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宁静】金华山下的剑川叙事(散文)
一
一六三九年的某一天,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二十三)》中写道:“始凌金华山顶,于是北眺丽江,西眺兰州(兰坪),东眺鹤庆,南眺大理。”剑川县就在金华山下,面朝剑湖,不温不火地延续着人间烟火,把古往今来的故事掩藏在古屋老宅中,和金华山崖壁褶皱里,等待有心人慢慢品读。
徐霞客站在金华山顶“东张西望”时,也没忘记瞧瞧脚下的古城。只不过山高远望,“不能辨其城郭人民”,但城郭客观存在,剑川恒久。从云南大理州前往剑川县的路上,我用手机导航测量剑川县的位置,真心佩服徐霞客这位千古奇人:向北七十公里是丽江,向南一百二十公里是大理,剑川古城就这样伫立于古朴如画与风花雪月之间。
剑川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辖的县,因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区域,素有“三江名镇”美誉,白族、汉族、彝族、傈僳族、回族、纳西族等民族近二十万人居住在这片古老深邃的土地上,尽享古风古韵,悠然自得地工作生活。
剑川历史悠久,西汉时为叶榆县,是古时候滇、川、藏交通要冲,茶马古道与南方丝绸之路交汇于此,马帮往来川流不息。元朝时,加强了驿道建设,使得剑川成为经济交往的枢纽,人气聚拢,经贸发展,逐渐形成颇具规模的古城。从元朝算起,古城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古城里,错落的一百六十多处明清古建筑保留完好,沉淀下岁月的斑驳沧桑,无声地叙说着剑川往事。
剑川在古时候的区位优势,如今有了一些变化,就旅游来说,多少有点处在尴尬的位置上。大理和丽江一南一北两个顶级旅游目的地,就像两大美女吸引了无数旅行者的目光,剑川古城便显得“相形见绌”,少有游人来此。但我很喜欢剑川这个县名,古风侠气,气势非凡,自带一种仗剑天涯的气场,令人陡生敬意。所以,当妻子在大理完成工作赴德宏州的时候,我决定一个人去剑川,看看那山那城,聆听古城故事。
从出发到抵达,非旅游热门地的尴尬,还是十分明显。大理至剑川的公路车,坐了十几个人,除了我是游客,其他都是当地人。当我走出剑川客运站时,清冷是剑川给我的第一印象。站在宽大的马路边上,手里拿着手机约车十多分钟无人接单,马路上也看不见出租车的顶灯,身后的公交车站始终不见车辆进站。一辆“三蹦子”,也就是带篷的三轮摩托车,“突突突”地停在面前,看来这是我唯一的选择了。司机师傅说,在县城大家出行就是坐“三蹦子”,说着递给我一张名片,上面除了联系电话外,还有八个字“专业司机,上门接送”。
“三蹦子”停稳当后,我拎着行李走进四门大敞的民宿,环顾四周却不见人影。打电话给老板,他说客房钥匙放在柜台上,让我自己开门入住。我就这样不受“待见”地走进古城,期待着金华山下的故事能够发芽。
二
青石砌筑成一座微微拱起的石桥,如果不是桥下溪水潺潺,我还以为是一段坡路。石桥建于明朝,任由山溪冲刷石墩三百多年,而那些与桥相连的石板路无一例外地泛着青光,像一条条被岁月盘磨得已经包浆的珠链,圆滑,通透,一抹阳光下便温润起来。
我站在桥头,面对由五条主要街道组成的古城,一时不知道该从那条路走进古楼石巷。想起有人说,从景风公园进入古城,不走回头路,就沿着古城西路导航过去。我原以为一座公园没啥看点,进入大门才发现差一点被“景风公园”四个字骗了,这里古建筑错落有致,亭台楼阁、碑刻石雕点缀在绿树碧水之间,悠悠古韵扑面而来。一座三层木结构的楼阁映入眼帘,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散发着白族建筑独特的风格。这座名为“景风阁”的建筑始建于明代,早年就是当地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用现代话说,就是剑川文化活动中心。
不远处四合院布局的文庙,也是明代的建筑。歇山顶式的大成殿庄严肃穆,棂星门、泮池等建筑错落其间,见证了当地儒学教育的兴盛。与文庙相对的是建于清代的武庙,整个建筑保存完好,布局严谨,呈现出粗犷有力的建筑特色,令人心生敬畏。一边欣赏着明清时期的碑刻和石雕,一边转到古戏台前,台子高耸,台面宽敞,屋檐有精美的彩绘和雕刻。虽然不闻锣鼓琴弦之音,但总能令人想起看戏的热闹,想起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恰似一副楹联所言:
