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柳岸】丹江点滴(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柳岸】丹江点滴(散文)


作者:老笨熊李春胜 榜眼,27090.4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5发表时间:2025-05-20 10:10:25

年初,就听说张程出门打工去了,不曾想这小子漂了一圈又漂回来了,我问他:“种庄稼是季节活儿,现在青黄不接,地里没啥农活儿,你急着回来干啥?”
   张程无奈地笑笑:“外面的工作不好找,缺人的技术工咱干不了,能卖点力气的地方人满为患,不如回来经营咱这一亩三分地的责任田。”
   “正赶上农闲,吃了玩,玩了吃,那有什么意思?”
   “我倒想挣个仨核桃俩枣,可是有力使不上,天上又不掉馅饼,就只有坐吃山空了。”
   “陪我一起出去走走,怎么样?”
   张程摇摇头:“该看的都看了,出去和在家里一个样,甚至没有在家安逸,外面的风景还不如咱家。”
   “你不出去了算了,我准备回老家一趟,找韩淳蹭一顿,让他陪着随便转转,换换心境。”
   张程一下子来了兴趣,在我肩膀上捶了一下,说:“你要说回老家,我还能犹豫什么?我也早想回老家给老祖先烧点纸钱。”
   我神情肃穆起来:“是啊,为了南水北调大业,咱不得不远走数百里之外,而老祖先却在老家默默无闻地坚守。有时候,我也真眼红韩淳,他的家在高水位线上,守着老家的山山水水,多惬意。”
   “有些日子没见韩淳了,不敲一敲他竹杠有点说不过去。”
   说起韩淳,有聊不完的话题。自打记事起,我们就在一起玩,村里有四个调皮捣蛋的男孩指的就是韩淳、张程、刘辉和我,韩淳是头儿。记得有年冬天,韩淳带了火柴,说是要到稻场的麦秸垛处烤火,我们拢了一堆柴,韩淳点了火,一阵风刮来,火星子落到麦秸垛上,一下子把柴垛烧了个干干净净。我们几个都被父亲夺了饭碗,打了屁股,但都始终不承认是谁带了火柴,无奈,四家都给人家赔了一垛麦秸,害得我们几家大人大冷天还要上山割干草喂牛,割柴烧火做饭。事后韩淳说我们都经得起严刑拷打,都没有叛变革命,是英雄好汉。
   我们在一起,不光干坏事,也干好事。比如说,韩淳让我们带头,发动村里的孩子放学以后为村头刘奶奶捡柴火,谁捡得多谁是活雷锋,刘奶奶家缺劳力,一年到头缺柴烧。在韩淳的带领下,我们的热情可高了。可笑的是刘辉为了当活雷锋,偷偷薅了他父亲栽的白杨树,被他父亲一顿暴揍。
   我和张程登上了回老家的客车。透过车窗向外看,路两边的树木枝繁叶茂,时而路中间的花带内叫不上来名字的花儿竞相开放,也有一簇簇小草神采奕奕,这都是辛勤的园丁整枝打理的杰作。不时有洒水车经过,花草在人工喷洒的雨露滋润下,更显得楚楚动人。然而,我觉得这不是景观,在家里逛街时天天见,突出不了什么特色,缺少那种自然的、朴实的、内在的力量。
   一路兜风前行,车子到了老家境内,顿感耳目一新。一切是那样的熟悉,一切是那样的亲切,一切都好像是昨天的翻版。远处的大山依然是那个气势,山顶连着白云,山底连着高速路,蔚为壮观,陡坡上的层林苍翠欲滴,那是山的羽毛或肌肤;羊肠小道上,老汉挥着羊鞭赶着群羊,站在突兀的大石头上用手遮阳看天;喜欢观赏风景的年轻男女或用手机,或用照相机在林子边拍下一个个精彩的瞬间;路两边偶尔遇到一两所学校,正赶上放学,老师们站在校门口护送学生,家长们接了孩子骑上电瓶车你东我西在附路上机警地穿梭;电杆上、电线上的小鸟有序地排着队,仿佛在排练,抑或在演出……
   顺向而行或逆向而行的人们,面孔是那样的顺眼,尽管我们并不认识。迎亲车队车头上挽着大红花,就是当年老家迎亲的样子。湿润润的风从窗口吹来,我们又闻到了老家的味道。一个个鲜活的镜头一闪而过,却都在脑海里生了根,挥之难忘。仿佛我们又上到了山坡上,钻进了林子里,亦觉得那些接送孩子的家长就是我们自己……身临其境,百感交集。想当年耳闻目睹这些景象,或身体力行,就像是一日三餐一样,也许是觉得太平凡了,也就没有当成回事儿,现在却觉得弥足珍贵。
