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宁静】曾经的生活技艺(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宁静】曾经的生活技艺(散文)


作者:孙兰茂 秀才,2917.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8发表时间:2025-05-14 19:37:32
摘要:一件衣服穿到老、穿到死,岂有不破的道理?

穿衣吃饭,缝缝补补,看似简单的日常琐事,实则是一种颇高的技艺表现形式。心灵手巧,加之勤劳付出,日子自然会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老家人有吃煎饼的习惯,烙得一手好煎饼,是女孩子出嫁前所必须掌握的技艺。煎饼鏊子离地二十厘米高,下面烧的是柴草。火候掌握不好,或烧的不够均匀,要么糊子在鏊子上打滑,要么烙出来的煎饼生熟不够均匀。
   烙煎饼的工具主要有一个一头宽,一头尖的竹坯子,俗名叫做“煎坯子”(谐音)。有一个用破布缝制的五毫米厚、手帕大小的油擦子(俗称油素子)。还有一舀煎饼糊子的木勺子等。好的煎饼,圆正、平滑、无孔隙、无裂纹、干湿度适中,薄如蝉翼。
   有一次,趁母亲回上房取东西,我偷偷地摊起了煎饼。我像模像样地用火叉(铁制的火棍)在鏊子底下续了一把柴草,又用油素子在上面擦了又擦。当把糊子放到鏊子上,试图用煎坯子摊平时,糊子却在鏊子上不听使唤地乱“打滚”。眼见母亲从上房返回,慌乱中,我握煎坯子的手,被鏊子烫出了一个大水泡,疼得我眼泪哗哗地往下流。
   母亲心疼地说:“谁让你那么瞎出鬼(瞎捣乱)的呀?幸亏没出大事,不然俺可没法活了啊!”
   确有邻人烙煎饼时,因打盹一头趴在了鏊子上的事发生。每每想起女人那张破破烂烂的脸,我的心里就打冷颤。
   隔壁的张二嫂,烙得一手好煎饼。市场流通放开搞活后,集市上的煎饼可以随便买卖,她便起五更睡半夜地做煎饼卖。日复一日的,她赚了钱,日子渐渐过得殷实起来。邻居们纷纷跟她学,好几户人家都成了卖煎饼的专业户。只是后来从人力推磨磨糊子,到烙煎饼都实现了机械化。石磨、铁鏊子、推磨棍、煎坯子等都成了闲置物。靠做手工煎饼赚钱的营生,也由此走到了尽头。
   食不果腹的年代,家庭主妇还要遭遇“无米之炊”的困扰。粮食不够吃,就用“瓜菜代。”瓜菜代,即以产量较高的红薯、胡萝卜等代替粮食作为主食。有时红薯、胡萝卜吃完了,还会吃野菜,吃红薯叶,甚至吃榆树皮,吃玉米芯,吃谷糠等。在缺油少盐的情况下,如何把这些东西做的可口,要看主妇们的烹调技艺。据说,吃集体大食堂那阵子,为鼓舞人们克服困难的士气,厨师们仅用胡萝卜就做成了“八大碗”。既有“红烧肉”,又有“甜米饭”……
   我喜欢吃母亲做的萝卜条炒豆腐渣,还喜欢把玉米黑粉菌(俗称乌霉),及洋槐树花等,通过精心加工而做出的美味食物。科技发展,生活富裕了,玉米身上不再长出黑粉菌。即使有,也没人再把这种东西当做食物吃。
   填饱肚子,靠的是母亲的那双手。缝补生活,依然靠的是母亲的那双手!
   因物资奇缺,布匹便凭票供应。像“大皮袄、小外套”那样想穿什么穿什么,在那阵子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新三年,旧三年,补补连连又三年”,及大的穿够了给小的,小的穿小了,再给更小的穿倒是实情。作为家庭主妇,有“拆天补地”的本领,那才算称职。
   女子找婆家,媒婆会问,“会针线活吗?”回答说,“不会”,或者回答说,“通一点星”(懂一点),媒婆立马会一脸不屑地直摇头。
   布匹紧张,逼得人们衣服要俭省着穿,要带着补丁穿。
   小时候,我是不曾穿衬衣衬裤的。一条裤子往腿上一穿,一旦被异物刮出了口子,立马会“丢人现眼”,会被“天下笑”。当听说以前有的大户人家穿睡衣、穿的里三层外三层的绫罗时,我心里的羡慕嫉妒恨,仿佛要冒出了嗓子眼。
   冬天穿棉袄,把棉絮取出来,便成了春秋天的服饰,俗称“夹袄子”。说来挺有意思的,以前小孩子穿的棉袄是大襟的,扣子都钉在胳肢窝往下的那一溜。自然,夹袄子的形状也是大襟的。五黄十月的夏天穿夹袄子,汗水夹杂着泥土,那味道臭不可闻。一件衣服穿到老、穿到死,岂有不破的道理?
   衣服破了,就要拆拆洗洗、缝缝补补。因补丁一块摞着一块,原来什么花色的衣服,很难辨别出来。有句俗语叫做“千绗百衲”,表明的就是补丁摞补丁的意思。
   或许是五六岁的年龄。那年,母亲用一二十块花色不等的碎布料,给我做了一条棉裤。当母亲刚刚给我穿上时,我却因拉肚子,把粪便拉在了裤子里。母亲气得仰天长叹,“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啊?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啊?”
   缝补衣服是一门技艺。衣服补得熨帖,给人以美的享受。反之,补丁皱皱巴巴地贴在衣服上,让人看了不舒服。
