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浪花·梦想】古典诗词中的用典(赏析)

编辑推荐 【浪花·梦想】古典诗词中的用典(赏析) ————读辛弃疾《摸鱼儿》


作者:吴需荣 举人,3827.4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发表时间:2025-05-16 10:29:44

读辛稼轩之词,一定要先知其写作时间,然后度其意境思绪,然后才可理解作品。辛弃疾的《摸鱼儿》写于他四十岁时,当时正值他从湖北调往湖南,还是升官,湖北同事设宴给他送别,他于宴席上所作。词一反他豪放词风,属于婉约派词作。这倒也罢了,毕竟苏辛二人虽为豪放派代表人物,但都是可以写婉约词,而且写得很好的人物。关键是,他升了官,又是从边境调往内地,是好事,所以同事才为他送别贺喜,但他却大煞风景,所写的词中偏偏充满了愤愤不平之意,岂不怪哉?
   说怪也不怪,这与辛弃疾个人追求有关。中国历史上顶尖的文学家很多,他们大多胸怀报国理想,然后郁郁不得意就发发牢骚,怡情山水之间,真正克服千难万阻一生致力于将自己理想付诸实践的英雄,唯辛弃疾一人耳。辛弃疾一生以报国北伐收复失地为志向,年轻时在北方就参加了义军,还率领五十骑冲入金军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其勇武可见一斑。他年纪轻轻,就看到北方义军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必不能长久,所以必须要联络南宋朝廷,其战略眼光也是高人一等。等到了南宋,他每在任上必秣兵历马,操持军务,时刻准备着北伐。而且,他多次平定南宋内部叛乱,显示了卓越的军事能力。然而,南宋朝廷却以偏安为大政,对辛弃疾明褒实贬。这次调动,正是处于辛弃疾在湖北前线整军备战之时,将他调往湖南,明显就是让他不要再白费力气,不要再梦想着北伐大业。辛弃疾当然知道朝廷的心思和态度,所以在词中反映出郁郁不得意的情绪就可以理解了。
   中国古代诗词中,用典是一个很重要的写作方法,尤其是辛弃疾,很喜欢用典。今天我们就通过这首词,看看古人用典的手法。词中涉及用典的几句是:“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这几句,提到了三个人物,是三个美女,也是三个皇后,分别是陈阿娇、赵飞燕、杨玉环。辛弃疾这首词是用女性视角写作,这是古代文人从屈原开始的一个写作方法,把自己比作女子,以不得君王宠幸来比喻得不到重用,壮志难申。这三个人中,明显陈阿娇是不得意的,而后两个都是很受宠的,所以辛弃疾自然是自比陈阿娇,而将偏安派比喻成那两位受宠的美女。
   真实历史上的陈阿娇,是和汉武帝刘彻青梅竹马长大的,刘彻小时候还留下过“金屋藏娇”的承诺,也算历史上的一段风流韵事。长大后,两个人虽说是政治联姻,但私人感情还是很好的。但是,陈皇后骄横任性,而武帝又是一代雄主,性格自然强势,两人性格上的不合让两人渐行渐远。陈皇后之所以骄横,是因为她的妈妈是长公主,她认为汉武帝的皇位是她妈妈帮忙才取得的,是她妈妈给的,所以汉武帝就应该感恩让着她。殊不知,自古帝王多无情,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又岂会因这点恩情束缚住手脚,在看到陈皇后实在骄横到不像话时,毅然将她废除皇后称号,贬至长门宫。后来,汉武帝遇到了卫子夫,卫子夫本平阳公主府中歌女出身,弟弟是骑奴卫青,为人谦卑得体,武帝打破世俗眼光,做出惊世骇俗之举,将卫子夫纳为皇后,卫青任命大将军,最终两人也确实没有辜负武帝期望,卫皇后母仪天下,口碑甚佳,卫将军更是建立了不世功勋。最重要的是,两人始终牢记自己身份,谦卑侍主,这是符合武帝心意的,和陈皇后形成了鲜明对比。传说陈皇后在长门宫幽闭期间,曾花费重金,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让宫女传唱,赋中大写金屋藏娇之情义和长门幽闭之可怜。此赋传至武帝耳中,武帝也曾动心念及旧情,但看到陈阿娇时,阿娇本性难移,终于没能打动武帝。杨玉环赵飞燕,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受宠皇后,环肥燕瘦,都是绝顶美女的象征,但两人实际上结局都是不幸的,杨玉环适逢安史之乱,她成了造成祸乱的罪魁祸首,在马嵬坡被杀,实际上是军民把对皇帝的不满倾泻到了她身上。赵飞燕,更是古代受宠女子的典型遭遇,皇帝在世时荣宠无比,皇帝死后,后世皇帝找个理由将她贬为平民,最终她自杀。