   近了,一步一步近了,丹江河道已不是绿丝裙着装了,青纱帐变成了白玉带,茫茫水域上空有水鸟盘旋,传递着老家的信息,原来的村庄、麦田、桔林都为水让路了。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著名歌手耿卫华唱的《我的移民老乡》,喉管也开始发痒,也在心底里哼唱出:“滔滔江水向北流,碧波水下是故乡……”我忍了再忍,否则要失态了,因为我的眼泪也变成了“源头活水”。
   为了能看到更多,我们提前下了车,我们拿出手机开始拍照,努力寻找原来住宅的位置。公路下面,一眼望不到边,除了水还是水,根本找不到参照物,望对面青山,看背后大山,能目测到老家的方位,想更近前去掬一捧清水尝尝老家的味道,近在咫尺,却是奢望。
   我和张程商量,先去祖坟上磕个头,看看覆盖在老祖先身上的热土,告慰一下早逝的亡灵,现在在移民村,日子一天好一天,让他们地下安息。张程也神情庄重地说:“对哩,吃水不忘挖井人,咱回来的最重要目的就是祭奠先人,了却心愿。”
   我俩一路同行,我们的祖坟都在林区内,不允许烧纸放炮,我们就买了花,我家祖坟前我磕头,张程也磕头;张程家祖坟前,他磕头,我也磕头。肃立凝望,心头都是沉甸甸的。其实,长途奔波回来,披荆斩棘找到坟茔,土堆还是那个土堆,荒草还是那些荒草,交流又无法交流,除了对空嗦叨两句外,还有多大作用呢?但人是感情动物,在特定地方抒发一种特别的思念,是一种释然,一份寄托,一腔魂牵梦绕的慰籍。
   我们信马由缰地来到旱天池处,开始给韩淳打电话。早一天我们就微信约过,他听说我们要来,就专门在家等我们。没想到这小子还真守信用,他说他在家当大厨,设宴备酒迎接我们。我灵机一动,对他说:“快把你炒的菜打包,送到山上来,我们在老地方等你。”
   老地方不用解释那么清,心有灵犀。小时候我们在这里放过牛,是给生产队放的,一到放暑假,我们就没约束了,不是满村追狗撵鸭子,就是偷枣打柿子,弄得大人们都头疼,直接影响到了生产劳动,万般无奈的生产队长想了个绝招,就是动员孩子们搞勤工俭学,让有的孩子去除草,有的去给棉花打桠子,我们四个调皮鬼则被集中到后山上给生产队放牛。假期期间孩子们出工一天,能挣壮劳力一半的工分,二是表现好的开学以后会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受到表扬。那时候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生产队长能直接到学校给师生进行忆苦思甜教育,他想表扬谁批评谁那还不是手到棋拿的事儿?我们四大铁到了旱天池这里,把牛朝山坡上一扔就没事儿了。但好动是天性,你限制了这限制不了那,我们就开始打起了歪主意,韩淳学着江湖人的口气发出了号召:“有钱出钱,没钱出力,明天中午咱们在这里野炊。”
   旱天池的水是从几个大石皮上集中到这里的,一年四季不干,但也不往外流,池子不大,里面的水清凉清凉的。只是水里有一种小虫子,我们叫它跟头虫,这也难不倒我们,取水时把草帽朝水里一放当过滤器。我们捡来柴火,用石块支起锅灶,用铁瓷盆当锅,又采来野韭菜、小蒜当菜,真的在山上做起饭来。
   旱天池旁边有个大石板,板面相当平滑,我们把它当做餐桌,我们拿出看家的本事,在石板四面支起了石座,刚好一边一人。
   吃饱了,喝足了,我们就在大山里找乐趣,捉迷藏、掏鸟窝、逮蝎子、捉蚂蚱、捅马蜂窝,想到什么做什么,累极了,就找到树荫下的大石皮轮流睡觉。后来,大人们知道了这件事,开始反对,后来也支持,因为我们在这里撒野,就有效地阻止了我们去丹江河里洗澡。
   在等韩淳的时候,我们看个不够,拍个不够。那棵山柳还在,垂下的枝条飘飘荡荡,仿佛是起舞欢迎我们回家;旱天池的水还那么清澈,池的形状还是老样子,只是周围多了几株刺藤;突兀的大黑石还在,石缝中挤出来的龙须草一缕一缕的,真像龙须;山雀、小松鼠、小野兔、黄鼠狼还是那样机灵……张程感叹道:“天苍苍,林茫茫,丹江儿女回故乡,青山绿水今犹在,不见当年放牛郎。”
