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春秋】此恨绵绵

编辑推荐 【春秋】此恨绵绵


作者:寸心知 白丁,29.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4发表时间:2025-05-23 20:30:15

元稹的诗句“诚知此恨人人有”时常触动我的心,在我脑海里浮现出幺弟英年早逝的一些片段,让我心情难以平静下来。
   我有两个弟弟、四个妹妹。妹妹们长大后都先后出嫁成家,成了泼出去的水,联系自然日渐减少。大弟弟过继给人,身边只有幺弟。但幺弟后来也结婚成家,按常理“兄弟分家如邻舍”,也会各奔前程。其实不然。
   原因嘛,很简单,因为从小到大他跟我最亲近。
   幺弟引以为傲的一件事,并且常常挂在嘴边的,是过过苦日子,而且全家只有他吃过芭蕉树的花。那芭蕉树开的花,一大板,黄澄澄的,好漂亮。母亲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们,毫不犹豫地砍了回来,要弄好给大家填肚子。饥肠辘辘的我们不用说个个欢呼雀跃。待母亲洗尽切好,放进锅里煮,都盼得望眼欲穿。等到掀开锅盖,大家眼里看到的,却是蓝盈盈的汤,蓝得发亮,完全可以染衣服。父母亲和我们几个孩子傻眼了,这能吃?谁都没吃过,甚至没见过。于是都知难而退,不想吃了。唯有幺弟不管三七二十,要母亲盛了一碗,咕嘟咕嘟吃了,大伙看着他皱着眉头,估计味道不怎么样,但都知道他实在是饿急了。不然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怎么能吃得下去啊?!所以到了他成年后吹嘘此番“业绩”时,我们都好好地当听众,心里只有满满的酸楚。
   其实幺弟不清楚的是,母亲不管家里怎么没吃没喝,也一定要留下点大米,用家里那个小巧玲珑的铁鼎罐煮好饭,交代我喂给他和大妹妹吃,因为母亲要出工。把两个弟妹叫起来,洗完脸,打开罐盖,香气扑鼻,我真有控制不住想吃的冲动,简直就是“冲天香阵透长安”啊!我如今还常常感慨:为什么那时的米饭那么香啊?就是吃干饭,没有菜,没有油水,那白花花的米饭里,那黄澄澄的锅巴里,都肆无忌惮地往外喷发着醉人的香气,我是多么想也吃一口啊!可天地良心,我硬是把口水狠狠地咽回去,认认真真近乎圣洁地给弟妹喂饭,自始至终从没吃过属于弟妹们的一粒米饭。这事幺弟你还记得吗?
   幺弟在离家四十里的七中读高中。他经常要挑着一担柴火长途跋涉去读书,学校需要柴火煮饭烧菜,这种任务住在山里的学生自然当仁不让。两年高中,老是贯彻落实五七指示,学工学农学军,读书时间少,干活时间多,乡亲们开玩笑说:“孩子,你在外面读高中也是干活,在生产队也是干活,何不回来干活还能挣工分呢。”幺弟只是苦笑了事。高中毕业后,他没有悬念地回到了农村的家。那时正是文化革命期间,大学停办,没有高考上大学一说。不读书了就当农民,天经地义。一下子从知识的殿堂掉到了最底层成天跟农民和泥巴打交道的农村,心里自然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幺弟从此沉默寡言,郁郁寡欢。在家里就是一日三餐,晚上睡一觉,他看谁都不顺眼,跟谁都无话可说。只是白天到生产队出工才活跃一点。他喜欢跟人打赌,比力气,一副血气方刚、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气势,让父母亲没少为他担忧。
   这个时候他也吃过苦,比如他挂在嘴边的到岭背担纸就是。岭背就是汾阳东乡李家坊,要翻越甑盖山,爬十八盘、十八折,过寒婆坳,山路崎岖不平,来回六十里,我们做哥哥的都不敢问津,而他英雄无畏,真跑过多次。但说起来只是为了赚点力资买烟抽。这个苦就吃得有点冤哉枉也。累得腰酸背痛,大汗淋漓,早出晚归,就为了点燃一支烟,吞云吐雾,嘴巴进鼻孔出,还伤肺,何苦呢?!
