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东篱】风景伴我行(散文)
一
人至暮年,才发现在自己漫漫的旅程中,风景在一路伴行。如今,它们早已褪去芳华,隐没在时光深处,被岁月凝成了道道皱纹。每一处褶痕里,却都潜藏着绝美的画卷。只是我天资愚钝,对此毫无感知,更不要说对风景的禅悟。
在我还是懵懂的年龄,故乡的清晨,如一张立体的画卷,嵌入我的记忆中:晨曦里的村庄,像是刚刚睡醒的老人惺忪而漫幻;晓星隐去,天色由鱼白色至暗蓝色,又变成明朗透蓝的颜色;太阳从树梢头,斜射出温暖明亮的光;几缕炊烟,袅袅升起,与满天红霞拥在一起;几处犬吠,几声鸡鸣,是天公给大地的暗语?我痴痴地望着眼前的一切,未知风景为何物。稚嫩的心田里,只觉有一缕清风,一道清爽,怡然于胸……
等到我能用书本上的知识来描绘内心的图画时,便知晓了大自然中蕴藏着无限的风景。风景,能提高品位,增长见识,这是老师在课堂上告诉我们的。他的另一句话,勾起了我对风景的欲望:“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路,不就是让我们见识风景吗?在讲解诗仙李白的一首《蜀道难》时,教授语文的侯老师特意讲到古人所倚重的旅行。他们为了增加阅历拓宽视野,亲身感受自然风景的熏陶,一生中总要给自己安排一段游历的时间。风景,也给他们以灵感和回馈,那些大诗人笔下的作品多半是在旅行中完成。像《蜀道难》,就是李白游历四川天姥山后的杰作。面对奇崛、险峻的山川风景,一句惊叹,在历史的天空里,回响数百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杜甫的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则是游泰山时发出的感慨。风景,在诗人的眼中转换成了不朽的篇章,不由让我内心赞叹,由衷羡慕。风景,真有这么大魔力么?
可是,到了让我真正触摸到风景的那一天,才知道没有一双慧眼,再美的风景到了眼前,也终会随风而去。每每想起我的第一次旅行,内心里便常常生出几许惭意。
那次的旅途并不远,是闻名遐迩的消暑之地北戴河。从我的居住地出发,仅有二百华里的路程,对于我来说,却如海角天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出门最远的距离也不足百里,那次还是沾了单位的光。彼时,已经而立之年的我,正在市内某企上班。因工作出色,被单位评为先进生产者。为奖励上进,单位为获奖员工组织了一次出游活动,地点就选在了北戴河海滨。从此,便开始领略外面世界的精彩。然而,第一次站在风景面前,我不仅感到自己的渺小,也看到了自己的幼稚和无知。
我的家乡近在北戴河之侧,此前却无缘前往。但在我的视听中认为,既然是“河”,就应该不会太大吧,最多也就是大海的一个支流而已。如此之地,会演绎怎样的风景呢?在前往北戴河的大轿车上,我的脑子里一直在勾画着未识的风景。等到达了目的地,目光开始与大海相撞的那一刻,我的心随之起舞,脑中的认知也被彻底颠覆——
这是怎样的一种场景啊——海天一色,碧波万顷!造物主以惊人的手笔,绘制了如此烟波浩渺的宏大图景!无尽的波涛远远地呼啸而来,在游人们脚下追逐跳跃,一层又一层戏舔海岸,然后轻盈向四处飞溅……我感到了一场从未有过的震撼!
时值七月,正是消暑之季,海边的游客却寥若晨星。此刻,在大海面前,他们犹如洪荒宇宙中的几粒尘沙在腾跃。瞬时,我感到了“皮袍下包裹的小我”。
初次拜会大海,把宏阔和震撼刻在了心壁上。此外,似乎没有过多的留痕。多年之后,我才从自己的过往中提炼出两个关键词——见识、阅历,以对我当时的浅薄予以诠释。有了这些必要的条件,才让我对事物的因果关系,有了认识上的飞跃。
二
对于风景,如果没有一定的经历和学识,难识“庐山真面目”。正如少时的我,对故乡的景色,仅止于愉悦的感觉。即使到了成年,我的第一次出行,见识了那海那景,也只给了我以震撼,仅此而已。那愉悦和震撼源自何处?却无从感知。一次青山关之行,我似乎开始对风景有了一些憬悟。
青山关,是坐落在冀东北部的一处长城关隘。彼时我在工厂,已由一名普通的工人晋升为管理岗位,成为一名职能部门的管理员。看似不带“长”,却是一把手下的主管。车间里的生产质量、监督、进度等都需要心中有数,严格把关。我接任此职时,正值企业转轨时期。历史性的变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革命,正在企业内悄然实施,我身处的部门,虽系车间的辅助部门,负责企业的土木工程及修缮。但车间厂房这些硬件的好与坏,与车间的正常生产,还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上任伊始,我看到职工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缺乏一种应有的能动性。对于这一表象,我进行了调查、分析。最后的结论,还是长期计划经济积习的延续。认为本部门与一线生产没有直接的联系,干好干坏一个样。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大河没水,小河干”,作为企业这部机器上的每个部件,乃至每颗螺丝,都与整体有着直接联系。我开始在职工会上,将这些道理向大家讲请,引导职工观念上的转变。同时,对与一线车间相关的项目,我进行重点监督。多年以来,在工厂这个平台的工作和磨砺,让我有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判断,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对与我们并行的风景,自然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悟。一次青山观之行,就让我着实体验了这个过程。
