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柳岸】丹江知青(小说)

编辑推荐 【江山·见证】【柳岸】丹江知青(小说)


作者:老笨熊李春胜 榜眼,27135.6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7发表时间:2025-05-24 10:39:28

李祹正在扫院子,父亲看了他一眼说:“你们约一下,去给你刘叔打个招呼,一是好让人家给你们安排活路挣工分,二是也显得有礼貌些。”
   李祹本不想去,但是他不上前,父亲肯定要上前,当他看到父亲走路一跛一跛的样子,不忍心,就应了一声就出了门。
   李祹父亲的脚是在修丹江石坝时砸伤的,落下了跛足的后遗症。
   李祹约了张韩、张镯,三个人犹豫了一下,又去喊了严月、孙俊,一起去见刘队长。他们都是高中毕业生,是要一起回村吃粮的年轻人。
   刘队长正光着膀子圪蹴在院门外大槐树下的碾盘处,身边放着一个空碗,看来是刚吃罢还未顾及朝家里端。
   他们你推我,我推你,谁也不愿当头。刘队长见是他们,尤其是见有两个女娃娃在,也有些尴尬,急忙起身,从旁边的树枝上扯下他挂在那里的白背心,穿到了身上。
   刘队长五十来岁,两鬓已经灰白,他是生产队长,却断然没有架子,随手从旁边的柴草垛上扯了一根细草蔑剔牙,和颜悦色地说:“回来了,好啊,咱庄稼人扒拉土疙瘩是本分,以后一起到一个泉眼里吃水,一起到打麦场上领粮,亲热哩。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儿朝一处使,咱六队的日子不会比其他生产队差。”
   李祹克服了初开始的拘谨,说了一句:“刘叔,您给我们分派活儿吧,我们也要挣工分哩。”
   刘队长笑笑:“挣工分了对,没有工分,只能喝西北风,生产队不会养活懒人。”
   张韩补充了一句:“我们身上有的是力气。”
   刘队长点点头又摇摇头:“你们刚下学,还不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滋味,也不清楚自己肩头上有没有四两肉。实话实说,年轻人干活有火力没耐力,有热情没经验,身上有的是股子蛮劲,不一定用到正点上,干起重活来还不如妇女,如果把你们放到人堆里,见你们干活不顺眼,我要数落你们了,对不起你们的父母,睁只眼闭只眼吧,又担心你们出狂力。我也想了,把州槽子那块地交给你们,由你们去打理。”
   李祹又问:“那不就是知青农场旁边的那块地吗?”
   刘队长说:“就是那块地,知青们种啥,你们学着种啥。一方面是年轻人好沟通,另一方面知青们常常聚在一起吹拉弹唱,你们能够跟着凑热闹。”
   李祹倒吸一口凉气:“那块地那么大,就我们几个忙得过来吗?”
   刘队长看出了几个人的疑虑,笑笑说:“这个你们放心,我会安排犁把子把那块地犁出来,你们负责管理,另外,队里还有几个初中毕业的年轻人,他们愿去了也可以去。队下有两个手扶拖拉机,给你们一个。年轻人会摸索机械,使顺手了,比牛耕地好使。但有一条我得说清楚:年轻人容易冲动,只能和知青们互帮互助,可不能胡来!咱丑化说到前面,谁要干出引火冒黑烟的事儿来,我饶不了谁。”
   知青们的农场原来也是六队的地。在知青们报到之前,公社就找刘队长疏通,征用了这块地,在下达交公粮上给他们适当的优惠。其实那块地是丹江河道一个大荒场,这里的人们在那里割柴放牛打猪草,树根、草根盘根错节。公社就动用农技站的履带拖拉机把地翻有一尺多深,足有五六十亩,全是沙土地,然后请人盖了工棚和仓库,棚顶用的是牛毛毡,工棚一共三排,一排男宿,一排女宿,一排杂物间和仓库。第一排的砖墙上是公社请人用白石灰写的标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第二排工棚上的标语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第三排墙上的标语是:“让青春之歌在祖国的田野间回荡。”还有一块黑板报。
   这块知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示范基地就成了知青农场。农场场长是公社派下来的干部,姓魏,叫魏涛志,知青们一来,就由他安置知青们的食宿。
   陆陆续续前来报到的一共二十三人,十二男十一女,据说都来自大城市。魏涛志给知青们的第一感觉是古板、严肃,整天铁青着脸,对谁都没个笑脸,知青们背地里都说他是封建卫道士。
   男宿舍和女宿舍的工棚相隔有一定距离,男宿和女宿两边尽头,是伙房,统一垒的小土灶,一人一灶,做饭时各烧各的灶。
   这里虽然只有二十来个人,但也是个独立单位,格局基本上和一个村子一样,厕所、猪圈、鸡舍一应俱全。
   知青们报到齐了,卫道士就给他们来了个下马威,在会上,他没致欢迎辞,没说客套话,但清规戒律却说得清清楚楚:“在这里谁要胡来,趁早卷铺盖到公社学习班里报到:男生和女生得保持一定距离,知青和附近村子的青年也不能有过深的来往。要谈恋爱,正大光明谈,不能偷偷摸摸,一旦发现谁出轨,一律按流氓论处!”