   好奇心驱使,我曾钉过纽扣。操作过程中,因总是从一面插针,结果钉好的纽扣,无法把衣服前襟扣上,害得母亲只好把纽扣拆掉重钉。在给衣服打补丁,及缝制衣服撕裂的口子时,我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形。
   母亲针线筐子里的东西五花八门。有剪子、缝衣针、顶针子、线坨子,还有颜色各异的布料和棉线。
   觉得衲鞋底很好玩,趁家里没人的时候,我就拿起针锥用力地往鞋底子上扎。因用力过猛,把好端端的针锥扎折了。由此我便跑到外面躲了起来,害得家人一阵子好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缝纫机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做衣服,或缝补衣服,都不再用手工。
   再后来,价格便宜的穿着用品,铺天盖地地涌入市场。旧了、破了、或不再时髦了的衣物,扔掉后,到市场上随便挑,随便买。针线筐子里的针头线脑,及买来时间不久的缝纫机,都成了闲置物。从此,女人针线活的技艺,都成了多余。即使谈婚论嫁,也再没人提及针线活的事。
   再好的补丁也不如完好的衣服显得美观。生活富裕了,打补丁的衣物都被放进了历史的陈列室。
   以前,家里储存粮食的泥瓦缸、日常用的盆盆罐罐,及菜刀剪刀、大小石磨等,坏了,或钝了,都要请走街串巷的匠人前来修理、打磨。为省下邀请艺人锻磨的费用,父亲学会了锻磨的技艺。为省却修鞋的钱,母亲经常拿着烙铁,帮我“焊接”断裂了的塑料凉鞋。
   盛粮食或盛水的泥瓦缸裂开了口子请艺人修补尚情有可原,而一只碗,一个蒜臼子坏了,也要请人在上面镶嵌两个铁钯子,怎么都让人觉得心里酸酸的。只因穷啊,不得不如此。
   可后来,这些修修补补的手艺,几近就失传了。原因是,粮食丰富得吃不清、用不尽。粮食吃完了,随意在市场上都能买到,人们便不再储存粮食了。家里通了自来水,再没人挑着易碎的“二罐子”(泥土烧制的陶器)去土井里打水吃,一只碗,几毛钱的事,坏了就坏了,谁还花钱修啊……这样一来,需要修理的生活用品极大地减少了,匠人们的技艺自然派不上了用场,所谓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吃穿用度、穿针引线、修修补补等生活琐事,见证了从经济匮乏、科技落后的年代,到如今科技和现代化制造日新月异发展的历程,这些劳动者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人们勤劳节俭优良品质,在推动历史向前的进程中,闪耀着璀璨的光。
  

共 26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缝补、修理等琐事的回忆,展现了从经济匮乏、科技落后的年代到如今科技和现代化制造日新月异发展的历程。见证了过去岁月里人们的勤劳、智慧和节俭品质,在抒发对传统技艺和生活方式逐渐消逝的感慨时,也肯定了时代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强调了劳动者智慧和优良品质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文章形散神聚,选材广泛,时间跨度大,涵盖了过去不同阶段的生活场景,但始终围绕着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劳动者的智慧和品质这一中心叙事,不断烘托主题思想。细节描写真实细腻,如“好的煎饼,圆正、平滑、无孔隙、无裂纹、干湿度适中,薄如蝉翼”“汗水夹杂着泥土,那味道臭不可闻”, 能够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过去生活的艰辛。语言风格质朴平实,娓娓道来,自然而富有亲和力。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小猪她爸】【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515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5-14 19:38:55
  通过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如偷偷摊煎饼被烫、钉纽扣失败等,将自己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对母亲的感激等情感融入其中,令人感动。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5-14 19:39:48
  感谢孙兰茂老师赐稿宁静社团,用真情实感写生活万象,期待精彩继续。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