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好人与坏人(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好人与坏人(散文)


作者:正南方 白丁,39.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4发表时间:2025-05-18 07:59:54

【流年】好人与坏人(散文) (一)
   唐宋八大家里,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司马光——尽管他砸过缸。
   至于为什么就很难说了,不过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肯定起了作用。从那时起,司马光在我心中就是一个顽冥不化的老顽固,阻碍历史进步的绊脚石。
   后来我又知道了一件事,那就是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律敕之争”。
   起因是登州(现山东烟台)十三岁的少女阿云,她的母亲由于病重去世,只留下她孤苦伶仃的一人,后来她的叔叔就把她卖给了一位名为韦大的人为妻。
   但韦大在年纪上却比阿云大了许多,是一位老光棍,相貌丑陋不堪。年少的阿云自然是百般不愿意,但又无法拗过叔叔的安排。于是,无父无母、走投无路的阿云,最终做了一个大胆而又无奈的决定——杀了韦大。
   杀的结果是韦大受轻伤,阿云被收监。在公堂之上,阿云承认了自己所做的一切。官府最终判决阿云死刑。
   中国不像欧洲的封建社会,一个行政村就算一个诸侯国,诸侯大公什么阿猫阿狗的是个人就有裁判终审权。自秦以降,中国的裁判终审基本都在中央。
   当时的宋朝亦是如斯——死刑案件必须逐一的上报给上级,最终由大理寺给定夺。宋朝的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拥有裁判终审权。
   案件逐级上报到登州知府那里,当时登州的知府叫做许遵,此人虽只是个知府,但他还有另一重身份——中央挂职干部,一旦挂职期满,许遵就会回到京城为官,这点对阿云的生死很重要!
   许遵看到阿云的案件后,经调查他认为阿云当时正在为母亲守孝。按照大宋律法,守孝期间的婚姻都是不合法的,所以阿云就不存在杀夫之罪,其次韦大并未受多大的伤,所以许遵认为阿云罪不至死。
   后来案件上报了大理寺,大理寺认定阿云蓄意谋杀,按照大宋律法就是死刑。到这里案件本该结束了,阿云逃不过死罪。但此时事情反转,刚好宋神宗在这个时候下诏,任何主动认罪的犯人可以减轻判罚。
   所以阿云此时可以免除死罪,但是大理寺却依旧按照大宋律法做事——你皇帝只有行政权,又没有司法权,我们干嘛鸟你?所以阿云还是逃不过死罪。
   然而事情再次反转。恰逢此时,许遵接到了朝廷的诏令,他被升任为大理寺卿,案子又回到了许遵手里,拥有了话语权的许遵免除了阿云的死罪。
   经历这么多起起伏伏的,我也不知道少女阿云是什么心态。
   然而这还不是事情的终结,后来御史台知道了这件事,对于大理寺的判决表示了强烈不满,并认为许遵有渎职枉法的行为。御史台是干什么的,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纪委、监委,就问你怕不怕。
   一来二去的,这场官司还是打到神宗皇帝那里。
   神宗此前已经被大理寺放过一次鸽子了,知道走程序怕是难,于是就到翰林院请来的两尊大神——司马光与王安石,让他们两人来判定一下这起案件。
   我不知道神宗皇帝到底怎么想的,明知这二位在政治上是死对头,怎么还要干这种事。
   不出意外,两位文坛大家、政治领袖、朝廷重臣,为少女阿云的生死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口水战——当然,也许对他们来说,少女阿云只是个由头,而为自己的阵营赚积分才是最重要的——司马大夫认为阿云必须死,王丞相认为阿云不许死。
   司马光和王安石两人之间的争论,迅速漫延开来,不但各机关卷入争论,而且整个朝野上下都在争论这件事,宋神宗觉得这件事再争论下去,对于整个国家社会而言,并没有什么好处。最后也烦了,决定朝廷行政干预,直接下了一道诏——阿云无罪。
   故事似乎很圆满,也满足了我们的善良愿望。
   但这还不是结束。
   十七年后,按算的话当年的少女阿云应当已经是三十岁了,也应该是儿女伴膝的幸福少妇了吧。