   张程有感而发的低吟浅唱我不敢恭维,但那份情真意切的意境也是我的心声。没有搬迁时,农民珍惜土地,从山脚下一直到山顶,都是开垦出来的土地,石挡子、石圈子都是不知是哪一辈老祖先留下来的家业。移民搬迁走了,这里就鲜有人光顾了,人迹罕至,给了山槐、油桐、柏树等生长的空间,漫山遍野一片葱茏——山更美了。
   清新的空气中飘来了一股菜香味,韩淳真的拎着一兜子东西到这里来了。说实话,肚子已经开始咕咕叫了。葱香随风身边飞,馋虫赚得口流水。但比美味佳肴更诱惑的还是相互间的拥抱、捶打、傻乎乎地泪笑,此情此景,怎亲热二字所能表达。
   韩淳考虑很周到,拿了几个空碟子,把带来的菜一样一样倒进碟子里,在四边摆了四个酒杯、四双筷子。张程把筷子收起来,从旁边的那株山柳上崴了细细的枝条,大家七手八脚剥去皮,白白的、湿湿的、光光的,就像当年我们在这里聚餐一样,所不同的是那时是四人,现在少了一个。
   四双筷子四杯酒,我们三个同时起身和空位上的杯子碰了一下,然后一饮而尽。
   美味自然爽口,但更爽心的不是韩淳的菜炒得不错,而是此山此水此情此景让人回味无穷。当年我们四人在一起哭过、笑过、打过、闹过,像过电影一样闪现在脑海中,然而,时过境迁,四人变成了三人,刘辉只能和我们在梦中相见。
   韩淳说,刘辉不是移民,但仍是库区人,是守库人。你们搬走后,他开挖掘机清理河道,三伏天冒着三、四十度的高温还在硬挺着,最后中暑,倒在了工地上,医院也无回天之术。为了南水北调,你们做出了奉献,守库人一样做出了牺牲……
   要在平时,这样的聚餐是再正常不过了,但这次简陋的野餐却更别有风味。我们吃出了丹江的味道,吃出了老家的味道,吃出了童年的味道,吃出了昨天的味道……
  

共 37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丹江点滴》笔者讲述了“我”和少时伙伴重逢在家乡的故事。听说在外打工的好友张程要回来,我和他相约回老家给祖先烧点纸钱,并打算叫来还在老家坚守着的好友韩淳一起聚聚。说起韩淳,就想起我们少年时在一起玩的四个伙伴,那时我们调皮捣蛋,在韩淳的带领下玩火,引起麦秸垛着火,因此被父亲一顿暴打;也是在韩淳的带领下,我们为村头的刘奶奶捡柴火;少时的场景还在脑海中浮现,车子已经到了老家。家乡的一切是那么地亲切,看着眼前熟悉的场景,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我和张程在寻找着家的踪迹,可一切都已经面目全非,再也找不到家的位置了,我们去祭祀了祖坟,在各自的祖坟前磕头,寄托哀思;又给韩淳打电话,让他把炒的菜打包过来,我们在老地方等他。这个老地方,是我们小时候放牛的地方,也是我们当年野炊的地方,面对熟悉的环境,张程有感而发,也说出了我的心声;韩淳带着饭菜来了,我们三人相聚在一起,怀念因开垦河道中暑倒在工地的刘辉,心中五味杂陈,这场别有风味的野炊,吃出了我们独有的味道……散文通过叙述和好友回老家相聚的感人场景,描述出丹江人民为南水北调做出的巨大牺牲,抒发出对家乡和美好的童年时代的怀念之情,读之令人感动。散文感情真挚,情感动人,回忆美好,抒发情愫,情节动人,故事贴近生活,引人共鸣!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520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5-05-20 10:11:10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5-05-20 10:11:47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老百        2025-05-20 13:15:21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