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星月】路过格尔木(散文)
2023年7月25日,我们离开格尔木,奔茶卡盐湖而来。
昨晚到达格尔木住下来的时候,已经是子夜零点二十八分了。从西藏的那曲到青海的格尔木全程850公里,我们从凌晨六点出发,此时已经走过18个多小时了。原来计划15-18小时,果然兑了现,是最长的时限。一路上排除109国道坑坑洼洼泥泞难行的因素,最多的时间耽搁在了可可西里无人区,耽误在了那些藏原羚、藏羚羊和藏野驴身上。拍摄这些野生动物的时候,我们没有考虑时间,接下来也自然要接受不得不走夜路的惩罚。当然了,走夜路最大的遗憾是错过了沿途的风景。
翻越昆仑山口以后,天就完全黑了下来,车子在暗夜里摸索前行,除了车灯照亮的一小片区域以外,剩下的一切都笼罩在夜色里。擦肩而过的连绵的雪山,只能从车窗里看到模模糊糊的白色的影子,那么近,那么美,而且一直伴随着我们走出了那么远的一段路程,我们却不能一睹其真面目,脑髓里的巍巍昆仑的磅礴气象,雄伟壮观的气派,民族脊梁的气度,都这样一带而过了,这是自驾出行最大的憾事。我的不选择走夜路的一个主要原因也就在这里。——自驾游的风景在路上,夜晚的风景相当于显示器上的黑屏,两眼一抹黑,这样的自驾还有什么意义!
好在第二天再走的109国道几乎与京藏高速公路平行,路况好;到茶卡盐湖又不足500公里,路程近;不着急赶路,时间相对富裕。于是,就睡了一个自然醒,从容收拾完毕,开车到顺路的街上找早点。
格尔木,这座青藏高原腹地、柴达木盆地中南部的城市,海拔2780米,隶属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青海省的一个副地级城市,辖区总面积11.89万平方公里,接近福建全省面积,是世界上辖区面积最大的城市,人口却只有30万,平均每平方公里仅有2.5人,地广人稀,可见一斑。
高原上人们起得晚,已经过了八点钟,街上依然空荡荡的,少有行人,路边、楼前的车辆还在睡梦中,临街低矮的店铺大都“铁将军把门”,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家早点铺子。经营铺子的是一对回民夫妇,中年的女子问过我们要吃什么,然后招呼我们坐下,就再也没有了多余的一句话。这女子高挑身材,白净面皮,头上奶白色的纱巾,将额头紧紧勒住,再抿向脑后,严格地管制住一头的秀发,不让一丝一缕流露出来。
格尔木是青藏公路的起点,也是高原天路——青藏铁路的起点,青藏公路、青新公路、敦格(敦煌到格尔木)三条公路干线在此交汇,是内地联络西藏和新疆的节点,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从格尔木北上可达甘肃敦煌,南下联通西藏拉萨,西行连接新疆若羌,东进直至省会西宁,交通位置相当重要。
万万没想到的是,车子一出格尔木市,眼前的景色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仿佛一夜之间来到了另外的一个世界。——昨天还是一望无际的茵茵草原,那小草虽然还不能称作茂盛,但满眼的绿色也还总是可以养眼的;可今天,我们看到的却是濯濯童山,几乎可以称得上不毛之地了。
这里是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盆底由西向东延伸的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由西北向东南延伸的祁连山在这里围成了一个三角形的盆地,格尔木就在这个盆地的中南部。在蒙语里,格尔木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然而,举目所见,除了荒岭秃山,就是戈壁荒滩,满目的荒凉,河流在到哪里去了?原来,周边山上雪水融化形成地表径流,然后汇聚盆底,因无法抵御超流量的蒸发,继而慢慢干涸,给这里留下了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白花花的盐碱滩,这也成就了一座座闻名于世的大大小小的盐湖——察尔汗盐湖、茶卡盐湖等,其中察尔汗盐湖是世界上最大的盐湖。这些盐湖除了不同凡响的美丽动人以外,那就是为我国贡献出源源不断的钾、镁、锂、硼、溴、碘、铷等盐沉矿物质,其储量和品位均居全国之首,也因此,柴达木盆地被誉为“聚宝盆”。
别看荒凉,这里的宝贝简直太多了。盐碱矿产不说了,还有铅、锌、煤矿,还有唐古拉山的水晶,昆仑山的玉,还有油田、气田等。生物资源也很丰富。唐古拉山地区是青海省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我们见到的藏原羚、藏羚羊、藏野驴以外,还有野牦牛、白唇鹿、雪豹、雪鸡、雪莲等,这些都是极为珍贵的稀有品种。哦,对了,我们昨晚走出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时候,在109国道边还两次遇到野狼,没敢停车,只留下匆忙间手机拍下的一张照片。
还有,离开格尔木,我们还幸运地遇见野骆驼群。
当时我们正在青藏高速上疾驶,高速两边戈壁沙漠单调的土黄、灰黑色一直消磨着我们“川进青出”一路美景的记忆,一簇一簇的沙棘、梭梭草、骆驼刺虽然也有些许的绿意,但缺少了雨露滋润的植物,怎么看都让人觉得干呛呛的,可怜兮兮,了无生机。于是,我们的车速不由自主地提高到130迈以上。
忽然,车窗右边的梭梭林里,一群骆驼时隐时现。“野骆驼!”——我们顾不得高速路不能随意停车的警示,慢慢刹车,打开双闪,停靠路边,车子依着惯性,早已滑行了200米开外——其时,路上根本没有车来。开门下车,举起相机,静等骆驼群通过。
这一群骆驼足有三四十头,色彩跟隔壁沙滩一样,基本上都是土黄、灰褐色,只是个体色彩有的浓重、有的轻淡罢了。那色彩浓重的,就像戈壁滩上暗影里的石块,几乎变为黑色的了;轻淡的呢,又像迎着阳光的细沙,浅黄到宣纸一样的白色。
个头也不一样。高大的得两米多高,伸长了脖子超过三米长,背上的两座驼峰,也像小山一样,随着慢悠悠的脚步,一耸一耸的;小的应该是幼驼,有的驼峰还不是那么突出,有的却非常像它们的爸爸妈妈了。有的骆驼身上还披有没有褪尽的绒毛,集中在背部和驼峰之间,一块子一块子的,也像这戈壁滩上一撮一撮的梭梭草。
有时候我就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到底是这些动物选择了适应那个天然的环境,还是那个天然的环境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动物呢?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等,它们的肌体早就适应了那里的高寒少氧气候,而且,有生具来,因而这些物种,在那样恶劣的环境里才得以自保并繁衍生息。野骆驼呢,耐寒、耐旱还抗盐碱,就连自己身上的毛色,也融进了远处的高山和脚下的戈壁荒滩,它们似乎并不需要茂密的森林、肥沃的草原,梭梭林、骆驼刺就足以让它们悠然生活,悠然自得了。——大自然就这么神奇!
据我所知,相比于藏羚羊、藏野驴,野骆驼目前更不容易见到,据中外科学家调查,当前全世界的野骆驼只剩下不到一千只,而且仅存于中国新疆、甘肃及这两个省(区)与蒙古国交界地带的荒漠戈壁这极狭小的“孤岛”地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就是说,在柴达木盆地根本没有野骆驼群的分布。那它们是……
不管它是不是野骆驼,反正我们的精神为之一振,于是,决定:从下一出口下高速,继续走109国道。谁知道到茶卡盐湖的路上,还会遇到怎样的惊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