   幺弟后来还多了一个爱好,就是抓蛇。我读过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知道人家捕蛇是生计所迫,而幺弟捕蛇这个苦是没必要的。何况我生来对蛇恐惧,把这么个冷冰冰、滑溜溜的东西抓在手里,想想都害怕,何况它还会咬人,可能有毒,咬死人不偿命。而他抓蛇竟然也是为了抽烟。为了抽烟冒这个险,实在大可不必。可幺弟不以为意,乐此不疲,真叫我百思不得其解。大中午的,幺弟一手拿个蛇皮袋,在烈日暴晒下的田间穿行,发现哪里有他的猎物,马上飞奔而去,手到擒来,把蛇装进蛇皮袋,于是大功告成。旁人看见蛇,也会邀功请赏般赶快报告“敌情”,要幺弟出手。他都从不失手,以致被人称为捕蛇高手,声名远播。当然,得手后,幺弟马上会兴高采烈地奔向供销社,把蛇卖给管生资的老杨,拿着或多或少的钞票,买下几包中等香烟,慷慨地给身边的人哪怕是路人发烟,像得胜回朝的将军一样,很有点欣欣然、飘飘然的味道。
   那时,我们这个大家庭人多,只有我结婚成家了,幺弟对我妻子这个当时唯一的嫂子很尊重。我妻子娘家在八里之外的谭家,家里只有一个七十多岁的曾祖母,一双走路一扭一扭的小脚,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留下的杰作。老人家对曾孙女痛肝痛肺,时常牵肠挂肚。幺弟当时还在读中学,每星期从学校回家,都会绕到她家门口。有什么信息需要传递,有什么东西需要顺带,他都会负责。哪怕走得再急,他也会看看老人家是否安好,然后把情况反馈给嫂子,让她放心。夏天,农村蚊子多,为了让我们睡得安稳,他用煤油灯烧蚊子,灼热的玻璃灯罩只要对着伏在蚊帐上的蚊子逼近,只听吱的一声,蚊子就掉到灯罩里了,必死无疑。有时一晚上他能烧死几十只,让我们看着身上就起鸡皮疙瘩。他还教我们把煤油涂在手电筒的玻璃上,对着蚊子照过去,它也会被粘在上面插翅难逃。幺弟看起来似乎不近人情,实际上心细着呢。
   我跟幺弟关系特别亲密。说起来也不奇怪:他的三个哥哥里,大哥年纪比他更大,接触自然少;还有一个比我小,过继了。只有我是靠得最近的哥哥,联系当然要多一些。从我的内心讲,这是身边最小的弟弟,应该多爱护。事实上,母亲也更多地把照顾弟弟妹妹的事情交给我做。像前面提到的喂饭,就是我每天要做的课目。他们小,我也不大,也喜欢跟伙伴们玩。但是因为照顾弟妹,我只能牺牲自己的喜好。最恼火的是,弟弟刚在这儿方便,我闻讯赶去打扫,妹妹又转战别处,拉了一大堆,我又要手忙脚乱地追去收拾。一个十岁的男孩一手拿扫把、一手提茜斗东奔西走,疲于奔命,是非常尴尬、也有些不甘的事情。但我还是忠于职守,没有出现过大的纰漏。母亲因此对我不吝赞赏。长此以往,幺弟对我有一份更为亲近的感情,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幺弟热衷于在生产队出工,对自己家的事情却不热衷。他不懂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一件都不能少,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要靠一家人苦挣苦扒。像我们这样的大家庭,光是烧柴就是一个大问题。虽然本地俗话说“有米无柴,自有安排”,真碰上了阴雨连绵,除了拆楼枋还有什么办法?即使如此也不是长久之计,还得天一放晴赶紧张罗着上山砍柴去。而在生产队农活繁忙、又严格封山育林的情况下,搞柴已经成为农民望而生畏的活计。那时农村没有煤、没有电、更没有天然气,只有烧柴这一条路,所以最终还得硬着头皮去砍柴。我们一家人中,哥哥已经进入卫生院工作,成了公家的人,肯定指望不上。父亲年纪不轻了,天天出诊看病,拿着一份工资,更不能要他去爬山越岭了。男劳力只有我和幺弟。幺弟不干,那我必须挺身而出。这样,我除了当民办老师教书外的主业就是砍柴种菜了。砍柴多了,自然有了经验。比如什么样的柴容易干,什么样的柴起火焰,什么样的柴耐烧,什么样的柴水气重不好烧,什么样的柴要到哪里搞?