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寻梦南浔(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见证】【晓荷】寻梦南浔(散文)


作者:舟自横 秀才,1138.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0发表时间:2025-05-18 14:21:30
摘要:我仿佛做了一个梦,梦回千年南浔,恍然隔世。在那遥远的岁月,河网密布南浔古镇占有水路交通区位四通八达的优势,自两宋时期便以盛产优质生丝闻名,明清时期成为典型的江南丝绸市镇,又以上海开埠为契机,南浔较早地受欧美文化的影响,丝商迅速崛起。恍然,遥远岁月水乡采桑女子伸出皙白的纤指,轻轻掠过绿嫩的桑叶,甘露均沾,采桑养蚕。从“春蚕到死丝方尽”到“唧唧复唧唧”织出光滑柔软的丝绸,再裁剪成华丽的江南女子身上线条分明的旗袍衣裙,撑一把油纸伞,行走在古镇的雨巷。

【江山.见证】【晓荷】寻梦南浔(散文) 夜晚投宿在双林古镇预定还的酒店,翌日,从双林古镇驱车前往南浔古镇,半个小时抵达南浔古镇附近街道,通向古镇方向的车拥堵成一条长龙,十多分钟完成左拐进入古镇南门,一路缓慢前行古镇景区入口,停车场已经满位,只有前行泊车距离南浔古镇几百米之处停车场。
   走进南浔古镇,五一假日,春色正浓,游人爆满,人流如潮,较之双林古镇,一冷一热形成鲜明对比。
   江南古镇以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丽婉约的水乡古镇风貌、古朴的吴侬软语民俗风情驰名中外独树一帜。“小桥、流水、人家”的规划格局和“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建筑艺术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
   南浔古镇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处。南浔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中西合璧的建筑,素有“文化之邦”和“诗书之乡”之称,列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我到过碧玉周庄、富土同里、水阁乌镇、梦里西塘。每一座古镇都以其人杰地灵,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而著称于世。古镇依水而栖,傍水的明清的廊棚、古弄建筑最具特色,以居民风情来展现百年民居博物馆式的古镇清丽雅致。这次自驾游富甲南浔,随人流走在古镇大运河遗存頔塘河畔行在街巷,节日假期蜂拥而至的人流川流不息,南浔不再是幽静典雅的水乡古镇,芸芸众生,嘈杂喧嚣,游船如梭,充满了浮躁世俗的商业气息,只有选择性探访了几处人文景观大宅院。南浔存留小莲庄、嘉业堂、文园、张石铭故居、刘氏梯号、张静江故居和百间楼等一大批明清时期古建筑,见证了南浔古镇厚重历史,其中高墙深院张石铭的旧宅,地处整个古镇最为核心与繁华的区域。
   进入南浔古镇,漫过一座石拱桥,百多步,便是西泠印社”发起人之一张石铭故居,古镇的载体就是百年老宅,江南古村镇遍布富甲一方富人百年豪宅和祠堂。扫码购票,入老宅厅堂,穿庭走院,移步换景,目不暇接。百年前,这位子承父业一方巨富张石铭分家后,拆三代积累的巨资在张家的产业启泰酱盐店河对岸的南西街买下诗人董说旧宅和顾氏旧宅,兴建了一处规模更大的宅院,取名懿德堂,整座宅院占地面积六千多平方米,临古浔溪,坐西朝东,五落四进各式楼房共计两百多间,这是我游览古镇见过最大百年豪宅。
   懿德堂的匾额由清末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所书。“懿”在古代是对妇女的尊称。张石铭的父亲早年仙逝,无缘享受财富带来颐养天年晚年幸福,其母操持家庭,取了这个名字完全是对其母尊敬。“懿德堂”牌匾两侧的抱柱联写有:“罗浮括仓神仙所宅,图书金石著述之林“上联是说他的房子很豪华,像神仙住的一样;下联便是他的一生所好:金石、碑刻、藏书。
   整座巨宅庭院深深深几许,回廊曲折,楼层错落,属于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格局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中西合璧建筑群。庭院富丽堂皇,门窗典雅精致,建筑风格精湛独具一格,结构气势恢宏,堪称江南最大的具有中西建筑风格的“江南第一民宅”。张氏旧宅的西面原来还有占地30亩的适园,设有碑廊,镶嵌了很多张石铭收藏的古代名人的书法作品,可惜适园毁于抗日战争,淹没在岁月尘埃不见了踪影。
