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楚汉遗风(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晓荷】楚汉遗风(散文)


作者:风土人情 秀才,2215.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4发表时间:2025-05-20 10:20:16

从前老人们常道,九曲黄河拐了那么多道的弯,到了徐州城也没能安份下来。它从徐州城的西北方向奔来,到了这里依旧是东一头西一脑地窜动着,像是在纵情释放着不羁的力量,随时想越过河堤。
   黄河改道后,河水倒是安静了,但那些河弯却依旧在弯曲着,有的似正弓、有的如反弓般地盘卧在城里。从和平大桥那个地方开始,沿着黄河故道的西岸向北行走,一路上能看见西岸弯曲的弓窝里有的变成了闹市,闹市里人多得常是挤成了团,简易的棚顶快要被嘈杂的吵音冲破。这里的东西很便宜,帽子服装鞋袜应有尽有,电脑手机功放机收音机剃须刀等各种实用电器多得让人看不过来,甚至连挖耳勺指甲刀钥匙扣这样的小东西也堆成了山,方圆百里的生意人都奔到这里寻找着他们的发财梦。人多了,西岸上的大车小车就汇成了来往的车流。
   自这片闹市区向北不远,有个河湾包裹着的小公园。在公园的密林浓荫里,常有老者在安静地听着收音机,身旁放着茶杯,拐杖斜靠在长椅上。也有人在弓腿弯腰地健身,展臂伸足不停地在虚空中划着圆圈,想着怎样达到天人合一。闲下来后他们会聚成一团儿,先是交流吃什么好、怎么吃才能长寿。然后才会进入主题,议论这里发生过而没有写入正史的事,乡间的野史总有着无穷的魅力。
   他们还记得,刚解放时这里是徐州的老东门,一道跨过黄河的穹形石桥连通着城里城外,那时黄河东边还是一片乡野,西岸老东门的黄楼上长着荒草,那时还没有自来水,水边常有人蹲在石阶上洗着衣服。谁也不会想到在解放后的短短几十年间,徐州城能扩大了十几倍,绕城的黄河也变成了滋养着这座城的内河。这些人闹腾了大半辈子后,就像身旁再也翻不起大浪的黄河,更多地是对过往的追思与回忆,以及对余下岁月的眷恋,哪想到自己会带着楚风汉韵的印记。
   就在城市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城里城外的大山小山也跟着热闹起来,有的成了采石场,有的贯通了隧道以便于出行。那些年,整座城都变成了热闹的大工地。楚王山、狮子山、北洞山、驮篮山、卧牛山、小孤山、龟山、南洞山、东洞山等山上陆续发现了汉墓,墓中那些金银珠玉,那些殉葬的车马兵器,那些传说中可以让躯体不腐的宁魂玉衣,无不在诉说着这里浓郁的汉时风情。汉代人事死如生,生前享受过的东西,死后仍然要那样。这种享乐的思想在大风歌里也有隐约的遗漏。“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在汉王的大风歌里,有楚风的彪悍与大气磅礴的影子,同时也有功成名就后要返乡炫耀的复杂心理。我曾舍命征战过,胜了自然要享受。陌生人不认识我,熟悉的乡邻知道我混得好才会羡慕,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吗。从表面上看,富贵还乡是为了炫耀,细思这何尝又不是帝王们在心理上对别人的征服。直到现在我们在现实中仍能见到这种不散的阴魂。
   那些从汉墓中出土的马拉战车汉画图像也成了汉代的符号,寓意着龙马精神。夜晚,在几公里外就能看到高铁站旁凤凰山上的汉画在闪着亮光,吸引着多少人又对那个时代回想。汉画不仅装饰着众多的景区,也一度被有心人印在他们的商品上,当作在市场里搏杀的利器。在山上,在汉墓里,在商品上,浓浓的大汉气息在徐州大地弥漫着。
   秦朝末年,刘邦与项羽均与这座城结下了不解的渊缘,刘邦的老家在城西的丰沛;项羽的事业发自这里,鸿门宴后项羽又定都于徐州,因此这座城也一直带着楚风汉韵的风格。但与汉王们众多的遗物相比,与西楚霸王相关的实物就少了很多,这里更多的是他的传说。我常想,西楚霸王死后,他在徐州留下了什么,或者说我们还能看到有多少带着他印迹的东西呢。
   自那些老人休闲的东门黄楼向西约五里,即彭城路一号的地方,曾经是历代州府衙门办公的场所,最早这里却是项羽的王宫。当时作为王城的彭城很小,这座王宫也很小,小到了许多人不知道项羽的王宫在哪里,甚至想不到这里会有王宫。鸿门宴后项羽把刘邦赶到四川的那些年,项羽本可以趁机扩建王城与王宫好好享受一番的,但他没有。他的心里虽有复仇后取代始皇,却没有想好和准备好取代了始皇后怎样去当皇帝。他是为打而生的人,他痛恨对手,不惜毁掉对手的一切,甚至焚烧阿房宫,打才是他的长项,这就是项羽,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项羽。与刘邦当政后开始享受人生,常是美女环伺的奢糜相比,在这点上项羽显然更值得称道。人们喜欢这位悲剧的英雄,不仅有他的勇猛,有他的侠骨柔肠,更有他待人待事的真实。他和我们普通人一样的率性简单,一样的没有长远眼光,只是力气比我们大了许多。
   项羽死后,他的王宫被后世当成了州衙,宫中财宝及项羽虞姬两人的生活用品去向成谜。有人推测为留守在宫中的项氏族人转移,也有人说被刘邦军队掠去,还有人说项羽平生好武,他就没有多少值钱的东西。到了苏轼任徐州知府时,千年时光已过,王宫内的建筑已不知被修过了多少回,项羽留下的印记早已掩没在岁月的尘埃。当地人传说,苏轼率人抗洪胜利后,在东门建造黄楼来纪念抗洪时,砖石一时难以凑够。苏轼就想到了那个破烂的项羽霸王楼,那座两层半的建筑,规模比现在的别墅还要小,他便让人拆了霸王楼的砖石来建黄楼。苏轼没有想到,后世黄楼在倒掉之后,砖石会被百姓们拿回家中当成了传家镇宅的宝物。项羽留下的东西不多,他更多的是留在老百姓的心里,留在代代相传的故事里,这比世上的任何石碑都能经得住考验啊。
   自王宫出来穿过王城的南门,再向南不远便到了户步山,户步山的顶端有霸王的戏马台。项羽常骑着他的乌椎马到戏马台上练武演兵。项羽为何会喜欢这里呢?苏轼登临过此山后曾说道,这里不仅能俯瞰全城,看到城外的黄河远山。若是会用兵的人,在这里屯上千余兵马,存足三年的粮食,既使有十万人也难攻下这里。在项羽的心里,戏马台更多的是军事意义。现在修复后的戏马台,有仿制的项羽大鼎,有记载项羽生平的壁画,有历代文人对他的评价,谢灵运苏轼文天祥袁枚等文人曾在这里留下了诗作,诗作里都表达了对这位英雄的惋惜之意,项羽败了好像败的是他们,如果历史能够改写,这些文人恨不得能把项羽写得活过来。
   当然,戏马台上也有项羽的兵器库,征战是他的人生主题。由此我们想到刘项之争时,决定项羽命运的那场九里山之战。九里山在徐州的北郊,离户部山的直线距离大约有十多里。这条绵延的山脉就像是徐州北郊的天然屏障,自商周时代起这里发生过四百多起大大小小的战争,每个山头每个山洞甚至是一块毫不起眼的石块都沾染过战争的鲜血,都有其独有的故事。山壁上刻写着众多文人的诗词,其中以施耐庵的“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最引人注目。
   在刘项的这场争战中,刘邦知道九里山易守难攻,他聪明地采用了诱敌出击的办法,将项羽引到九里山以北的微山湖畔。避重就轻,借用巧劲这也是刘邦的一贯风格。项羽战败后逃到九里山区,刘军又故意围而不战。夜晚张良用箫吹起了楚地的悲歌,如怨如诉的歌曲引起了楚军内心里的共鸣,离愁别绪齐涌心头,思乡心切的楚军无心再战乘夜逃走。
   项羽独木难支,混乱中他钻进九里山的白云洞中,又从白云洞逃到王宫,眼见着虞姬怕连累他在他的眼前自杀,刹那间他感到布满了全身的绝望,绝望甚至让他失去了再去争战的斗志。后来人们在那个白云洞旁建了座纪念性的古庙,还有苏东坡、马惠、及乾隆等人为了纪念项羽而留下的诗刻。余外,项羽留给这里的便只有传说了。人常道,那洞口里时常冒出的烟云,或是英魂对这里的不舍;徐人性格里豪爽、真诚、敢于拼搏的成份,便是楚汉的遗风。
   徐州有幸承载了楚风汉韵,但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完美,这里除了汉墓里的那些物件,余外再能拿出手的楚汉古物还是太少了。但即便如此,从那些深山里,从那里的老城墙上,从那些古战场的遗址里我们似乎还能听到“力拔山兮气盖世……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叹。