人情到底好排场,耀武扬威,任你放开眉眼做;
世事原来多假局,装模作样,惟吾脚踏实地看。
戏是没得看,但一阵音乐透过树林传来。几位大妈组成的小舞蹈队正在飞檐下跳扇子舞,红色折扇在她们手中“呼啦”一声打开,又“呼啦”合上,惊得刚落到枝头上的小鸟“扑棱”一声飞走了。走到古塔下,树荫里五六个老人在唱卡拉OK,唱的是白族民歌。我不确定他们唱的是不是白曲,一种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歌谣,但我知道剑川人有句老话:“能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据统计,剑川拥有石宝山歌会、白曲等五十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于一座二十多万人的县城来说,已经是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在剑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文化,更是剑川人的生活。
尽管我一句歌词都没听懂,但他们的快乐感染了我,不由得哼唱起小曲,轻快地走在石板路上。石板路的尽头,巷子边伫立的甲马驿站古色古香,整座建筑线条流畅,古韵中掺和着十足的现代味,几乎每一位游人都会来此打卡拍照。但这个网红打卡点,其实是仿古的文化景点。甲马是大理一带流行的民间版画,常用于祭祀祈福,是白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而驿站在古时候是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两者不可能在古时候合为一体,把两者合二为一只能是现代人打造的。但游客不管这些,但凡能拍照“出片”的地方,都可以成为网红打卡点。我也不例外,咔嚓、咔嚓一通拍照,按照亚里士多德关于美是和谐与比例相结合的观点,甲马驿站的确美得和谐,比例恰如其分。
三
窄窄的巷道两侧伫立着一座座古居,大大小小的院落,有的高大,有的矮小,有的繁复,有的简洁,各有各的风格,独领风骚,又连成一片,蔚为壮观。
当我走到昭忠祠的门坊(大门)外,着实被其威严雄壮的气势所征服。四柱三门,一高两低双重翘檐,飞檐斗拱高高翘起意欲展翅高飞,一方方粗大的檩木彼此交错、层叠向上,中间题写四个大字“忠义可风”。进入大门,迎面祠堂横额上题有“昭忠”二字。这些题字均为钦赐,褒扬了段高选的忠烈精神,也凸显了整个祠堂的核心内容。
这样的老宅子在剑川非常多,多到令人眼花缭乱。何可及故居,何可及官至明朝太仆寺卿,老宅是一座四合院,坐北朝南,青瓦屋顶,石基土墙。杨栋朝故居,这位敢于弹劾魏忠贤的明代白族官员,老宅采用白族常见的“三坊一照壁”的院落布局,穿斗式木结构,雕花门窗,装饰典雅。还有清末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赵藩的宅院,赵藩撰写的成都武侯祠“攻心”联早已深入人心。民国时期政治家、诗人、书法家周钟岳的旧居也坐落古城中,南京“总统府”三个字正是先生题写。我是出了这院进那门,一个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映入眼帘:滇军名将、率军征战抗日前线的鲁元;以治学严谨、持论平实而闻名的林学教育家张海秋;最早的白族中共党员,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斗争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者张伯简……悠悠岁月里,古城的街巷上留下他们的足迹,青砖木门下有过他们儿时的身影,他们从剑川走出,为家乡赢得荣耀,而老家故居却成了他们挥之不去的乡愁。
每一处旧宅,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写在青砖黛瓦间、翘角屋檐下。虽沧桑斑驳,却遗风犹存,令人感佩,敬意油然而生。
