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韵】七绝十首(明十三陵等)
摘要:题博友春天de龙博客七绝十首(明十三陵等)
(中华新韵)
其一:
七绝·北京明十三陵
石像依然拱帝陵,高墙兀脊护阴庭。
长长神道乾坤客,来替君王占五行。
其二:
七绝·沈阳盛京昭陵
正红门向九霄开,弥漫檀香绕帝垓。
祭殿长明灯几盏,五牢还奠酒频酾。
其三:
七绝·易县清西陵
独占五行风水流,石桥五孔泰陵秋。
谁行神道隆恩殿,光绪凄然唯有愁。
其四:
七绝·兰州白塔
傲岸峰头靓丽容,巍峨直向九霄空。
夕阳塔刹凝眸望,好看黄河怒浪重。
其五:
七绝·安阳文峰塔
巍峨俏影大帽檐,八角玲珑傲九天。
文脉萦峰风水永,千秋矗立自悠闲。
其六:
七绝·湟中八宝如意塔
一路虔诚拜祖庭,伊民稽首绕阶行。
方圆矗立白如意,八绩功德黎庶情。
其七:
七绝·北京金钢宝座塔
五塔刹高直指天,烟霾扫净九霄蓝。
匆匆岁月何须记,络绎游人朝拜前。
其七:
七绝· 襄阳多宝佛塔
八面修形敞四门,冲霄塔刹最传神。
相依银杏千秋树,细数沧桑岁月痕。
其八:
七绝· 乐山灵宝塔
独守佛山灵体真,沧桑刻迹傲凌云。
倾心乐沐三江雨,四百年来苦自尊。
其九:
七绝· 元大都城垣遗址
凭谁椽笔绘蓝图,壁垒高墙建大都。
功业千秋人顾念,水关昂首叹孤独。
其十:
七绝· 敦皇阳关故址
故垒犹留黄土台,悠然似诉旧情怀。
苍茫一片弦歌处,尚盼摩诘把酒来。
(原创首发江山)
【编者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这篇诗文,作者这组以“中华新韵”创作的七绝组诗,聚焦于十处历史遗迹与建筑,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古迹的形神,兼具历史厚重感与诗性表达,在题材选取与艺术呈现上颇具特色。从内容看,诗人深谙“以景写史”的妙法。如写明十三陵,以“石像拱陵”“高墙护庭”的静态画面,暗藏王朝威严;写清西陵则借“光绪唯有愁”的细节,将历史悲情融入景物,让泰陵秋景成为王朝没落的注脚。对宗教建筑的描写亦见功力,湟中八宝如意塔“一路虔诚”的场景,与襄阳多宝佛塔“银杏沧桑”的意象,既绘其形,更传其神,让宗教氛围与岁月感自然交融。艺术手法上,作者善用意象叠加与时空交织。“神道乾坤客”“黄河怒浪重”等句,以“神道”连接古今,用“怒浪”外化地理特质,使景物兼具空间立体感与时间纵深感。语言上既守“新韵”格律,又追求灵动,如“大帽檐”形容文峰塔造型,“苦自尊”赋予灵宝塔人格,让典雅诗语中透着鲜活质感。但部分篇章在情感渗透上稍显克制,如元大都遗址“叹孤独”的直白,相较“光绪凄然”的含蓄,少了些余韵;敦煌阳关“盼摩诘”的用典,虽添文化厚度,却可在场景融合上更趋自然。整体而言,这组诗以诗人的游历视角串联起中华文明的建筑肌理,既完成了对古迹的美学记录,也实现了历史沧桑的诗意转译,是一组兼具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的作品,在传统诗词创作中,展现了以现代视角观照古迹的独特表现力,推荐共赏。【编辑:贵州王先生】
1 楼 文友:贵州王先生 2025-05-22 15:01:18
欣赏诗友佳作,感佩才情,问好诗友,祝愉悦笔丰!!!
2 楼 文友:兰阁小诗 2025-05-22 16:36:28
写得太棒啦!构思精巧,文笔优美,问好诗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