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运河古街的语言(散文)
我一直觉得,最美的风景一定有着亲切的语言,起码,我走进去,便有与之对话的欲望和冲动,我才认为风景在我的眼中是活着的。到了德州“运河古街”,我也感觉自己有很多话想说。我想打破“相看两不厌”的意境,更进一步,倾听风景的声音,时不时和风景言语。
一
这“运河古街”,在山东德州城区之南。德州,因“运”而兴。看德州,不能不看运河古街。聆运河水淙淙之声,听古街商贾叫卖之音,在游人踏古街青石板的鞏音平仄里,在鸟鸣花开的诗韵中,做一次返璞归古的穿行。我感觉真好!
踏进运河古街,我便有了游兴,找到了读懂古街的语言。
五一节日刚刚过去,游人还是不少,称不上熙熙攘攘,但也是极目难望古街尽头,只能望其项背。
京杭大运河经过德州,是“九曲十八弯”,南运河德州段,就像一条水洗的飘带做了一个抛物线,在这里突出了亲吻古街的样子。悠悠何其远,一衣带水闲。我竟生出两句诗。这是运河给我的灵感,忙写在手机上。
在停车场转了两圈,没有找到停车位,运河从树隙闪出,我突然觉得开着舟船来就好了。
“老乡,停在我车位前就行。”一个声音从一辆停着的车窗传来。他眼看着我的车牌(鲁K),带着很善的笑意,“我一天不动车,放心吧。”
之前就听德州人介绍德州说“德州有德”,我还以为只是一个文字游戏而已。与人方便,便是德州之德。
运河古街,是德州独有的“语言学”。站在“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牌坊前,就像翻开一部史册的首章,我站在了一个独特的地理节点上。德州在春秋时期,是“鬲国”所在地,经过数代演变而成“九达”,尤其是当年的大禹就在这一带浚河治水,留下了传奇。鬲津、徒骇、济河、漯河、黄河……都是从此有了人文意义的河流。鲧和禹在这里用了一个词——息壤。息壤是永不耗减的土壤。这就印证了德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的说法了。
二
我先沿运河而行,把古街放在一边。站在“古运码头”处,举目金字牌匾,木门很狭,可四五人并行而过,就像茅舍山门,门户不必大,曾经多少漕运物质出入此门。门户运河近,篱墙何必设。这门似在告诉我,阔门漆户,未必有大格局,走过的不一定就是圣人贤达。多少赤膊露背、肩负重物的苦力,成就了这“古运码头”大门的宽度。
几艘黄盖黑舷的游船停靠在运河岸边,有撑篙人在等待游客登船。这段运河已经是主流之外的分流,主要供游人乘船游河赏玩。运河特为怀古和文旅而留,运河之水,减轻了负载,似在吟着“轻舟顺流”的欢歌,这是此段运河当下最生动的语言。游船、撑篙人、风景树……都是语言,更是无声的时光。
夹河两岸皆树,初夏,树叶还不浓密,一眼望去,曲径一侧便是奇石,多达二十几块,看质地似泰山石,每石皆有古人写给德州和运河的诗作,一下子就把运河之古拉近眼前,让我仿佛看到那些吟诗作词的墨客面河而吟的样子,逐石细读,让我觉得,运河就是装满诗的一条河。千年的水流远,千年的诗还在,这是德州的古汉语。
面石,我背下一首诗——
二十年前官柳条,春风绿遍德州桥。
于今秃尽如僧老,怪得行人鬓易凋。
这是明代王世贞的一首绝句,题目是“题驿壁”,是他经过“安德水驿”留下的诗句。不折官柳叶作别,运河水流,带走光阴,曾经春风吹绿柳,如今光秃,不堪老。风华易逝,沧桑无情变迁。
我来运河畔,见柳色春新,忍不住步韵也来一首——
乙巳朱明运水遥,老街漫步德州桥。
东流一去何曾改,古色风情也不凋。
(注:朱明是初夏的雅称,因平仄要求而使用)
所逢时代不同,所见味各异。得句不敢与王世贞句相并,独得平仄以抒怀吧。我行在平仄里,脚步也铿锵。是啊,我也是来运河与之对话的,我不能沉默无语。
旅游不仅仅是在风景区走一走,看一看,最美的游程是与之对话,把个人的感悟送给风景,所谓的“且行且吟”是否也是在告诉我们这一点?况且,风景的价值,在于用来丰富和激发我们的思想感情的,这可不是坐在写字台前能够获得的美感。
我还是钦佩王世贞这个人物,他在“安德水驿”,并未完全沉迷酒宴,闲夜独处,写下“低头怨去船,举头愁残月”(《德州渡口》)的句子。王世贞是明著名的文史学家,官至高位,但文学情怀却是那么丰富。被陶冶的情感,一定有助于他为官。我如此推测。
几里长的运河沿岸,草木葱郁,时有吼歌哼歌声音传出。走近看,一位老者拿着乐谱,对着运河哼唱。这是他的练嗓,也是他对运河的抒情。他的语言,只有他自己明白,很少人细听,并不影响他的深情发挥。
三
折进古街,古建夹道。都是仿古建筑,我实在看不出和别处的古建有太多的不同。时而屋舍之间留一道缝隙,有熏风灌入,发出哨音。这是古街的语言,是为行人弹奏着进行曲吧。檐角前探,伸到了街心,举目相接,似乎檐角成了古建的嘴,是欲言又止的样子。檐下雕拱画栋,传统的中国彩绘,非常醒目,牡丹绰约,双凤衔珠,龙腾彩云,祥云印椽……似在告诉我——历史绵延,民俗依旧。传统文化总是带给我们强烈的怀古感受。
沿街店铺的名字,带着古韵色彩,我几乎逐一读下来,就像一年级小学生学会识字,乐于诵读一个个字词。
安德里大碗茶、奇珍阁、运河人家、鸿轩堂……古街店铺150多处。舍得体力,用脚步和大街对话吧,进状元府,沾沾灵气;折返“大竹竿巷”,想听古竹之风;入“二郎庙”,想看看德州雕塑的“二郎”的样子;踱进柴市街,不见卖柴人;进入豆腐巷,肯定遇不到西施豆腐;走进“小锅市”,想看看德州的小火锅……
古街的语言,就像我小时候看连环画册上的冒气泡的语言模式,古街在这样的语言感知里活泛起来。
妻子看我对着这些古街名字出神,问我是在和谁说话。我说,说不清是和谁,觉得他们在和我说话。再沉默寡言的人,风景都可唤起说话欲,不然各色的人为什么都喜欢游览于风景之中?
