年的春节,父亲破天荒没有去市场买春联和福字,而是自己创作了几十幅福字,当父亲亲手将这些福字贴在自家大门两旁,贴在院子里,贴在照壁上,父亲笑了,笑得非常开心。这是我们见到父亲最纯真的笑容,这笑容仿佛让父亲一下子回到了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