捆柴用什么藤篰好?怎么戗柴才好担着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后来我基本上不砍生柴,只捡干柴。因为捡的干柴挑回来就能烧,水分都干掉了,划得来,而且避免了破坏封山育林的嫌疑。一旦听到哪里砍了大树、有满坡的树梢和木棑,就留神记着,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去突击一阵,直到把柴火一担担挑回来,一家人就像迎来了大丰收一样喜气洋洋。
   我试着邀幺弟一起去搞柴。那一段生产队在灯芯坡砍了好多松树,队里只要树干,其他的树枝树梢都剔除了,烈日一晒,漫山遍野都是金黄或是火红色的松树枝桠。太诱人了!我寻思先把它收拢成捆,再慢慢挑回家。跟幺弟说了,态度还好,没有说不肯去。于是我们早早到了灯芯坡,各自摆开战场,忙碌起来。忙到中午,我们汗流浃背,饥肠辘辘,也都捆好了若干捆柴。看数量,幺弟手脚利索也跟我差不多,我暗自高兴。我说上午就这样了,我们回家吃午饭吧。幺弟点头。我戗好一担柴,开始下山。走了一段路,到了路口,怎么没有幺弟的踪影?我大喊,隐隐约约听到他的应答声,却好像在另一个方向,我有些急了,循声找去,才发现他是抄近路钻到了刺蓬里,左冲右突出不来。我埋怨他不跟着走,硬要往没路的刺蓬钻,他不辩解,也不顶撞,默默地把两捆柴扛出来,再戗好担着走了,倒弄得我十分尴尬。
   这次以后,幺弟又去生产队出工了,再没管山里的柴。我只好一个人去山里担柴。把自己捆的担完了,接着担幺弟捆的。我平时只要戗好一捆举起来,然后插进另一捆担起就可以走。可这一次不管我怎么使劲用力,那一捆柴就像落地生根了一样,就是担不起来。我涨红着脸放下担子,仔细检查,才发现是幺弟把柴跟撑住柴捆的小树捆在一起,难怪我使尽九牛二虎之力也纹丝不动呢。幺弟捆的那些柴,松松垮垮,我不记得是怎么凑合着担回家的。我有些生气,也有些好笑。幺弟却不以为然,没事人一般。我知道,他的心思不在这里。可在那时候,还有什么出路呢?他不过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罢了。
   看着幺弟老是阴沉沉的脸,我为他惋惜,为他担心。终于等到了1977年,恢复高考了,面前露出了一线生机。高中毕业的幺弟,于次年和我一起参加高考。我自忖只是一个初中生,肯定考不上,就算考不上也正常,心里便风平浪静。可幺弟就不同了,考上了他的人生就是另一番景象。如果考不上,打击就太大了。所以我希望他考上,打开一片新天地。结果事与愿违,一切都反常:不抱希望的我考上了重点大学,我满心希望考上的幺弟报考中专却以0.5分之差名落孙山。这简直意想不到。他没有表露出太激烈的反应,但我知道,他内心肯定是失落的、痛苦的。他太需要这么一个扭转命运的机会了!不像我,已经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快奔30的人了,心如止水,不再异想天开,这辈子就这样了!可幺弟才22岁,还有憧憬,还有前途,不该是这么个结局的。幺弟越是装得若无其事,我越是忧心忡忡。
   后来,我还是去了大学深造,虽然已经27周岁,有了老婆孩子,是货真价实的“大”学生,内心也曾经纠结是不是去读这个迟来的大学?但最后想清楚了:正是为了家庭,我必须义无反顾去搏一搏。我走了,跟幺弟少了联系,不了解他是怎么挣扎出来的?只知道他后来总算脱离了农村,告别了不甘心的底层生活,到了卫生院从事会计工作。他的心情自然好了,久违的笑容又慢慢回到了他脸上。
   有一年寒假回家,我抽空去了卫生院一趟。幺弟很高兴,把我请到镇上的饭店吃饭。他似乎有钱了,恨不得倾其所有招待我。我有些不习惯,但幺弟的气度、风采与过去判若两人,让我放心,我不忍心泼他冷水。幺弟也热爱生活了,在房间后面的一小块空地上,他布置了一个小院子,养些花花草草,还用水泥“写”了个浅浅的鱼缸,养着若干条活蹦乱跳的小金鱼。我长吁了一口气,幺弟振作起来了!
