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微型小说 >> 【春秋】上新屋

编辑推荐 【春秋】上新屋


作者:寸心知 白丁,29.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0发表时间:2025-05-24 20:50:12

一个地方、一个姓氏要能够巍然屹立,声名远播,不光要有地利,更要有人才。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朝中没人,说话便硬气不起来。《增广贤文》说: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是有道理的。当然,读了书不一定要当官,经商创业都能养家糊口、服务社稷,都有出息。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是也。但前提还是要读书,才能出人才。
   我们村出读书人多的书香门第是上新屋。读书不一定是富人的专利,穷人也可以,但肯定不那么容易。什么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挂角读书,说的都是穷人,他们要读书,条件是何等的艰苦!就算是上新屋的西万,土改时划了个地主,族人们私下里议论,也总是异口同声地夸他勤劳节俭,没过什么奢华日子。我母亲90多岁时,仍记得“西老”为了节省染布的钱而常年穿着自家织的土布缝制的白裤子而被人笑话的情形。她还说,当时村里有个“三不像”:状胡子(私塾先生)不像教书的,宗藩不像剃脑的(理发),西万不像发财的。西万就是西老,他一生勤劳节俭,积攒了一点钱就买田,燕子衔泥一般置买了一些田产。没想到正好土改,划了个地主,成了与贫下中农对立的剥削阶级,成为专政对象,被区上叫去劳动改造。
   西老老老实实去了,区上派给他的活是筛米。我们这里主产稻谷。稻谷经过推子加工后,大部分除掉了谷壳,成了白花花的大米。可总有些冥顽不化的谷粒依然故我,躲藏在米堆里,虽然不多,但它披在身上的战袍总是固若金汤,不愿意轻易脱下来,这就使煮熟的米饭会令人如鲠在喉,难以下咽。如果把它们一粒一粒用手拣出来,那就大费周章,很不容易。对此,农民们摸索出了吊筛筛米的门道,用以把谷粒清理出来。但这是个技术活,一般庄稼汉都干不了,干部们思忖这个剥削阶级肯定干不了,成心杀杀他的威风。不想他原来是一个奉公守法、规规矩矩的老实人,从来不会作威作福,哪有什么威风可言?特别是他勤劳成性,各种农活都在行,没有哪种能难住他。于是,一场让人期待的农技展示精彩上演了。
   那天,区上的干部们都早早来到了现场,要看一看该地主筛米怎么出尽洋相、难以收场。说话间,西老不慌不忙登场了,依然穿着他平时干农活的行头,一双赤脚,白棉布背心,白棉布半长裤,腰间紧紧扎着一条大布长手巾,赤裸的胳膊露出结实的肌肉,跟作田种土的老农没有两样。而西老平时筛米都是一个人单打独斗,现在突然那么多人围观,自然有些紧张,看得出他的光头上有零零星星的细小汗珠浮现。但他转念一想,肯定是区上等米下锅,自己得抓紧干活。再说,就是筛个米,对自己来说,驾轻就熟,不过是小菜一碟,手拿把掐,小事一桩嘛,有什么好紧张的?!于是定下心神,气定神闲起来。他挂好竹筛,端起箩筐里的半成品,倒进竹筛,粗壮有力的双手牢牢抓住竹筛上面的把手,开始干活。
   干部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西老,他却镇定自若,旁若无人地劳作起来了:他两脚外趴站好桩,上身微微前倾,把一把吊筛舞得左旋右转,上下翻飞,恰似行云流水,看得人眼花缭乱,不啻于一场高超的艺术表演。虎虎生风之后又戛然而止,众人定睛看时,米筛里面左右两边泾渭分明,竟赫然立着两个小小的谷堆,下面全是白花花的大米,里面夹杂的谷粒一个个乖乖地被归拢在谷堆里,大米里面再也不见“漏网之鱼(谷粒)”,三分两色,不由人啧啧称奇。就这样,周而复始,这位地主把任务完成得如数如质,让干部们叹为观止,一个个佩服得五体投地,都说不啻欣赏了一场农业技术的精彩表演!
   母亲告诉我,西老筛出的这两个小谷堆叫“双花”,又叫“双飞燕”,筛的技术称为“牛践栏”,没有炉火纯青的本事是筛不出来的。“我也不行。”母亲是个实在人,也是个要强的人,这话从她嘴里说出来,我深信不疑。
   结果是区上的干部们觉得这个地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恶,没怎么为难他,几个月后就让他卷起铺盖卷回了家。
   有人曾对上新屋的文雅气息有过生动描述,说它“屋外不见木,屋内不见砖”,雕梁画栋,庄严肃穆。屋场建有四个花园,两所学堂依偎其间。藏书楼收藏经史子集大量古籍,甚至收藏了王云五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全套《万有文库》,整整20大箱,千余种,万余册,分文学科、数理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四大部类,集古今名著之大成,蔚为壮观。收藏的名画中,尤以乾隆皇帝御笔所画的《大鹏展翅》中堂真迹最为珍贵。还有本村唯一的前清举人董树人的手抄全本《汉书》,洋洋万言,无一错漏,可见其用情之深,令人赞不绝口。就连日用瓷器,上新屋也遐迩闻名。他们一直是请画家、书法家专赴江西景德镇长期打住,每次定制近百桌酒席专用的全套瓷器,所有杯盘碗碟都画上选定的山水、人物、花鸟,写上唐诗宋词,清新雅致,不同凡响。
   上新屋曾经书声琅琅,人才济济,胸怀家国、能光宗耀祖者代有其人。除了近十位为革命浴血奋战、慷慨就义的烈士外,佼佼者还数董纯。她早年就读于县启明女子师范学校,是与胡筠、冯杏娥等巾帼英雄齐名的风云人物。据网上资料,董纯,女,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工作。1937年到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后任中共祁阳县工委组织部长、衡阳中心县委书记、南峰县委组织部长。解放后,任湖南省妇联主任、全国妇联第二届执委,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省部级干部。只可惜1955年在外出考察途中发生车祸因公殉职,英年早逝。她是我党高级干部,业绩斐然,也是我们村的“浮头鱼”,可以永载史册。其前夫罗合如,人称“合长子”,解放前担任过县委宣传部长,湘鄂赣特委书记。后来是副部级领导干部,曾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为我国的文化事业特别是戏剧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
   外人因此赞誉上新屋人杰地灵,看来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地以文名,地以人名。上新屋文气氤氲,人才辈出,岂忍默默无闻?是以浮光掠影,略书一二,以期传之久远。宜乎?
  
  

共 233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论述的是“万事书中出”的道理。从前的财主,革命先辈,有真才实学的,都有很好的人品,做出了对社会有奉献的事业。而且读书学习,有社会风气,这里的“上新屋”的地方,就是热衷于读书的地方,出了许多有出息的人物。文章总结说:“地以文名,地以人名。上新屋文气氤氲,人才辈出……”是很有哲理的总结,值得重视。【编辑:河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寸心知        2025-05-25 10:26:38
  谢谢编辑老师推介!本文是纪实小说,希望读者喜欢。
2 楼        文友:伊莎贝尔        2025-06-03 20:15:57
  向老师问安!拜读老师精心创作的《上新屋》优秀作品,为老师精美的结构编排和精细的语言表述点赞。老师的美文质朴无华中满藏着情真意切,雅致芳香中凝聚着品性优雅,绵柔缱绻中饱含着才情韶华,拜读学习,推荐赞赏。感谢老师的精彩创作分享!
回复2 楼        文友:寸心知        2025-06-06 08:18:07
  谢谢您有耐心读完拙文。更感谢您的肯定和鼓励!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