   这是历史的真实,但用典的人不是讲历史故事,自然不会展示历史的全貌。辛弃疾以陈阿娇自比,当然不可能说他根本不了解陈阿娇其人,更不是说自己骄横跋扈。用典,只是借用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中的特点,为自己服务。陈阿娇的特点,就是被黜幽闭长门宫,得不到皇帝的赏识,这就够了,至于被黜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自己的责任,辛弃疾是不管的。甚至,作者还可以改造历史,编写故事,以求故事更贴合自己的意思,这点,从苏轼开始就这样做了,还美其名曰“想当然耳”,就是说想来应该如此。辛弃疾的词中,也编出了陈阿娇被黜是因为受人嫉妒,受人迫害的原因。他为什么这样写,是因为他自比陈阿娇,真实的陈阿娇为什么不受宠不重要,自己不受宠肯定是被别人嫉妒,所以陈阿娇理所当然也就是受人嫉妒了。“娥眉曾有人妒”,这句词又化用屈原的《离骚》,屈原在作品中就说“众女嫉其峨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这成为中国文人之思想底线,只要不如意,就理解成我是峨眉,我很漂亮,其他人就嫉妒我,造谣陷害我。辛弃疾既然有这种感受,那么陈阿娇自然也变成受造谣中伤因而失宠了。长门赋的事,借用过来,是用阿娇对皇帝的思念,表明了我对皇帝的爱心和忠心,而皇帝还不加理会。最后,那些受宠的人,就是用环肥燕瘦比喻的当权派,肯定就是造谣中伤我的人了,你们等着吧,你们都不会有好结果。历史的真实就这样被辛弃疾改造成他所需要的典故了。
   说到底,辛弃疾的用典,他只是用了历史上的几点:陈皇后郁郁不得意,想以长门赋求皇帝注意而未果,玉环飞燕很受宠但都结局惨淡。然后他加以改造,说出了自己的意思。他实际上表达的是:我一心想北伐,想为国家建功立业,忠心为国,但国家为何就不理会我?我多方表明我的能力,我的态度,但依然白费力气。你们这些不启用我甚至说我不对的人,你们现在当权,但终究还是没有好结果的。
   中国诗歌中的用典,终究是为诗歌的中心思想服务的。我们要理解诗歌中的用典,首先要知道典故的大致故事情节,更要明白作者的想法,作者想表达的什么意思,最后要明白这个典故中哪些情节是作者想采用的,作者想采用这些情节的原因。不然的话,是理解不了作者的用典的。就像本词中,如果机械的理解,说历史上陈阿娇没有人嫉妒她啊,那就根本无法理解辛弃疾的苦心,也就读不通这首词,是焚琴煮鹤了。
   (原创首发)

共 251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吴老师用凝练的笔触,抒写完美的赏析。辛弃疾《摸鱼儿》的奇崛之处,在于表面升迁实则贬抑的微妙政治语境。词人一反升迁宴的欢谑传统,以婉约闺怨之笔剖白忠忱,恰是南宋主战派失语困境的缩影。三则典故的剪辑重构尤见匠心,陈阿娇的幽闭暗喻良臣见弃,玉环飞燕的谶语直刺偏安权贵。司马相如赋的虚妄更撕开“君臣遇合”的表象。所谓“用典”,实为历史碎片的重淬——稼轩以剑痕刻写长门泪,词中蛾眉非叹儿女情长,而是英雄血气的另一种沸腾。好文推荐阅读共赏,浪花有你很精彩!【浪花诗语编辑:一季阑珊】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05-16 10:32:04
  深情赏析,历史再现,吴老师写作快乐!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