四
剑川古城的街巷与其他古城十字街不一样,它采取的是丁字街巷,要想在二十多条明清时期的街巷里,走得明明白白,颇有难度。因此,我转悠了半天也没找到剑川标志性建筑“剑阳楼”,但我并不着急,只管一步一停留地散漫在明清古韵中。
剑川古城,作为云南三大“文献名邦”之一,文化深厚,处处弥漫书香气,可谓是文墨翰香、诗画盈门。我发现不管是大宅门,还是小庭院,或者略显寒酸的土屋,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悬挂或张贴着对联,有的是精心雕刻的,有的是挥毫书写的,内容丰富,民族特点浓烈,不愧为“对联之乡”。据说,如今每逢春节或庆典,剑川都会举办对联创作比赛,这既是对古老文化的活态传承,也寄托了古城人民的智慧与情感,从中可以领略古城文韵的深厚与雅致。
文脉的延续源自剑川古城骨子里对教育的重视。我没到剑川之前,就了解到古城的老习惯,过去街道的中间只允许文人和老人儿童走,其余人走道路两侧。一组数字很好地诠释了剑川崇文尚教的古风:明清两代,在最多时有五万人左右的剑川,曾有五百多人科甲及第,进士举人,代不乏人。刊印于清道光年间的《云南通志》,这样盛赞剑川:“是以人文蔚起,科甲接踵,在迤西诸郡中,足称翘楚。”
一间古朴的旧宅,被主人改造为一间格调清新的咖啡屋。门口站着一只通体雪白的大狗,不吠不叫,呆萌得像一只羊驼。门上有联,“苍洱毓秀钟灵地,文献名邦礼义门”,剑川人的自豪感弥漫开来。
说起文化传承,剑川古镇还有两样绝活,一是木雕,一是石雕(因为计划另外写石宝山和千狮山的石雕,石雕不在此文中介绍)。剑川木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算起来有千年的历史,因此剑川又有“木雕之乡”的美誉。剑川木雕技艺精湛、题材丰富,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宗教器物等领域,总体呈现繁而不乱、写实兼具写意、色彩淡雅的艺术风格。人民大会堂云南厅里的木雕屏风“孔雀开屏”,就是出自剑川匠人之手。在古城里,雕花门楼、格子门、梁枋雀替以及屋里的门窗、屏风、家具上,都可以欣赏到木雕艺术,在梁柱窗棂间品味匠心独运。实际上,我还注意到古城里墙壁上挂着的电表箱,也是木制的,其上精雕细刻了梅兰竹菊、松鹤牡丹等图案,虽然不是上好的木头,却能领略剑川人的生活美学,见证千年匠心的延续。
当斜阳笼罩古城的时候,我终于站在剑阳楼下,注目剑川古城的“精神地标”。据地方志和民间传说剑阳楼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洪武年间,在损毁与重建中挺立了六百多年。剑阳楼背依金华山,面朝剑川的母亲湖剑湖,作为一座钟鼓楼,它的设计是四面通透,在古时候人们可以从门下走过,可以登楼远眺。但现在出于对文物的保护,我们只能远观。
石砌的高台上,三重屋檐层层叠上,青瓦沿着歇山式的斜坡整齐排列,高高翘起的檐角刺向天空,楼阁凌空,端庄大气,气势恢宏。最高层屋檐下,居中红底金字“剑阳楼”,二层中间蓝底金字“文献名邦”,剑阳楼不仅仅是古代建筑的杰作,也承载着剑川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
仰视剑阳楼,我似乎能听到从遥远的时空里,传来钟鼓声声,仿佛看到文人雅士登楼赋诗的身影。六百年的时光,铸就了剑阳楼非凡的气质,伟岸,阳刚,沉稳,尽情渲染着剑川独有的精气神。
暮色渐浓,我来到一家小店,吃上一碗热乎乎的双盖帽馄饨,鲜香辣充盈口中。我甚至走进一家看上去古色古香的美发店,理了一个清清爽爽的短发。剑川是一座活着的古城,人们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这里,把古老与现代杂糅在一起,宁静而祥和,古拙而唯美。剑川就像一位得道高人,不张扬,也不在意别人的褒贬,你来便把古朴之美呈现眼前,你不来它依然故我地美着。
华灯初上,剑川古城隐入夜色中。我在古街上慢慢走着,想起白天看到的一副对联,便轻声吟道:
雪岭樵歌,唱醒千年石宝;金华渔火,点燃万代文明。
(注:石宝为剑川另一座山,石宝山)
2025年5月21日写于宁夏中卫市,题图照片拍摄于剑川剑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