   流连在百年老宅,徒有四壁泛黄褪色的门窗,阳光穿透天井折射出旧时光苍凉的皱纹,昏暗光影斑驳映照在厅堂偏房,四处散发出幽香刺鼻的霉味。思绪穿越百年时光。光阴似箭,只不过弹指一挥间。透过百年世事沧桑,张石铭旧宅建成后,他只住了几年,从辛亥革命时起,张石铭就带着家眷移居上海公共租界中寓居,这座巨宅大院深宅,也只有张石铭母亲孤独居住在南浔大宅院里,直至1922年驾鹤西归。此后,这栋百年老宅基本上空置关门闭户。
   张石铭兼具商人和文人的双重身份,他为人宽厚,同情弱小,热心公益,其人生轨迹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变革中传统士绅,又华丽转身为近代实业家与文化保护者。曾经参与了康有为举世轰动的“公车上书”百日维新运动。张石铭的旧宅和收藏活动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见证。建国后,张石铭旧宅因无主登记,由吴兴县政府财粮科代管,后由党政机关、部队医院等单位使用,其历史用途复杂,涉及部队、企业等多方,但始终未脱离公有管理框架。张石铭旧宅的产权由南浔镇政府通过行政协商有偿收回,而非商业买卖,最终产权回归南浔,由房管部门统一管理,为后续古镇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
   如今这座闲置的百年的老宅供游人参观游览,四面八方的游人络绎不绝参观这座江南巨宅一饱眼福。感慨人生百年,即使建造一座宏伟的宫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张宅也只有他母亲孤独守在巨大的空间,可以想象一华灯初上夜晚,空洞洞的巨宅里黑灯瞎火阴森可怕,再多的房间也只形影孤单的老母孤灯独照。1922年,张石铭本人因为南浔巨宅露富遭绑匪绑架,家人花巨资捡回一条命,精神抑郁,两年多后英年早逝。
   从张石铭故居走迷宫式出后门,沿河流两畔街巷凉廊缓慢穿行漫游,河中游船鱼贯而行,游人乘船画中游南浔古镇,感受江南水乡之魅力。岸边人流一过桥,拥堵在桥上拍照小桥流水游船,便马上响起喇叭声“游客请尽快过桥不要停留”。我匆忙拍几张船行小桥流水视频照片走过小桥,步行至民国时期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张静江的故居。
   张静江与张石铭堂兄弟,这堂兄弟继承家财万贯的财富,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较之父辈,两兄弟在大江南北也是如雷贯耳的人物。张静江早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孙中山先生称他为“革命圣人”。后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张静江主持建设委员会工作,蒋介石称他为“革命导师”。他从财力上鼎力相助蒋介石上台,后与蒋介石政见不合遭冷落,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静江客居美国直至魂归异国他乡,张静江再也没有回到祖籍豪宅。故居在抗日战争被日本飞机炸毁一大半,现存故居面积仅有四千多平方米,解放后收为国有。
   张静江的故居门庭若市,熙熙攘攘,参观游人走进豪宅,大门上方悬挂“张静江故居”的横额,正厅上悬挂同样是张謇题写的黑漆金字“尊德堂”堂匾。张静江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不同是两侧却是民国国父孙中山题写的一副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抱柱对联为晚清状元出身政治家、书法家、收藏家翁同龢所写“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位翁同龢曾经起草“定国是诏”拉开百日维新的序幕,是戊戌变法坚定的支持者。百日维新失败后,被慈禧太后革职编管永不续用。
   尊德堂保持清代传统三进五间式古建筑风格,一进有一厅五室,每进之间各有天开,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俗称步步高升。尊德堂展现出豪华、古朴、幽深明清建筑遗风。室内门窗雕刻精湛典雅,以戏文民俗图案为主,崇尚古朴自然美,江南民居的典型代表。
   千年古镇,青石板的街巷,河畔木质楼房一溜烟沿河布局,古香古色,陈旧泛红的房檐下点缀盆景盛开的鲜花,让行走在街巷游人,真切感受穿越千年返璞归真水乡情怀。寻觅百年旧时光的印记,梦里水乡古朴大宅院,河中乌逢船穿行石拱桥,摇摇晃晃,轻舟荡漾,月落乌啼,舟船古渡口,摇橹声与岸边茶楼里评弹遥相呼应,平平仄仄的深巷飘来一首江南婉约柔美的评弹侬语曲调。
   青砖伴瓦漆
   白马踏新泥
   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
   屋檐洒雨滴
   炊烟袅袅起
   ……
   抑扬顿挫歌声飘荡在耳畔,目光飘向晶亮光滑的青石板的深巷,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商铺挂满粉红色油纸伞的清香扑鼻而来,粉墙黛瓦,幽深静谧,仿佛郁结丁香般惆怅哀怨。