青山关,是明代的边防重地,建于洪武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冀州总兵时,对青山观沿线长城,又进行了修整和加固。青山关我没有去过,但山海关的长城我是早有目睹的。那雄伟、博大的样貌,早在我内心刻下一座丰碑。在去青山关前,我正有此意出去走走,一来重睹长城雄关的风采,二来是想让自己平静一下,工作上那一团扯不断,理还乱的乱麻,让我忙得不可开交,心神疲惫。我想给自己点时间捋一捋,调整一下。恰逢好友相邀,便欣然前往。
抵达关前,面前的一切却与我的想象相去甚远。沿着吱吱丫丫、半朽的木质台阶拾级而上,登上关隘城楼。抬眼眺望,蜿蜒在山峦中的这条长城,竟是那般的残破不堪。几座颓圮的敌楼,千疮百孔,却依旧把一条已坍塌伏地的城墙连在了一起。仿佛一条青龙扭动着遭受创伤的躯体,又似乎刚经历了一场鏖战的生死场。狼藉的画面,向后人展示着当年敌我厮杀的残酷。然而,如今“早已黯淡了刀光剑影,掩去了鼓角争鸣”,四百年间,就没有人想重整“山河”吗?我不禁心里发问。
循着当年那些身着盔甲、手执兵器的官兵走过的路,我小心前行。路很陡,但我知道,当年的卫士们就在这里,每天昼夜巡守,保卫着身后的疆域。此刻,我似乎听到了脚下的青砖路上,传来无数战靴踩踏的“嗵嗵”之声。心里猛然醒悟:保持原貌,这应该算是一种有心之举:让旅行者们能近距离感受、触摸那些戍边将士的坚毅与勇敢,他们以自己血肉之躯,抵御外敌,守护着江山的安宁,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魂魄,长城在他们心里。以此激励后人,莫忘历史,振兴中华!
想到这里,我为自己对景物的“开悟”而有些怡然自得。抚摸眼前古堡上硕大而斑驳的青砖,顿觉有一股冷气吸入掌心,弥散全身……此时的我,似已遁入一个空灵的境界,那团扯不断的乱麻,已开始分解、厘清——原来人与风景的关系如此密切,我稍解秘境,便能换来它的佐助,帮我驱散内心的郁结。
三
风景,不仅给人以心灵的救助和滋养,还能与之沟通、密语。正当我的人生之路陷入泥淖时,有了第三次与大海的相会。
原本并无出游的雅兴,是朋友小王极力相邀才勉强同行。小王与我交情甚笃,他知我当时的处境和心绪都处在低谷,特意拉我去转换一下心情。此时的我,被深深笼罩在下岗的阴霾之中,未能挣脱。每天像个陀螺,奔波在四处求职的路上,疲于奔波。心绪如阴雨天受潮的火柴,看不到一丝光亮。“凄凄、惨惨、戚戚”,像一具木偶,跟着小王来到了北戴河边。
此时的北戴河浴场,与前些年相比,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在这个炎热的季节,海滨经济的膨胀,游客的剧增,激发着经营者无限的智慧和想象。岸边的游艇和浴具,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各式餐饮,星罗棋布,充满诱惑。只有大海还保持着以往的气势,恢宏地向游人敞开怀抱。
我站在岸边,凝视着那日夜不息,奔涌无羁的海面。仔细谛听,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声音清晰可闻。凝神细听,那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高。有时如松涛呼啸,有时像大炮轰鸣,有时是人声鼎沸,有时又一片寂静。随后,听到几声叹息,几声抽泣。接着,是胆战心惊的咆哮声……啊,大海,这个浩大的生命,也需要宣泄和释放啊!尽管它容纳百川,包容万物,但它有爱也有恨。听,阵阵涛声里,除了如雷的掌声,应该还有怒吼。大海你知道吗?在你的面前,我已经不再惊骇,却很想听你的倾诉——
我迫不及待地跃入海中。但见无边的波涛雀跃着向我涌来。霎时,我被大海紧紧的拥抱!它抚摸着我身体的每一寸皮肤,每一个细胞,耳边似乎听到了来自大海粗犷的呼吸声,还有一种由远及近的“咚咚”响——这是大海的语言么?它时而低吟,时而高亢,时而轻柔,时而激荡,我听到了大海的心声!我偎依在它博大宽广的胸怀里,听着它用涛声对我的安慰:一切都会过去,坚强、挺住!我开始奋力泅水,脸颊抵着海浪,感受到有一种力量涌入全身。会的,我一定会的——我放声高喊。此刻的我,与大海已融为一体。我借海魂,海壮我威,义无反顾地奔向波涛汹涌的深处……
这些年,路过的风景蔚为大观。它们流淌在了我的生命里,奏出一曲曲迷人的旋律,忽而婉转精妙,忽而铿锵激越,我在与之共舞。一路走过,不知是风景伴我,还是我伴风景,我们水乳交融,合而为一。感恩风景,炫了我的眼眸,亮了我的心空,给我的人生旅途增添靓丽的底色!
在这世上,我愿人人眼中有风景,心中芳华永驻!
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