共 309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黄河在徐州城西北奔腾而来,即便改道后,河弯依旧盘卧,似在诉说着这座城市与历史的纠葛。徐州,这座承载着楚风汉韵的城市,见证了无数风云变幻。从老东门的穹形石桥到如今的闹市繁华,从汉墓中出土的珍宝到高铁站旁凤凰山上的汉画,汉代的遗风至今仍在徐州大地上弥漫。秦末,刘邦与项羽均与徐州结下不解之缘,而项羽的传说更是深入人心。他的王宫曾是州府衙门,戏马台见证了他练武演兵的英姿,九里山之战则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项羽虽败,但他留下的不仅仅是传说,更是一种精神,影响着徐州人豪爽、真诚、敢于拼搏的性格。如今,尽管楚汉古物稀少,但徐州依然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那些古战场的遗址、老城墙上斑驳的痕迹,仿佛还在低吟着“力拔山兮气盖世……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叹。一篇语言流畅、主题鲜明的作品,徐州这座城市,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楚风汉韵融入了现代生活的每一寸土地。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520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5-20 10:22:24
  作者以细腻之笔勾勒出徐州的沧桑巨变与深厚底蕴,将黄河的奔腾、汉代的遗风、项羽的传说巧妙融合,展现出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之美。文字生动传神,既有对古迹的深情回望,又有对当下生活的细腻捕捉,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感受楚风汉韵的独特魅力。全文情感真挚,充满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令人回味无穷。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5-20 10:29:02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创作愉快!
3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5-05-20 17:34:47
  欣赏风土人情老师佳作!拜读学习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