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家有潮老妈(散文)
五月的阳光透过纱窗织出碎金,我在周末的困意里翻了个身,枕边手机突然‘叮咚’震动。点开微信对话框,老妈的消息带着一贯的干脆:“驿站快递顺路取。”——这位拄着拐杖仍能在淘宝比价的82岁老太太,又用购物车刷新了我对“晚年”的认知。
老妈年轻时是下乡知青,吃过不少苦。后来当了小学老师,长年操劳落下了双膝关节严重退化的毛病。虽住在电梯房,出门对她来说仍是件麻烦事。过去家里需要添置什么,总是交代我们去买。但我们工作繁忙,不能常去她家,这让她觉得事事不便。
搬进新居不久的一天,老妈突然问我:“你们平时在网上买东西,都是怎么弄的?”
“淘宝啊。”我答。
“那你帮我也装一个,教教我怎么买。”她说。
我一下子愣住,脱口而出:“你要买什么告诉我,我帮你买就行啦。”
她推了推老花镜,镜片后的目光像极了当年站在讲台上批评调皮学生的模样,枯瘦的手指敲了敲手机屏幕:“你们年轻人能玩的,我怎么玩不得?”
拗不过她,我只好帮她下载淘宝、支付宝,注册账号、绑定银行卡,还细心地把支付限额设得比较低,防止误操作。
应用装好后,老妈就像小孩拿到新玩具一样,迫不及待地点开淘宝首页,开始了她人生第一次网购。我教她使用搜索栏,她的手指在屏幕上悬停许久,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颤,钢笔字般工整的笔画落在搜索栏里——那是她花了三天时间,对着字帖练习触屏手写的成果。我在一旁协助,她一边学一边操作。不一会儿,终于下单成功,完成了“首购”,老妈兴奋得像个孩子。
从此,老妈的网购之路就停不下来了。家里日用品基本都由她自己下单。好在家附近就有驿站,小件快递她拄着拐杖自己去取,大件才会让我们帮忙。
有一天晚上八点多,家里电话突然响起,老妈急促地说:“快来快来,我买东西点错了,钱已经付了,怎么办?”我赶过去一看,她坐在客厅,手里的手机还有点发抖。幸好只是操作失误,我帮她申请了退款,钱很快就退了回来。她松了口气,说:“退钱挺快的,比改作业还快呢!这下我也学会退货了。”
当快递驿站的老板都熟稔地喊她“陈老师”时,老妈的“线上版图”又扩张了——这次她盯上了生鲜采购。老妈腿脚不好,超市购物已成奢望。我告诉她,大润发的商品在“淘鲜达”上就能下单送货上门,她立刻来了精神。我教她如何使用,她一边学一边下单:“正好想买牛奶,又拎不动,这下可方便多了。”从那以后,家里牛奶、鸡蛋、零食不断货,全靠老妈掌舵“线上采购”。
某天,老妈突然说:“你教教我怎么打车吧。”
我惊讶地说:“你去哪儿我们送你就行,或者我们帮你叫车。”
“不用麻烦你们,我自己学会方便。”她坚持。
“我可是老师出身,爱学习。”老妈笑着说。这句话让我想起她抽屉里泛黄的备课本——四十多年前,她在乡村小学的煤油灯下抄教案,如今对着手机屏幕划动的手势,竟和当年在黑板上写板书一样认真。
于是我给她下载了“滴滴出行”,手把手教她打车流程。午饭后,她说要去文峰商场买衣服,坚持亲自尝试打车。我建议她走到小区门口再下单,避免司机久等。到了门口,她打开滴滴,一边点屏幕,一边皱着眉头,嘴里嘟囔着“这手机怎么又出问题了……”原来是移动数据没打开,我帮她设置好,终于顺利叫到车。
上车后,她激动地跟司机聊了起来。司机惊讶地问:“老人家您今年多大了?”
“快八十啦。”
“哎哟,这么大年纪还会自己用手机打车,真是了不起。”
“我可是老师出身,爱学习。”老妈笑着说。
前阵子她让我带些党员学习资料给她,我说我这边只有电子档。她回说退教协那边也发了文件,但手机打不开。我便通过微信发了PDF文件,又帮她装上WPS,方便她用平板阅读。她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组织安排的学习任务,要认真完成。”
她对工作的敬业精神至今未改。舅舅曾笑她是“马克思主义老太太”,但我想,正是这种认真劲儿,才让她不断跟上时代步伐。
如今,智能手机和平板已是老妈生活的“必备神器”。她每天在平板上看电子书、听广播剧、追剧、刷抖音,偶尔用APP赚点金币换点小礼物,乐在其中。和朋友联系多用微信:“某某老师不会微信,每次都打电话,我耳朵不好,听不清,还不如打字方便。”
老妈的“潮”并非追求时髦,而是她一贯的好学态度使然。每天晚上我下班回家,她总预备好一堆问题,像个好奇宝宝,常说:“真是活到老学到老,活了八十多,又长见识了!”
家有潮老妈,其乐融融。深夜路过老妈房间,总见她戴着老花镜研究手机教程的背影。这让我想起电梯里偶遇的其他老人——有人抱怨扫码太难,有人对着智能音箱手足无措。而我的“潮老妈”用布满老年斑的手,在屏幕上划出了一道跨越代际的光:原来所谓“与时代并肩”,从来不是年轻人的特权,而是每个生命对活力的本能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