   1986年,我从大学被作为人才引进回到县委宣传部工作。第二年,就传来了幺弟出事的消息。他是被合伙人骗了!几年来跟他一起“做生意”的伙伴不是别人,就是叫我父亲舅舅的表兄弟。这人原来在我印象中还不错,身高力大,忠厚老实,讨人喜欢。到部队锻炼几年后,见了世面,举止谈吐也与昔日的木讷呆滞判若两人。他游说幺弟合伙做生意,幺弟出钱,他跑腿,利润平分。幺弟那时急着赚钱,想一夜暴富,以证明自己能力出色,也能够给父母家人分忧出力。他的想法是好的,可以理解。但问题是找错了人。我调回了一段时间才风闻这件事,说那人跟幺弟不分彼此,经常一起出入饭馆酒店,吃香喝辣,都是幺弟付账。我隐隐感到有些蹊跷,问幺弟做什么生意,他说不知道。这就怪了,你怎么糊里糊涂投资啊?又问赚了钱没有,赚了多少?幺弟告诉家人,说快了。可总没看到钱在哪里。后来终于传来消息:那人要幺弟准备一个麻袋,一把菜刀,去什么地方收钱。说带菜刀是为了护身,怕有人抢劫。结果却无功而返。家人都怀疑是个骗局,要幺弟脱身。可幺弟投入了很多钱,不甘心,欲罢不能,也不愿意相信表兄弟是骗子。最终的结局是那人原形毕露了,在幺弟紧逼下,被迫打下了欠条,大概三万元吧。而且注明:什么时候还多少,到何时连本带息全部还清。实际上屡屡催讨并没有要回一分钱。幺弟投入的钱,包括自己的工资奖金全部收入,还有公家的一部分资金,全打水漂了。这可是要命的事呀!好不容易争取到一个工作,如果眼睁睁看着付之东流,幺弟又要重复以前那种愁眉苦脸、痛苦万分的生活,想想都不寒而栗。怎么办?这可是救人啊,比救火还急!全家马上动员,有钱的出钱,没钱的也要出钱!
   那个时候,我不说是一贫如洗,也是囊中羞涩。记得刚到老家,工资要套改,人事局那个受人尊重、坚持原则的老局长,硬要把我的工资套改成中专毕业68块,每个月一共才80多块钱。我据理力争:我是重点大学本科毕业,有毕业证,不是中专。但局长就是油盐不进,一口咬定他们没错,气得我真想一走了之。直到后来市人事局明文批示按大学本科处理才解决问题。我在大学时,家属还在农村,没什么存款。到县里,也是“月光族”,拿不出余钱剩米来。那就只能借了。刚到县城,没什么熟人,也不好意思向别人借,只有贷款一条路。于是,我找到了在农行工作的堂兄,请他帮忙,在一个信用社借到1000元。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贷款。我赶紧打电话告诉幺弟,说我第二天去乡下出差,经过他们卫生院,要他等在路旁,我见到他就把报纸包好的钱扔给他。第二天,一切正常进行。我在班车上,老远就看见幺弟神情委顿地站在马路旁引颈翘望,我招招手,把钱包扔给他,相对无言,心情沉重。这次二妹挑了重担,负担了好几万。我知道,我贷款1000元,不过是杯水车薪,聊表心意。但如果想到我全家只有我一个人拿100块钱的工资,在县城生活已经捉襟见肘,还要定期去信用社还款付息,真是勉为其难、欲哭无泪啊!

共 10210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情感深厚的文章,小弟早逝,本身就是憾事,加上与之浓厚的情感无法忘怀,小弟的逝世,没有让父亲知道,更是感情中的要事。最后一段话,更是让读者深深感动:“幺弟静卧在月山湾里,心静如水。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都似虚无,与他无关,再也掀不起一丝波澜。唯愿人世间的跌宕起伏,酸甜苦辣,再不要打扰到幺弟的平静,别惊动了幺弟的清梦……”作者写出这样的文章,对读者的影响是很深的。谢谢作者。【编辑:河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寸心知        2025-05-24 08:05:33
  谢谢编辑老师的精彩点评!正如白居易《长恨歌》所言: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 楼        文友:伊莎贝尔        2025-06-06 06:40:01
  清晨向老师问好!拜读老师精心创作的《此恨绵绵》优秀作品,被老师精美的文笔吸引,那质朴无华中蕴藏的幸福快乐让人沉迷其中,感谢老师精彩创作分享!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