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心灵】首义,英雄的丰碑(散文)
武汉,英雄的城市!我首次通过官方媒体听到这个称号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那是因为武汉在全国首次实施封城,近一千万江城人民在关键时刻英勇无畏,成功阻止了疫情蔓延,为全面战胜新冠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当时,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我骄傲!我自豪!
然而,今年春天当我拜谒了首义广场后,才深感以前我对“英雄城市”的理解是肤浅的、狭隘的。我由“骄傲,自豪”转换为“惭愧、内疚”,因为我早该了解这段历史,了解“首义,这座英雄的丰碑”对武汉,乃至全国的重大影响。
说起来是我的孤陋寡闻,尽管我是地道的武汉人,尽管我无数次游玩黄鹤楼,但对首义广场只闻其名不知其里。甚至连那日我去首义广场还是临时决定的,是在黄鹤楼停车场向一位导游打听附近还有什么旅游景点时,才得知黄鹤楼与首义广场仅仅一路之隔,中间是一条彭刘杨路。后来得知,这也是一条英雄之路。
求助度娘:“首义”其核心含义是“首先起义”,常用于描述历史上第一个发起反抗或变革的行动。这里特指武昌起义,即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开端事件,因其是推翻清朝统治的首次大规模武装起义,故称作“武昌首义”。首义广场就是为纪念辛亥革命而兴建的,这里是打响“中华第一枪”、叩开“民国之门”的发源地。
在导游的娓娓讲解中,我来到了首义广场,这里是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点,也是中国共和纪元的开端,有众多的历史遗物记载着那段伟大的社会变革。我久久地伫立于广场中心线上,面对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的广场全景,我仿佛在面对一部波澜壮阔、风谲云诡的历史。有那么一瞬间,我简直不敢相信,辛亥革命!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竟然就发生在武汉,就发生在我眼前的这座英雄广场。
广场中央高高耸立着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先生身着传统的长袍马褂,右手持有礼帽,左手握拐杖,目光如炯,凝视远方。我不由想起了那场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那时的晚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土任列强宰割,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像一条在风雨中飘摇的破船。尽管各地要求变革的呼声连绵不断,武装起义的斗争此起伏彼,但都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清政府……于是辛亥革命应运而生,它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充分展示了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一举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长期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以辛亥革命为起点,更加深入、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无疑,伟大的辛亥革命为武汉的历史涂抹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此中山先生的铜像也成为这座“首义之城”极其重要的地标建筑。目前,武汉有三尊孙中山先生的铜像,一尊在武昌阅马场,建于1931年;另一尊在汉口三民路,建于1933年;还有一尊在汉口中山公园,建于2009年,是国内第一座孙中山夫妇双人雕像。
与孙中山铜像隔街相对,有一座紫红色水磨石纪念碑,远看似剑,这便是著名的“黄兴拜将台”。武昌起义爆发后,在战局的危机关头,黄兴由香港经上海抵达武汉前线。11月3日,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效仿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典故,在阅马场筑台拜将,任命黄兴为战时总司令,全权指挥汉阳保卫战。黄兴不负众望,在敌我兵力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坚守汉阳20多天。在这期间,又有10多个省宣布独立,革命军声势日益壮大,基础日见稳固,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在广场西南边,有一座红砂石雕塑,上面是彭刘杨三位烈士雕像。这座雕像是为纪念在辛亥首义前夕献出宝贵生命的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位革命烈士而建。这三位烈士是湖北革命党人的代表,他们于1911年10月10日凌晨英勇牺牲,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龟山苍苍,江水泱泱,烈士一死满清亡。辛亥革命之后,从平湖门到阅马场的马路被命名为“彭刘杨路”,以纪念这三位烈士。
生活在武汉这么多年,我是第一次听说“彭刘杨路”的来历。它既不像武汉的另一条“张之洞路”,又不似北京的“张自忠路”,他俩一个是“晚清重臣”,一个是“抗日名将”。而“彭刘杨”三位烈士如同大多数革命先烈一样,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默默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没有忘记他们,他们永远是英雄丰碑的奠基石!
在广场的南端,背靠蛇山矗立着一栋建筑,因采用红砖红瓦,故又称“武昌红楼”,系清政府推行“预备立宪”的机构。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占领了这幢红楼,在此成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这座原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建筑,戏剧性地成为推翻帝制的“司令部”。如今这里辟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场周边雪松苍苍、绿草如茵,一排排棕榈,一方方花坛,一条条曲径,错落有致;中心还有一个以铁血十八星旗为图案的大型喷泉花坛,凸显了辛亥首义的历史。铁血十八星旗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象征,其设计元素和色彩均蕴含深刻的革命理念与民族主义思想。1911年武昌起义后成为湖北军政府旗帜,1912年短暂作为陆军旗,后因不符合多民族国家理念被废除了。
触景生情,我的思绪不由穿越时空,来到了长江岸边的武昌城头,这里比邻首义广场,与广场中心线一脉相承。那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一位胸怀天下的青年迎着辛亥革命的硝烟,追随中山先生的脚步来到这里。面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浩瀚江流,发出了“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的喟叹!于是,他在当年辛亥革命的遗址上开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用“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整整30年过去了,也是在武昌城头,1957年第一座公铁两用桥梁横跨长江的龟蛇两岸,结束了自古万里长江之上无桥梁的历史。于是,当年那位青年、后来成为大国领袖的伟人挥笔写下了激昂文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是伟人一生唯一一次书写大桥的诗篇,是对武汉这座历史名城的高度赞扬!
伟人一生酷爱游泳,从1956年到1966年十年间,先后18次横渡长江,并欣然命笔: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长江有6300余公里,流经11个省级行政区,流经的城市那就更多了,为什么伟人酷爱在武汉畅游长江呢?而且第一次和最后一次都选择了武昌城头?难道是巧合吗?不得不说这是英雄之城的殊荣,也是历史的选择。
毛主席最后一次畅游长江是1966年7月16日,当时已经是73岁高龄的老人,再也不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到中游击水,浪遏飞舟”的青春年少了。至此以后,武汉设立了一个万人欢腾的纪念日,每年的7月16日举办横渡长江活动,从武昌城头出发,途经汉阳,抵达对岸的汉口。横渡长江的人们自愿报名参加,组成一列列方队,彩旗飘飘,气势浩大,这项活动已经成为英雄之城的又一道红色印迹!
当我的思绪回到现实,我看到首义广场的右前方是屹立于蛇山之巅的千古名楼--黄鹤楼;左前方是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喧哗的繁华闹市。多么和谐,多么美妙的一幅画面啊!这是悠久的历史渊源、浓厚的文化底蕴与璀璨的现代文明、时尚的国际都市的高度融合。这不正是辛亥革命所要追求、所要创造的愿景吗?在武汉三镇,我发现大街小巷张贴最多的一个口号就是“敢为天下先”。是的,“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如今已经成为武汉这座英雄之城的文化精髓,是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