   我想起现代作家巴金《爱尔克的灯光》散文中画龙点睛之笔:““长宜子孙”这四个字的年龄比我的年龄不知大了多少。这也该是我祖父留下的东西吧。最近在家里我还读到他的遗嘱。他用空空两手造就了一份家业。到临死还周到地为儿孙安排了舒适的生活。他叮嘱后人保留着他修建的房屋和他辛苦地搜集起来的书画。但是儿孙们回答他的还是同样的字:分和卖。我很奇怪,为什么这样聪明的老人还不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
   参观完小莲庄,驱车离开了南浔古镇前往新市古镇,张家的巨宅消失在这片神奇江南水乡。我还是欣赏河畔小巧玲珑的砖木结构民宅旧居,一溜烟依河临街一衣带水。“白墙黛瓦枕河眠,橹声摇碎一帘烟。”也不知道那些富甲一方的巨富,为何建造如此巨大连几辈都住不满的豪宅?以炫耀攀比自己巨大的财富,最终落得人财两空。现代人购买豪宅囤房,甚至几代人房产都置办回家,逢人便津津乐道显摆自己的财富。且不知大量空置房的存在,房产市场饱和供过于求,房价炒成天价无法变现,再过十年,也许最不值钱就是房地产。这些为人父母,怎不懂得一个浅显的道理,财富要靠儿孙自己创造,倘若不给儿孙一个生存的本领,就是给儿孙一座金山银山,儿孙不自立也会坐吃山空。
   世事沧桑,时代巨变,百年前那个静如处子,动中脱兔,安宁而又繁华的古南浔,随着水运交通区位的弱化,传统丝绸业被化工纤维纺织品所冲击,繁华落尽,取而代之的是旅游业兴起后再次繁花似锦,如今南浔缺少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烟火气息,古镇每一个角落浮躁喧闹,到处都充满了急功近利的商业氛围。
   我仿佛做了一个梦,梦回千年南浔,在那遥远的岁月,河网密布南浔古镇占有水路交通区位四通八达的优势,自两宋时期便以盛产优质生丝闻名,明清时期成为典型的江南丝绸市镇,又以上海开埠为契机,南浔较早地受欧美文化的影响,丝商迅速崛起。恍然,遥远岁月水乡采桑女子伸出皙白的纤指,轻轻掠过绿嫩的桑叶,甘露均沾,采桑养蚕。从“春蚕到死丝方尽”到“唧唧复唧唧”织出光滑柔软的丝绸,再裁剪成江南女子身上华丽的线条分明旗袍衣裙,在烟雨江南,撑一把油纸伞,行走在古镇的雨巷。
   ……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共 39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南浔古镇,作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中西合璧建筑闻名于世。然而,当繁华的旅游业席卷而来,这座古镇也面临着喧嚣与浮躁的冲击。从双林古镇的宁静到南浔古镇的热闹,对比鲜明。南浔的热闹背后,是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向往,也是现代商业的喧嚣。古镇的建筑,如张石铭故居、张静江故居等,见证了南浔的历史变迁与社会变革。这些百年老宅,曾是富甲一方的家族的荣耀,如今却成为游客参观的景点。它们的华丽与沧桑,让人不禁感慨人生的短暂与财富的无常。南浔的繁华,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自古以来,南浔凭借水运交通的优势,成为江南丝绸的重要产地。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丝绸业逐渐衰落,旅游业成为新的支柱。但过度的商业化,也让古镇失去了往日的宁静与烟火气。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些古老的文化与传统?南浔古镇的故事,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的警示。我们应珍惜历史的馈赠,让古镇在保护与开发中找到平衡,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5-18 14:22:47
  作者以细腻笔的触勾勒出南浔古镇的繁华与沧桑,将历史底蕴与现代风貌巧妙融合,文字间流露出对古镇的深情与哲思。全文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更通过张石铭故居等人文景观,展现了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读来令人回味无穷,仿佛置身于那悠长的雨巷之中。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5-18 14:23:14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创作愉快!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