我也不能糊弄妻子的发问,她在等我一个答案。我说我走进了“豆腐巷”,可问了一遍巷口的人,他们说这里“卖苦力”,曾经也卖豆腐,但不是我想要的西施豆腐……不过,他们说巷子里有卖“德州扒鸡”的……
也好,到天津吃“狗不理”,到德州吃扒鸡。今天中午就找家德州扒鸡店过嘴瘾,对着扒鸡说说话吧。妻子有了午饭的打算。在古街,一下子激活了那些一直沉睡的想法,古街的语言,并非是“之乎者也”那么没趣,出自古街的是“烟火语言”。
这些名字,都是一种简约而丰富的语言,将我带进“古”境,如果能够有时间停下,我想一一打开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好好了解一下德州。转过街角,壁上一行字——没错,我也很喜欢德州。这行字帮我说出了心声。
想起“运河码头”的门联——
神京门户商贾云集
九达天衢市井繁华
或许,今天的古街太整饬了,尤其是货运并不再走这段运河水路,而是车载空运至此,让我们无法目睹古时那种盛况了。
曾经的那些商贾,肩挑背掮,进出码头,他们的担子和行囊里到底装了什么货物,有我需要的吗?我突然变成一个买主,站在码头门外,跟他们一一询问,问“掌柜的,可有官窑珍瓷?品茶的茶具可有?”我相信自己听得懂他们的话,因为我学过古汉语……多么有意思,我笑自己那么幼稚。
“民窑的不行么?非得索那有名气的官窑?”客商没有官窑瓷,但不能让我失望,便与我协商……
“最佳景德瓷,不然,博兴瓷亦可……”我让步了。(山东淄博的博兴是中国五大瓷都之一,以黑陶著名)
是啊,做生意要懂得让步。我摸摸斜挎在肩膀的钱褡子,几枚铜钱而已,没有阔绰的银票,生怕买不起而尴尬……
四
运河古街,属于民俗的,我在一所古建的房墙上看到了德州方言,有的我一看就懂。头晌午、前日儿、水舀子、戏匣子、杠好了、晌午、毡布、棒子……毕竟都是山东人,有着相似的方言,我找到了和德州老乡的共同语言。但很多让我一头雾水的词儿——法不拉、愁衣裳、一把股、喝局啊、头顾、揍饭、宏行、打趴、娘花……真想打扰一位德州人,给我上一堂解词课。这组词有七八十个,被“德言德语”主题词统摄。这是德州人表达乡愁的词,如果我在也会说德州话,一定会让古街德州人感到亲切,或许拉我进那“安德里大碗茶”茶馆喝一碗,叫“喝局啊”?
我想起我的老乡,曾经在央视做主持人的倪萍老乡,她有过一段标准的荣成话——西北杆子风,今刮门刮后还刮……一句方言,就拉近了乡情,沟通了乡愁。
运河古街,转过一屋,几乎在墙壁上都会发现一句宣传德州的句子。“我在德州很想你”——这是德州人对游客的亲切态度。“转角德到爱”——爱是一种品德,我第一次有恍然的感觉。“没错,我也很喜欢德州”——说出了每一个游客心声情话。“我在运河古街邂逅美好”——这是祝愿,的确,我所遇都是新奇而美好。
这些句子,并不刻意造句,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透着一股朴素亲切的味道。这是德州的语言,是有温度的语言,所以我认为德州有着自己的“语言学”,德州给我上了一课,远行千里听一课,很值得!
至今我还无解的两个字就是“德州”,在一面墙壁上,“德”字一边的“双人”少了“单人”;“州”字少了中间的一竖。练过书法,喜欢草书,我端详良久,删去的笔画,应该是构成一个“行”字的草书体。这是告诉我们,来一次运河古街“行”,一定不负此行?哦,是的,这是一个谜语,也是一封只有一个字的“邀请函”,德州运河古街,一下子拉近了我与它的距离。行万里路,也不能不在斗折蛇行的古街走一走。古老的民俗,生动的烟火,都聚集在古街。不必说出省掉笔画的“德州”的“字外音”,你只要在古街一行,就算有了正确答案。
没有运河,就没有古街。德州人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个逻辑。在古街之西的广场,矗立起的一尊雕塑,更是一部大书,表达着德州人对运河的历史记忆和热爱。
是类似华表一柱,上部有大禹雕像,其下是民夫挖土挑土的画面。也有人解读为当初开掘德州段大运河的情境。雕塑是一种凝固的语言,尽管不刻一字,但却是一段精彩的传奇故事。雕塑以人物和劳作场面,来纪念“运河之功”。
运河古街,是一条会说话的古街,古街有自己的独特语言,语言是声音的风景,在古街,运河水流淙淙,穿城抒情;熏风摇幡,响动着古贸之音。听古人平仄铿锵,温习传奇故事,听今天德州人的情话。我读懂了古街的语言吗?以此为答卷,但愿我能够及格。
2025年5月24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