   就在这时,当年为他主持公道的神宗皇帝驾崩,哲宗继位。按说新皇帝是支持变法的,但他继位的时候才几岁,只好由祖母高太后听政。
   高太后的名字很潮,叫高滔滔,但她的思想不点都不潮,是位典型的守旧派,对变法改革什么的一点都不感冒。她一听政后,立刻罢黜变革派官员,于是,司马光顺理成章地接替了昔日的政敌,成了宰相。
   整整十七年的光阴,司马光依旧没有忘记当年输掉的那场口水战,履职之后立马下令重新翻查阿云杀夫案,最终还是判了阿云死罪。
   这件事,就历史长河来看,并不是什么大事,但司马光在我心里由此变成了坏人。以我个人以为,即使是司马光最后杀了阿云,他依旧还是输了,而且比当年输得更彻底。
   但翻翻史书,你又会看到不一样的司马光。
   在政治上,司马光与王安石似乎是生冤家死对头,在私交上,我们可以看看他们二人对对方的评价:
   宋神宗当年询问王安石,司马光这个人怎么样的时候,王安石竖起了大拇指,认为司马光是世间少有的忠臣;反过来宋神宗又问司马光,王安石为人如何的时候,司马光如出一辙地表示钦佩。
   对于王安石,司马光还说了一句这样的话:“人若说安石恶,则多毁;人若不知,则固执。”——不得不说还是挺公正的。
   这两个人从来不会在个人问题上去贬低对方。结合历史来看,司马光原本是王安石的好朋友。在王安石推行改革之初,原本并不是坚定反对派的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改革措施有些操之过急、步子太大,一些具体问题考虑不够周到全面。因而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王安石不仅对司马光的意见没有采纳,还说了一些很过分的话,让司马光很受伤,最终导致两人在政治上分道扬镳。
   另一件事。司马光随好友庞籍在河东路任职期间,宋朝和西夏处于休战时期,但带兵将军郭恩,乘酒出击西夏,结果大败而归,畏罪自杀。
   朝廷派御史审理此案,庞籍勇敢地承担了责任。结局是庞籍被解除了节度使之职,贬谪知青州事。司马光知道此事后急了,忙向皇帝连奏三状,奏明庞籍是听了他的意见才决定修堡,致使郭恩擅自出兵的。说明庞籍完全是出于“欲为国家保固疆圉”的想法,“发于忠赤,不顾身谋”,因为“过听臣言,以至于此”,应当“独臣罪,以至典刑”。
   而庞籍得知司马光要为自己辩解时,就又上奏章,引咎自归,请求免除司马光之罪,使司马光没有受到任何责罚。
   庞籍和司马光以忘年之交,不但互相支持爱护,而且在事关危难时能挺身面对,实属难能可贵。庞籍死后,司马光不忘庞籍对他的大恩,待其家人如自己的亲人。
   看到这里,司马光似乎又没那么坏了。
   顺便说一下高太后。通过前面的事件来看,高太后似乎是一个冷血无情、抱残守缺的无知妇人,而且垂帘听政达八年之久,很容易让人想到后世的慈禧。
   但后人对高太后的评价非常高。
   高太后的弟弟高士林任内殿崇班很长时间,当时英宗欲擢升其职,当时还是皇后的高滔滔谢绝说,世林能在朝做官,已经是过分的恩典了,怎么好援照前代推恩后族的惯例?
   到神宗时几次要为高氏家族修建豪华的宅第,高太后都不答应,最后由朝廷赏赐了一片空地,自己出钱建造了房屋,没用国库一文钱。
   高太后的两个侄子高公绘、高公纪按资历都该升观察使,但她坚持不允。哲宗一再请求,才升了一级。
   由于高太后廉洁自奉,处事公正,所以她垂帘听政期间,朝政比较清明。因而,宋哲宗时期是北宋最后一个经济繁荣、天下小康、国势相对较强的时期。这与高太后的贤德是分不开的,后人誉之为“女中尧舜”。
   唉,好人与坏人,一句话怎么说得清呢!
  
   (二)
   接着说。
   我还是先罗列一下王安石的改革派与与司马光的保守派的阵营吧。
   变法派阵营,这个不是太确定,因为里面不乏左右横跳的小人:
   带头大哥:王安石。旗下粉丝宋神宗、曾布(曾巩的弟弟)、吕惠卿、李定(弹劾苏东坡的那位)、邓绍(两面人,先后服侍吕惠卿和王安石)、韩绛、舒亶、王雾(王安石之子)、谢景温(王安石姻亲)、蔡卞(王安石女婿)、章惇(苏轼同学,这个人很重要)、吕嘉问、宋哲宗。
   保守派阵营就比较确定了,基本都是坚定的反对派:
   带头大哥:司马光。旗下粉丝高太后、韩琦(元老重臣)、富弼(老臣)、吕晦(第一个向王安石发难的人)、曾公亮、赵护、文彦博(《三侠五义》中包公的学生,实际上比老包资历老)、张方平、范镇、欧阳修、苏轼、苏辙、范仲淹、范纯仁(范仲淹之子)、孙觉(东坡密友)、李察(东坡密友)、刘恕、吕公著、韩维、王安礼(王安石弟)、王安国(同前)、刘挚(后与苏东坡为敌)
   看看,全是重量级历史名人,里面不乏大神。
   当你看到这些名单时,你的看法会不会有些改变?
