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每日所需(散文)
一
写文章累了,或灵感迟钝了,我喜欢站在窗前看看风景,透透气,对面的楼是一家超市,楼顶有一面被撤下的广告看板,看板上四个字——每日所需(DAILYREQUIREMENT),后面跟着英文的大写。学了一个英文单词,这个词组,也让我陷入了思考,我到底“每日所需”的是什么?
有人说,一个问题,要比一个结论更有意义。我赞同。
一直有三年了,我经常问自己,我到底“每日所需”什么?可能对某个人,年龄、条件、爱好、阅历等文化背景不同,得出的答案也不尽相同。
超市广告是从人们每日所需的物质,确切地说是人体所需的蛋白质、氨基酸等微量元素的摄取角度,推荐了一众商品。蛋奶豆肉等一干商品不能不引起购买者的思考,购买需要一个确切有用的理由,如今的人们不再只是关注温饱这个浅层的东西,人的需要不断提高。
物质的,只要看看,适量买点,不必加大进补,完全可满足生命所需。在物质满足之后,很多人都必须考虑精神层面的所需了。所以,往旁边的广场地下新华书店那看,就出现了一个问句——今天,你读书了吗?读书,也是“每日所需”啊。看似不相干的语言,居然出现了这么有意思的逻辑联系。
物质的东西,相对来说,好对付。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论语·述而》)且不说“曲肱而枕”这种睡姿是否健康,将就适应,安贫乐道,无求奢华,贫困又能奈我何!倒是精神的东西,常常被人忽略,感觉有无皆可。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经成为我们对社会矛盾的一个把握点了,“美好生活需要”包含的内涵就非常广泛了。
二
茶,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我这样定义我心中的“茶”的属性。所以,我“每日所需”之一,要有一盏茶。
平时喝茶,即使冬季,我还是喜欢绿茶,且尤其喜欢日照绿茶,也不排斥崂山绿茶,可能产自家乡的茶,便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尽管日照崂山距离我还有几百里,但仿佛就在身边那么近。绿茶的香气大致分为五种香:毫香、清香、嫩香、花香和栗香,不过栗香属于最高级的“香道”,就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三境界”,一曰“独上高楼”,二曰“为伊憔悴”,三曰“蓦然回首”。这栗香就属于我在“蓦然回首”所得的一味。
这“栗香”是不易得之香。采得鲜叶,经过摊放、杀青、揉捻和干燥等若干制茶工序,干燥这个工序,调控好温度和时间,是增强栗香浓度的关键,才得合适的一捏栗香。可是真功夫,完全属于偶得偶成,所以才珍贵。这种追求极致的香,让我逐渐形成了生活的观念,追求最好的境界,不会轻易将就,甚至是苛求。当然不得也不会失望,因为我曾追求过。
我常常琢磨这种栗香过程的意义,一篇文章,即使出自一个作者,未必风格就完全一样,经过心禅加工酝酿的文字,就算是盈着栗香,而那些草率而成的东西,不能说不是好文章,毕竟品位达不到栗香要求,甚至可能败味,境界不足。而且,品茶时,要获得这栗香,也不易,水温高低,茶叶量,使用的茶器,品茶人的心境,诸多因素都是能不能频出栗香的条件。常问,品得杯中栗香有几分,笔下之香有几抹,口舌挑剔,笔下计较,将日子过得细腻一些,这才是我的所需。
绝不轻易换一壶茶,不是不舍得费了茶叶,而是品出浓淡滋味。我非常喜欢作家白落梅的一段“茶语”:将一盏茶,喝到无味;将一首歌,听到无韵;将一本书,读到无字;将一个人,爱到无心。是茶语,也是心语,是人生格言。这种境界是否就是人生滋味?情浓时,谁都知最好,但日子99%的情况是淡泊,甚至无味,甚至无聊,此时,还能把壶品得有滋有味的,这是臻境。
我想,退休后的日子,几乎没一个是像小时候捉迷藏那样精彩,也记不住哪一天最好,一晃一年,一晃又十年,没有滋味,只能以长寿来慰藉自己(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已经达到这个数值的坎了)。我们需要生命的长度,更需要生命的滋味,滋味是“每日所需”,哪一天过得没滋味,可能过得去,半生都无滋味了,生命的长度里都写着“苍白”,则非我所需。
把淡泊的日子品出滋味,光靠“淡泊明志”的语言激励是不够的,需要加强对淡味的理解,才能最好地理解时光赐予我们的每一天的意义。日子可以被时光漂白,就像一件旧衣,但理解了,那就是一种朴素的美。这种意念的强化,才是“每日所需”,否则抵御不了日子对我们的考验。
退休之后,我们所处的世界,可能是一个人的,或者是两个人的,不是不需要喧嚣,工作时可能讨厌尘世喧嚣,一旦没有了杂沓的动静,可能更加怀念。人是需要热闹的,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抱怨“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看来,热闹是人最浅层也是最基本的需要,孩子和老人,贫民和知识阶层,热闹的品位不同,需要的氛围一样。
三
我有耳鸣如蝉噪的毛病,我需要药物调理,但我发现我还需要读书,每日读书,没有耳鸣了,可能是书中的世界的吵嚷,压制了造成我耳鸣的声响吧。
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还是喜欢每日走进去和古人互动,汲取他们的智慧和乐趣。每日端坐,读一章,我不再追求完整了,碎片化的阅读也行,拿起放下,都很自在。
读《三国演义》“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一回,就那开头写“周瑜立于山顶,观望良久,忽然往后而倒,口吐鲜血,不省人事”,读着,我一顿替江东才俊忧虞,真想上去扶他一把……
