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拍摄方尖碑不可忽略的一个细节(随笔) ——欧洲六国行笔记(三)
巴黎的两天游览计划,日程排得满满的,哪怕是走马观花,我们也必须抓紧时间。
晨曦将道道金光洒满香榭丽舍大街,我们的旅游大巴迎着初升的太阳前行。街道两旁带有奥斯曼风格的建筑,一幢接一幢不断地从车窗流过;整齐划一的石灰石墙面,无不例外,全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金箔。由于空气的洁净,使得这种金色既有一定的饱和度,又有足够的明度,“金色”,此时此刻,你会觉得这两个字是如此地贴切,如此地真实。
大巴车在协和广场附近停了下来,领队安排我们在这里有一段短暂的游览。宽敞明亮的广场中央,呈方柱状的方尖碑,由下而上逐渐缩小,巍然而立。领队特别提示,此地正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行刑场所。当年,设立于此的断头台让众多人头在此落地,连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也没能幸免。所以,领队建议大家不要在此留影,以免沾上晦气。在我看来,这只是旅游文化中常用的一些噱头。领队的话倒是让那些见景必留影的大妈们听进去了,她们只好把镜头对准空空如也的方尖碑了。可是,看得出来,她们大多忽略了一个细节——选取方尖碑最合适的受光角度。
耸立在巴黎协和广场的方尖碑,作为巴黎的标志性古迹,三条理由足以证明它的身价无量。
第一,远道而来。方尖碑来自古埃及,本是埃及卢克索神庙前一对方尖碑其中的一个。由于法国学者对埃及考古的贡献,尤其是商博良对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译,1831年,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同意将方尖碑作为外交礼物赠予了法国。
第二,三千多岁的古老。方尖碑的悠久,与埃及著名的卢克索神庙同样古老。神庙的主体建于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3世纪,拉美西斯二世扩建神庙时,增建了两座方尖碑,顶端以金包裹,以此象征太阳神“拉”的光芒及法老与神的联系。距今已有约3300年的历史。其碑身刻有古老的象形文字,以歌颂拉美西斯二世的功绩和神性,这便是该方尖碑历史悠久的最好见证。
第三,多重象征意义。一座诞生于古埃及的历史瑰宝,今天立于法国巴黎,其象征意义是多方面的。比如,法国人对古埃及文化的仰慕;再比如,协和广场曾是一个腥风血雨的地方,作为一种历史的修正,将象征光明的方尖碑高耸于此,自然凸显出了人类对和平与安定的美好愿景。
然而,这多重象征意义中,学界或舆论界有一个最多的说法,说它体现了法埃两国的友谊以及自古以来两国的文化交流。关于这一点,想说说我个人的拙见。
首先,我们要把上文的前两条理由综合起来考量,一是方尖碑的特殊出处和建造由来,无疑,它具有古埃及民族政治及宗教等方面的重大意义;二是方尖碑作为埃及早期文明的集中体现,身负着最古老的历史与文化的承载。没想到的是,它竟作为外交往来的礼物予以赠送,我们不得不说,这样的“礼物”,其意义远远超越了常规礼品。然而,今天的人们却用两国的“友谊”、“文化交流”来诠释这一现象,这或多或少有些苍白无力。
从外交惯例来看,这一赠送的举动,即便不算出格,至少也算得很特殊了。无论出于历史条件下的何种原因,它都可以算作文化遗产的不恰当转移。方尖碑,毕竟是埃及老祖宗智慧与宝贵财富的结晶,且历史悠久。赠送者不仅仅是一掷千金,更重要的是抽出了一个民族的古老家底。这样的做法,我们说,一方,叫真的敢送;而另一方,也真的敢收。要知道,十九世纪初,尽管船运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可是,方尖碑是用整块花岗岩雕刻而成,高23米,重250吨,这无疑给当时的运输能力以及起重机械装置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要将这样的庞然大物毫发无损地从地中海东南岸运至大西洋沿岸的法国,从工程技术的可行性上看,它一定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可是,这个凝聚了人类早期精神与物质双重结晶的文化巨宝,这又怎不叫人羡慕不已呢?困难吓不倒英雄汉。千方百计,受惠方也要将它收入自己的囊中。事实上,方尖碑于1831年从埃及启运,经尼罗河到地中海再到大西洋最终抵达巴黎,经历了漫长的三年旅程,其运输的艰辛可想而知。
围绕着方尖碑,一方是不惜舍出家底地慷慨相送,一方是不遗余力地艰难运回,真是创下了国与国之间外交事务上的新记录,这样的特别举动,自然会波及后人。事实上,关于此方尖碑具体归属的问题,近年来时有发声。比如,它是否应归还给埃及?但法国方面自有合理解释,既是礼物,自然是合法获取,且将它视为巴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历史真的很有趣!历史真是很奇特!
其次,说到文化遗产,我们不妨登上一个更高的层面,来俯视历史,俯视人类最有价值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众所周知,一个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恰恰具有它的普世性。方尖碑是古埃及艺术及工程技术方面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人类早期在建筑、雕刻、天文、宗教和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它不仅是古埃及文明的见证,更是人类早期文明成果的重要载体。因此,撇开它在法律主权层面的属性,在文化价值层面,它无疑是属于全人类的。
人类的文化艺术经典,一定是世界共享。无论哪个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它注定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于方尖碑业已形成的历史事实,我们若是局限于它到底应该归宿于哪个国度的思维里,这必将抵消了它作为整个人类宝贵遗产这样的宏大格局。只有从人类文化共享这样的认识高度,我们才能为这一外交史上的特别举动,找到一种真正堂而皇之的理由。
此外,我还要单独说说方尖碑的尖顶。其金字塔形状的尖顶装饰,原为铜质镶金,象征太阳的光芒和生命。原碑顶的金色装饰在古埃及时期已遗失,1998年,法国政府为其加上了新的镀金装饰。
千万不要忽略了这个镀金的设计,它可是整座碑体的画龙点睛之笔。方尖碑在古埃及是太阳神的象征,代表法老与神权的联系。当太阳升起,金色的尖顶便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这便是人世间与太阳神最好的直接互应。
人类敬仰大自然并将其神格化予以崇拜,在早期的人类文明中,几乎是不约而同的。人类对太阳的崇拜就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比如:玛雅文明中有太阳神基尼奇·阿哈乌;古希腊有太阳神赫利俄斯;日本神话中有太阳神天照大神。我们华夏民族神话中有羲和,作为太阳之母,她掌管着太阳的运行;还有《楚辞》里的东君,也是掌管太阳的神。这说明,在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的初期,人类的精神领域具有某些共同属性,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埃及方尖碑寓意的太阳崇拜同样具有人类的普世性。由此,你才能更深刻的领会方尖碑尖顶呼应太阳的精心打造,无疑,它是整座方尖碑的神来之笔。
了解到了这一点,相信您在拍摄方尖碑的时候,一定会在明媚的阳光下,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用镜头捕捉到那闪闪发光的顶端。
2025年3月19日10点07分,我在巴黎第八区,我在协和广场,天时地利,我举起相机,我做到了。
(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留评中说:“作者从游客的琐碎见闻,跃升至对人类遗产的终极思考,这种辩证性使文章超越了普通游记的抒情范畴。这种情感在‘俯视人类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等段落中达到高潮,展现出对文明互鉴的开放态度。”这段话虽过于褒奖,但正说到我的心坎上了。
谢谢社长!谢谢社长的关心和支持!遥问夏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