   知青们怀揣远大理想,在卫道士的带领下,很快就进入了状态。他们种出的菜朝公社国营食堂一天一送,育出的果树苗到第二年春上分派到各个大队。他们和村里的情况不同的是虽然他们也种庄稼,收获后全部交给粮站,换成粮票,到粮管所领现成的面粉和白米,不用自己加工,他们卖猪、卖树苗的副业收入统一由卫道士经管,收支情况在黑板报上一天一公布。除了油盐酱醋必需品外,卫道士一年三季到公社棉织社购买同一样式不同型号的衣服鞋子,褪下来的就各自保管。
   种菜相对容易些,但是个殷勤活儿,要不停地浇水,没有水什么菜也种不成。水从哪里来?从丹江河里取,别看丹江水就在不远处,从河里担上一挑水得走上半里地,男孩子们累得喘不过气来,女孩子们肩头磨破了,脚板也磨出泡来,就哭鼻子。
   最悲催的是一个外号叫电话杆子的姑娘,她腿长个头高,身板子直,加上她穿着和别的姑娘不一样,人家脚上穿的黄鞋,她却穿着上海小花园的双鸥一带布鞋,好看是好看,但不顺眼,女知青孤立她,卫道士对她另眼相看,动不动就拿她做典型,说别人的水桶都是满满的,而她的却是半桶,说别人跑三趟,她才跑两趟,说她是资本家的小姐,放不下知识分子臭架子。她满腹委屈,又无处倾诉,只有一人暗自悲伤。
   电话杆子真名叫雷丹凤,长相出众,一双媚眼放电发光,让人过目难忘,对六队的年轻人来说,她应该说是个不错的姑娘,她褪下来的半旧衣服和鞋子都送给严月等姑娘,她对李祹等人客客气气。李祹等人都对她所受的委屈暗自鸣不平。李祹就和张韩等人商量:“咱种起菜也需要水,咱都是土生土长的丹江人,知道这儿离丹江河道近,水位低,打个井就不用挑水了,让电线杆子来咱这儿取水,肯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收效。”
   “好主意!那不还得一桶一桶朝上打呀。”严月说。
   “刘叔的儿子在公社机械厂上班,让刘叔出面给焊接一个手压井那不是手到棋拿的事儿?”李祹信心十足。
   说干就干,李祹等人挖土、运土,又用小四轮拉了几车不大不小的山石砌底,防止流沙。
   手压井拉出了水,清凉凉的,源源不断。严月急忙喊雷丹凤来这儿挑,要少走一大半路。
   雷丹凤一来,其他知青也跟着来了,都为六队的年轻人叫好。时间长了,知青们觉得这并非长久之计,受到启发,他们也开始打井,更先进的是由卫道士出面,公社给调配来了柴油机抽水。知青们免去了来来回回担水的困扰,有了充裕的精力哼两声或在地头扭几下。他们知道,要不是六队的人为了让雷丹凤投机取巧,他们根本不会想到打井,他们渐渐改变了对雷丹凤的看法。
   李祹等人也不是憨子,就撺掇刘队长出面从公社机械厂调节来了传动装置、水泵,利用小四轮上面的柴油机也实现了菜地自流灌溉全覆盖。
   不巧的是,雷丹凤面色灰暗,身子越来越瘦弱,一干起重活来就发晕。女知青们反映说她饭量越来越小,有几次饭做好后不吃就回宿舍睡了。卫道士听到后大惊,急忙让女知青们陪她去看赤脚医生。王医生把了她的脉,脉象很弱,又看了看她的舌苔、眼皮以后,只说是虚火旺,送给了她几样药,让她回去多休息。王医生喊过卫道士,神色严峻地说:“魏队长,送来的太晚了,撑不了多久了。”
   卫道士大惊失色,他压根也没想到问题会变得这么严重,他不敢怠慢,马上向公社反映了情况,公社派了吉普车下来把雷丹凤接到了公社卫生院,经过医生们的会诊,得出的结论证实了王医生的看法。
   其实,卫道士并不迂腐。公社派他来管理这批年轻人,他生怕出漏洞。他知道,年轻人待在一起,情绪容易失控,一旦冲动就会不顾后果,他不好给上级交代,更不好给孩子的家长交代,所以,他整日板着脸,对知青们看的很紧,一旦哪个知青穿着过于出格或者行为诡异,他都要千方百计找他(她)的不是,雷丹凤的自身容貌和穿着前卫,他看不惯,对她他就盯得特别紧。使他感到庆幸的是知青们没在儿女私情方面出啥大的差错,出乎意料的是雷丹凤小小年纪却患上了绝症。
   雷丹凤又被送到了工棚宿舍里。
   刘队长来这里检查李祹等人的生产,见蔬菜绿油油的,很满意。这个时候卫道士也在菜地里,刘队长和他打了招呼,见他愁眉不展,就问原因。卫道士轻轻叹了口气,就把雷丹凤病危的情况对刘队长说了。
   “她是哪里人?没给人家家属联系吗?”