读《红楼梦》“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回,看袭人那一段体贴的话:“你们不用白忙,我自然知道,不敢乱给他东西吃的。”这袭人也不去表白身份,以及和宝玉的关系,只这几句话,就将内外有别表达得真个泾渭分明起来。最硬的意志,不用硬话去说。不一定年龄大了就一定会说话。我需要文学的智慧来教育自己,有时并不知道自己所需,但眼光停留在某个细节上,我便知我所喜欢。
有时候,品茶捧书,要读一段一章,年轻人是读书成才,我则追求“读书成趣”,在作者送给我们的文字中,找到精神所需,或快感,或一笑,或启迪,或感慨,有时候并不知晓我要从书中找到什么,或许没有目的就是我的所需,只求入眼,只取热闹。喜怒哀乐忧思悲,在书中,都变成了热闹而已。
读刘震云,背得下“即便一地鸡毛也要过成诗”的生活观念,于是开始喜欢自己的日子了,况且我的生活还不至于成一地鸡毛。
读梁晓声,有感于他的话:时代的每一粒尘埃,落在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是啊,每个人不都是在扛起自己的生活大山的吗?那天去街上买菜,一老者坐在那,盯着我看,眼光带着“买一点”的意思,我上前讨价还价,从两块钱讲到一块五。我懂得了梁晓声那段话的深刻,深刻不一定有情怀,我对老者讨价还价没有错,但我还是觉得自己少了一份善良。不买,默默走开,或许可以留下一点善良和怜悯,我不知如何去买菜了,我或许需要的是怎样去读懂“购物学”……
每日需要读书,沉淀自己的思考,找到提炼生活的语言,给自己增加更多的维生素。读到佛家的话——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不是先知先觉,但有感觉了。
我尊重作家的思想情感的表达和真实感悟,但并不停止我的思考。那天在街头遇到卖菜的老汉,他说,从三亩地到街上腚板子大小的卖菜地,感觉我在城乡之间往来,就像一片树叶……这片树叶,相当于作家笔下的尘埃,但树叶压不到老汉的脊梁。我“每日所需”的一定要有这股生活的能量。
四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看,“自我实现”是需求层次金字塔顶端的东西,理想抱负和个人能力,在这个层次上高度统一。自我选择在江山文学进行创作,我就明白了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最高次的东西。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仅仅是说阅读的特点,我想说,好情调,不如勤练笔。入驻“江山”五年来,我每天都在“写字”,我没有计算我写出的800多篇文章多少字,但我的手指每天都在敲击着键盘,从阅读文友文章,我要打上一段评论(文集记录是约13000条),有所感要思考怎样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几乎每天都在文字中穿行,让我有了穿行风景中的愉快体验感。
从文章的写作目的看,我明显受到文学家苏轼的情怀影响,苏轼一生写诗三千首,几乎也是每日都在诗歌的韵部里,尤其是他的344首诗歌都带着一个“笑”字,他不是从苦难中涅槃出愉悦灵魂的笑,而是从提振精神的角度反复把握提取人生之趣,创造一种境界,是苏轼的“每日所需”,直白地说,他每日所需的是正能的点燃。坚持“每日所需”,一辈子跟文字打交道,用文字捆绑自己,就永远不会松懈,起码不会让人感到无所事事,文字一旦成为一个人的精神鸦片,就会中毒,这种“毒”就是精神细胞的营养。
我也需要每日在字里行间找到一种感觉,我始终觉得阅读写作,既是对文字的热爱和尊重,也是检查自己捕捉领会文字的能力,我相信,写作对于促进大脑细胞活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阿尔茨海默”这个名词远离我。还是十多年前吧,和我同在一个单元居住的赵老师(同事,也是语文老师)对我说,好像有些字都不认识了,会不会是“阿尔”的前兆,那天,她说开始写日记,每日1000字的流水账,把勤动笔作为对付“阿尔”的药片,她也约我写日记。可能是写日记的计划和行动晚了,第二年,她成了“阿尔”(这是赵老师简称“阿尔茨海默”)……
个人保健,远离“阿尔”,也是给国家减少负担。拿起笔写作,如今成了我的“每日所需”,就像每日补充维生素,尽管没有人说得清“阿尔”的病因,但写作能够运动大脑,写作的逻辑,就是不断给大脑注入营养。我认死理,坚持这个逻辑。
我欣赏这样一句话——人生所有的经历都是一种财富。中年晚年之后,应该是大量收获财富的时候,回忆就是收获财富的方式。有人说,回忆是老年人的专利,一旦爱回忆,就说明人已经老了,固然如此,但也是一种资格啊。我们的回忆,几乎每日都在发生,作为一闪念,稍纵即逝,要留住最有成色的回忆片段,文字是最可靠的方式。把文字描述的记忆情境呈现在纸上、网络上,财富在不断积累,这样的满足,也是“每日所需”,拥有的财富成色格外纯足。
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不仅是做有益于身心的事,还应该每一天用“每日所需”填满一点,人保持丰满的状态才好,忙碌一点,可以有效地让空虚退却,或挤到一角。土地闲置了生杂草,眼睛闲了就空洞无神,人无事可做便生烦恼,心空虚了就生杂念,这是内耗的逻辑,内耗不是靠排遣,而是靠引入对抗的能量。
从我的写作实践看,“每日所需”的肯定不是消极、生气、愤怒、抱怨……即使有,也无法通过发泄而得到舒缓而消失,“每日所需”的应该是正能量,这就像超市那个广告看板的题目之下列举的必需品,没有香烟,没有农药,真正需要的是人体所需。我们的阅读、写作等,都是“营养”思想感情的营养品。
经常问自己,我“每日所需”的是什么,可能“所需”有变,不变的是“所需”。每个人会找到自己迫切需要的,而不是茫然于庸庸碌碌的每一天……
2025年5月20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