   变法与保守的循环基本上是这样:宋神宋支持变法——王安石的改革派上台;宋神宗反对变法——王安石下台,改革派失势;宋神宗又支持变法,王安石又上台,保守派失势;宋神宗挂了,高太后听政,保守派上台,改革派失势;高太后挂了,哲宗亲政,改革派上台;哲宗挂了,变法结束。
   真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支持变法的人里面有吕惠卿,这个人我们可能不太熟。但在北宋史里,绝对可占一席之地——无他,这就是一个标准的小人。吕惠卿支持王安石变法并不是因为他支持变法,为国分忧,而是他发现皇帝也支持变法,因此他毫不犹豫地站在了改革派的阵营。
   吕惠卿是依靠王安石的信任一路走到副宰相之位,但在王安石罢相之后,吕惠卿立即站至了王安石的对立面,对王安石落井下石,甚至拿出王安石的私信来诋毁他。王安石退处金陵后,也深悔错信了吕惠卿。所以后来无论是章惇、曾布、蔡京中的谁当政,都会因为厌恶害怕其品性而不敢引其入朝。
   这一点,司马光是看得很清楚的,他曾上谏神宗说:“吕惠卿此人邪佞不是良士,都是因为他的作为才让王安石招致朝野的诽谤。王安石贤良却固执,又不谙世务,吕惠卿谋划变法的方略,并通过王安石极力推行,因此让天下人认为王安石也是奸臣。近来官吏的提拔又不按次序进行,致使众臣非常不满。”“吕惠卿确实文采出众,思辨明慧,但是用心不正,但愿陛下能慢慢考察他。”
   下面我们来说说我先前说的很重要的章惇。
   这个人对我们大家来说也是个生面孔。与反复小人吕惠卿不同,章惇倒是一个坚定的改革派。
   章惇早年与苏东坡交好,其实这并不奇怪,二人都是豪迈天性。章惇性格豪爽、真率,相貌俊美,举止文雅洒脱。才智出众,学问广博精深,善于写文章。当然文采肯定不能与苏东坡这种级别的相比,不过也算是人中龙凤了。
   章惇追随王安石变法,算是比较坚决的,曾因保守派上台被汝州(河南临汝)。哲宗亲政后,其时王安石已逝,章惇被启用为相。
   章惇入相后,第一件事就是恢复变法,恢复变法的重要措施就是起用“元丰党人”,亦即变法人士,把反对改革的“元祐党人”,包括昔日好友苏轼等等,全部下放,统统滚蛋,有多远滚多远。
   章惇还把所有守旧党大臣及其罪状都列成了清单,呈给宋哲宗。其中,章惇指控,曾经宋朝与西夏开战,宋朝实力不俗,但司马光与宰相文彦博及范纯仁等(这些都是保守派)仍决定弃地给西夏,纵容西夏罪不可恕。据此,“元祐党人”纷纷如秋风扫落叶一般,被扫了个干净,其中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更是被流放到岭南摘荔枝去了——要知道,那时候的岭南可不是什么改革开放的前沿,更没有什么港澳大湾区。
   收拾完“元祐党人”后,章惇仍不解恨,毕竟自己为了变法被贬多年,实在不甘心。他要把已故的太皇太后也清算一下。于是指使属于改革党的中书舍人林希,上书斥责太皇太后“老奸擅国”,追废太皇太后为庶人。
   还好哲宗生母朱太妃明事理,对宋哲宗说,若皇帝要将太皇太后定罪,那是否连自己都容不下了?哲宗念及高太后毕竟是自己祖母,没有答应此事章惇他们的请求。
   高太后动不了,司马光们还是可以动一动的。于是奏请哲宗追贬那些已经过世的元丰党人,并夺恩封,甚至还要挖开他们的坟墓,斫棺暴尸——这事干得就很不地道了,完完全全将国事变成了私怨。还好这事犯了众怒,才没有弄成。
   变法大事此时在朝廷能臣、坚定的改革派骨干章惇手里,已经变成了排除异己、报复旧怨的工具了。所以,章惇也成功入选宋朝《奸臣传》之列。
   按常理来说,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站在王安石的改革派这边的。无他,诚因为改革往往就意味着进步。所以,一般说来,变法派应该都是忧国忧民、目光前瞻、刚正不阿的正直人士,是好人。而保守派应该都是自私自利、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反动派,那基本上就是坏人了。
   然而,好人与坏人,怎么去界定呢?
  
   (三)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共 720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北宋“律敕之争”中的阿云案为引,串联起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政治博弈、新旧党争的朝堂风云,以及苏轼等文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沉浮。故事从阿云因抗拒包办婚姻弑夫定罪展开,通过大理寺与皇权的司法冲突、司马光与王安石的立场对立,展现北宋中央集权下的法治困境与党派倾轧。继而以两派阵营名单及变法循环,揭露吕惠卿、章惇等借变法之名行私怨之实的现象,最后聚焦苏轼“不合时宜”的一生,通过乌台诗案、与章惇的恩怨等细节,勾勒出文人在党争中的悲剧宿命。文章主题深刻,打破非黑即白的历史评判框架,既呈现司马光与王安石“政敌私谊”的复杂性,也揭示高太后“保守却贤德”的多面性,最终落于“好人与坏人难以简单界定”的哲学思考,引发对历史人物立场、品德与时代局限的深层叩问。散文语言智慧有力,结构上以小见大,从个案延伸至朝堂生态,再聚焦个体命运,层层递进中展现北宋中后期的政治全貌与文人精神困境,兼具史学厚度与文学可读性,是一篇兼具思想性与叙事魅力的历史散文佳作。流年力荐阅读!【编辑:清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鸟        2025-05-18 08:04:19
  老师博古通今,智慧博学,观点中肯,值得学习的一篇好文!问好老师,祝愉快!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