   “太行山下的新乡辉县。电话联系不上,发电报被退回,只好按她提供的地址写了信,今天才邮走。”
   “我去看看。”
   卫道士领着刘队长到宿舍里看了看雷丹凤,雷丹凤已经面黄肌瘦得不成样子了。刘队长又去她的灶上看了看,纳闷道:“像她这个年龄得食道癌的情况很少。”
   卫道士摇摇头说:“卫生院的钡餐诊断不是这种病。”
   “看样子她这是虚像,应该还有救。”
   卫道士惊喜:“你能治?”
   刘队长摇摇头:“我不能。李祹的父亲治过这种病。”
   卫道士央求道:“那就请李大夫过来瞧瞧?”
   刘队长又是摇摇头,笑笑说:“他也不是什么大夫,但我知道他有绝招。这种病不是三朝两夕能够治好的,得慢慢调理。她在这里饥一顿饱一顿,做的饭生不生熟不熟的,你想想,就是再好的药能起作用吗?”
   “那就先让她去李祹家里,死马当作活马医,能救一命是一命。”
   刘队长急忙派李祹回家,卫道士让他开上小四轮,李祹也不客气,真的开上小四轮就走。他很清楚,有了小四轮,父亲就不用跛着脚朝这里来了。不一会儿,父子俩匆匆赶了过来。李祹的父亲看过雷丹凤之后,说:“这是梅核气,是个很难缠的病,喉部总觉得有树叶一样的东西,咳不出咽不下,胸闷、焦虑,情绪波动异常,主要与肝气郁结、痰气互结有关。调理起来要说也不难,就是有一样药引子难对付,供销社没有。”
   “是什么?”
   “得一斤冰糖。”
   对于老百姓是紧缺货,但对于卫道士来说就不是大问题了,由他出面找到革委会盖了公章,从县里供销总社弄来了药引子。
   雷丹凤被转移到了李祹家。李祹的房间让给她,晚上李祹去找张镯合铺。
   雷丹凤一来,李祹忙乎开了,他父亲开出的几样药有的要去大队卫生所里取,有的还要自己去挖。配齐后,有两样需要焙焦,这是技术活儿,李祹父亲亲自操作,然后各样药都需要舂碎,李祹抱着十来斤重的石杵机械地重复一上一下一个动作,累得满头大汗。
   李祹母亲是个贤惠女人,一有闲空就用一小勺将干面子药挖一点朝雷丹凤口里含,顿顿喂她稀粥喝。三天过去,雷丹凤饭量加大,面色也慢慢好起来。
   雷丹凤的老家终于来人,是她的父母,他们见到女儿这个样子,感动得朝李祹父母跪了下来,走时嘱托雷丹凤认李祹的父母为干爹、干妈。
   雷丹凤捡了一条命,自然感激涕零,随即干爹、干妈叫起来,见了李祹哥长哥短地叫,弄得李祹很难为情。
   在李祹家住了一个月后,雷丹凤的精神状态好起来,她不再让人喂着吃了,也能下地扫院子了。李祹父母长出了一口气,笑着动员她回知青队。
   雷丹凤把脸扭向一边,抽抽搭搭哭了,态度很坚决:“我死也不回那里,我不会做饭,回到那里会旧病复发。”
   花开花落,时光荏苒,知青们陆陆续续回城的回城,升学的升学,偌大一个农场只剩下卫道士一人坚守。卫道士把知青们开的苗圃、菜园子、庄稼地全部栽上了树,他也告老还乡了。
   因南水北调,六队的移民打点行装要登程。在后山上一座坟茔前,满头银丝的李祹和雷丹凤双双跪了下来。雷丹凤哽咽着说:“爹、妈,我和李祹搬迁要走了,咱们搬的地方在太行山下,就在新乡的辉县,也就是我的娘家,我从那里来,落叶归根又要和李祹一起到那里定居,有我在,李祹不会受委屈的,您二老安息吧。”
  

共 481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丹江知青》讲述的是一位女知青雷丹凤,在下乡到农村中,不幸得了重病,医院诊断为食道癌,可她命不该绝,幸好遇到一位当地青年李祹的父亲,用自己的祖传的医术治好了她的病,雷丹凤知恩图报,认李祹的父母为干爹干妈,从此扎根在李家,和李祹成为一对恩爱夫妻,送走了公婆后,她和李祹要搬迁回娘家,她在公婆坟前发誓,有她在,就不会让李祹受委屈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位女知青的故事,讲述了知青在丹江农村的奋斗史,他们为丹江农村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描述了丹江人民和知青之间的鱼水深情;小说语言质朴,很有时代特征,情节生动,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引人共鸣!欣赏,问候作者!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5-05-24 10:40:42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5-05-24 10:41:23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老百        2025-05-24 11:07:57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